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匈牙利8.0分犯罪剧情《诅咒》
《诅咒》介绍
名称:诅咒
别名:天谴 / 炼狱人间 / 妈的毁灭吧 / Damnation / Kárhozat
主演:瓦莉·凯赖凯什 / 乔治·切豪尔米 / 久洛·保尔
导演:贝拉·塔尔
地区:匈牙利
年份:1988
语言:匈牙利语
时长:116分钟
分类:剧情片
《诅咒》剧情介绍
破败的矿业小镇,克莱尔(Miklós Székely B. 饰)无所事事,终日游荡,生活感到极度压抑。他在泰坦尼克酒吧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偶然邂逅了一个已婚的驻唱女歌手(Vali Kerekes 饰),克莱尔向这名女子展开追求,但屡屡遭到拒绝。女歌手不愿纠缠繁琐的爱情之中,她希望一举成名,早日离开这个压抑之地。酒吧老板(Gyula Pauer 饰)向克莱尔提供一桩走私生意,克莱尔则将生意转交给女歌手的丈夫塞巴斯蒂安(Gyorgy Cserhalmi 饰),以使其离开小镇几天。但事情却并未一如所愿……《诅咒》豆瓣热评
将人拍出物的质感,将物拍出人的情状,贝拉塔尔是伟大的唯物主义(realism)导演。(开头处刮的不是胡子,而是在修剪大地的纹理)长镜头最适合realism film,人物还未入镜前的自然描摹,人物入镜时只呈现背影,人物出镜后的持留。作为姿势的身体、雨夜、绝望的气质。无产者的小酒吧。
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我剩下的就只是这副躯壳。每天去五个酒吧,晚上就倒在自己的床上。我总是冷酷无情甩掉妄图依附于我的,而死死纠缠那从不属于我的。我愈来愈衰老也愈来愈胆小,肝脏快要坏掉,幸福总更遥不可及。生命是一段寂寥的舞蹈,于是我伏在了地上,与恶犬相向吠叫。我没有归宿,是荒原雨夜一只流浪的狗。
灰尘满布和锈迹咯吱作响的小镇——贝拉·塔尔给我看总是这种色调,滋生着末日的忧郁。小镇里发酵着厌倦和绝望。雨中独舞、酒吧独唱、平移群像、与狗吠斗,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是长通道,给你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沉默、足够多的雨或尘埃,让你进入他孤独绝望的世界或无法进入。这也是孤独绝望的事。
20岁的我:“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看一场《撒旦的探戈》。”现在30多岁的我:贝拉塔尔大爷你放过我吧,你的电影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这慢慢慢慢的移动镜头,可真是太好睡了!
Béla Tarr的长镜头是抒情的。摄影不想叙事,只顾着抒情。角色不想说话,演员总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人们都浸溺于自己的世界,发生静默的美。音乐常常像一个无形的角色,忧郁且伤感;它总在旋转,如同絮语呢喃。
