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德国8.6分悬疑剧情《无主之作》

2018德国8.6分悬疑剧情《无主之作》

《无主之作》介绍

名称:无主之作

别名: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主演: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葆拉·贝尔 /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奥利弗·马苏奇 / 叶甫根尼·希迪金 / 马克·扎克 / 乌尔里克·C·扎勒 / 巴斯蒂安·特罗斯特 / 汉斯-尤韦·鲍尔 / 汉诺·科夫勒 / 辛纳克·勋纳曼 / 詹妮特·海因 / 乔切·舒托夫 / 约翰娜·加斯多夫 / 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 / 本·贝克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地区:德国

年份:2018

语言:德语

时长:189分钟

分类:剧情片

《无主之作》剧情介绍

库尔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的姨母曾经被关进过集中营,最终在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折磨下不幸死去。虽然库尔特幸运的在柏林墙建成之前逃往了西德,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这给他的人格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无法走出过去阴影的他将内心的绝望和伤痛都挥洒在了画布之上。一次偶然中,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Paula Beer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

《无主之作》豆瓣热评

  • 我们敏熙

    A,姨妈在不正常的年代因展现“我”而被毁灭,父亲迷失了“我”而自尽,岳父压抑了“我”而恐惧,妻子被父亲控制了“我”而想挣脱,老师的“我”因机缘巧合而有所感触,特殊的时代让一个个人的“我”窒息,“我”最终明白了“我”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是需要拥有直视的勇气,否则都是被模糊化的存在,且“我”会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我”,而导演,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作品里从来没有过“我”。

  • 西楼尘

    政党的展牌会被烧掉,历史的壁画总被抹去。艺术会点燃保守,禁锢总粉刷自由。万物的力量响在头顶,宇宙的声音来自车鸣,世界的公式写在风中,真实的图像藏在画里。调转胎位可以拯救世界,交叉记号能够毁掉生命,关于恨是画中的模糊,关于爱是额头的油脂。合二为一可以孕育结晶,创造作品,让艺术重生。

  • 多不利登

    2019130 一星平庸 男主在画展后对记者提问不予回答 朦胧也是一种美 而这部电影什么都讲清楚了但没有余味

  • cities

    嗯...我以为会是一个东窗事发然后撕成家庭伦理的故事,结果是我的境界太低了...

  • 哼哼.floweray

    如果你问我:艺术是什么?我会暂时模棱两可。但我知道,我看《自由引导人民的》的时候脑海中会回荡《viva la vida》和《春之祭》,我听《中国孩子》的时候眼前会浮现《饥饿的苏丹》和《奥马伊拉的痛苦》,本片我看到听到:精神病知道二加二等于五,神经病知道等于四的时候,我想到了《1984》。艺术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Art can be a party,but not Party,it's about liberty。

  • SingLesinger

    「你如此美丽,这甚至不那么浪漫,因为爱上你是件太容易的事。」很喜欢。

  • 南悠一

    看汤姆·希林和葆拉·贝尔谈恋爱是种视觉享受。它拥有浪漫的爱情、美丽的视听、触动灵魂的纯粹,传达出一种栖息的诗意,所匹配的视听语言是传统而浪漫的,看起来缺少先锋技巧,很影戏,很老派。它是“艺术本质为诗”的拥趸,有一种将光照进历史的裂缝中的力量。188分钟,一点也不长。4.5

  • LORENZO 洛伦佐

    3.5 精致漂亮,但不够惊艳。如果变成bbc三集片比较合适,第一部分五星,中段比较拖沓且闷,第三部分和想象中大不一样,并没有去制造drama,而是冷静讲完故事。但情感冲击弱了,比[窃听风暴]差了一部[黑皮书]吧。

  • 佳期

    生日的时候看的 想起过去两年 从决定来德国的那一瞬间 到开始厌倦这里的街道像厌倦所有生活过的地方 只有重新坐在电影院里 才能想起两年前对德意志的向往 才觉得 艺术 生活 自己 还是很schön的

  • 囍弗斯在天之灵

    ???导演障眼法玩的太好了,一个故事转另一个故事,一个中心转另一个中心,当你以为讲纳粹迫害少女时一下子变成男孩成长,当你以为在讲爱情时,又画风突变讲艺术,你以为会看到震惊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又成了平庸之作不知所云,最后我已经不知道这个无主之作和主题有什么关系了。。。。。。。。博伊斯有点好玩

