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美国惊悚历史《15点17分,启程巴黎》
《15点17分,启程巴黎》介绍
名称:15点17分,启程巴黎
别名:15:17 巴黎列车(台) / 15时17分,启程巴黎 / 15:17开往巴黎 / 15点17分到巴黎 / 列车危情
主演:斯宾塞·斯通 / 亚历克·斯卡拉托斯 / 朱迪·格雷尔 / 珍娜·费舍 / 贾里尔·怀特 / 罗伯特·普拉尔戈 / 加里·维克斯 / 斯蒂芬·考特尔 / 托尼·海尔 / P·J·伯恩 / 安东尼·萨德勒 / 布莱斯·吉扎尔 / 托马斯·列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地区:美国
年份:2018
语言:英语
时长:94分钟
分类:恐怖片
《15点17分,启程巴黎》剧情介绍
一位美国士兵搭乘15时17分启程去巴黎的火车,却意外发现了正在搭乘同一趟车的恐怖分子的阴谋。《15点17分,启程巴黎》豆瓣热评
东木这次不知道是被制片人坑了还是被编剧坑了,这啥啊,惊险的动作戏就最后十几分钟,前面竟然一大段很土锤的欧洲游记,谁要看这个,拿几张自拍拼成蒙太奇知道这几个哥们儿去过哪儿不就行了!但那样电影可能就只剩下三十五分钟了… 平凡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当然可以拍,但这个电影不及格
太失望了,你以为是一部惊险的事件类,结果大部分时间是童年回忆,兄弟友情,以及欧洲游记???大概只有结尾那一点点事件重现还不错,整体太奇怪了。东木头这部不知搞什么
难看得惊人了,思路是美国主旋律,美学是中国主旋律,关于美国大兵拯救巴黎是如何炼成的
No.61 闪回的回忆都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人会冲上去,为什么会急救,为什么会在那列火车上,可评分这么低说明大家都习惯了看假的超级英雄吧。
纪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时刻,真实、平实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从不哗众取宠。
让英雄人物本人来出演自己,已经很有魄力了,再加上全片极具生活化的甚至可以说是类似家庭DV的内容,东木这次仿佛有了点阿巴斯的意味。对于这种“平凡英雄”,避免刻意的戏剧化描写,实际上正是最恰当的拍法
我觉得我挺理解东木爷爷的,怎么了我他妈的都快90了,还要你们来教我怎么拍电影啊???没关系您开心就好。。。
从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点点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调侃,但最终是字里行间透出对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无畏的美国精神的骄傲。整个故事在这条主线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来也是挺致命的。
并不难看。故事主题是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从创作语汇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电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为英雄(走向电影性)和日常真实性呈现这两大诉求中分裂,最后,仅剩下缺乏电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显业余的英雄时刻。片尾愚蠢的纪录片和电影拼贴显示了这种导演思路上混乱。
编剧莫名其妙,剪辑莫名其妙,摄影莫名其妙,大家来捧场和关注的重点可能只有后面的二十分钟,前面的一个多小时在那里演绎不知所云,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惜这次让真实英雄饰演自己的大胆电影创新了,三颗星都是给英雄的。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对于老爷子来说恐怕是灾难级的失误了,大篇幅流水账式的记录,尽管只有90分钟却像看了10集美剧那么长,前半部分过于连篇累牍,仿佛看了一篇枯燥无味的纪实新闻报道。从《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到这部,连续三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社会题材,差不多能看出东木的疲态,老爷子真该换一下其他题材来拍啊。
东木太大胆了!居然用事件亲历人作为演员重现事件本身,这种手法本身就是创举,他难道会不知道这样拍的难度吗?肯定比谁都明白,还有观众的欢迎程度、对素人的调教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老爷子就是去尝试了,相比起单纯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的舔狗式拍法,这种创举本身就很值得加分,没见过这么玩儿的,牛逼!影片用大篇幅描绘很“无聊”的旅途,正是在说明:你无法预知危险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一开始塑造性格的回忆段落还会刻意提醒危机,那么去欧洲的vlog式旅程正是在弱化危机感,好让时间线接轨时显得事件更突然更危急。还是说,老东木太稳了,让人不易察觉所以也不容易接受。看过太多刻意的手法之后,更多的会去考量创作者的动机和电影反应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反正东木是值得你看到这些的。他一直在拍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这部也是一样。
《5点17分前的“一千年”与5点17分后的十分钟》
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平淡的后911反恐片。它不是压抑后爆发,就是纯平淡。但确实因为大段游客日常和无奇的成长经历,更凸显三人的”平凡”,不知觉剥除电影这个形式赋予的“主角光环”。让最后跳起来夺枪的一瞬,更有“平凡人也能做这种事啊”的感知。就电影本身讲,也算任务达成了。煽情指数几乎为零。