[2013-05-23]摄影是真心好,小塔的招牌横移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镜头中对叙事而言的“冗余”部分),对人物和空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凝视”。对白文学性极强,渣字幕都能被震慑到。[2022-08-13]BJIFF重看4K修复版,反而有点减分(7),很多长镜头不是特别必要,加上调度设计跟后来成熟期的没得可比,横移一来回就太嫌生硬了,对白恨不得念诗也是太做作了。其实还是蛮类型片潜质的一个故事(虽说这单情节按类型片走大概20分钟就拍完了),可是生生拍成这样也真是作者风格太强了。被某教授讲完之后,对其中的名场面(三组人物四组墙的横移)简直无法直视地想哈哈大笑(“这就是匈牙利国歌”哈哈哈哈啊哈)。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影片结尾的那条大黑狗,导演是和我对吠的男主,我说:“我是影迷!”导演说:“你逼格不够!”我说:“我是影迷!”“导演说:”你逼格不够!“我们就这样对吼了114分钟,最终我败下阵来,悻悻离去。
单一的突围会被淹没,伙伴?把自己还给自己,丢弃赋予。醉倒在清风里,醉倒在淹没前的突围里,在安静的无底的黑洞里,慢慢走吧,累了就躺下,时间的柳条编织美丽的句号,重生,多么可笑。第一部贝拉塔尔,舒服得不像话的平移镜头,看电影成了个探索和领悟的机会,我想起了晨雾里的小屋。
残败的市镇,颓废的酒馆,手风琴在肆意呻吟,衰狗在大雨里蹉跎踱步这一切在令人感觉时间静止的黑白长镜头下都好似包裹着莫大的痛苦...在这些长镜头下叙事从来都不重要,而是在固执的抒发着时间凝固那一刻的焦灼。
气质神韵像极阿基的餐厅式爱情,故事却是塔尔的瓦解式毁灭。开篇的后拉窗外天空,将主观视角转换为偷窥视角之后,镜头便一直处于躁动不安的神游状态,突出与静态人物之间的主客照应,画面被不断切割,连做爱也是缓慢着的。摄影美轮美奂,仿若置身水下世界的通透明澈;黑白镜像,上帝与平民共存亡。
12th BJIFF No.23@深影。4k修复版。连绵的横摇在空间中展开时间之流,雨水如音乐无止无休,甚至落入影院之外。诅咒都在台词里,但台词是多余的狗吠。
在思索窗外工业存在时爱人正在浴室自杀,为找到情感支点如电缆矿车般机械交欢,雨中千人面孔水帘逐渐覆盖墙面纹理,将意义抽离后心安理得稳坐官府报复出卖,踉跄间雾中无主群狗对吼,没人在意汹涌舞会前后踏水独舞之人……贝拉塔尔式随性拍片,真让人好生羡慕#2022北京电影节
缠绵悱恻下不停的雨,酒吧里众人的欢舞。一地的狼藉,内心落入虚无。
本届北影节个人唯一一部苦于看片无法睡过去的电影 尽管“故事的结尾都是衰败”但依旧渴求 “没有爱和自尊是无法活下去的” 台词多清醒音乐多带劲 长镜头里的角色就有多造作 一个没有魅力的邋遢男主 他每一次刮胡子都让我觉得时间漫长 大雨冲刷不掉泥泞 仿若美好事物无法打捞影像中的破败人性
黑白修复无敌。贝拉·塔尔和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在这部里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为《撒旦探戈》作准备。主角这种只爱自己的人,恐怕最后一定会走向恶,也一定会受到永生的诅咒。每一个镜头结尾都“遁入虚无”,每一场必要、精准、精彩,极富挑衅性,人狗对战实在太强。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凝视着那些活在无边无际的孤绝中的人们,看他们踏着无始无终的大地,淋着无休无止的冷雨,渡过不眠不休的长夜,被弃于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他注视着苍生的苦难,心怀宗教式般的怜悯,用说不出口的叹息陪伴着宇宙中的这群孤儿。
#12thBJIFF . 缓慢的推拉摇移,每一颗镜头都浸满情绪,我可以坐在资料馆一直凝视电影里灰蒙的雨。人狗互吠的镜头充满张力!好喜欢啊!