  • 蓝色波丽露

    真实的就是美丽的,就是艺术的。普通人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一部充满了哲学的传记片。三个小时竟然一点也不沉闷,结束之后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得有三分钟。

  • 大奇特(Grinch)

    用艺术表达真实,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创作了揭露真相的画作。没人喜欢自己的照片,但人人都喜欢自己的画像,照片明明更加真实。那么,就把照片绘成画吧。这样更能看清楚什么是真实,不要把目光移开,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 陀螺凡达可

    优质电视电影,挺好看的,很像老白男们会选出来的最佳外语片。3个小时能让睡眠不足的观众全程看得全神贯注也是能力,但是如果错过了其中十多二十分钟后再继续看还能接上剧情也的确能说明其电视化叙事的问题。

  • 树骨头

    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爱这部电影。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看完之后会长久地哭泣。我用我精神世界的全部沉默去颂赞它。

  • 四夕中心

    汽车喇叭长鸣,最后“无主之作”片名出来时,想起立鼓掌,电影能展现的人生中的所有美,这片一次性全都给我了,太享受太完美了。这是一部让人“顿悟”的伟大作品,我好像懂得了该如何走今后的路了。所有真实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我能做的就是,永远不要把目光移开。想不到今年最后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电影,带来如此排山倒海的震撼,它演的已经不仅仅是电影了。那些生命中的不协调音,随着关窗投影的剎那,定格在你我命运的画布上了。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跟“窃听风暴”相比少了政治批判力度,但多了一份温柔的人性。男女主之间的宿命纠缠足以让旁观者揪心,但爱情让他们灵魂与肉体丝丝贴合,让他们可以不用了解真相的拥抱在一起,无视纳粹、无视父权、无视XX主义。没有大声撕喊,却仿佛听到历史的喇叭轰鸣......

  • 影志

    “绝对不要把目光移开,你看到的所有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不及上一部《窃听风暴》惊艳动人,总感觉少一个爆发的出口,但也不失为一部流畅的佳作。“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 McLwren

    CCTV6佳片有约栏目的所谓高分电影,好看但很没个性的片子。

  • 鹅害鹅大人

    佳作无疑 但是看不到大师气质 一大堆同学看自己母校及学长们上荧幕肯定是另一番滋味 屏幕里学长们的昨天可能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明天 ps.第三段 雕塑走廊 聊天那段有点跳戏 转场那里不是走廊 而是屋子 ,还有 所有的门都是15年左右换的新门 李希特读书的时候门不是这样的 但是 可以理解剧组实在是找不着啥景了 学校能借教室给剧组就不错了 换门估计是痴人说梦。

  • 新·文森特九六

    在这个装装新潮耍耍先锋就能被当作一流影像创作者崇拜的浮躁当下,最通俗的往往是最诚恳的,最情节的往往是最动情的,朴实真挚的杰作,即使的确可能是二流的。

  • 周慕雲吞面

    一般的德国二战反思电影我都是看一半就退场的,这部三小时却看的非常投入,刚看完很喜欢,回去细想了一下觉得历史的洞见还是不够深刻,也难怪,导演是混洛杉矶的,好看是好看,金狮气质差了一点,奥外倒是很有可能,4.5。

  • 私享史

    仅从了解纳粹残暴和东西德意识形态冲突以及现代艺术的角度推荐这个片子。问题很多。首先是作为一个情节剧的叙述上的问题,男主角一家唯一幸存的母亲,自从其父亲自杀后就突然从电影里完全消失了,毫无交代。还有从结婚起,男主角的妻子就彻底沦为了一个装饰性的角色,基本上只在做爱的时候出现,最后仿佛成了个生育工具。然后本片存在大量“男性凝视”(作为男性我承认美女很养眼),特别是在看过《同义词》的男性正面全裸之后,这种对比感就更明显。两位年轻美丽的女配角三点尽露的正面全裸,妻子每逢做爱戏就是各种露点和被聚焦的对象,而男主角再怎么裸,私密部位也通过精确的走位和姿势保证一点儿不漏。反正我是头一回看电影时觉得床戏太多,本片又不是在探讨性爱主题。最后多次出现的插曲竟然没有一首是应景的和动人的,都是强行插入取悦观众之举。

