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德国8.2分二战片《希特勒的男孩》
《希特勒的男孩》介绍
名称:希特勒的男孩
别名:英雄教育(台) / 纳粹军校 / 元首的精英 / Before the Fall / NaPolA
主演:大卫·史崔梭德 / 马丁·格雷斯 / Jonas·Jägermeyr / 汤姆·希林 / 马克思·雷迈特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地区:德国
年份:2004
语言:德语
时长:117分钟
分类:剧情片
《希特勒的男孩》剧情介绍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希特勒的男孩》豆瓣热评
黑暗版的放牛班的春天,黑暗版的池塘之底,帅哥开大会~
官二代富二代少爷与农场家大男孩的美少年之恋。又是一个傻弟弟!希林又演了个悲天悯人,充满人道主义善心的男孩,都以自杀的方式摆脱战争的束缚。希林盛世美颜,冰清玉洁,Max甜美白嫩肌肉佳,这俩国民CP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最后沉湖那段很惊艳。人们只会关心胜利,胜利之外的东西,他们毫不关心。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少年时光,纳粹军校,同性情谊,时代悲剧,暗流涌动的人性挣扎,这简直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题材节奏,可惜德国佬那种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太文艺,反倒是让两位美颜正太的纯情同性友谊大方光芒,却削弱了大时代背景下的真善美主题,有点可惜。
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本可以写出很多富有诗意的文章,拥有甜蜜的恋爱,却被圈到这个学校里,每天接受一次次严酷至极的训练,为的只是上战场。 当目的变得冰冷残酷,新生心中那团火苗也逐渐熄灭。所以做别人眼中“懦夫”,对于身处“炼狱”的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开始怀疑《妈咪》男主Antoine-Olivier Pilon有德国血统。怎么跟max这么像?哈哈
洗脑,要从娃娃抓起;醒悟,要从青年开始。
”在我梦中,我曾是从恶龙手中拯救公主的骑士,将世界从恶魔手中解放的英雄。我们昨天去寻找俘虏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梦想着从恶魔手中拯救世界的小男孩。当我们回来,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贵族文学青年文弱别扭受和贫苦拳击手天真忠犬攻……对不起,我的眼里只有攻受之间的火花~撒花ing~补充一句,以导演三十出头的年纪拍出如此smooth的片子真是不错呢
腐女同志、正太控、制服控都快点来看这片儿,啊,萌点太多了> <
他在冰冷的水中放手那刻,还是极美的。
德国电影,永远这样表面平静却让人心潮澎湃!
德文版无字幕 离开Napola方能自由 这是时代的不幸 也是整个人类无法避免的劣根性
少年之殇美则美矣 这么好的题材本来确实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看他们如何一点点摧毁男孩们的同情心和人性,他们只要胜利,不择手段的胜利,这种狂热令人窒息。导演还能在这种冷酷环境中将人性的脆弱和美丽展露无遗
德国的这种电影真是简单粗暴,暴露问题也特别直接。汤姆希林演坏人演懦弱的人都很到位,与约瑟夫(乔纳斯)比肩了啊。故事8.5,汤姆希林加0.5分,目前8.2。
只有死亡才能使他脱离这个人性泯灭冷漠残酷可怕的世界;这个没有感情只有杀戮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唯一不舍得的,也许只有隔着那层美丽冰层上声嘶力竭呼唤他名字的Friedrich。
其实有点怕这种——不是说什么什么残酷之类的——而是美少年之殇的类型
可以猜到结果的故事。无论何时何地,洗脑式的精英教育都是和人性相悖的。PS:Christoph很漂亮。Albrecht走得很唯美。最近爱看德语片。。。
对了解Napola是个很有意思的起点,但为什么该冷酷绝望的片子却变成了一部纯情的类型片?舒缓饱满的弦乐无节制地使用,柔光、叠化,无怪乎被看作一场同性攻受浪漫曲。
Friedrich看着Albrecht慢慢的沉入冰冷的湖底,心满意足的。
一个在冰上,一个在水下,唯一不舍的人在哭喊,唯一解决的办法~!
