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法国7.7分剧情《托里和洛奇塔》
《托里和洛奇塔》介绍
名称:托里和洛奇塔
别名:两小无惧(港) / 有你就是家(台) / Tori and Lokita
主演:巴勃罗·希尔斯 / 姆本杜·乔利 / 克莱尔·博德森 / 夏洛特·德·布鲁因 / 蒂伊门·戈瓦尔茨 / 娜德吉·韦德拉奥果 / 巴蒂斯特·索尔尼恩 / 阿尔班·乌卡伊 / 马克·泽戈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地区:法国
年份:2022
语言:法语
时长:88分钟
分类:剧情片
《托里和洛奇塔》剧情介绍
一对“姐弟”移民欧洲,齐心面对困境与挑战。 小男孩托里(巴勃罗·希尔斯 饰)和少女洛奇塔(姆本杜·乔利 饰)孤身离开非洲前往比利时,冀盼能展开新生活。无依无靠的两人却因为偷渡他乡,无法顺利谋生,只得在收容所、黑市、餐厅等地辗转流浪。即便如此,年纪轻轻的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在陌生环境下辛苦生存,齐心合力面对新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挑战,成为彼此的家人。他们深信,坚不可摧的友谊,终将战胜流亡的艰辛。然而,洛奇塔却因为证件问题,被关进种植场做工,日复一日的打压,加上姐弟俩的分开,让情况逐渐失控,一发不可收拾。《托里和洛奇塔》豆瓣热评
2022戛纳75周年纪念奖。达内兄弟这次拍了个……大顺拐片。基础设定基本是个《流浪的迪潘》,一个(《罗塞塔》式的)喀麦隆女孩(又让人想起《一诺千金》里的非裔女子)必须声称自己是个(《单车少年》式的)贝宁男孩的姐姐以获得居留签证,两人相依为命艰难挣扎,然后转入《罗尔娜的沉默》式的情节(间或也有点《一诺千金》和《儿子》),中段突然变成了个类型片也是有点猝不及防(真·有点生硬)。好在(一直让人提心吊胆的)坠楼梗没再出现,以及剪辑和叙事相当(典范级的)干脆利落,临近结尾的“达内时刻”确实有力。不过片子结尾也太蛇足了吧!!!比不了《年轻的阿迈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达内最近两部(前面只有《罗尔娜》)都是彻底换到外来者视角来讲故事,而且这次因为剧作需要有个明显的视点人物转换(此前从未出现)。
达内兄弟终于明白难民移民该怎么拍了,我强烈建议如果兄弟俩还想拍的话可以拍因为covid买不到机票回家的咱
达内兄弟实际上是在拍移民电影,而不是政治电影。舒适圈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流沙下是见不得人的犯罪温室。年轻移民对生活的渴望变成了彼此间的爱与责任,对成人世界的愤世嫉俗与务实。尽管有着这样一个黑暗残酷的戏剧性结局,但能看到他们对彼此的忠诚是光明且不可估量的。
观影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女儿十岁的样子。母亲一发现有暴力色情的情节要上演了,就立刻遮住女儿的眼睛。“这个不能看”。直到片尾女主突然被枪杀,一切戛然而止,母亲也预判不了了,女儿应该接受了一次震撼教育。所以啊,能被预判的就不是现实主义了。
此片的剧本有太多地方很明显是达内有意从以往作品的故事大纲中将那些舍弃的想法加在一起修改拼成的,而且此片的结局非常糟糕,有种编导不完全负责任的样子,达内兄弟如今真的可以说不再是两位“真诚的优秀导演”了。这部是达内兄弟导演生涯最差的作品,没有之一
B+. 达内兄弟的类型片,《逃不出的绝命镇》。前半段以为要探讨难民身份合法化过程中的拉扯和阻力,结果后半段急转直下,在如同种植园奴隶制还魂的“大麻工厂”里,变成逃出生天的惊悚片。故事走向其实并不难猜,但达内的功力,在于以反类型的冷峻,拍类型片的张力,用不停息的焦虑吊住观众,直到最后的致命一击。他们如此精准地计算了这个“现实”中的每个细节,但也正因这样极致的高效,主人公好像也少了在展现悲惨和诱发紧张之外,让他们更鲜活的那一点点东西。2022.5.24 Lumière
