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法国8.4分剧情《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介绍
名称:秋天的故事
别名:人间四季之秋天的故事 / Autumn Tale
主演:斯特凡·达尔蒙 / 玛丽·里维埃 / 碧翠丝·罗曼德 / 艾莉西亚·波特尔 / 伊夫斯·阿尔克 / 迪迪埃·桑德尔 / 马蒂厄·戴夫特 / 阿兰·利博 / 奥蕾丽雅·阿尔克
导演:埃里克·侯麦
地区:法国
年份:1998
语言:法语
时长:112分钟
分类:剧情片
《秋天的故事》剧情介绍
侯麦《人间四季》的最后一部。马嘉利(碧翠丝·罗曼德 Béatrice Romand 饰)是一名大龄剩女,有一个儿子和一片葡萄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伊莎贝拉(玛丽·瑞莱 Marie Rivière 饰)一直担心着马嘉利的终身大事,她不愿她的密友在孤独中度过晚年。伊莎贝拉以马嘉利的名义偷偷在报纸上登了交友广告,没想到来者热拉尔(阿兰·利博 Alain Libolt 饰)正是自己中意的类型,一个善意的举动使得两个好友落到了尴尬的境地。 罗欣(Alexia Portal 饰)是马嘉利儿子的女友,但她真正喜欢的,却是和年长的马嘉利呆在一起。罗欣也想在马嘉利的爱情道路上出一份力,但她所做的,居然是将自己的前男友,一名年长的哲学教授介绍给马嘉利,但哲学教授显然仍对罗欣恋恋不忘。马嘉利孑然一身的生命里突然闯进了两个男人,秋天就快要结束了,但这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还在继续着。《秋天的故事》豆瓣热评
第一看法国的农村。这女的的拧巴跟我简直有一拼,一个男导演怎么可能这么真实的表达出女性的复杂矛盾心理?
四季里最喜欢的一部,矜持得像年轻人,理想到无以复加的结局。
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又嫉妒,又软弱,又任性猜忌,让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
侯麦的片子似乎都是讲一些闲的蛋疼的中产阶级男女,纠结于一些蛋疼的情感问题,并为此说一些蛋疼的话、干一些蛋疼的事。影片的观感基本取决于片中年轻女角的容貌:姑娘漂亮,片子也就好看;反之亦然。二者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本片可以给到4星半。
法国乡下美,古朴院子到处是夹竹桃、法国梧桐、印度榕,远处群山起伏,田野满目葡萄,适宜人居;中年妇女作,多愁善感,疑心病,恋爱中的寡妇也会像少女一样回到心跳的纯情,胶片就是胶片,质感忒迷人,蓝光修复极好。
对人生、爱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侯麦是抱有一种审慎但超验的肯定,伍迪艾伦的态度大抵是小资式的戏谑与忧伤,明显侯麦高出一筹,境界问题,帕斯卡尔、康德不是白读的
爱已经结束了,还能像介绍朋友一样把你推荐给别人。爱还未开始,但已经允诺要把你介绍给别人。一场兜兜转转的聚会,他们似乎对上了眼,又似乎彼此误会。婚礼上的歌手唱道,如果人生是一场旅途,希望每天都是晴天。培育爱就像种葡萄,不除杂草怕杀虫剂损失葡萄的味道,如果爱情也能和种葡萄一样就好了。
侯麦的电影简直就是我们这些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的福音书呀,搭讪技巧妙之又秒,缘分爱情巧之又巧,朋友与爱人之间的暧昧关系最让人向往,《秋天的故事》没有任何新意,还是侯麦传统的延续,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观的差异是这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有些电影淡淡的,那么淡,却能让你一直记着,一直暖着
从电影的角度说挺好。但里面的人都让人厌恶,太作了。
#侯麦展#但见旁人谈情何引诱,问到何时葡萄先熟透。