老东木的美式英雄情怀,连演员都没找,原型亲自上阵。刻画英雄追溯到了童年,使得叙事上跳接得非常机械,整体的剪辑也相当混乱。影片有宣扬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藐视学习的成分。奥朗德友情出镜,在场的法国观众笑了。
片子拍得水了点,简直像一晚上剪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就是老牛仔喜欢的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故事。从一开始选用真人而不是职业演员也就说明了致敬个人和还原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改编成成熟的电影语言,可惜不像sully一样找到平衡的折中点,到头来太着重刻画人物稀释了事件本身的冲突,不如一开始就拍个纪录片
从电影语言角度讲,不是佳作。但这个切入点我个人很欣赏,世上每个英雄、每个小喽喽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并不具有戏剧性。
35/100 现在回头再看当时让这部进颁奖季的呼声是有多可笑。走传记片路线,意味着主人公的过往需要有事可讲,但事实上大家都看到了,并没有,90分钟都是靠夜店酒吧勉强撑出来的。可以理解的是英雄们本人来演难免业余,不能理解的是整个制作都极为业余,我宁愿相信冬木只是挂了个名。
@balmes 像个烂纪录片导演拍的。关键事件现场10分钟草草了事,莫名其妙的成长故事和冗长无趣的欧洲游记谁要看啊?!而原型人物毕竟演技业余,在刻意做作的剧情设计里大半时间都很尴尬,明明该是东木很擅长的题材这次完全舍本逐末了。
好久没打一星了,没想到老牛仔让我破戒了。总之,一般写剧本的同时都会写一篇人物小传,以交代剧中人物的前史,东木先生肯定是拿错稿子了,把人物小传当成剧本了。
一开始故事讲得比较混乱,时间线乱插。不过看到最后竟然觉得挺好看的,大约是因为有真实感,像纪录片。
挺喜欢这片的两点尝试。第一,去英雄化;冗长的闲笔把三个主角打造得毫无魅力,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第二,无趣的闲笔将三人尤其是斯宾塞的英雄主义,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宾塞没有参军,如果没有在威尼斯遇见美女临时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没卡壳,这都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从小受到的歧视并没有让三人成长为畸形的人,他们反而用最勇敢的行为证明了那些霸凌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非常怪异的观感,即使是没有重点的铺陈,仍然很舒服。
表达的诉求很明确,平凡人的壮举。但是萨利机长时无比准确哪哪都对的东木不见了,到了这里哪哪都不对。
看到几位好友评分很低,且都不敢相信是东木爷爷拍的,还质疑中段大篇幅欧洲游记的作用。我都挺理解,我看到中段也搞不清楚状况了,不过看到最后几个镜头,觉得特别奇怪,后来一查,这部真人的真事改编的电影,竟然就请了真事的真人来演!我突然明白点儿了,实际上很多高级的导演都懂得运用电影本身的时间,某个镜头或者段落,少1秒钟有少1秒钟的目的,多一小时就有多一小时的作用。很多高级导演也都懂得,用无聊表达无聊、用激烈表达激烈、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而不是用无差别的普通形式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所以,这部电影其实就用这种像家庭录像、像vlog一样的形式和足够的时间来表现相应的内容,非常真实。而这几个真实的美国年轻人,突然碰到事情,他们在几秒钟之内的反应也就显得非常真实了。观感确实一般,但这部电影创造力想象力很强
我严重怀疑这是我老东木拍的电影么?这类题材正确拍法是[93航班],错误拍法就是本片了……
最大亮点是真人出境,而且几乎看不出来
对不起,我虽然不是一个结构控,但这部片子的节奏和剪辑真是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有问题。前20多分钟都是儿童成长篇(在英雄没有成为英雄之前,谁会对这些有兴趣呢?)一小时之后才进入主题,然后就是瞬间的高潮,然后就没有然后的出字幕了。这就是木头的美国英雄主旋律系列?能感人才怪呢。
前面的铺垫很有东木头的风格,老爷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前面所有内容应该是来自对主人公三人的回忆,大量篇幅的欧洲游记是个连锁反应,没有去那个酒吧听旁边的老爷子说阿姆斯特丹,他们就不会改行程,没有去阿姆斯特丹嗨,就不会坐上这趟车,从而也就不会有这个事件!至于三人小时候的经历,是为了突显小胖子内心的正义感,从小被各种人欺负得不到认可,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坏人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东木头欣赏这样的英雄气概,敢用那么大的篇幅去做铺垫,就为了突显那最后三分钟的真实事件,不得不说导演胆子真的很大,根本不在乎观众买不买账,
火车恐袭一段二十分钟的戏真拍挺好,但剩下的时间都是些啥啊,老牛仔拍千禧生代儿童情谊段落感觉真为难他,欧洲性旅游段落更是尴尬过头,三个电影原型演技比想象中好点,但这么折腾反倒有点自恋毁形象?
老爷爷的电影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我觉得应该尊重历史事实 不应该拍成添油加醋的枪战动作超级英雄商业大片 那就太没意思了 好多人对这部电影失望 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觉得这部电影更适合剪成一部微电影 把在荷兰夜场宿醉那大段删掉 希望老爷爷健健康康的 以后继续每年看他的一部电影
???????????????????