我并不认为类型化导致的(稍)扁平人物可以缩减影像的震撼力。特殊时刻,大声疾呼总是好的,就像Tori所做的那样,一遍一遍用Lokita这个符号宣誓她的不在场,直到她真正永远离开这个世界。道德困境并不一定要永远存在,在某些议题上,非黑即白的绝对压迫与被压迫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断梗飘萍蒲公英,夹缝求生。行人车马踏碾之,路无尸骸。
洛奇塔的内心是如此的纯净,为了弟弟、为了母亲、为了生活中的一点点希望,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安全的余地。可无论在喀麦隆,还是在比利时,剥削是完全没有边界的。生如浮萍,命如草芥。达内兄弟的叙事方式越来越简洁,却鞭辟入里,细腻入微。
剧本强,而88分钟拍了人家一季电视剧的内容更是彰显导演能力,又快又狠完全不拖泥带水,结尾更是让一厅的人倒吸的凉气发出了巨大的轰鸣。
不对的地方太明显,无法不直视。结尾问题太深重,无法多加一个。很可惜,真实性上这次本来靠近了,但最终没能靠上去。谁让你本来就是讲社会现实的电影,无法无视你不现实啊......又笨又蠢又胆小又狡猾粘不太到一起...法语问题就不谈了。反面他人物的工具性太强,为了坏而坏,很容易写。
最好的达内之一,最不一样的达内没有之一。
或许是达内最愤怒的一部,内核还是利用人类尊严的不可复制性来对抗人类文明不断恶化的冷漠,这次处理地更紧凑、更类型化了。
通过一起事件反映某个社会热点矛盾,叙事主要手法是悬念+移情,因为要移情,弱者主角必须简单化地向善,大体来说就是原教旨的人道主义美学。可即便从这套手法来看,结尾也是有问题的。更好的移情手法,是镜头缓慢移动后定格在毒贩子背影,形成一种主观视角——我们这个社会的敌人在此——后就此结束。现在这样的处理手法,后面小男孩杨德昌式的朗读法是画蛇添足。另外哪怕不在欧洲生活,有一点也能感同身受,像达内兄弟、肯洛奇这些导演的作品,欧洲电影节的评委要是不给奖,内心肯定是有负罪感。
前半段其实很好,水准在那儿,观众跟随着纯真的儿童穿梭在罪恶阴险的毒品世界,引人思考的部分很多很多,可惜结尾走了下坡路,剧情上实在漏洞百出啊,而且竟然还借小男孩之口直接点题了!受不了生硬点题啊,好好讲一段故事,让观众各自发挥联想,去理解,去探讨答案原因和解决方案不好吗
画面内外空间的拉结构成了一种稳定持续的悬念感,装配更加简洁的视听实现了高效流畅的叙事,同时丧失的是人物的个性及其在某种境遇中的情绪释放和所面对的道德选择,只能说达内这次以一反常态的外部视角和悲惨结局拍了一部普泛的移民电影。
虽不至于说这是重回巅峰时期的达内,但一定是能跻身哥俩生涯前列的作品,且比上一部拿到导演奖的《年轻的阿迈德》好太多了。达内就是太会拍了,在极少场景和局促空间内的调度还是令人叹服啊,画框的运转自然到皆为一种本能。此外本片还有着较强的犯罪片类型基调。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达内的“揪心时刻”并没有迎来转机。@Cannes2022
@2023达内兄弟作品展。被很不达内的枪声吓坏了,结尾的摇篮曲由Tori反过来唱给死去的Lokita,令人心碎。由Tori在葬礼上的发言想到了《一一》结尾。随着黑屏字幕唱出的意大利歌曲里有姐弟俩永恒的联结,也是控诉,明明要的不多,就像歌里的小老鼠,但身居食物链底层,只能通过死亡获得救赎,这就是最“光明”的结局。映后导演的回答:“Tori也可以有母性,他和Lokita成为彼此的母亲,超出血缘的友谊可能比原生的更有力量…对移民来说,一旦不能抱团,就是死亡…” Q&A非常干货,感慨社会型导演果然家里摆满了书(没怎么看到电影)
达内兄弟的台词总是写得怪怪的。这部算是他俩正常发挥吧。我看社会问题片太多,以至于内心已经没有波澜了,哎~