爱情让人找回年轻敏感的心,但岁月沉淀也留下了审慎和隐忍,秋日胜春朝嘛。这部最独特的地方是情感转移时不确定性带来的微妙感,因为在真理般的欲望面前,真真假假的试探都是高危的。
精心设置的特殊人际关系,衍生出来的反应又很真实,故事很好看。碧翠丝·罗曼德怎么那么少女啊,被她挠得心痒死了。玛丽·瑞莱也是美极,那句“我希望所有男人都喜欢我,特别是我不喜欢的”,我真的要给她鼓鼓掌。
8/10。侯麦的中年角色总是在安全感的边缘试探,马嘉利不希望因为没有保障的婚姻浪费时光,宁愿看守葡萄园打发余生,但情感的缺失成了她最大的遗憾为此哭泣,唯一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是参加伊莎贝拉女儿的婚礼,却踏入了邂逅的圈套,侯麦对这位中心人物的处理放到了每一个微小细节上,譬如伊莎贝拉拥吻热拉尔德带来的情感关系突变,譬如她在车站犹豫到深夜要不要去与女儿和解,最终还是回到了拥有安全感的乡下小屋。绘画艺术的运用到了顶峰,当马嘉利和伊莎贝拉散步在即将分手的葡萄园,背景黄色多了些秋来迟暮的伤感,又暗含秋天收获的喜悦,她们站在从左到右倾斜的任意线中,构图和谐抒情地象征伊莎贝拉将在好友和让出热拉尔德之间做出选择。头尾两处镜头暗示出版业工作的伊拉贝拉,将与另一位同书本关系亲密的年轻男子发展亲密关系,给故事留足想象。
侯麦独到之处在于拍那些爱情中不可言说之事,倒也引的大家心生共鸣。期待命中注定,避免刻意策划,是浪漫被反复强调的结果。被众人争着介绍伴侣,是既尴尬又有些期待的事。不愿说就相互隐瞒,引致误会不断,也算是自作自受。小心翼翼的爱情,多少有点自欺欺人吧。
“人间四季”之秋侯麦眼中的秋天是压抑的,他用太多的特写镜头来捕捉男女谈话之间的细微表情,电影中的男女克制、细腻,甚至有些压抑,这些感情都在最后一刻爆发,如《冬天的故事》一般温暖而美好的结局。
#重看#4.5;以超越寻常伦理道德的方式去解决本身就超越寻常伦理道德之事,以压制和转移欲望目标去实现欲望另一维度的伸张,一切都是悖论的,一切都是无理的,可是在爱情中又有什么道理可言。所有乖张离奇的、不讲情理的曲折心事,在岁月的熬制煎煮下,最终都沉淀为宽让与接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葡萄成熟时的醇香必得历经千重万重方柳暗花明。结尾双双返回太美好,秋光里的春天。
难以想象是一位78岁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完全看不出老态或者一个创作者的自身道德枷锁或道德输出。剧中的人物各自自由也鲜活着。作为一个男导演居然能拍出女人之间那么细腻的情感关系,太佩服了。
一个乡村大龄劳动妇女因为约不到炮而焦躁万分,最后在各方努力和狗血因缘际会之下终于约到炮的故事。
2017/5/23终于可以确定我喜欢的东西都是一个套路的。侯麦,洪尚秀,甚至前不久看的阿巴斯的合法副本。男女之间的游戏和欲望,这真是深不见底的故事。2021/1/10 今日重看收获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那时觉得侯麦啊,洪尚秀啊,都有一种相似的好,但其实不是。侯麦是真的细腻柔软,就算是讲不伦,讲善变的情感,讲男女的欲望,那也是可爱的清新的,讲出来的爱情见解不管我是否认同,都不会冒犯到我。这次观影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留意到的细节,各种情感掺合在一起,不仅是爱情才会有试探、角力、较劲、争辩,一切都是趣味盎然,都是年份适当的葡萄酒,喝下去香香甜甜,还有回甘。看的时候,女人男人们眼波流转,我不禁想,西川美和说得真对,电影的这种情绪怎么可以仅仅通过文字被阐述呢?这多么需要我们深不见底的想象力啊。
再一次看这片子,还是为对白和潜台词着迷。你的误会、我的误会、她的误会、他的误会,观众知道这些是误会,但剧中人偏不知道而当做正当推理,他们不直接说却又拐弯抹角想暗示自己的那些“明明是误会的结论”。整个过程看下来就只菀然一笑好了~ 2021.1.10 当《绿光》和《秋天的故事》一起看,Marie Rivière和Béatrice Romand仿佛对调了角色(都在极力劝对方走出去),但她们在两部电影里都依然是她俩啊,依然是一柔一刚。人间四季里最成熟的一部,Rosine分明就是“秋日和”里的冈田茉莉子呀!