4.5。12thBJIFF资料馆1厅4K修复。1.用法斯宾德的电影片名《爱比死更冷》作为主题最不为过,近乎一无所有的男人只能用爱来确证自己存在,结果爱的对象不仅无法舍弃自己的丈夫,更轻而易举被酒吧老板吸引,片中出现的老妇不断地说出对男人的诅咒,全部应验。2.最后的人狗对吠,既是绝望之后的发泄,又是人不如狗的哀鸣和愤怒。原来我就是那条狗。3.贝拉·塔尔推拉摇移的长镜头,有时采用遮挡物,有时近景和中远景不同叙事交代信息。4.见证豆瓣评分从影节前8.4掉到展映后8.0。
北影第一场可以理解叙事结尾总伴随着的摄影停滞是希望弱化叙事,让观众关注影像本身,但贝拉塔尔这部早期作品剪辑手法实在过于单一近乎没有,经常硬转,转场的开场又常常是镜头横移,因而衍生出了好几个莫名其妙的场景(凝视下雨的群众演员,一个男人在雨中跳舞)。男主冗长的哲学意味的台词过于语焉不详从而根本无法表达他的立场,他是想“不收外物的影响而达到革命的效果”or“想努力修复破碎被诅咒之物”?不解因此在情绪人物台词甚至手法都无法更多地给予观众理解导演的追求和电影的“好”的支点时,我们依旧会回到叙事中贝拉塔尔最希望淡化的部分--人物关系--来理解这一切,不知是黑老大还是老板的胖子,不知是女巫还是前妻的女主,不知是躁郁症还是哲学家的男主,不知是脏物或者drug的“包裹”。一个混乱的故事
#BJIFF2022 4K# 塔尔早期比较能代表他生涯母题与电影形式理念的作品。一个狗一样的男人于衰败的世界里穿行,回首,不通往任何有进展的地点,如探戈步伐也如缆车的双向运动。世界是由雨水、雾气、战壕废墟和东欧不可靠的体制组成的。人群是机械、沉默和造型化的,“神在其中的化身”似乎是唯一的清醒者。雨是编织电影的材料。强烈的音乐性也构成回荡。
北影节观影之4: 北影节观影的第一个满分!贝拉塔尔可能是活着的导演里镜头调度做的最好的导演了吧,空间在他的镜头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呈现,充满了惊喜!PS,我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既然花了时间、花了钱买票来看大师的电影,为啥要不停的看手机呢?傻逼!
第12届北影节第5部。在大银幕看贝拉·塔尔很满足了,影像就不用我夸了。能把婚外情拍的艺术大师才是真大师当然想要艺术就不能只有婚外情,比如对人心的挖掘。
前面一直感觉破碎着,进不去,但等到结尾那段人群静静站在那儿避雨的镜头开始越来越好看,人群、大雨、起舞、人狗对吠,绝了。然后全片看完脑中莫名立马出现了开头缆车的画面,真是佩服塔尔。 7.9分★★★★
#补看 发现贝拉·塔尔似乎迷恋于把个体的独孤辐射到群体中去,而这种极端的情绪渲染必将使忧愁弥散在整个空间,这也是为何我们总觉得他的摄影机运动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此外,他的人物中也好多话痨角色,其实默不吭声的角色更吸引我,特别是他们那专注的凝视,所以他们看到了什么尤其重要
奠定贝拉塔尔的长镜头镜语之作,尽管继承了部分扬秋的调度风格,以同样的清晰度收入处在同一戏剧环境里的整个视野,但塔尔摒弃了扬秋式花哨复杂的舞台调度与摄影机运动,并力求以精简编排的角色单向运动体现这座破败落魄的矿镇中时间漫无目的的流逝。缓慢进行的平移镜头杜绝了递还视线于剧中人物的可能,且常对正在/即将发生的戏剧事件熟视无睹(如克莱与女歌手的争吵一场),于是观众凝视银幕的目光被反向摄取至影像阐释并建构崩朽腐坏的末日情境,正因此贫瘠荒凉如小镇的影调才能与极简的mise en scene相契合,从而为克莱最后的犬儒化铺设情感的支撑。2022.6.20
#BJIFF 16 我死了就不会和她再见,雨中踢踏舞和最后的流浪狗让人心惊胆跳的。平移长镜头在下午一点场非常催眠,中途决定睡会儿,刚决定完后排大哥及时打起了响彻小西天的呼噜,突然惊醒。一起说,谢谢你,瞌睡警察
贝拉·塔尔并非超验的追随者。所以当塔可夫斯基将物质延伸至精神的崇高时,塔尔在反复试验着物质的有机和分解。不断复现的墙壁、破败的荒原和悲怆的雨水都在积累着一种循环且逐渐崩塌的情绪。András Bálint Kovács讲得好,“Tarr had an eye for the same thing as Fassbinder: to see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the universal drama in the utterly banal figures determined by their environment.”
