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拉脱维亚7.6分一战片《灵魂暴风雪》
《灵魂暴风雪》介绍
名称:灵魂暴风雪
别名:Blizzard of Souls / 暴雪中的灵魂
主演:雷齐亚·卡尔尼娜 / Lauma·Balode / Gatis·Gaga / Jekabs·Reinis / 伊娃·弗洛伦斯 / Renars·Zeltins / 奥托·布兰特维奇 / Raimonds·Celms / 威利斯·道金斯 / 奥斯卡·霍尔斯坦 / 马丁·斯维尔森 / Greta·Trusina
导演:丁塔斯·德赖贝尔格
地区:拉脱维亚
年份:2019
语言:拉脱维亚语
时长:105分钟
分类:战争片
《灵魂暴风雪》剧情介绍
十六岁艺术家阿图尔的爱情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失去母亲和家后,他在参军中找到了一些安慰,因为这是俄罗斯帝国第一次允许拉脱维亚人参军。然而,战争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没有荣耀,没有公平。这是残酷和痛苦的。随着战争夺去了他的父亲和兄弟的生命,阿图尔现在完全是孤身一人。而且,俄军在承诺迅速解决战争和及时返回家园方面没有任何进展。只有他一个人关心回家,他的祖国只是其他国家的游乐场。在这种观念下,阿图尔为最后的战斗找到了力量,并最终回国从头开始,就像他新出生的国家一样。《灵魂暴风雪》豆瓣热评
#Siff2020# 献给父亲,兄弟与土地上的人们。炮火与俯身,战争让男孩站立,呐喊着保护新生的灵魂;鲜血和牛奶,红白相间的牺牲,成为这个民族苦难后的精神,在民族语里,“拉脱维亚”意为铠甲,阿图尔斯身上逐渐坚强起来的意志,彷佛和这个国家的生命一般,成为硝烟散尽时遗留的木讷与坚韧。
在俄国统治下的拉脱维亚被德国侵略,拉脱维亚人和德军打仗,一战结束后独立,之后在二战时被苏联占领吞并。电影的配乐和音效很不错,画面干净。原著小说作者亚历山大斯·格林斯(Aleksandrs Grīns )生于1895年,在1941年死于苏联监狱的行刑队枪下。
SIFF2020~手持摄影机+低机位+大篇幅近景和特写,营造了逼真的战争场景,全程紧张无尿点。与其说展现战争历史,不如说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记录。关于战争过程我看的始终云里雾里,如果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的话应该更有感触吧。好难过好揪心,对于渺小的个体来说,哪有那么多宏大叙事啊,真的就是生存和死灭的区别。原世间每个角落皆可铸剑为犁。
影片通过大量手持摄影,逼真的战场音效,以及神圣感的配乐,以一名小人物士兵的种种残酷战斗磨难和历练,展现了小国拉脱维亚在经历了德国、沙俄、苏俄等各方的战争摧残和利用后,最终选择独立,主人公的成人礼,也是拉脱维亚的成人礼。片尾文字说明,同名原著小说以作者亲身经历著成,Sov时期遭禁,作者被射杀。
展现民族的苦难漂泊史的同时也是少年的悲惨人生历练,宏观上的家国民族与个体遭遇形成呼应,用新兵的视角再现历史走向的一切未知,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摧残都足够力度,如本片对于乱世下个体命运的细致关怀也是中国战争片所普遍缺乏的。
SIFF打卡,随便抢的一张票,没想到如此精彩,战争场面非常震撼,几次枪响都被吓到了,片尾的照片也很棒
给波罗的海三国种草!好过分这电影都好爆了,枪枪打到人心里去。一个士兵代表了一群人一代代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立陶宛人,为了追求独立而起来抗争,虽然表面上讲兄弟-父亲的名义,一代人出现一代人死亡,但其实讲的是母亲,讲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女性救护、照顾男性,忍受被苏联人强奸,最后手拉手连城人链赢得国家独立。人家别人国家的主旋律都这么牛逼,这种主旋律应该多拍。电影彩蛋是木辛纳甘步枪,主人公的子孙就是后来电影《1944》和后来坚持战斗到1978年的森林兄弟以及独立后全民清除俄语和俄国痕迹的现今的波罗的海三国人民。
我为什么喜欢看中东欧国家的一二战故事,因为1920世纪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被边缘的;另外,相比清朝以前如此丰富的历史文献,近现代史禁忌颇多,反差之下,这样所谓的“小国”叙事多多益善。
既是一个男孩短暂的成年礼,也是一个民族绵长的悲剧史。而关于后者,原著作者本人的命运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绝好注脚。但假如不够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就会损失太多的语境和观感。这恐怕是最大的观影门槛了。
第一次看拉脱维亚电影,太震撼了,非常流畅,带着深深的文学性。这部影片值得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
当他们与德军面对面厮杀时,他的对手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目光里同样是惶恐胆怯,同样是不知所措。谁能活下来,就看谁能更快的从这种迷茫中清醒过来,给对手一刺。这时候他们心中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为谁去死。因为它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中,无数的生命消逝了。
#siff2020# 2020年上影节第一部盲选,开场前一晚临时收的票,没想到IMDb跟letterboxd上评分都这么高,在我看来还挺规整的一部战争片吧,影像感还不错。海边的逆光柔和滤镜突出一种极度梦幻的不真实感,在一众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中更显悲凉。
雾林行军逐个倒,战壕茫然厮杀,突袭不忍抹喉,树梢机枪死亡之夜,苏联革命撤增援,昔日战友行刑队,独立战争童子军手把手步枪教程;战争场面刻画挺好,但在复杂国际形势变化中,主角保持伟光正的人物塑造稍显囫囵吞枣,作为拉脱维亚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片那是很好,作为一般战争片而言还是粗糙了些
3.5 拉脱维亚爱国片,看到最后终于明白片名是什么意思:暴风雪中灵魂低语起誓,失去一切的同时找到了应当守护之物,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看完就很想去了解拉脱维亚的历史。ps手持战斗场面很有fps感
拍的很不错,小国在两个大国间挣扎摇摆
男主所参加的是拉脱维亚步枪队(Latvian Riflemen) 从1915至1920年间将近4万人参军,历经不同政权势力的争夺,最终仍然选择为自己的家园土地而战。可以说男主的经历正是这4万人的缩影,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总是可悲可叹。
上影节第一部,战争片我真得看不得,只想捂耳朵,更可怕的是这一切还是真实事件。愿世界和平。愿电影院冷气不要太足。全程紧抱双臂瑟瑟发抖。
影20407:波罗的海畔的历史夹缝求存,等你带我回家!
