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美国7.6分剧情喜剧《越战毛发》
《越战毛发》介绍
名称:越战毛发
别名:毛发 / Hair
主演:约翰·萨维奇 / 特里特·威廉斯 / 比佛莉·德安姬罗 / 安妮·高登 / Dorsey·Wright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地区:美国,西德
年份:1979
语言:英语
时长:121分钟
分类:喜剧片
《越战毛发》剧情介绍
俄克拉荷马出身的青年克劳德(John Savage 饰)背井离乡计划参军,机缘之下结识了四位嬉皮士朋友乔治(Treat Williams 饰)、拉斐、沃夫以及珍妮。他们一起在街头吸毒露宿,克劳德对有钱人家的小姐席拉(Beverly D'Angelo 饰)一见钟情,乔治为使两人相见,带领几位朋友大闹席拉家的宴会,结果被投进监狱,乔治得以保释后四处筹钱,狱中的朋友们则因不愿剪去长发再掀波澜。五人出狱后参加了一场反战集会,克劳德与席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第二天,克劳德就踏进了军营准备参加越战。席拉与乔治等人驱车上千公里探望克劳德,在军队出征的前夕,克劳德与乔治的身份发生了颠倒……本片获1979年大卫迪泰罗奖最佳导演、最佳配乐奖。《越战毛发》豆瓣热评
活蹦乱跳太欢乐了,前卫歌舞片大爱,电影并没有刻意说教,也没有把边缘人们捧得高高在上,他们不但能随意自由地活着,还有勇气用爱和欢乐对抗战争,在我看来比任何麻木不仁的正常人还值得尊敬
结尾大亮,也有可能是因为听了两个小时的歌突然来上一出反转显得格外惊喜。。这种反战片挺好玩的,一群烂人,但是好歹还活着,去打仗,就连烂人都当不成了。
男主角是个杂碎,长得还巨丑。另外男二号威廉姆斯和科林·法瑞尔简直一个模子压出来的
歌舞片段太频繁了,几乎每5分钟就有一场,有些不太适应。依旧是福尔曼热衷的60到70年代的美国,越战和嬉皮士题材的有趣结合。福尔曼对于嬉皮士的态度是中立客观的:既赞扬他们反战,善良真诚的生活态度;也批判他们肆意,病态以及对于家庭不负责任的人生哲学。最后让乔治代替克劳德去越南战场是影片最为绝妙的一笔,高潮合唱中牺牲在越南的乔治的墓碑将影片的反战情绪推向了极致,非常有力。
福尔曼真有勇气,基本抛开原剧另起炉灶,连音乐也重新写。只是这些歌现在来听很多都过时了,只有黑白女交口白黑男那一段还算有趣。总体来说,嬉皮得还不够啊,也不够骚。据说原剧本作者不满改编影片中把嬉皮文化跟反战运动混在一起。但是捷克电影人貌似纷纷把这部奉为杰作呢
伪叛逆、伪个性,浅薄造作、哗众取宠。
今夏露天电影末班车。。。特么是歌舞片。。。
太他妈棒了!!!太爱了!!!音乐和舞蹈都让人热!血!沸!腾!!!舍不得往后面看!!!
被指责的人物行为,进而关联的一切,其实都基准于福尔曼因身份或并未参与这一人群导致的“幼稚”描绘,但这也并非错误的呈现,反倒阴差阳错的以一种浮光的方式深切写出了嬉皮士这一群体的看似“空想”的基本理念。捣乱式的个人行为,基准于对社会规则的敌视与不履行,顺着这一维度就可以看出反常规的基本特质。他们对战争的看法也不仅是简单“要做爱,不要作战”的突破口号,而是一切随心的个人化思路践行。所以看似性先锋的三人恋情,内里又何尝没有对于种族问题的真挚看法呢。而结尾一反前面铺垫,以荒诞但悲情的方式写下牺牲的亡魂,使其脱离了简单的喜剧基调,而真的从情绪描绘战争的悲苦。作为80年代前一年的作品,尚且可以以纽约中央公园为舞台写下嬉皮士宣言,当进入80年的里根年代,越南战争也逐渐转变风向,逐渐成为脱离现实的男性演武场。
70年代美国文化风情画,影音结合,荡气回肠;战争!去死!
很伟大的片子!充满人情味和追求自由的反战片,即使现在看也还是感觉那么爽!冲突冲突,不断地冲突,禁锢与自由、传统与叛逆、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朋友与家庭、战争与和平、生活与死亡.....善良纯粹的乔治死了,这是个痛苦的遗憾,但他是最爱生命的,他的死是对自由和生命的伟大呼唤!
A l'absurdité de la guerre, Forman répond par la fougue et l'esprit rebelle des hippies dans une comédie musicale politiquement engagée et surtout antimilitariste, qui fustige également la bourgeoisie conservatrice et puritaine. Sorti en 1979, Hair prend le risque d'évoquer une époque révolue, mais c'est avec l'entrain voire une certaine folie joviale que Forman a su marier un genre cinématographique à l'aspect psychédélique du mouvement du passé pour en faire une œuvre personnelle malgré quelques passages forcés un peu lourds.
