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英国高分战争纪录片《为了萨玛》
《为了萨玛》介绍
名称:为了萨玛
别名:亲爱的莎玛(台)
主演:娃艾·阿卡提布 / 哈姆扎·哈蒂卜 / 萨玛·阿勒·哈蒂卜
导演:娃艾·阿卡提布 / 爱德华·华兹
地区:英国,叙利亚
年份:2019
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
时长:96分钟
分类:纪录片
《为了萨玛》剧情介绍
该片深入叙利亚战区拍摄当地居民的生活,直击战乱瓦砾下的日常人生,记录了叙利亚的一个年轻女人在五年的时间里与爱、战争和母性的斗争。《为了萨玛》豆瓣热评
看到预告就迫不及待地找来看了。看完后结合最近香港暴徒发起的所谓革命,对政治和战争有了些新的想法。影片中叙利亚反对派初期的抗争、用的标语都似曾相识,感叹原来通过学生发动运动,jc镇压,接着jc被骂背叛人民,继而一步步引发全国大乱的套路在世界范围都是通用的。本影片记录人从反对派的角度出发,记录“冷酷无情、草菅人命”的俄罗斯军队围困叙利亚平民的经历。绝对不是否认影片的真实性或百姓在战火中生存的艰辛,而是就影片的政治背景感悟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在政治中谈什么理中客的立场,不存在的。
看完之后趁机去了解了一下叙利亚内战的来龙去脉,观影过程中那些略微别扭的时刻也找到了原因:完全站在反对派立场,不仅避开了客观而且避开了任何讨论的可能,只展现自己的高尚,难免刻意煽情嫌疑。但是,面对她纪录下来的真实的血淋淋场景,又怎能苛责她缺乏self-reflexive...毕竟,我们坚信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我们自主选择的,哪怕看起来好像是。多一种视角总是好的,就算视角各种变,战争屹立依旧,它就是血腥残酷自私的恶。
满目苍夷触目惊心,遍地尸体血水横流,抢救死婴的镜头都捂眼不敢看了。居然还有质疑这只是反对派的立场,怎么不去看新闻联播呐,那不也正好可以教育警示一下对抗政府的下场嘛,国家不惜毁掉一座城和这里所有的人民。而这夫妇俩在阿勒颇围城中的战场还结婚晒娃更是犯下豆瓣的大忌,好不容易出去又回来冒死越过封锁线再入地狱都是为了什么呢,摆拍卖惨最后还有特权流亡海外。这一连串的不理解之后看到的是另一家人的超级乐观,枪炮声响起母亲下意识一闪,而刚出生的孩子却无动于衷。无人机航拍下像二战波兰式的废墟,俄军空袭向平民住所投下的炸弹与落入医院还可以暖手的巨大弹壳,想要出城投降也会被乱射致死的抵抗者真是活该。这世界如你们所愿从来没有变过,一直如此。#金马56#最后还要感谢下国足这些年源源不断的为叙利亚送分带给他们希望。
【叙利亚】亲爱的孩子,这是母亲和父亲用勇气、鲜血和不妥协的信仰铸就的纪录;这里有曾经生养你却不得不流亡的家乡,也有“从一到四”的生活点滴。因为就是家庭录像,立场预设和表达过度的弊病可以忽略;而珍贵的影像价值更是只留下满满的敬意。最让人感动的是,说出“每日炸弹肥皂剧上演了”、“孩子被吓尿了,我以为是热茶或咖啡,真是诗意的早晨”的精神;战争和炮火可以无情,但却从带不走任何乐观和坚强。
这个导演很牛,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拍了自己的结婚跟两个孩子的出生,整个都是在随时被炸的情况下
4.5 人生中看过最惨烈、最揪心的当下时代的纪录片之一。片名误译,应该是《留给萨玛》。“6800万观看,但没人采取行动”那句真是如此,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宛如地狱一般,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使出援手,只有观看,只有泣不成声。看到友邻说里面的航拍镜头“做作”,我只想说:最做作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一位不断抗争的孕妇记者带着生命危险拍下的。这些来自地狱的、来自死神面前的影像,已经令我无法评价了。21世纪,仍旧是人类野蛮的世纪;最后离城一段的城市景观镜头,和《钢琴家》里的如出一辙。本届奥斯卡所有提名电影里,如果只能选择看三部,一定是《寄生虫》、这部和《悲惨世界》。
阿勒颇围城内的纪录影像何等宝贵,对于这样赤裸裸的真实人们是毫无抵抗能力的,但这就导致我们身陷另一个彀中——在强大的情绪感染之下,原因被抹杀了。俄罗斯军队坏得毫无道理可言,他们支持军政府的深层原因没有得到展现,不过这对身处战局当中的人来说也是难以避免的。身为导演应该有表达的自由,不过偏于煽情的风格与导演的政治立场让影片的客观性有所衰减,很容易沦为某一阵营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但即便如此还是为她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勇气以及纪录下如此珍惜的人类历史影像而感动。说到底,我们身处千里之外的人又哪里有什么资格去指指点点呢?