另辟蹊径,看起来有点凌乱,但是用独特角度讲述了英雄不问出处
前面真的不知道在讲啥,最后的高潮让人泪目…竟然是真人出演自己!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之前的一切努力总会有回报。这三个小伙子是真的很善良!
电影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简单而愉悦,最大的缺点亦然,一个半小时愉悦的观影过后,会发现片子信息量实在少的可怜……真人本色出演,缓慢平淡叙事,戛然而止的壮举——老牛仔想拍的“平凡英雄”足够点题,但电影,本该有更好的表达。全片最大的华彩或许是奥朗德的颁奖词,虽然,那是另一个层面的故事了。
影片质量来说四星,是没有《美国狙击手》跟东木之前操刀的片子观赏性高,但想想真实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多加一星为此片低分抱不平!东木再过两年就90高龄了,而这些平民英雄故事其他导演却无人问津,好莱坞就整日活在娱乐至死跟政治正确的恶性循环当中,真的不觉得无地自容吗?
冲着自己真的有在巴黎生活过,分数也不会太低分。法国人的嘴脸淋漓尽致,老美的英雄主义完美放大
不好看吗?用平淡的视角看待平凡人的生活,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反恐电影,说它平淡无味还不如说它朴素无华,没有花式剪辑,没有华丽特效,这正是东木大爷的特别之处。 再次向年事已高的东木大爷致敬!
竟然扑街了。讲回忆的部分实在是挺无聊,没有打动到人,也没能靠正反时间线融合到一点的剪辑补救
很佩服伊斯特伍德的精神,任何举动都不是一瞬间的闪光,这个演变合情合理,因此不够戏剧,不够震撼,但扎扎实实就是如此,小伙子你做到了,正如你相信的一样!
就其实有点能理解老东木为啥这么拍…可还是看得比较煎熬,不过人都快90了,算了算了……(一个歪点:上车时候仨人衣服红绿紫站一起还挺配的,捂脸)
知道前面是无聊俗气回忆加游记所以只看了还原事件的最后一点,亚历克很上镜~三位大饼,是普通人,也真的是英雄啊。
前0210重看The Johnson County Wars
1最后的20分钟是老爷子对主旋律电影的讽刺:不是不能拍出紧张刺激,我不拍而已。2之前两个小时是对电影与现实的反思,事件只有发生之后,之前的一切才能被察觉是铺垫。电影是被戏剧的现实,但不是戏剧。3老爷子对真实人物本人饰演的尊重与敬佩。不愧是爱国的牛仔东木,牺牲与拯救4回味无穷。
太烂了,真实案件太短根本不适合改编,还强行拿来作框架,然后将成长过程插叙在内,如同广告里插了段电视剧,成长经历的主题也很模糊,总之难看的够可以了。
反高潮 东木继续平民英雄写作 这次让当事人本人出镜!(可惜观众不买账)日常朴实 就是要表现出英雄不是你麻痹超级人种 是正常人 出门儿最烦的游客是中国游客 然后基本就是美国游客了 东木没有美化 几个人偷偷坐到一等座蹭网蹭饮料 才有了后面的故事(阿姆斯特丹到巴黎那趟车我坐过 意大利太美了 要去
我们不一样,有啥不一样?东木老师这次连演员都省了,直接故事原型就上了,是说看的过程怎么觉得三个面瘫脸,不过好在节奏还行,看的倒是不困
看了很感动啊,为什么影评人评分那么低,钢针我事先不知道演员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演技不错啊。
刚坐了到巴黎的thylas同款火车,通道窄得单人都挤不过去,难以想象怎么搏斗的。由素人本人演出了boring又中二的美国人真实面貌。
东木这次都拍了点啥啊?开头是破烂版的《少年时代》,然后陡转成励志片。当中又变成大段塞满无用台词和画面的旅游宣传片。紧接着切入正题,上演了一部没有动作指导的动作片。结局跳回纪录片,然后就出了字幕,撇下屏幕前一脸问号的我……
东木去个人英雄主义化的表达,做出伟大事情的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能够看到的普通人。
惊魂未定的人们从列车里走下来步履踉跄,没有人去跟受伤的英雄致谢。这列刚刚驶过生死门的火车,载着信仰神灵的魔鬼,也载着被神灵拯救的乘客。与歹徒周旋搏斗几乎是下意识的行为,而这样的英勇背后是小伙子们几十年人生历程的规训。用当事人重现事件,但乏味的成长故事和欧洲游记,远配不上这份英勇。
一度以为看错电影,恍惚了一下,仨小孩不怎么就成为仨大兵,准备认真看,仨大兵开始旅游。“那是你们美国人的教科书,不是所有事都是美国人做的。”游历完希特勒自杀地,火车上勇斗恐怖分子并获得国家级荣誉勋章,总算在结尾看到点老爷子的手法。5
尽管东木仍旧在尽力挖掘还原角色成长轨迹,但却被夹在了真实素材与创作加工间左右不得,那些凑时间般的前史故事因为本色出演所导致的潜意识里的“尊重事件人物”而缺乏戏剧观赏性,高潮又很短,电光石火,也许整件事本来就撑不起一部长片的体量,拍成这样不能全怪老爷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845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