  • 寒枝雀静

    2.5 / 虽然一开始就没指望《窃听风暴》的导演真的能超脱意识形态藩篱触碰历史的复杂性(试问影片除了粗糙地对历史之“恶”进行标记之外真的有如它所宣扬的一般"Never Look Away"吗?),但是到头来居然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逐渐崩塌、主要的人物线索维系都产生断裂,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和佩措尔德的melodrama水准云泥之别,倒是和《地久天长》的一团浆糊不相上下。虽然对这几位艺术家缺少更具体的了解,但目测博伊斯还是可以骂一句: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

  • 大海里的针

    集体主义美学是对自由的禁锢,西方现代艺术是对真实的曲解。纯粹的艺术是一种开智,就像齐鸣的汽车喇叭,涂抹在皮肤的油脂,可以让主人公悟出“世界的公式”。

  • 乔治洗衣机

    意外的是艺术主题并非讨巧偷懒展示“记忆主观性 (subjektives Gedächtnis)”的空洞外衣 dnsmk对同前作相似主题的展示完整且圆满:记忆的anchor可以是什么?Kunst-/Handwerk的选择 或是仪式/音乐/体态/图像记忆全都位列其中 除去技术上的工整此片的主线在几乎完美照顾节奏的前提下担起了三小时时长的最优叙述方式 dnsmk与Edgar Reitz并肩无疑是当代德国语境里少有的、仍在专注表达“文化记忆”的最强音

  • 嘟嘟熊之父

    电影创造出一种回音壁的效果,历史语境下不计其数的偶然,如千军万马般顺着墙壁反射前进,汇聚成为艺术源头的必然。在如此的传导过程中,充满着过度设计的巧合、悬念与戏剧,而这一切之所以并未失重坠落,是因为始终有一团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将其稳稳托住。

  • 谢飞导演

    根据冷战时期逃往西方的东德画家历史拍摄。真实人物事迹拍的电影会给观众许多有价值和趣味的信息,但也容易出现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的毛病,本片即如此。比《窃听风暴》就差在这里。

  • 冰红深蓝

    [窃听风暴]导演新作,这回野心更大,试图在文化记忆与个人成长间孕育出艺术结晶。第一幕直面纳粹对精神病人、女性与残疾人的灭绝政策,在银幕上再次清算那些至终逃脱惩罚的罪人。第二幕在东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影笼罩下聚焦于爱情,构建了少有的“柏林墙前史”影像;第三幕则凸显出影片的艺术家传记色彩(Gerhard Richter),在表现画家的生存艰辛与创作心路的同时,对后现代艺术的欧洲桥头堡——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也作了十分还原史实的描摹。博伊斯的形象真就是照着他本人设计的,连他的(事实上纯属虚构的)二战坠机遇救神话也以闪回形式再现。不过,影片总体还是显得稍微工整了点,亮点不多,让多位巴士司机集体鸣喇叭的个人典仪令人印象深刻。(8.5/10)

  • 陈哈

    看到艺术家“临摹”老照片,画成糊的,心说这不是格哈特.里希特早期的风格吗,一查,艺术家原型还真是格哈特.里希特,那他老师就是博伊斯了。这个片不同以往的德国二战反思篇,手法跟片里的艺术家理念一样,不一定非得给观众一个交代。另外,看了八十年代西德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家们的理念,我觉得我们不大可能有自己的当代艺术了,绝望得很平静。

  • Peter Tiger

    一种伟大的melodrama正在德国电影中复兴!

  • 安东

    本年度至今为止的个人最佳。伟大的民族敢于面对不堪的过去。感动于对历史、人性、艺术的探求与追问,对自由和真相的赞美。如果你也曾严肃思考过“我、我、我”,不可能不爱这部电影。什么是你真正感受过的?什么又是你真正想表达的?收获太多了。

  • Eco

    好看但太过于奇情,所有的巧合到最后变为导演一己之力掌控下的情感克制,主人公始终被埋在鼓里,这种叙事方式成为导演/编剧一个人的舞台。

  • 豆友1940140

    三个小时的时长是对人精神力和膀胱的一次大考验。故事讲得太细致太四平八稳,所有的狗血套路都能够提前猜到也是有些无趣。中途睡着两次竟然也没耽误什么情节。德国人拍的这种战争反思片太多,不求新求变很难有大突破。