真实的令人哑口无言
导演从一开始就坚定的表明了反对派的立场,她用镜头记录了Aleppo被围城前后的故事。Sama的微笑、突如其来的枪炮声、刨腹产婴儿的啼哭、监视器里医院的瞬间消失、武装直升机投下的燃油弹,Waad一家穿越火线的回归,以及片子中那些无数消逝的生命,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预设剧本,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只叫人感到手足无措。
#curzon, 说实话,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孩子,要了孩子为什么不想提供相对的安全,而是抱着孩子出生入死,真是如片中阐述不知,有些后悔?还是(也许潜意识)觉得孩子是一个对纪录片来说增加戏剧点的因素?这么说我显得很阴暗,但是类似题材的《何以为家》让我感动坏了,剧情片怎么卖惨都行,看你买不买单,但纪录片卖惨,如果记录者有参与的话,让人抵触,不是说不可以参与,但不应冒着无决定能力的他者生命,即emma。也可能是记录的时候想法更单纯些,但剪辑过程为了冲奖和更多观众,以打乱时间线加作者第一人称阐述来达到转折和煽情,这些确实让影厅内观众集体倒吸口气,或哀叹,或不时落泪,几个月前也拿下戛纳最佳纪录片。五星给予从未见过的叙利亚战火中景象,带着emma回医院减一星,不顾妇人哭喊反对,拍尸体特写再减一星。
具备西方国家推崇的获奖因素:战争、反政府、反俄
为自由反压迫学运游行,胜利烟火和终将被战火尘埃覆盖的花园,简短几组黑袍画面说起“远没政府军糟糕”的伊斯兰国军事力量试图取代反抗势力,将理念置于生命之上带着婴儿穿越火线,《海贼王》的纸船前诉说离别的小伙伴们,送给妻子的柿子胜过玫瑰,还有太多的死亡和孩子的眼泪……对错与客观在个人体验的生死存亡间并不存在,新世代纪录片的直接影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纪录片力求全知的事件解释,不知是好是坏
“我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但有这个必要高度赞扬这部冲击力炸裂之作。把新闻连线背后的真实情境全部付诸银幕,只能说看再多有线电视新闻都远不如临场第一视角那般震撼,导演也证明了拍摄条件的严苛不会限制真正的电影人。初生婴儿“复活”啼哭瞬间看得我老泪纵横......
