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意大利剧情《失败者》

1953意大利剧情《失败者》

《失败者》介绍

名称:失败者

别名:The Vanquished / I Vinti

主演:叶奇卡·舒罗 / Jacques·Sspanpey / 亨利·普瓦里耶 / 安妮·诺埃尔 / Guy·De·Meulan / 弗朗科·英特朗吉 / 安娜-玛利亚·费莱罗 / 伊弗莉娜·马尔塔亚蒂 / 爱德华多·钱内利 / 弗朗索瓦·阿努尔 / 彼得·雷诺兹 / 帕特里克·巴尔 / 让-皮埃尔·莫基 / 费伊·康普顿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地区:意大利,法国

年份:1953

语言:意大利语 / 英语 / 法语

时长:113分钟

分类:剧情片

《失败者》剧情介绍

关于年轻人犯下谋杀罪的三个故事。在法国的故事里,一群高中生为了钱杀害了一个校友。在意大利的故事里,一位大学生牵涉进一桩香烟走私案。在英国的故事里,一个慵懒的诗人在丘陵地上发现一具女尸,然后试图把这件事卖给新闻报社。

《失败者》豆瓣热评

  • 江浙沪唯一土狗

    觉得用虚无去概括这三个故事的年轻人是不合适的,第一个为财杀人,第二个为爱杀人,第三个为出名杀人,最后总结起来真的只能用电影自己给出的"利己主义"这个答案,而背后的原因在电影开始就给出来了,他们幼年正在战时,他们缺少对生命的敬畏。故事这块相比前两部作者性要更强一些,能看到在不同限度的尝试,虽然不太好看但总归是在变化了。

  • 文森

    【2.5】像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教育片,意图是消除观众心中犯罪片潜在的浪漫主义的迷惑性。然而问题是三个故事尽管都是主人公付出惨痛代价的悲剧收尾,安东尼奥尼却没有彻底根除掉其中的浪漫色彩,光影、氛围还是如此地迷醉。

  • 杭城月

    道德劝诫片,劝诫年轻人不要为情为财为名而误入歧途杀人毁了自己的前程。

  • 把噗

    #1953#早期的安东尼奥尼被严重忽视。社会学大师自此登场。一份对战后欧洲“迷惘一代”的心理分析文本。3个故事,法国很巴黎,意大利很罗马,而英国很伦敦。最喜英国篇,后来的《放大》与之一脉相承。另:开片镜均从室外至室内。

  • 枫林挽秋

    3个故事,指涉战后欧洲青年“迷茫一代”的心理分析。其中的英国篇 ,在13年后的《放大》里得到无限释放。另外,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彩。3.5。

  • mongolialong

    看完后,回味还是不错的,四星上再补了一星。呵呵。

  • Michele

    6.5 三个故事都很有意思,一种四版新闻或弹窗的感觉,剧作本身透露出青春残酷物语般的荒诞。

  • Peach Fuzz

    安东尼奥尼的“警世恒言”?片头片尾明显的审查之后的加上了“引人向善”的劝言,有点并不新鲜的虚无主义的犯罪那味儿了,部分片段还行,其他的不咋地。

  • Peprika

    果然是纪实题材出身的导演,拍这种剧情短片也有一种浓浓的纪实味道,比较纯粹。

  • 不朽浩克

    安东尼奥尼聚焦战后"迷惘的一代"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以三个典型故事完成了社会学分析、精神分析的影像化处理,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从新现实主义向心理现实主义的转变,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另一点重大的意义在于英国篇的故事已经在探讨什么是真相了,这为之后的杰作《放大》奠定了创作基础,结尾远处的网球场更是对《放大》那影史留名的结尾的一次前瞻。

  • 阿文

    观影盘点:个人感觉这部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并不具备什么所谓大师电影的特质。可能是早期作品的原因,并没有在镜头语言或者剪辑等等制作方面玩儿什么花样。更多是导演对年轻一代迷茫精神的思索,像三篇社会评论短文。只是不知现在都以垂垂老矣的那一代年轻人,不知在回首往事中会感觉到他们曾经如此地身在福中不知福。

  • hakuna matata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青年人的说教性就不是很刻意了。