人生說到底,不過是偶然與必然的二元論,充滿了無法預知的未來,可是結果如何,也要到很久以後才會瞭解究竟是否為「Fate」。只是再寂寞,都要靜候,再靜候,就算失收始終要守,終會等來你的葡萄成熟時,以及,永遠無法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去相愛。2020.07.18重溫,「消失」的反打,中年人的愛情詩篇。結尾的特寫停在伊莎貝拉的忽明忽暗沒有表情的臉上,別樣的曖昧。嫁女兒的背景下為老友續絃的故事,這不就是小津後期的劇本設定麼 XD
最欢乐的一部侯麦了。他的电影总是离不开男女关系的试探,但总是以轻松的口吻去展开各种有损三观的恶作剧。而且最难得的是,他的电影一没有性,二没有人死亡,这实在太可爱了。
侯麦“四季故事”终章。1.或许,让四季收尾于秋,确乎是绝佳的安排,未及寒冬,虽有感伤无奈,却终得丰收。一如那片葡萄园,中年人的爱情也即将酿成醇酒。2.一个双重牵线搭桥的故事,母亲的儿子的女友试图撮合她与自己的前男友+老师,而母亲的闺蜜亦代其相亲约会,最终大家都在母亲女儿的婚礼上“偶遇”。3.浓郁的喜剧色彩主要来自两对【媒人与被撮合男性】间似有若无的暧昧关系,而婚礼相聚时,一对是准一见钟情,聊得投机却依旧害羞和相互试探,另一对则仅仅止于礼貌而不无尴尬的寒暄,都让人忍俊不禁。4.以推门误撞见的误会作为对两人情感的延宕与考验,处理得十分自然。5.结尾点题的秋日歌曲与舞会场景,美好得不似人间。6.两位侯麦御用女演员齐聚,艾莉西亚·波特尔实在漂亮。7.秋风吹动了马嘉利的头发,阳光在发梢上辉映出暖黄。(9.0/10)
B / 逊于《女友男友》的一点在于,这部的视角铺展显得过于平均,缺乏分叉带来的落差或弹性。或许侯麦是想通过这种平坦的构建方式来反向捕捉邂逅作为“事件”的可能性,但此时人物散落于故事中的状态倒是变得略为刻意,甚至有点暴露出少许侯麦对人物掌控的失措:他似乎太想让他们变得生动、自然、立体了,却又偶尔局限于一些过于“美好”的编排趣味。
侯麦的故事永远关乎道德和情感的轻轻摇摆,主人公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定论。秋天是葡萄田收获的季节,对应人到中年的主人公最后尘埃落定的圆满结局。一如既往的,侯麦懂得每个季节里法国最美的一面,把这种风物特性与影片气氛巧妙结合,然后我们有了只属于法国的人间四季。
人生四季的最后一部,我一直在想侯麦的这四部电影究竟想讲什么。显然不局限于简单的爱情关系,更不是所谓渣就可以概括片中常见的复杂的男女多重关系,在四部电影中总有角色同时面临着多段关系的选择,而这并没有在电影里形成一种道德困境,而只是一种选择,里面的男男女女都那么坦诚,如此的明媚,如此的和煦。就像春季的花园,冬天的公交车站的拥抱,夏日海滩和秋天的葡萄园,侯麦并不想传递给我们一个故事,也并不是传递某种情感,而我觉得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就像他镜头下的法国风光的人生的态度。
⒈特地在秋分观赏《秋天的故事》,这很符合我的风格;⒉先是法国乡村美丽的景色博取了我的好感,而后剧情更是越看越得我心:虽然过程有些许不满,但美好的结局真是对上了我的期待;⒊幸亏谎言造成的误解最后解释清楚了;⒋在我心情愉悦之时看到一部让我更加开心的影片,这种舒服感胜过初看《幻之光》。
侯麦四季故事的第四部,也是按拍摄顺序的最后一部,依然聚焦在小布尔乔亚调调的男女感情上,碎碎念夹杂着许多(细思也没什么用处的)爱情箴言,但是侯麦就是有一种能把平庸日常导演得妙趣横生的能力,不用制造刻意的戏剧冲突,只随着情感自然发展,密集的闪光点就源源不断,有时评价一部好电影的艺术标准说到底可能就是返璞归真的两个字:好看。// PS. 傲娇大龄剩女反复暗示自己不需要男人燃鹅事实证明没有人逃得过"真香"定律。。
这部电影镜头里的女性很不同吧,成为了欲望的主体,场景情绪的掌控者,从被动变为主动,支配男性,不是刻意的强势的那种,而是以非常可爱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不是要求他人屈服,却仅仅是凭着天真气来支配,男性不经意间成为了欲望的客体。(喝了红酒晕乎乎的跑到电影院看真有感觉)
