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美国7.5分剧情科幻《杨之后》
《杨之后》介绍
名称:杨之后
别名:向杨说再见
主演: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 Malea·Emma·Tjandrawidjaja / Ansley·Kerns / 布瑞特·迪尔 / 贾斯汀·闵 / 朱迪·特纳-史密斯 / 里特奇·科斯特 / 王李 / Ava·DeMary / 萨莉塔·乔德霍里 / 爱娃林德丽 / Adeline·Kerns / Taylor·Ortega / Orlagh·Cassidy / 海莉·露·理查森 / 娜娜·门萨 / 科林·法瑞尔 / 黛博拉赫德瓦尔
导演:郭共达
地区:美国
年份:2021
语言:英语
时长:101分钟
分类:科幻片
《杨之后》剧情介绍
科林·法瑞尔将主演A24新片《After Yang》,由2017年颇受好评的《在哥伦布》的韩裔导演Kogonada执导。改编自Alexander Weinstein所著短篇故事《Saying Goodbye to Yang》(向杨说再见),讲述一对美国父女试图拯救一个亲如家人的机器人助手。原作中是一个设定为中国人的机器人“杨/阳”,他被带进这个家庭后成为他们的好帮手和亲人,但有一天突然出了问题⋯⋯《杨之后》豆瓣热评
杨的缺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家庭之中,转化为建筑/空间意识,郭共达尝试在一部美国影片中捕捉某种属于亚洲的情绪,令其吞没作为fun fact的东方刻板印象,以及两位非亚洲的主人公。然而郭共达却最终例示了一种软科幻,独立电影版本的cultural Sinofuturism,东亚的家族观念成为了一种建立在记忆术/宇宙学之中的技术哲学,因此导演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作为某种技术性的读取,而沉默,充满外太空声音的车内镜头则如同在意识的太空中不断穿行,将影片建构为一个memory bank,是database的人类化版本。只有在这种持存的读取之下,杨才能真正被生成。由于持存的存在,《杨之后》拒绝了预设以成为“真正”人类作为目标的匹诺曹叙事,后者建立在人类(指一个18世纪建立起来的观念)中心主义基础之上。
剪辑点,配乐的节奏和情绪,寻找光影律动等等之类的意识都是有的,但除了这些短视频混剪思维下的优点,它在调度上还是完全不cinema。
依然是对白驱动。郭老师应该重看看自己那些影像论文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Sundance 2022】老子曾说:“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这到底是哪句?PS.这版的《盛夏的果实》真好听
手松一点点可以四颗星,对新家庭组合的探索,科幻是皮,东方文化是点缀,最后还是讲亲生和领养,同族和外姓,死了和活着,这些八点档热衷的议题,谁家没有一两个消失了却活在家族记忆永不散去的人呢。这仿生人也是怪,文科学的倍儿棒,跳个舞就散架了,盗版确实质量不行啊。
I Love it! 关于记忆… (! 《盛夏的果实》弦乐版响起的时候心里就跟着唱。)
8.5 对笔触如此私人而细腻的科幻片从来无法抗拒,意在反对《银翼杀手》式人类霸权主义和对东方文化的妖魔化凝视,在机械冰冷的近未来世界里解封被编译的爱,让记忆变成生命的延续;亦是理想状态下的美国式家庭,以亚裔的身份为种族与文化的交融做出了自己的注解。
影像抉择以及故事节奏分配上感觉挺怪的,好在极具潜力的设定下那个记忆呈现的段落有着足够的动力撑起了全片。(ps: 靠着cue到les blank的all in this tea纪录片让我们得到了一段科林·法瑞尔模仿赫尔佐格的戏hhhh
75/100 #Sundance2022# 有一些被过于精心设计的自然主义方法,不过设定在后人类主义的半未来跨文化家庭倒也自然了一些。将一些对于文化身份的讨论明确地、机械地植入比较人工的树枝里,跨文化已成为美国的日常(more than a few fun facts)。记忆的实体、倒带的图像,其实也是电影的本体。在车内读取记忆是一种太空漫游。前半段比较多在静止镜头之间进行剪辑,然而随着后半段更多地关注记忆和过去,它变得具有更多的手持和POV,也更高频地远离“现在”的形式,这是可控性的下降与对主观性的明确,于是最后又开始提及私人图像与公共图像之间的关系了。
拍(写)得太简单太私人太流畅了,比郭共达上一部更好。除去那些续集、翻拍和IP,大概是和《犬之力》一起去年少数在既有类型框架中贡献出了连贯且不落俗套的“纯粹”电影体验的美国片。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用的也很不错(虽然原曲其实来自日本),但其他某几段的配乐反而有些过于饱和了。
Sundance 第二部- 我有个同班同学叫Kyra 是个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人 本片播完之后她短信我说 im not doing well. Shits hitting our heart so hard
《克拉拉与太阳》的另一面,成为一个机器人的幸运来自在死后被学习和认知,记忆的永存使生命永存。唯独不是很喜欢decitate to a certain nationality这一点,I mean, what for? 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政治身份都没看出太大的必要性。记忆的画面呈现令人惊叹。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就是莫文蔚那首)一出来太动人了,Meyna Co写的旋律非常不俗。
忧伤,抒情,用两部作品,郭共达顺利进入喜欢的导演行列,配乐不得不提。建筑空间美学,自然生态主义,是延续上部作品的。“物”的情感,仿生人会得抑郁症吗?★★★☆/7.8
记忆让生命永存,如果你每天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记录,你会把什么存进记忆里?非常喜欢记忆画面的呈现,打开文件,静静地看着过去发生的一切,如此温暖,被爱包围,一如郭共达电影都有如此细腻的诠释。太爱配乐了,中间那段大提琴的《盛夏的果实》太惊艳,主题曲是坂本龙一写的,片尾曲我也就着字幕反复听了好几遍,太好听了!
