2019德国7.3分剧情片《系统破坏者》
《系统破坏者》介绍
名称:系统破坏者
别名:萝莉破坏王(台) / Systspan Crasher
主演:彼得·施耐德 / 马提亚斯·布伦纳 /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 海伦娜·曾格尔 / 芭芭拉·菲利普 / 丽莎·哈格迈斯特 / 玛丽安·扎瑞 / 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地区:德国
年份:2019
语言:德语
时长:118分钟
分类:剧情片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系统破坏者》豆瓣热评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1.5 年度十烂,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反让我意识到Spike Lee老师是多么优秀,他至少不会叫一群黑人兄弟在电影里随意打砸抢烧烧杀抢掠后互相拥抱落泪了事。这部片对福利制度、社会学有任何的了解吗?只有单向地泄愤,且是不怀好意地合理化。凭借一个既定的动因操纵观众的情绪,有意思吗?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资料馆留影#头皮发麻的表演,近两个小时无尿点,眼睁睁望着本尼这个女孩释放自己的各种情绪,她时而欢乐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歇斯底里,Helena Zengel简直太强大,完全融入了这个本尼角色,戏我不分引人入胜,有一度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她的纪录片,她刚好患有“系统破坏者”这个怪病。要么这个08年出生的萝莉天生就是表演天才,要么是导演调教有方,总之Helena Zengel震撼的精准表演成就了这部电影,假如没有她也不会有这部另类的成长电影。开放性结局更是深化了本尼这个人物,她可能已经死去,也可能只是跨过藩篱追求新的生活去了。ps 很多方面都可以与长久允《我们都是小僵尸》互相比对,关注与挖掘边缘小孩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电影的一个另类领域,在暗地生长出妖娆的“恶之花”。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三星半。随时崩盘的神经,混世魔王的作风,小女孩“本尼”就是这样一个连亲生母亲都无比忌惮的狠角色。可她的内心世界满是脆弱单纯,太需要来自同一频道的关怀,却得失皆如微风般易逝。Helena Zengel以远超实际年龄的表现,将整部影片点亮,情绪转换不停。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捕捉细节的能力了得,若能够学会取舍,结局会有更强力量。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不欣賞這種窮得只剩情緒的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7分。期待较高,但是影片很一般很简单,就是一个愤怒女孩的故事。在她大声对着远方喊妈妈的时候我也感动了,人物塑造都很可信,却并无出彩之处,不应该入选柏林主竞赛啊。观影于Berlinale Palast 媒体场/全球首映。02/08/2019
摇滚乐第一次让我感觉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要表达啥 全程看别人发疯我自己倒是快疯了………想起了几年前从芝加哥到奥兰多的飞机上 将近四个小时里有个小孩一直在疯狂嚎哭和尖叫 下飞机的时候我在行李传送带边看到全飞机人都一副快死了的表情 估计等下出电影院 这场的观众也一样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13thFIRST#02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编排和安置远比本尼的精神状态还要糟糕,但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节奏竟然一直保持到了片尾。本以为能够以一种独特方式解读这种异常的暴走的状态,兜兜转转铺陈那么多还是回到了“失职-失控”的意识中。到底还是一出极其拙劣又平庸的针对极端情绪动物的人格实验,将角色面临的困境移植到观众脑内,将“破坏”玩成了一种圈套,再居高临下地欣赏着大家面对抉择时无力的丑态。原来新锐作者的门槛都这么低了吗。
骇人的残酷现实:德国现有的(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保系统儿童福利特殊教育下中仍存在在「问题儿童」成长中的某种恶性循坏,只会更烂。女孩的每一次愤怒发作都像是冰斧凿在我的心上,而她童言无忌的诚实粗暴和偶尔卸下武装毫不掩饰的对母亲的爱又总能即时平衡这种「强暴力」的表现。电影结构就像女孩的症状一样反复,后半段的观影中我感到了一种疲惫和麻木。细想来,这一如我作为「普通人」对女孩的态度的转变:最初对她是「无条件同情」(可怜、不是她的错、她也不想这样),随着她对他人的严重攻击和操纵,我感到一种无所适从(是不是只能关起来?到底要怎样?)——更何况「谁都有苦处」——真的无解。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不知道Benni多年后会怎么回答。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CPSD吧。电影最后20min有点多余。
3.5。-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厕所清洁工。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SIFF22#难得的观赏型文艺片。观众的情绪被挑衅直至窒息。而故事而言却只是在原地打转毫无进展。这也就是电影的初衷吧,没有办法,生而可怜,然后可恨。小女孩不给个柏林影后?
每个人都有神经病 歪打正着的好片
蜻蜓点水式忽略起对起因的交代,只展示暴力的过程,让这部电影看着特别过瘾,实则丧失了对家庭、社会原因更深层次的剖析,沦为了一场闹剧。节奏把控也时而精准,时而懈怠,完成度也不高。开头拔高期待,后面越看越失望。唯独值得一提的是,小演员表演是真好。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对于特殊问题儿童救助系统非常完全的观察,当中社工Micha提到的自己产生了“拯救性幻想”以及彼此之间的踢皮球都有所展现。只可惜电影停留在重复展现Benni的躁郁行为以及一次次被系统本身伤害的影响,却完全没有安排任何转折与她视角下可以的“方案”,所以就沦为一场年轻的小演员“影后秀”,难过但不难看。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控制型观影。
观感不错,导演对观众情绪和节奏把握得很好,小女孩狂躁又脆弱的表演很有说服力。后半开始段落重复,开放性结局大概是因为这事儿戏里戏外都无解。
狂暴症少女,很有风格
回音里的妈妈,辅导员的哭泣,冰上暴走,狗屋之梦,狂奔自由……分明已经在进步改善了,不再恐惧着被摸脸,但一触即发f@ck the system依旧无法回头;好惨,各种惨
其实还是这类电影的套路,手持摄影,社会关怀的主题。女孩的表演很卖力,视听也有些想法,不过有些地方创作者似乎还是没有太捋顺自己的思路。
Nora Fingscheidt的长片首秀可以说刷脸成功,故事有点《四百击》的影子,熊孩子在冰冷的教育体系和失序家庭的夹击下一步步迈向深渊,影片最后一幕也可以看作是对四百击的致敬。小女孩硬核的表演很精彩,活脱脱一枚粉红核弹,从头到尾炸裂嘶吼,刺穿耳膜,导演正是通过这种狂躁且生猛的方式不断挑战观众在同情心和厌恶感之间作出抉择,一不小心就成了悲剧的帮凶。
我要fong了
本来对少年题材就不敢兴趣,何况还是《妈咪》题材,但这部光是字体和配乐就足够让人难忘了,回头再评。
【2019年8月1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生而为人」-中国首映】中国《细路祥》,韩国《蜂鸟》,德国《系统破坏者》。猫头鹰(智者)引领兽性的原始回归,潜意识梦境中的碎片伤痕记忆。作为女性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视角犀利。导演风格自成一派,善于把握节奏。摄影很懂演员和剧本,能抓到很多灵性的瞬间,配合剪辑和配乐更是推波助澜。小女孩演技简直惊叹,爆发力、肢体协调秒杀中国所有小鲜肉,绝不夸张!结尾《末路狂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182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