  • 热带神经鱼

    暴力得意洋洋地出现,迈着高兴、活泼的步伐,假装出一副幼稚的无辜,它的法律是蔑视任何法律,它的社会特征是轻视任何社会,只剩下放肆的个人,愤世嫉俗、又缺乏自责。“心力交瘁的一代”受普遍的暴力的鼓动,伴着一系列犯罪出现在新闻中,这不是因财产和社会差异而引起的违法,驱使他们犯罪的,不是需要或社会自卑情结,而是对特立独行的渴望,是为了凸显自我,把对暴力的赞颂作为个人的胜利,对他们来说,进行谋杀的唯一理由是从一种残酷姿态的邪恶角度,宣称自我文化的胜利。

  • Obtson

    战后欧洲社会题材,迷茫的年轻人成为挑战规范的弃儿。有一定洞察,例如悬空的家庭教育(父母不清楚自己孩子的朋友是谁)、动荡的法治环境(走私现象猖獗),但从各方面看都很显然是一部被当局审查机构重塑的警示教育片,软植大量训诫与道德宣言。

  • 影痴

    7.0/10,构图还是能看出后来作品中的影子的,故事部分比较拉胯,尤其是第二个意大利故事有些不知所云。

  • 真绪

    心系年轻人的安东尼奥尼就这么走上了社会说教的道路。

  • 消极

    原来有些戏剧性的结构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技术

  • 帕拉

    三段式短片,想探讨战后一代青年的困惑,实在没什么力道,也构不成什么因果关系,实实在在拍个犯罪片反而会觉得好。

  • 6。人家的二十岁:恋爱谋杀走私。我的二十岁:今天早八啊坐大牢今晚早六啊坐大牢。

  • Neutralization

    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可以连剧情都未能描述清楚。文胜质史。

  • TARDELLINO

    比较认同导演自己的偏好次序(3>1>2)。【但是一个Shelleyan为什么要为了出名挣钱杀无关的人?就算炸也应该炸个政府大楼啥的吧。。。感到很不满了

  • momo

    战后意国的年轻人,在费里尼那里是游手好闲,到安东尼奥利这里就是杀杀杀。结合爱情事故,大师的起点从犯罪电影开始哈。

  • momo

    以前看了没标,还记得是2018年夏天在武汉虎泉那边的句子酒店看的。

  • 斯托科夫

    开场说了,这是一部关于“心力交瘁的一代”的电影。不同于以后著名的三部曲那样对精致的中产阶级人际关系的批判,这里致力于描写战后年轻人的空虚和迷惘,他们力图在行动中标出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命题再现。法国和英国篇很好,后者更是发展出Blow-up。意大利那里有些奇怪,男主那种漫游者式的空虚匹配不上故事内容,而且结构稍显局促,匆匆收尾。看影评说是因为审查,似乎有道理。

  • Parallax...

    介于战后这一代青年们的彷徨与迷茫。三个故事需要注意,都是以外部空间开场,然后引入内部空间,由环境带出人物。

  • 安德森

    1、分别讲了发生在巴黎罗马伦敦的故事。三个故事好像全是意大利语对白,还都是快速语速,密集对白,即使如此导演还特地强调了地点。2、第一个结尾,父亲带着儿子去警局,夜晚的街道落了些树叶,灯光稀疏。3、第二部的配乐很棒,比如经过一夜逃亡,年轻人来到阳光明媚的街边报摊,人来人往。浪荡了一天后他终于回到了家。这两段配乐就很棒。4、每日观察报,daily witness。5、三个年轻人的犯罪毫无缘故。尤其第三个。

  • 青茗

    英国篇最好 不再是简单的犯罪悲剧叙述,前两个故事尤其在片头旁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 给艾德林的诗

    社会三段论,保持着几近统一的基调,最后一段英国的故事,有很多《放大》的影子...

  • 鱼蛋佬

    [BAMPFA] 不考虑强加的宣传片段也是平庸直白的故事片,无法理解的三段式结构使剧情简陋、抒情粗糙,对虚无情绪背后的原因则全没想探究。只有偶尔某些镜头还算可圈可点

  • 璐璐

    法国篇,前面铺垫太多,浪漫场面还算迷人,但情节很一般,收尾仓促;意大利篇,穷困潦倒的状态很深刻;英国篇,节奏很好,也很优雅,同时又略带神秘色彩,非常“放大”了,尾镜也极其相似。算安东尼奥尼被低估的一部。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1994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