三星半。Friedrich的反抗,与其说是对纳粹本质的觉醒,不如说是因挚友猝逝的哀伤;而Albrecht的反抗,也与反纳粹无甚关联,更多是出于对爱的诉求。本片选择了一个极佳切入口,只是太过清浅,把反纳粹整成了[放牛班的春天]或[死亡诗社],但又少了后者的普适性。
Abrecht说:“我帮了我自己。”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只是,代价很承重。
雅利安男孩真好看啊,我的审美纳粹化了两小时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原本没有“同性”标签的电影会被归类到到这个分类里,只不过角色设定偏向俗套的“穷苦家的鲁莽小子+富人家的文弱书生”这种网文CP,但影片实际内容展示的是惺惺相惜的纯粹友谊以及影射出的人性光环,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这个标签误导错过了这么强大人文内核的好电影。
6/10。德国军官之子才是真正主角,父亲打断体格脆弱的儿子为他庆生的诗歌,兴奋拥抱胜利的拳击手,猩红灯光下扭曲的面孔丝毫不理会战败的儿子,教育体制把荣誉强加于投掷手榴弹训练中奉献集体的牺牲品,却没有人像他一样解救雪地射杀的童子军战俘,战争机器肢解个人意志的主题早就被[全金属外壳]说尽。
他选择松开手沉入冰湖底,是对于不义做出最后的无声呐喊与抗争。他后来放下手臂任由被打,是对于朋友做出最后的讣告与哀悼。关于纳粹和二战的片子多如牛毛,本片题材还算新颖但是并无太出彩之处。但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残酷让人真切同情训练营那些不由自主的年轻生命。盲目狂热与自我否定需要时刻警醒。
很理解為Napola正名的那篇影評。可即便是中國傷痕文學也同樣存在著史實失真、強調暴力、放大矛盾的片面性,但這並沒有減弱文本的文學價值。另一方面,任何政權主導的機構都是服務於當政者的,無論前面定語多美好,主語依舊是納粹。不過精英和純種雅利安人屬性全靠顏值體現,導演你到底想讓人站哪邊。
被骗了,根本没有基情而是男生友谊,表达重点是纳粹教育的残酷洗脑和人性觉醒。不过美少年还真是密集,两个男主甚至排不进前五!
我对「马克思·雷迈特」的最初印象源自喜爱有加的《浪潮》,记得励志姐说她是从《希特勒的男孩》开始注意到他……今年父亲节看完德剧《我们的父辈》后才注意到因《无主之作》而越渐熟悉的「汤姆·希林」刚好也是本片的主演之一……于是乎,为了他俩,外加豆瓣8.2分的不错评价,终于让我决定看下这部惦记已久的电影。—— “我帮了我自己一把。” 在阿尔布莱希特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曾经就幻想过,以我现在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若是身处那个战争年代,我最后应该也是类似他那样的“下场”吧?虽然我们渺小的力量难以改善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不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不良教育。出自于同一个导演的两部纳粹反思作品,相较于后期浪潮之锐利,Napola明显要柔和细腻许多,尤其着墨于一文韬一武略两个男生真挚动人的,呃,友情。最后他们隔着冰层告别。
如果有关成长~我们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如果有关成长~这是否也太残酷了?白皑皑一片下赤膊着瑟瑟发抖的孩子们~你们为了什么?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懵懂少年到最后用放弃捍卫了自己的信念。。一腔盲目的热血换不来和平~也换不来同伴的生命~
片子整体很牛逼,寓意够深刻,里面也有很多天朝的影子。但是里面拿拳击说事儿不太好,竞技体育不是过家家,有输赢才有意义,而且这个片子怎么那么多暧昧的基情对视和相拥,好出戏有木有
通篇透着自恋、谄媚与小聪明。故事内容俗套、人物形象单薄、视听调度平庸、思想立意肤浅:若非满屏卖腐贩肉的日耳曼美少年,还以为在看上世纪末韩国言情偶像剧(笑)。廉价文学脚本里掺上假模假式的青春殇逝、有头无尾的家庭伦理,再摆一个胡编乱造的时代背景:铆着堆砌影视元素谄媚观众而剧本却粗粝不堪:父子矛盾在Albrecht尚属剧情需要、在Weimer简直莫名其妙,监察员Jaucher的戏份本就多余、还不明所以好几个特写,刻画纳粹官僚无力、表现少年成长可疑、围绕Gladen牺牲的影射干脆三观不正——最不能忍,赫赫有名的Nationalpolitische Erziehungsanstalten居然被塑造得还不如boys' scout……导演Dennis Gansel在“Die Welle”之前的创作已然缺乏诚意至此。Max Riemelt与Tom Schilling用实际行动证明日耳曼美少年赏味期有限,那就加一星以资纪念吧。