对哲学有执念的侯麦,越钻研仿佛越洞彻生活本质的荒谬性,四季轮转,果实蒂落,人物、景色与拍摄方式,三者似乎是交融在一起的,都是那么自然的美丽、轻盈、带着灵气,看似随意的交谈,咋一看不事雕琢的拍摄手法,这部的重点似乎不在于男女,而是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快、瞎操心或是嫉妒是有的,但是比起葡萄庄园里的成熟季节和成熟女人对待感情的成熟态度,她们的生活本来就已如秋收丰实,感情对她们而言似乎是某些调剂,男人嘛永远是喜欢年轻女人的呀
四季故事里的角色总是在面临着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存在外部推动力的——是由身边人创造的机会:春里的女儿,夏里的人类学女孩(到底骗了多少女孩子入了这个人类学专业啊),冬里似乎来自自由意志,但跟秋中一样,其实是多人作用的结果。这些人中总有一个神经质(或者说敏感)的女性角色和一个局促(或者说茫然)的男性角色,他们不停地进行试探、磨合……但在他们那个环境下,相比我们的环境所塑造的我们的现实,真的很让人羡慕,他们不同年龄段的人拥有非常相近的知识结构,他们很老的人和很年轻的人可以无视年龄进行顺畅的交流沟通甚至恋爱,但我们甚至不敢不能跟我们自己的父母交心。不要说父母,可能有些同龄人都无话可说。
开始不确定女主角到底是谁,是丧偶后孤独地种葡萄酿酒、身边的人都在给她介绍适龄伴侣的玛加利,还是看似家庭合睦、帮好友登广告寻觅伴侣时却用好友身份去试相亲的伊萨贝拉?到底是谁更期待一份感情的收成?两位女演员大概是我最不喜欢的侯麦御用女演员了,但相比之下玛丽里维埃还是略美一筹。
渐入佳境,越到后面看得越欢乐。侯麦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关系处理得太巧妙了,而且那个不愿社交就等着男人从天而降的马嘉利简直就是我本人了。
想给四星半!侯麦真是又絮叨又不招人厌呐
两个自以为是的女人,做的两件自以为是的事,受伤的是三个无辜的男人。
侯麦人间四季阅毕,对于人物状态的刻画以及彼此关系的描摹风格已经比较熟稔,那种清新自然的气味很难不让人喜爱,不过大段的台词的确也有些考验人。整体观感:夏>冬>春>秋。@资料馆大银幕
侯麦人间四季第三部。黄伟文写《葡萄成熟时》歌词,有句是“我知日后路上或没有更美的邂逅,但当你智慧都蕴酿成红酒,仍可一醉自救”,大龄女青年的爱情,被这个调皮的怪老头挖掘得这么细腻独到。片尾曲好淘气,可我搜不到,真是值得一品。天凉好个秋!
《春》《夏》《秋》《冬》,我最喜欢 《冬》。
秋天,收获爱情。双重相亲的小把戏,一个是为了帮助不善于主动的好友相亲而主动冒充,一个是为摆脱与大龄老师的过往爱情将其推荐给男友继母。爱情,渴望,摆脱,失落最后收获,相比《夏天故事》中闷热的迷惘,这次是几经转弯后的皆大欢喜。
这么大年纪了才看秋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配平方程式,像看真的小品,却也再达不到看《夏》时那么深刻地自我代入。
#068#人间四季里人物关系最复杂的一部,惊叹于侯麦依靠人物对话将男女、母子、友人之间的盘根错节拿捏得当的微妙感,连两处“撞见”这种八点档国产剧的狗血桥段也被处理得水到渠成。秋天真是收获的季节,收获了葡萄的饱满、酿酒的陈香,也收获了从少女般的春心萌动长成女人的优雅成熟稳重。
初看以为是个小品,看到后来发现是神作!明艳也可以深刻,简单也可以充满情趣。外省的气氛扑面而来,人物质朴可爱,故事则是生活化的戏剧性。
Rohmer我目前看过的最不喜欢的一部 主要是里面那几个人物的观点我无法苟同 mais这种不完全叙事的散文式片子就合我胃口 虽没什么剧情 但一个多小时里脑袋也没有停止运转 光是接受炮弹似狂轰的各人的哲学观点对白已经可以很好的填充整个过程 而且啊普罗旺斯小乡村也真写意
春、冬、夏之后,迎来了最后的秋。观赏之后,只能感概——怎奈人间唯四时。秋高气爽的时节里,风景宜人,在好事热闹之后,眼神里留有一丝怅然。