"失恋33天". 理解塔尔的关键在于,其镜头下天候和器物都只有图像学的意义,这径直将他与痴迷于物之质地所具无限性的塔可夫斯基截然区分,而归为冯提尔的同路人.无论怎样倾盘霶霈,点滴霖霪,都无关提纯或复原水那直接可触的物性:前期作品里表为过剩的忧愁风雨,封镜之作中艾略特式的水荒,都仅以自然充当寄喻征象,根本上错失了超越中介的感官要素(而塔可夫斯基恰恰将纯属感官的至低物质悖谬地复魅为神秘的至高灵物).此片无尽的坏天气无非是男主角一个失恋者一厢情愿所见罢了,甚至漫溢之水也把它变作一部只没那么好笑的《重庆森林》——"她走之后许多东西都很伤心","一间房子流泪你就要做很多事情",有什么难懂呢? 镜中是星期六,目光落在爱人的性上,被雨灌醉了狗咬着狗,老妪梅菲斯特也撑伞前来规劝——唉,你,不再年轻的维特!
我本来不困,但是这个片子看的我失焦。台词是离谱的毒鸡汤,镜头是缓慢的平移,并且用了一次又一次,似乎就是为了这个拍摄手法,硬凑了一部电影出来。
与狗犬吠,酒吧独饮,雨夜街头。观影过程,被巨大的孤独感紧紧包裹。与片内营造的颓败、荒芜与末世般的小镇,形成某种情感通路。贝拉·塔尔的影片,显然是我的“菜”。影片使用大量前置主视觉遮挡镜头,来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力,而后又通过缓慢移动的镜头,揭开某一场景空间的事物与生物的状态。无有效信息的镜头,在片中过于密集。从这一点上来说,影片是有关情绪的,是更多需要去感受的,它并非以戏剧性故事取胜,而正在于它所营造的孤寂、难以排遣的空洞的氛围。影片关于颓败世界,以一座资源型矿产小镇的传输缆车的摆动开始,镜头拉回室内,男子出门去见前妻or情人,一段情事故事就此展开。人物的任务线,是成为中间商/“掮客”,亦是男主支走另一配角(女子男人)的工具把手。最后一场戏,男子走过垃圾坟场,镜头运镜移动,满屏的肮脏和阴暗。
2022年了,不是资深文艺青年请不要挑战这部电影…节奏比国产家庭伦理剧还慢,主角总说些特别深沉的话,没有多年的文艺细菌入脑,绝对欣赏不了这部片。
貝拉塔爾長鏡頭猶如小說的筆墨,像筆尖在紙張上緩緩移過,由遠景描述到近景,由整體描繪到景物細節,由外部描寫到內在——反之亦然;場景的移換不著痕跡,影像的節奏被對畫面的閱讀取代,相機的運動微微帶著向性。時空由一條長長的索道串連,雨必然籠罩這片潮濕的土地,從醖釀直接過渡到腐敗。人世間最永恆的詛咒莫過於狂舞過的身體爛在泥里,與動物別無二致:都靈的馬、撒旦的牛、詛咒的狗。一些戲劇感十足的場景讓我聯繫起安哲。
前半段睡得很香,后半段津津有味。没有bgm的独舞太真实。#BJIFF2022No. 11红剧场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总是饱含深情,我想他应该非常中意“雨”这一意象吧?他的片子里总有淅淅沥沥连绵不绝的雨,浇熄了篝火,浇灭了欲望,却始终浇不透一颗孤独不安的灵魂,静默是一种叹息,狂吠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嘲解的孤独...
后期风格的发轫之作。贝拉·塔尔的独特就是他构筑的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物体系,个人湮灭于群体(酒馆和舞会),情感同一于自然情状(雨和风,声响);心理时间的剔除,唯有物理时间的留存。一个凭借其独特的用镜体系创建的物理世界,观众无法进入、自我密实的世界。
看的第一部塔尔电影,全在享受各种长镜头,人物从远方的浓雾中走出时实在太美
结束,听到一个小姐姐的评价,颇有意思:之前发技术问题,要撤片,为啥要修复。哈哈哈哈哈
画面确实很美,技术确实用得很溜,但难免有借题发挥的嫌疑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481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