QY-318,第一手拍摄带着一种魔力,片子非常有感染力,镜头直面战争后方的死亡,尺度给的非常直接,记录了阿勒颇被围困后的日常,史料价值非常高,作为一部纪录片就胜在这种导演在现场的记录。作为一部电影,用旁白串联影像资料,理出来一个清晰的主题,事件也很完整,表达非常直接,略带猎奇色彩的战争日常让人大开眼界。
电影用极私人的影响纪录加分;恋爱中的女人真美;这应该是叙利亚很难得的影像了,没有资格喷人家,毕竟没有亲身在那里被导弹坦克炸过
为了自 由
The world is seriously fucked up. 非常有力量的纪录片,可以让不同立场的人都为之动容。然而跳出这些footage,人们的立场依然是分裂的。阿萨德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反抗军估计也各怀鬼胎。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胜过大量宣传,起码阿萨德和俄国人就拿不出这样的纪录。
有新生儿诞生的希望的啼哭,有失去孩子母亲绝望的嘶吼,有因为一个柿子而快乐的妻子,有苦中作乐围坐在一起的人们。革命无关对错,都只是为了当初的那个信念而奋斗,付出的却难以承受。。。不曾失去就难以看到曾经拥有的美好(新生儿睁眼的瞬间泪目)
撇开政治观点,宗教人权。叙利亚是大国博弈的修罗场。镜头记录了的阿勒颇人民的真实日常,尤其是孩子们苦中作乐的生活,战争残酷无情,而用空袭,毒气针对学校,医院和儿童更是毫无人性的。
对起源与结果的描述浮皮潦草含糊其辞,但真实影像本身的力量已经超越了立场,精确抵达了悲悯。
苦难的叙利亚,战火中的二胎。
大年三十白天的观影,家周围时不时响起欢乐闹腾的鞭炮声,而纪录片里却时不时响起恐怖残酷的炸弹爆炸声,让身处在同一地球的我们宛如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时常祈祷世界和平,然而世界和平这个心愿却时常难以实现。—— Waad:对,我怕死,但我最怕的还是失去你。萨玛,我是为了你拍的这部电影,我要你明白,为什么你父亲和我做出了这些决定,我们是为了什么在战斗?
单一视角。这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新闻里的十几秒短讯,然后脑子就想,中东又打仗了,然后就继续看其他新闻
萨玛,也是蓝天白云的意思。他们为了蓝天白云与自己的女儿坚守在了叙利亚,最后也迫不得已为了女儿暂时放弃了这一片蓝天白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纪录片,我们将丢失这一段人类战争史上惨绝人寰的悲剧记录资料,在逼仄的空间和幽闭的世界里,他们还有真的欢颜,有的人为了理想,有的人为了生活,更多的人为了生存,可哪怕是再坚定不过的理想主义者在真正眼睁睁看着死亡逼近时,也不由得自己不软弱。很难定义这一场战争的性质是怎么样的,这些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是不管他们死活的,那些满怀善意者终究是少数罢了,可没有资格当棋手他们也要去努力的作为在这个棋盘上的棋子去让所有置身事外的人知晓他们的遭遇,所以电影的拍摄本身不就是一个奇迹吗。
战争之子,过于真实,付代价的是苍生。
更近,也就让感情更真实、饱满。
是很惊心动魄,孩子、平民最可怜无辜。可是,我还是觉得视角太偏颇,叙利亚这个局势我们都知道有多混乱,各方势力都为了自己利益在搅,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方是绝对正义。但纪录片里一直反映的都是政府派和俄罗斯对平民的无差别打击,没有反对派的丝毫还击,我不相信这种屠杀一直是单方面的。是,战争里的人一定是有立场和情绪的,可是本片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全是批判和委屈,把自己一方粉饰得过于无辜清高,这一点真的不能接受。当然,战争肯定是最大的不正义,这个毋庸置疑,只是,对自己和对方都进行反思才是有意义的。