溫哥華影展第一天,我的偶像達內兄弟的新片加拿大首映,上座率很低,也就三分之一,作為達內兄弟的鐵粉,他們每個電影我都看過好幾遍。這部新作更像是達內電影的複刻升級版,說他復刻是因為這裡依然充斥著達內元素(公交車;森林;移民話題;犯罪;數錢…)這些東西不知道多少次的出現在他們的電影裡,再加上除了主角外的演員全為他們的固定班底,老面孔反反复復出現也增加了看戲齣戲的機率。事實上我現在再看他們電影已經不是欣賞了,而是徹徹底底的研究,看他們老梗裡塞什麼新東西,舊瓶裡裝新酒能是什麼效果。比如這次增加了犯罪類型片的元素,玩張力,玩懸念,玩進退兩難遠比《無名女孩》和《羅爾娜的沉默》好和奏效,老實說這是我久久盼望的達內電影—我想看達內技法能在這種類型片的框架裡表現到什麼樣貌,結果感覺自然是又學到更多東西。值得一提
种植大麻叶很难,要把补光灯上移到铁丝第六节。钻进培育室很难,要穿过几个排风管道口。带画给她很难,要把满墙的画卷起来。取得居留证很难,要假设出各种问题。打耳光叫她听话很容易,解皮带叫她服务很容易,搜鞋把她藏的钱夺走很容易。偷渡时在船上待在一起很容易,在新的国度想要一起活下去却很难。
B / 穿越马路,穿越雨幕,穿越洞穴般的隔热层与宛如薄冰的板材,穿越密林与疏松得仿佛会垮塌的沙丘……简洁的剧作让空间的密度与动作的强度真正凸显。诸多姿势的差异越是被轻盈而精确地凝定,人物对外在强情节的抵御便越是有力,无分者被抹去的一瞬间就显得越是沉重——面容却并未因此逝去,它被转写、铭刻于复沓的声音中。
2022戛纳75周年纪念奖。达内兄弟这次拍了个……大顺拐片。基础设定基本是个《流浪的迪潘》,一个(《罗塞塔》式的)喀麦隆女孩(又让人想起《一诺千金》里的非裔女子)必须声称自己是个(《单车少年》式的)贝宁男孩的姐姐以获得居留签证,两人相依为命艰难挣扎,然后转入《罗尔娜的沉默》式的情节(间或也有点《一诺千金》和《儿子》),中段突然变成了个类型片也是有点猝不及防(真·有点生硬)。
人生已經太慘了嗎?沒關係,還會更慘的。達內兄弟愈發極簡了,依舊簡單的故事,調度更是弱化技巧和設計,但是傳遞出來的情緒和情感卻是相當濃厚的。有人說這是達內兄弟電影中結局最黑暗的一部,我想說,已經很仁慈地沒有把非洲的故事、偷渡的故事拍出來,即便觀眾可以腦補出他們從一個火坑跳進了另一個火坑。
依然是对移民问题的关怀,只是万万没想到会是如此沉痛一击,是给人物的结局,也是给政治问题的直白回应。
有点扁平,Aki Kaurismaki的反面 @Movie Movie
依旧非常疲态。近年达内通过转换族裔、宗教身份,将同一故事反复重写,始终维持同一种情节牵引力。在这种稳固的框架体系下,变更的身份并未能充当变化的推力,变更的人物被旧作中的角色类型牢牢地附体,充其量只是重新套了一层皮而已。
乾脆利落/ 珍惜所有能在90分鐘內把一個故事講好的導演吧!
我已经忘了口碑平庸的前两部了,但这部跟早期那几部比真的差好多啊,感觉故事特别呆板生硬,以前对非职业演员的成功点播这次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显然也失败了。
达内牛逼。最后小男孩的哽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直击我心…
偷渡之交,亡命之情,浓如血水,悲若秋风。
剧作文本的层次之丰富,场面调度的凶猛之精准,或许达内兄弟再度回勇到最值得被尊敬和称赞的水准,然而看看去年的金棕榈到最后给了怎样的一部哗众取宠的小人之作吧——当下混乱的世界中,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什么又才是真正需要被关注的。
#达内影展 以移民/难民为主人公的新片终于有了一个更黑暗(也更有力)的结尾。Lokita身处的仓库是浓缩了诸多隐喻的空间,Tori身上则有达内主角通常有的执着和韧性。ps. 结尾逃亡时,要是Tori去拦车说我的姐姐脚踝崴了是不是更容易成功?