目前看过的音乐剧影像化电影里最NB的一部。伟大的创作,编排天衣无缝。RENT的母体,喜欢RENT的一定要看。虽然我现在对嬉皮这个物种已经有生理厌恶了,为什么我还能给五星呢?因为结局太神了,足以让我说服自己这片是嬉皮高级黑......
开头很排斥,经典编剧胸中有一把秤,给很挫的男主写一个更挫的男配,富家千金就爱上男主了;普通人怎么配和富家千金争,于是又一个魅力女性爱上男主了。合理,恒合理啊。但随着剧情推进,居然完全投入。什么鬼。这难道就是,古典好莱坞的魅力。吗
60年代嬉皮士的年代,反战的年代,性解放的年代。有些嬉皮,真的嗑药磕到大脑组织破损,成为疯子。
歌舞段落有点像福尔曼其他捷克同胞在捷克新浪潮时期的处理方式,不能说它不超现实吧,但这肯定是跟LSD没有半毛钱关系……
已经离开捷克,准确的说是离开某意识形态十年的米洛斯福尔曼,完全融入了好莱坞,这一次更是借着改编百老汇经典撒欢儿了。在保留了经典情节和歌曲的基础上,导演尽力守住了电影技术的优势,通过剪辑把人物的内心脉络梳理情绪,增强了最后阴差阳错互换身份上战场的戏谑,凸显了战争的荒谬,保留了反战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守住了爱国底线——政府不等于国家,当政府做坏事时,反政府才是爱国家维护民族利益。星条旗的中心位置,已然说明了一切。
总觉得没有那些做作的歌舞可能会是个经典...
对于嬉皮士的表现很表面,但歌舞很欢乐,尤其是幻想的部分,拍得很棒,年轻的安妮.高登很可爱,结局很讽刺。
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四星片,五星推。
前半程毫无章法的混混(美曰嬉皮士)闹得乌烟瘴气,混杂着宝莱坞式的莫名其妙的载歌载舞。小姐姐牵着孩子发现男人在外面有了女人,悲戚之间忽然引吭高歌,弄的全场笑场。逼着自己笑着看下去。汉堡哥闯军营,是全片的转折和高潮,一个极度反战的混混头子鬼使神差的死在了越南战场,这个结局只能说鬼斧神工,让前面一个多小时的乱炖也显得不那么无味了。
1080P资源观看 福尔曼的又一部反战作品 音乐嬉皮和舞蹈 张口就来的歌曲和群舞都挺经典 富家女的好奇与穷小子的融入 只是先期对乔治的塑造太过于成功 为了朋友出头的无理 耍无赖的行事方式 自以为无伤大雅却伤人的玩笑 骨子里不是坏人的嬉皮士却因为反战嗑药和随性的处事态度令人反感 其后的为了朋友的所作所为又让人心生同情 排着队走进黑黢黢的机舱的美军新兵们就像迷墙里传送带上的行尸走肉 最强的美国军队也不过是让人去送死 机舱张开的大嘴将他们吞噬亦预示美国在战争中泥足深陷 悲剧性的结局 大片的墓碑 合唱的阳光和聚集在白宫外欢笑的人群 艳阳下的嬉皮与反战
没想到是这样一部温馨浪漫、甚至有点搞笑的音乐片,完全不见新好莱坞时期的戾气。但是对于米洛斯·福尔曼这样擅长塑造复杂人物内心以及伦理事件的导演来说,拍这样的片子还是有点浪费,当玩了吧。
BSC™121FL,hippy必须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大嬉皮们!~~~~歌不是很喜欢 歌词儿倒是够用心
7.7 改编百老汇歌舞,尼古拉斯雷客串。结尾不称悲喜,而是荒诞。
看在这阴差阳错的结局上给4星吧【感觉好几个地方还有点gay】
舞台的形很重,不乏马戏的成分。覆盖的话题太广太杂,感觉表达有点跟不上。中间有段种族互赞的弥合实在太假,还是片尾的美国式纷乱群像充满活力。
由喜转悲,结尾最为反叛自由的嬉皮男居然不吭一声就服从了张冠李戴替友上战场的命令,没有澄清,没有抗争,为什么?国家面前无个人,没人在乎你是谁。想到这里,比起反战更感悲凉。
歌都很好听啊,故事算是嬉皮反战电影里不怎么讨人厌的那种樂挺好的。
9.0 个人歌舞片十佳。除了由于舞台剧改编带来的转场上的些许尴尬几乎没有任何不喜爱的理由。结尾于反转后戛然而止,是时代对嬉皮精神的扼杀。不止是放荡不羁,米洛斯·福尔曼由捷克带来的独有的荒诞,使影片多了分温情与凄凉。战争,性别歧视,这是一个敏感易碎的时代。我剪去长发,但我仍旧自由。
歌舞很自由,编排感不强反而更有趣。以嬉皮士文化解构越战,前面所有对规则的嘲弄和践踏在伯格阴差阳错代替了克劳被迫前往越南的尾声中迎来巨大的荒诞和悲剧性,一方面是再不羁的个体也必将受国家机器所裹挟而不敢反抗,看似不被世俗左右实际仍无法掌控命运,另一方面我质疑这是不是另一种叙事上的“同性恋必须死”、“穷人必须死”,嬉皮士作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必将面临自身的毁灭。