《浪潮》的真实演绎,不过或许是太注重对历史的还原,反倒是留给反思的空间相当有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展现一种残酷的事实。战争中的男孩们,依然是一部很基的电影,两个男主角间超越友谊的感情算是难得的亮点。其他的地方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纳粹的洗脑式教育,无甚新意。在严肃与流行间把握得很好。
一半是冷静克制的叙事手法和冷冽的色彩,一半又是情绪化的升格镜头和尖锐的戏剧冲突,有佳段而无佳章,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随Max的退学和Tom的香消玉殒而止步在17岁少年的良知上。然而在美颜和肌肉面前,这些缺陷都可以无视。
学校历史课的时候放了!!!洗浴间的那一幕看的当场要晕过去!!!剧情觉着还不错!整部电影都优美得不得了!!!制服帅气!结尾哭了
Dennis Gansel的《NaPolA》描述德國少年在進入軍校之後幻滅,其中淡淡的同性情愫與感傷的結局令人唏噓,而他重前詮釋歷史的野心還不僅止於此,四年後他又帶來《Die Welle》。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b.htm#napola
又一部纳粹文化的电影都教育我们用孩子般单纯的眼光站在中立者的角度凭借人的本性去判断是非,可是我们不是孩子了。 @2011-02-23 17:16:39
最后收得太弱。并且两个男孩都显出放弃的疲态,反而使主题模糊了。有好几个点明明提到了,又都没有展开。
那个小受太弱了,Riemelt,既然我老是觉得你长得有点像Matthias,那不如找个他那型的跟你西皮好啦~
★★★纳粹孩子成长记,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严肃展现一种残酷的事实。纳粹的洗脑式教育的影响。
对napola的描写好像不太真实 四星都给美少年啥的~
纳税的各种民族性与人性斗争。红底的纳税标志挂墙上的视觉冲击真不错。
看過的德國電影很少, 但就像這個國家曾經出現思想深邃的哲學家與邪惡的魔鬼一樣, 看德國電影總能感受到影片深深的思考和表達慾望, 對人性的大膽刻畫與歷史反思. 影片中的Napola的青年, 像血色暗紅的雪地中奔馳的騎士, 代表那個不由自主的時代非典型的德國良心.
After all, they are just teenagers.这部电影的切入点挺新的。整个学校从教授各个方面的作战知识,甚至包括舆论战,更核心的是消磨人性。Albrecht、Friedrich和Christoph代表了三类人。地下搏击和最后拳击那场,把组织物化人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此片颜值超高,超级高
太。煽。。父亲总是望子成龙,母亲只盼他平安归来。战场不需要吟诗或正义,它奖赏把虚弱对手无情打倒的壮士。|| Albrecht去给铺床的时候眼神人妻得要命!最后雪中眼神也值得玩味。
鸡蛋,你说你选择站在鸡蛋一边。你说你说你说!可是摸着良心问自己,你选过几次?!多少次你在权力面前妥协了?多少次你视而不见?选择"正确"一方苟且或"错误"一方以生命为代价"妄想"唤醒他人的良知?!鸡蛋的悲剧无数次上演,大概只让你的良心又受了一次重创而事实上什么也不会去做。
第三帝国的辉煌源自这个民族和这些孩子的荣誉感和日耳曼骑士精神
战争不等于屠杀。打算给三颗星的,这类题材拍起来度很难掌握,影片没有完全铺张开,但整体把握,音乐氛围情感基调都很融洽。A说我梦到自己是从恶魔手中拯救世界的骑士,可原来我才是那个恶魔;A在冰冷刺骨的湖里停止前进,伸手触摸头顶的冰向F告别然后沉入湖底。他们俩始终在思考,所以与众不同。
青春期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甚至认为世上的事只有对与错。其实我在年轻时就已老去
当 人们忏悔自己的罪过 能够正视战争 而不是一味指责
浪潮同导演同主演的一部片子,可以参照起来看。浪潮里讲到的所有洗脑手段和危害,在本片里都直接给出了例证。最印象深刻的当然是俄国士兵们被打死以后说的谢谢同志,还有男二毅然决然的松开了绳子,对男主摇头作别。冰面之上男主在嘶吼哭泣,旁边的人则是静静的围观,冰面也是静静的存在着,男二静静的自甘向下沉降,这其中有一种极大的悲剧张力。战争最爱用热血的名义煽动荷尔蒙旺盛的青年,但又用最冰冷的现实去埋葬他们的热血。战争中,友情被扭曲了,亲情也被扭曲了,一个父亲在听到孩子去世时,居然只是说“他真没用”。我又一次想到了奥威尔那篇射象的文章,在极权之下,掌权者和掌权对象一样身不由己,面目全非,非理性非文明的齿轮一运转,每个人就都成了牺牲品,没有赢家。不过本片有点主题先行了,如男主男二的友情就较刻意。(与爸投屏)
虽然一直说要克制克制再克制,这不是腐片不是腐片不是腐片,可是腐女的心还是熊熊燃烧了 = =
金发拳击男,和温柔眼神男,看到抱一块儿哭那儿,终于相信不是我太腐了~~~ 曾有多少年轻人,都没有这个过程,顺利地被洗脑了。
克制又沉重,那个冲向炸弹的和选择坠入冰水中的,都是无法承受毁灭人性的爆发,却又被当成英雄和懦夫。最后的拳击,他选择了失败,也选择了离开那个可怕的监狱。
哇。。。。。制服 正太 什么的最有爱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8652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