给萨玛//像写给孩子的记录 慌张恐惧和愉悦欣喜 能记下什么就记下什么 这是日常所见的满目疮痍是日常所闻的骚乱和哭喊//没有人能确定自己能够应付得下这些残酷 那些父母的嚎啕和痛苦直戳戳的 拍下来作为记录者留下这些真实 即使它残忍到几乎没有人性 闭上眼睛仍能看见血色的现实//作为纪录片 也拥有相对完整的叙事结构和自洽的叙事逻辑 表达直接明晰//不完全地对应了《洞穴里的医院》那个关于生育的问题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依然选择生养下一代 包括了他们得到孩子时的喜悦和他们真正面临生死问题时的后悔 但……也许让他们重新选择 一切也还会是现在的样子
远方也有一群戴口罩的人
可能是求生欲吧,才更容易在战争期间生孩子。
私人视角之下,一切都变得合理,残酷的内容都富有更深的含义,这可是创作者所亲身经历的,她可以用任何视角(航拍、监控、新闻)来弥补她所见却未捕捉到的真实,这是透过私影像在纪录一个国家的悲剧。
能在戛纳放,立场很明显了
真实的战区,习惯了死亡,看得过程不断被震撼到惊呼OMG。作为反抗军中的一员,导向当然是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但是在展现战争之残酷的同时,却也刻意忽略掉了是谁和背后的谁发起的战争。当然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在阿勒颇围城之中的第一手素材,种种惨状彷佛奇观般的展示了战争对于生命的摧残,生猛、恐怖得让人哑口无言。片中有一段从被炸的孕妇怀里剖腹产出的婴儿,已经明显毫无生气,却在医生不放弃的不断救治中突然睁开眼睛张开嘴哭了出来,看到这儿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一直在秉住呼吸、彼时才长舒了一口气。这大概是纪录片的力量。PS:有不少镜头来自航拍,真好奇他们在这种境地下竟然还有无人机。
太苦难了,之前看过一个小女孩在战乱国的性格情绪变化,太可怜了。
在一个死亡是家常便饭的世界里,除了逃离人们还能做什么?虽然资料厚实度不如去年的恐怖分子的孩子,但角度更平民也同样具备十足的感染力。
看完以后感到十分震撼和沉重,满地是血的医院、被摧毁的房屋、痛哭的人群,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拍出来的镜头太真实了。专门去查了叙利亚战争,只想说,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实在是太大了,不管是政府军还是反对派,逝去的每一条都是曾经鲜活的生命。但愿世界和平。本片应该翻译成《给萨玛》。
沉重的家庭影像。但当我们都知道萨玛不只是代表一个小孩子时,那些关于影像世界里随时恐怖袭击的习惯,就来得更加可怖。客观者更容易将孩子们说起的“还好”强调成乐观,但我却觉得这样的乐观,是超乎人类生活存在的。
镜头太晃,即时性的能理解,印象最深的是那9个月的孕妇生下来的孩纸在镜头前不断拍打然后终于哭了,还有孩纸们对着镜头哭喊炮弹来了,他们杀了我的兄弟……母亲高喊真主啊……当我们还在抱怨生活对我们不好的时候,地球的另一边有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了。
3.5. 近乎家庭录像式的非传统纪录片,却更真实地传达了影像的力量。作者虽自始至终强硬地输出着自己的政治立场,但世界人民对患难疮痍的共情显然是不分取向的。反战愿和平!
按片中的邻居妈妈所说,这就是“日常轰炸肥皂剧”。从歌颂争议救护机构的《白盔》,到灰心绝望的《终守阿勒颇》,再到彻底把手机相机成为自身器官拍摄的《为了萨玛》,还有散发到努斯拉阵线的《恐怖分子的孩子》,简直是叙利亚反政府制片人们,为奥斯卡每年定制的一集“阿勒颇悲情故事”。说回为了萨玛,既然拍摄器材成了导演的器官一部分,她也真就能自始至终收满那么多或血腥或温情的素材。加上从母爱情感出发的剪辑,也就完善出一部技术上不可避免低质素、情感上充沛感人的“私纪录”。可是其冒着巨大风险的出发点呢?显然来自那所自由派大学的群情激昂,于是抛出一个“要自由还是家庭”的自嗨伪命题,好吧,毕竟民主的光芒深埋这位漂亮记者心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756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