嬉皮士,新宗教主义,水瓶时代,致幻剂,性解放,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奇妙社会氛围。
要搁现在,这么讽刺的结尾不得整个续集把故事接上啊
“嬉皮士文化+超现实主义+歌舞元素”,倒也是种有趣的杂糅。看下来整部电影还是有些糙了,歌舞片口型都没对上,镜头有时让人耳目一新有时又太过随意。男主渣男实锤,结尾的身份倒置挺新奇。嬉皮士生活真的无拘无束。
眼花缭乱、天马行空的歌舞片。前半部分满星,自由随性、想象力丰富的歌舞无可指摘,嬉皮生活的部分,有管中窥豹的效果。后半虽然是如此荒唐的巧合,还是与电影原本的气质脱节的。年轻的安妮高登像个小兔子一样,小巧玲珑又小心翼翼的,她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小碎牙。
4.5 最近正在看读库出版的《乌托邦年代》,作者是米洛斯的朋友,他参与了《越战毛发》这部电影最初的构思。在书里他讲了一些跟米洛斯福尔曼在美国的段子。那个迷狂、飘然、不顾一切的六十年代在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描述下尽收眼底,看得人醉醺醺的。这是一部了解嬉皮士的必看之作,改编自同名百老汇歌舞剧(也就不奇怪这部片子为什么这么多歌舞元素了),音乐确实很棒。结合《逍遥骑士》可以更好的感受那个像嗑了药一样的年代。
为分别的50美元,为骑警的舞步,为太极的云手,为餐桌上的舞蹈,为湖边的夜泳,为不知所谓的黑女人的控诉,为忽然的集结令,为终场的陵园,为白宫前面挥舞的反战旗帜,也为我包里的a4。。。。。
为什么这片评价会两极分化这么严重?我觉得歌舞毫无违和,以一种十分戏谑的方式结束,同时也对应了开头那句“聪明的人才会担心,笨蛋自有上天保佑。” 嬉皮大佬在越战牺牲,米洛斯福尔曼真会玩!
嬉皮士,还行呗,但已经不是老歌舞片内味了,后来的这些歌舞片已经不注重演员的实力展示了,我们想看歌舞片是想看什么,看你平庸的各方面偶尔唱首歌跟流行乐bgm 似的吗
2倍速。我要是小升初阶段看这个片可能会觉得还行吧。福尔曼基本就是以游客心态拍这个片,想象力贫乏,而且拍得也挺糊弄的,真就是各种层面的糊弄
6/10。反征兵/种族歧视/监狱制度和中产价值观架构在嬉皮精神展示中(拒绝工作、性爱开放和露天而宿的流浪汉团体)。体检场景穿插公园妇女的群唱和现场军官们的遐想,士兵训练穿插越南姑娘戴孝的哀歌,把自由叛逆的长发剪掉轻易混进纪法严明的军营,果然福尔曼反体制手笔,和平人士替代好友战死也挺黑色。
you don't understand. it's not a game....最後結局怎麼能這麼開心,the sun's shining?……
很有六七十年代感觉,歌曲不错。当年的花童现在都做什么去了?
所以说不把你们这些二货送上战场还得了……
终于把这部片看完了,当初读乌托邦时代时,作者卡里耶尔亲自参与把毛发的音乐剧改编成电影,也引起我强烈的好奇。越战毛发是60年代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剧,之前我一直苦于没法看到生动的嬉皮士生活,而毛发给了很有趣的视角。它没有歌颂这个群体,也没有贬低,就像卡里耶尔这个局外人的观点一样,欣赏他们在反战甚至环保上做的贡献,但对他们用肤浅的理想主义来对抗传统持疑惑和保留态度。就连我最开始也无法接受,他们太肆无忌惮了!可最后乔治为了他的朋友剪去“宝贵的”头发时,我又似乎理解他们了(居然有水瓶座之歌……歌很好听,旋律也是那种不拘束,奔放的感觉,果然很适合那个年代
其实是个看似很疯狂很叛逆,但实际上戾气并不重的爱情故事。
看前一半的时候就会想,这个电影怎么这么不正经。看到最后就会奇怪,这电影什么时候这么正经起来。(反正歌舞片,不会闷就对了)
我们热爱的,是自由,爱情以及友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2697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