濃郁的秋天,有春的羞澀卻平添一份睿智,有夏的熱情卻安分理性。靠簡單的情節和滔滔不絕的對話展現人物性格,雲淡風輕地交代一個個故事,侯麥身上真的有種文人的魅力。浪漫、知性、閒適的法國人。這類法國電影平淡卻深深吸引人,也常常讓人看后憎惡現實。
侯麦拍出来的法国南部一年四季简直就是天堂好不好!!其实在看到一半就猜出来故事的用意和后来的趋势了。年轻人做事还是幼稚又欠考虑,往往只能估计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真的为别人着想,有时候自己本人就是意识不到。
这部算是侯麦的集大成之作吗?好喜欢啊!貌似都是男男女女各种发骚,但洪常秀和侯麦其实很不一样,侯麦痴迷于遇见,狠劲描写相拥之前的状态;洪常秀则是喜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那种要么清脆响声要么死活贴不上。洪的菜色本身就艳丽多姿,重在搭配,以此碰撞出戏剧性,侯是各种香料高汤啼哩夸叉一顿怼,再用生活化和平实的场景来冲淡一下,也他妈挺逗。
侯麦就是个女性情感类型指南啊 / 大银幕看修复版真美 侯麦百年@电影资料馆
侯麦再次的人际碰撞升级,开始很淡,到了后部分(特别是热闹的婚礼,再到冷清的站台街道屋外)人物冲突才立体起来,多线交织,但是人物都很好打交道,并且没有什么脾气,好折腾,或者他们就在导演的设计里游走,聊天,散步,看风景,一起从起伏又到平静,片尾即融入了市井的繁华中,那个最后的眼神有意味。选在深秋来看,前两部也是在相同季节,人物矛盾相较前两部更明显,剧情也更容易读懂,但是也有一些生活的道理在里面,你以为有感觉的,真的接触了不一定,而并不看好抱着一试的心态,可能会歪打正着开花结果枝藤蔓延,如同收获季法国乡野葡萄农庄里那些等待被采摘酿酒的葡萄,充满可能
表演稍微有点做作,情感又怎么能这样去勉强。但侯麦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总是轻松优雅,服装道具选景都太令人愉悦了啊。他的品味放到现在一定是个超能带货的网红吧(笑),小到一个茶杯一个装葡萄的木盒都美到想立刻拥有!
四季里最爱的一部,通过多角关系的错位制造笑料,但对白里人生观与爱情观的展示却让原本通俗的情节以微妙自然的方式铺展开来,静候的美好结局亦如秋日葡萄酒般醇美香甜。
法国人好好玩,能把各种微妙复杂又混乱的关系调和在一起。比如,老师可以是情人,同时又是朋友和前男友,然后又准备撮合和男友的母亲也是知己认识,而且一切都顺其自然不觉得有任何突兀和违和感。
两蜜友,如此坦诚,如此深情,毫不做作,伊莎贝拉为马嘉利寻老伴,竟用心到对方必须也得是自己看得上的人。最后载歌载舞,伊莎贝拉的走神,意味深长。喜欢这样的马嘉利,收拾葡萄园,用心酿酒,眼睛看得很远,灵魂立现,不卖弄不傲娇,也不丝毫掩饰自己的孤单和脆弱。整个电影,自然真实,听得见阳光中风的声音,乡间里虫的叫声,看得到岁月之后女人的皱纹,农耕后衣服的泥土,更难得的,交流并不肤浅,有那赤诚的心和思考的魂。
侯麦擅长制造情感漩涡,让人不自觉就陷入他设计的情境,非常精神分析,他的电影如同拉康的镜像,照见他者,也照见自我,最终你会引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同。
这么一个十有八九会被拍成肥皂剧的狗血故事在候麦手里竟然这么自然!
“若他在乎我,我在乎他,我们会再相见。”喜欢女主的坦诚与从容。爱情,还是应该从容自然简单些。一部典型的爱情文艺话唠片,像before系列或是WA的电影,少些戏剧化,添些生活感,对白机智生动,总能带来点思考和审视,像是在读书,任凭时间静静地、缓缓地流过。一杯红酒,一部电影,一段惬意的小时光
秋分观影。拍摄时间最晚的人间四季。丰收时节一个盛大的修罗场,和一个又润又甜的结局,看得人心情爽朗。怀疑侯麦最想拍出的,其实是秋天葡萄成熟时的感觉。女主口音很萌,长得像中年版莉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2464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