竟然用了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悼亡题材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最终人们需要的,是一个道别的仪式从而可以让自己的生活继续… 想起《幻之光》和同期上线的《美国女孩》
机器人也可以学会爱、相信、感受,而不必是人类。物种如是,国别、人种亦如是。从美香那句“别忘了加入我们”,到艾达嘲讽“只有人类才会问‘想成为人类吗’”,电影用一场漫长的记忆回溯之旅,将这个观念娓娓道来,温柔而坚定。喜欢那些脉脉无言的固定镜头,人在远景里,环境里有风有树有摇曳的影,呈现了一种遥远而切近的真实——主人公的困境总会发生,也正在发生。毫不冰冷的科技感。(可惜说是“中国”最终还是落成了日式,剧情也基本靠台词在推动。)
一早便宣告了死亡,在搜寻秘密的过程中,对Yang的记忆被逐渐修正,貌似摆脱了“哥哥”的附庸身份,却依然是假借人类之口,其主体意识注定残缺,仅留下一抹不动声色的悲伤残留在空气中。多点光源、切割空间、远观固定镜头、人物的动线调度,这一切构成了与主题错位的不合时宜的人造景观,但无须怀疑导演的影像设计能力,未来依然可期。
首作是人与建筑还有城市的别样情感与对话,这里则于一个充满意味的背景所设置的未来世界,探索之于人和物体之外的关联。所偏爱的东西依然得以保留,但好像也未走出比「《太空生活》等等等」诸多相似创作更为振奋的路线。平缓、几分足以盖章“啊,禅。”的质感从开篇笼罩,也仅留单薄的情节作支撑;但在故事中掺入身份认知以及更多特殊思悟还是未见流俗。前半部分的迷人、<北极雪>略微挽救了后面没有接住的颓势,但这是次有趣的想象,也依然能见证来自作者出色而又独特的构思。希望郭老师能为小荧幕送去同样的新鲜,也在大银幕不停止任何实验与追求。
葱郁的空镜是有多么摄人心扉……栖息于背景中的人物和影像一样温柔细腻,韵律清澈飘散在折射的每一段棱光审视中,剥离的记忆带来了缺失的印象,存在本身就远胜于生死的虚无。与「在哥伦布」中建筑人文式的借物喻景不同,杨的虚构故事更多是依附于无尽时域内提供了一个可供遐想的思绪宇宙、一个如此饱满的情绪影像空间,依然可达深河隽永。静谧敏感的言语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天然介质,温柔的记忆联觉起鲜活的场景,诗一般的家庭剧叙述。乔装后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看似进行着人与机器的软科幻议题探讨,实则与未来普世族群的集体融合提供了伦理情感上深入的可能。郭共达已然成为了美式作者中不可忽视的崭新创作论代表,甘愿身处其中的观看是他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戴着眼镜穿梭在熟悉的日常特写,而后被身旁的人所唤醒,如此才深觉奥妙完成触发式的真实体验。
視聽強過劇情。有意境,有禪意,有哲學思考的軟科幻,雖然深度不夠,但至少不落俗套。
After Yang,为什么不翻译为 杨过?简单明了
在一家疑似韩国餐厅的店里放着越南河粉小碟的桌子上吃拉面。it hurts, in a very very very strange way.