某种程度上,罗塞塔的困境在这里是以为会有转机的再度溃败。
拥有姐弟情也无法逃遁,黑帮难民经济,比底层还底层。#达内兄弟回顾展@MovieMovie
又是一出难解困境引发的悲剧,本是一心向善,却不得已干些非法勾当,还要小心翼翼用谎言包裹自己,在家人、债主和毒犯的多重压力下,可以感受到那种窒息,平和简单的镜头下,是记录给旁观者的残酷
Tori真的生存能力执行力太强了 震撼
彻底宣告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已经结束了!整部电影的现实主义批判力度全部被削弱,沦为了一部惊悚类型电影。如果观众关心的地方是在“这样、接着、结果怎么样”而没有思考的话,那这丧失其意义了。不过倒是第一次见这么写实、朴实的贩毒电影。
很难说死亡终结的究竟是主角努力争取但仍希望渺茫的体面生活、还是在这过程中逐渐走向失控和崩盘的一切,怀抱希望死去的洛奇塔 与破碎绝望但是存活的罗塞塔我说不清哪者更为悲剧,不过对于前者来说 开始已是绝境。连现场全程规避偷渡、难民等字眼,以移民代之,好奇假如没有语言隔阂导演会作何反应
戛纳75e第七场。看过的四场主竞赛中唯一一场观众三次鼓掌,并且不是首映场。还是一贯的冷峻克制,丝毫不拖拉。移民、性别、种族交织在一起却并不混乱,姐弟俩的歌真好听哇!
在《年轻的阿迈德》一场一镜的“调度用力”之后,这部新片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达内兄弟做起了减法,调度技巧简单到无形,拍得干净简洁利落。故事层面上,还是非常的达内,一个简单的故事,写得张力十足,充满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最后也有一个后劲十足且戛然而止的达内式结尾,是达内兄弟的电影里结局最黑暗的一部,让人窒息。
#上海达内展#最近去电影院老是迟到这次直接半小时没看到...但是从后大段内容来看前面还是值得补一下的,这次的结尾够狠,小男孩演技台词都太准确
两声枪响,击穿内心的情感堤岸,瞬间决堤。
好疼好疼,达内兄弟最疼的一部片了吧。
1.因为看电影让我了解到蛮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与我个人生活相距甚远的事物。虽然《托里和洛奇塔》里的移民、贩毒、种植大麻等等也在其它影视作品中见过,但故事所聚焦的底层人物生活还是再度令我深深感受到穷人们生存的不容易;2.观看的第九部「达内兄弟」导演电影作品,他们的手持摄影风格真是炉火纯青;3.结尾葬礼上念悼词的情节让我联想到《一一》;……
達內兄弟 依然穩健,故事講得密不透風,節奏和懸念也相當平衡,但中段視角的轉換形成另外一種以往作品中少見的處理方式,竟然意外地將故事的結局提前釋放出些許信號,是為敗筆。
精准高效到令人心碎,这种毫不拖泥带水反而营造出一种冷峻却焦灼的氛围,短短几十分钟内展示出这一条暗黑移民产业链如何将底层移民吞噬,为着一点生存的希望却反而被每一个环节吃干抹净,空间的迅速转换凸显出的张力直到最后,只余一阕孩童的挽歌,背后无限巨大的复杂影影幢幢,留给观众的愤怒与疑问要自何处消解?不愧是达内兄弟。
还不如漱口的阿迈德,给奖是真的不至于。浅抄一下迪潘都不能拍成这样
#Curzon Mayfair# #LFF# #Love# 电影节第九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弟”在异国寻求生存的故事。片中很多情节表现的非常不合理,但正是由于导演在片中放大了人物的孤独已达成表达导致才这种不合理。“孤独让他们成为彼此的父母”,所以我可以理解离不开彼此这个设定,但还是非常不喜欢。影片是全手持拍摄,但即使在剧情异常紧张的时候,手持的晃动幅度都不是很大,异常的冷漠,尤其是最后结尾处,我们就这么冷漠的看着一切的发生,这种处理配合导演想表达的内核让影片的张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像是一场对于观众的审判。导演在QA也表示开始那版剧本有母亲的更多戏份,但在后续进行了修改,我觉得这种修改以现在整个叙事上看是非常好的。
视点人物被分裂成两个,而两个人物的一切任务却都仅集中于戏剧,而非现实;所有苦难都不影响人物内心,主角的工作细节也被完全抹去,整个故事被精简为了一个光秃秃的类型模版,不可预测的不再是人物内心,而是外部环境;从《一诺千金》一直延续到《年轻的阿迈德》的结尾“达内时刻”被隐藏在结局里的宣传标语顶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还不是因为你部门没给发证?”不好说算不算退步,但这肯定是达内创作生涯中的绝对异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991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