  • Derridager

    这时空跨度,难道意在说明后代的艺术是历史的反思?正如长在纳粹时期的画家通过画模糊照片(与纳粹历史有关)获得认可一样?但基本的一点是明确的(尽管不一定正确),电影旨在指出艺术创作不是突然涌现的灵感,而是受到历史牵制,它被历史言说。那么,这样的主题需要通过巧合如此之多的情节剧来表达吗?我看有些好评赞扬本片是因为,在古典的情节剧里加入了新的反思手段(或另类表达)。但我却觉得,正是由于另类表达嵌入这种情节剧框架中而使得电影流于一般。

  • 云淡风不清

    “别把目光移开,绝不要把目光移开。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你所见的,你所听的,就是你自己。

  • brennteiskalt

    这些没有作者的画作当然是有作者的,花了三个小时为里希特立碑作传的[无主之作]显然是在一语双关。可既然艺术永远要真实,那么艺术家的位置在哪儿呢?在这一点上不愿多做解释的电影暗示:艺术家是现实与意义之间的协调者,是从神秘力量那里接受讯息、把一串随机数变成彩票中奖号码的人。逃离了DDR的男主于是就这样继续着他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既然”我“是历史的一部分,那么创作我的画作的人自然是历史与国家咯!这样来看电影[无主之作]反倒真真是没有作者,F.H.v.D.拍着拍着就把自己拍失踪了,叫嚷着大写的”艺术“”自由“与”真实“为德国统一28周年献上了贺礼。如此精良的制作内核是极为幼稚的关于”艺术是什么“的反思,更要命的是它还把自己太当回事,用一本正经的严肃取消了所有自嘲的可能性。

  • LOOK

    导演太体贴观众,连总结短评都帮着写好,就不黑了

  • 皮革业

    似乎只有这样才说得通——里希特用绘画来制造照片,Donnersmarck在用电影的型态来拍迷你剧集,那些狗血的、悬疑的、情色的元素都是创作的一部分。看完刷了一个多小时的里希特官网(竟然有完整中文版),之前的认知仅限于音速青年专辑封面的原作者……

  • 逢澶Ty

    拍得相当漂亮,太对胃口了,三小时多片长一点不觉得长也不让人犯困。要知道我对二战题材向来都没有在感冒的。这次德国人的反思题材我觉得倒是颇有新意,从艺术家的“成长”落笔,首尾呼应,看得相当舒服。故事可能些许落于俗套,但叙事四平八稳稳到找不出什么太大可以苛责的地方,喜欢最后一段冷静的笔触跳开了愤世嫉俗的撒狗血倒是恰到好处。主角们都是越看越有眼缘,美得不得了,相当加分。但最吸引我的是第一段,实在是太有灵气了。

  • Pius

    扎实的叙事,敬那些没有被杀死、被扭曲、被湮没的。

  • 蜉蝣

    阳光照进模糊的历史记录,凝视才能看得到的真实。用三个小时展现人物一生的美,有工整扎实托住故事的传统拍法,也有精致易碎的小心翼翼的脆弱,每当担心要滑入电视剧情节的时候,都有灵光时刻。

  • 老珂

    当别人一直在还原和反思历史灾难的时候,我们在背诵那24个字。

  • 玉娇龙

    被车灯和鸣笛击中,收获一种宁静。被油脂和毛毡包裹,诞生一份从容。被口号和勋章诱惑,把邪恶涂抹成神谕。被主义和教条蒙蔽,把艺术淬炼成牢笼。有人对空无一物的“你”不屑一顾,有人向充满哲思的“我”脱帽致敬。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破碎与重塑,一切真实都隐藏在虚幻与朦胧。一份无主之作,栩栩如生。

  • 亵渎电影

    就像看了三集美剧,故事的发展有意在打破类型化的常规,但又记得捡了回来,用另一种冥冥之中的方式作结,一颗关于艺术和自由的种子早早的种在了小男孩的心里,有一天它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发芽。关于艺术和自由,前后两段的对比之下,导演把想要表达的主题已经直白的讲出来了。从创作的角度讲,导演在做更高级的尝试,但但对于情感冲击力这种容易让观众共情的东西,它不得不被有意的牺牲掉。导演这次只是够优雅了,但视听语言还是达不到一流的水准。★★★☆