這個故事好別緻。從一個視角展開到另一個視角,從一種身分看另一種身分;在交換或者更貼切地說交互中探索自我和他者的身分。別緻的點在於,這似乎是一個複雜的身分認同問題,但其中又混雜了文化認同、情感認同、人機邊界、由人機關係產生的道德和倫理⋯⋯等等等等我們即將要面對的問題。Jake 和 Yang 那段關於茶的對話就是對一系列複雜問題寫意又表意的表達。P.S 這部戲用到了《盛夏的果實》還 Refer 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SUNDANCE2020#
「play」「repeat」「pause」「zoom in」喜歡
從《北極光》(笑)開始 不停想起ghost story 是同一種難以抗拒的長久及難以被理解的孤獨和哀傷 也是同一種「存在主義」 當我的存在只因你有意義 I’ve given my life to you (而我明知你的人生可以將我擺在角落)Yang問Jake是否將生命給了茶葉 這個hook揭曉時簡直hook到了心溝溝 啊 實在是 can I have this gege too? T_T
很抽离的故事,好像跟核心想表达的差那么点,以致于不明白Why Yang is so important?
软科幻包装的亚裔身份困惑 氛围大于内容 坂本龙一的配乐加小津式镜头语言和过于diverse的设定 一种米其林三星asian fusion的感觉
戛纳2021 德彪西影厅 郭共达对《下一站天国》的致敬和“补充”。在我看来是一家人真正了解杨的过程。《下一站天国》讨论了当我们只能选择一段记忆时被迫去思考不同记忆的价值;《杨之后》则提醒我们记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它让我后悔没有更多跳出自己的生命视角,去身正了解我们身边的人,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朋友。郭共大构建的未来图景总体上来说是个冰冷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世界,这也让主人公对杨记忆的探索更显温暖,打动人心。
那些绿色的树净化了我的眼球,亚裔小姑娘好漂亮.70/100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at moment that you are, and what does it mean when you’re no longer?
茶煮沫浮,是植根下的世界;杨遗忆碎,是珍存后的微涛。如同影片的选角一样,嫁接着的关系之所以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是因为细润于心的生活养分早已把我们链接在一起。即便无血缘缔绑,杨也不曾想过植离于家之外的存赖之道,只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着如何成为每一个家真正的一份子的努力。记忆的树枝触达着所有被忽视过的美好。这些美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却撑起了一个完整的灵魂。茶浓缩着它破芽前的所有洗涤,杨聚涵着他死亡前的所有美好。原来生命真的可以以经历的一切来叙述出真正的意义。“杨,你是最好的哥哥”。我们总以为After是故事的延续,却不曾知道,After也会是结束的挥手。我的记忆里包含着许多你们的故事,所幸在我消逝之时,化为了能依存在你们心中的标本,所幸你们没有在遗忘我。
挺美的画面,色彩,爱死了大提琴背景的音乐片段,但这片整体沉闷,披着科幻外衣的纯文艺片,对于生命哲学层面的探讨也黏糊,能静下来有耐心看的可以一看~~~~~PS: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看完记住了这句~~~
抛出嫁接的概念,来强调亚裔身背的种族问题。以机器人同人类的情感羁绊,引申到中西方的文化汇通。全片疯狂输出中国元素,《盛夏的果实》做旋律已经够意外,那句出自老子的话到底原文是什么?
瑕不掩瑜 这部片里的哲思和情感表达让它技法上的不足显得微不足道 世界需要沉下心来思考的电影人
好个人情绪的一部片,说不出太好,也不差,A24就是喜欢把近未来的故事讲得有质感。
那种安静的低成本科幻片。机器人通过记忆的存留,实现了东方传说中的前世今生。中国文化元素展现得还不错,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并不猎奇肤浅。但是总体太单调沉闷了,关于轮回也没看到特别多的巧思。
讲故事的人不显山不露水地抛出若干冰壶:茶叶的、果树嫁接的、闪存记忆的、二手n次方手的陪护机器人的、文化的、传统的、克隆的……似是一种秘因的跳棋,靶心在留白处,下一个冰壶,请你开球……
浓厚的圣丹斯独立电影气质,一出仿生人版寻找薇薇安·迈尔。记忆晶体展开取法于诺兰式的五维空间,谈不上惊喜,却有着一沙一世界的玄思和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意温情。小女孩在结尾用稚嫩的中国话述说对杨的思念,带给人一种古老的乡愁,让人联想起海德格尔的金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郭共达的视听像是从他的film essay里随意摘取一样,小津式的垂直正反打,无人空镜,画幅肆意的变换,纵向空间、横向空间调度……花样繁多,眼花缭乱,美则美矣,过犹不及。郭共达的跨文化背景和取法名家的超验视听,倒是给当代电影注入了一股新的气质,哪怕涓涓细流,从《在哥伦布》流淌到《杨之后》,聚焦家庭的文化脉际的作者母题渐渐显现,创作野心冲破了低成本预算的瓶颈。
#38sundance#这太加兰+阿彼察邦了。很好的用了嫁接的这一概念把现实的关系给带出,安静又有人文关怀。翻找记忆的那一段太美了,配乐太太太搭了!就只是讲述这个故事就已经很动人了…没有深度也没有关系
能不能让拍文艺片的远离科幻片与恐怖片,别霍霍行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653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