  • 基瑞尔

    动人原型+扎实大导+出色男主+丰富延伸,似乎想不出什么不好看的原因。三小时很长,如若想全神贯注观看,外加兴趣释然的阅读搜索,需要“牺牲”工作日完整的晚上;三小时很短,艺术史、时政变化和男人的成长,哪能在短暂的时间就装下所有的讨论。创作画板构筑的“虚”和历经时代变革的“实”之间,他不断与自己对话,和过去做对抗,于误解和苦难之中,寻找内心的声音。这些路程曲折又激荡,振奋人心又深刻压抑,却能穿透画框,跃过屏幕,感受到所有想要了解的表达。电影模糊了那种生硬的时空界限,真正步入了一堂不够专业却别开生面的艺术课。

  • 巴伐利亞酒神

    生命的音符,艺术的自省。三小时的观影体验美妙至极,让这个寻常夜晚不同寻常了起来,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啊。德国人致敬现代艺术的同时,也不忘鞭纳粹的尸,既保持了德系电影一贯的思辨立场,又在切入上极其主观感性,随着激荡人心的配乐,整个人都被撩得如一团火在烧,姑且称之为电影情欲吧。

  • Muto

    真正的作者(历史)早在《无主之作》的序幕上写好了名字。然而影片却始终揣着明白装糊涂,用三小时的篇幅一边卖着关子一边创作所谓的艺术。这幅献给国家题为《向日葵》的大型主题壁画可谓技艺精湛面面俱到,结果反而失去了艺术(作者)性。我们看到张杨仅仅用了(私人记忆)一组家庭关系便勾勒出了万千幅肖像,而弗洛里安却调动了(宏大叙事)东西两大家族的人物才将记忆临摹(定格)成照片。尽管这些印象派的画作(西方艺术)是表现的、自由的、多元的,但却是扭曲的;并比之下,东方文化是内敛的、矛盾的、统一的,但却是自然(真实)的。

  • 咯咯精

    厌倦了。(除了那些垃圾喜剧以外,)德国电影老在拍严肃的战争(前中后)题材,但是已经丧失了处理了严肃材料的能力。ptsd当代艺术元素八点档也还是八点档。(但是开头是Lars嘤嘤嘤嘤嘤嘤

  • SELVEN

    90/100 真正的大师级力作,把自由的命题通过呈现黑暗的历史和真挚的艺术来完成(创意绝佳),电影的主人公对创伤释怀的设计是那么的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当一震劲风吹落照片,全片的高潮让人热泪盈眶,当然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拍的唯美动人,细节几近完美。“不要移开你的视线,直视我们的过去和对自由无限追寻的渴望吧。”

  • NewbeeOne

    「几乎没人会喜欢自己的照片,但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的画像,因为照片更真实。」

  • 晚不安

    导演依然没有破除“出道即巅峰”的魔咒,三小时里的时间跨度和史诗叙事有情绪但无力度。全片调性和目标一直处于波动之中,悲喜风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中和。配乐介入后让影像如汪洋般流淌,但也有太多极其孱弱的段落。开篇抨击纳粹种族清洗的暴行(群体和个体与“血统”观念的斗争),后续转为讽刺当代艺术,结尾又突然让历史伤痕涌入,把主题拉回到“不要移开视线”(持续观看以抵抗遗忘)上来。在剧作上是生硬的一笔,整体也过分仰赖巧合,最终体量相当臃肿、冗杂。#HKIFF43#

  • 五色全味

    3小時,一開始以為電影要戲劇化處理畫家主角和納粹醫生的矛盾,通篇卻十分反常規和反戲劇,一直是在講藝術:找尋自我、誠實、不盲從、探尋真相、美好⋯這些觀點也在這部電影的處理上得到印證,教授的一番說話尤其動人。沒有失望,非常真摯,果然是拍出過《竊聽風暴》的導演。

  • 杨三疯

    非先锋艺术家的虚构人生,比起《冷战》、《余影残像》艺术家的抗争,本片男主三个时期都在相对舒适区生活和创作,剧情顺滑流畅工整,纳粹、家庭、爱情、创作、东西方……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接受和融入中前行。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356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