作为一个不喜欢战争片的人,看前面的个人视角还是相当投入的,完全没有犯困,后面突然就爱国视角了,历史地理盲一脸懵逼。。
小国弱国的血泪,它们的命运往往不是被吞并,就是被当作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缓冲国。无端的战火来临之际,家园被当做大国之间的战场,人民也变成了大国的仆从军,为了他国家流血为他国家拼命。夹在中间被两边被疯狂的欺压,而却没有什么选择,国家民族的命运不能自主,还有什么比这更无力更悲哀的么
战争是男人最好的试炼场,同时战争也让无数平民家破人亡。无休止的战争,终于换来国家独立,而亲人朋友都已死亡,唯留生还者独自忧伤……
令我有些许难过。不愿再看到稚嫩的手中再有枪。上影节打卡。
搜肠刮肚了半天,回忆了一下自己看过的所有战争影视剧。从春秋到三国再到战国,从温泉关到伯罗奔尼撒,从一战二战到韩战越战,从海湾到反恐,从北约华约到南联盟,好像、大概、可能华语的骄傲屈指可数,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一部《高山下的花环》……一部《赛德克巴莱》
导演剪辑版。出乎意料,非常惊喜,挑不出太多毛病。剧本精细,人设丰满,配乐上乘,道服化也很工匠。大量手持摄影却不带故弄玄虚摇晃之感,拉近观众距离。几场战斗戏份都很有代表性,剪辑结合音效,营造扣人心弦的临场感。片如其名,暴风雪贯穿主题,把战争的冷酷无情极致渲染。男主五年的军旅生涯,折射了拉脱维亚那段国运跌宕的历史。
小国拉脱维亚在一战被俄德来回碾压之后的民族觉醒。前面一个多小时都在渲染战争的残酷,进入苏俄上台之后开始进入正题。看片尾照片,很多细节都有历史出处,制作严谨,在冰天雪地中拍摄战争戏估计难度颇大。
根据一本前苏联时代的禁书——《灵魂暴风雪》改编,作者就是电影中男主的原型。影片淡化了政治因素,突出一个小人物在战争年代卑微又无力的命运,宛若弹丸小国拉脱维亚的一种隐喻。战争部分拍的还挺写实,有点拉脱维亚版《1917》的意思,但整体还是有些流于形式,缺乏深度。
然而后知后觉,这部电影的编剧竟然是在NYU最爱的老师之一。神奇的缘分。
根据自传体小说改编,制作水平出乎意料的高,相比之下片名最没吸引力。
这片子赚一个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应该问题不大吧?虽说没有预期好,但一个小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7分。拉脱维亚一战史。这主角光环太强了,中枪伤四次都没死,小男孩最后变成了战斗英雄,让我想起来华英雄这个“天煞孤星”。战争场面还是很残酷的,男主身边的亲人好友一个个死去,还好他活到了最后,他爱的女孩也活到了最后,这算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美好。更为感慨的是小国的命运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一会为沙皇战斗,一会为德国皇帝战斗,在为自己战斗之前就已经死了很多人。这部电影是男孩残酷的成人过程,是一战战争史的一部分,更是拉脱维亚的辛酸往事。
加上拉脱维亚的这部,北欧和波罗的海几国的战争电影都算看过了。风格都显出一种夹缝中生存的艰辛,德国人俄罗斯人各都带着各自目的让他们这些外邦民族当战争炮灰。一个拉脱维亚的年轻人阿尔图斯,从少不经事被卷入战争中,不断失去亲人和朋友,只身一人带着累累伤痕和几近麻木的心站立在步枪兵战壕里,寓意他的稚嫩在战火中重构为自己弱小民族的担当。
挺不错的战争片!弱小国家还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之前看双db评分8.0才去看,怎么说,就有点低于预期吧。色调太暖了,男主太柔,太憨。了解相关资料才知道拉脱维亚的受气包地位。小国家只能在在历史的夹缝中苟且。
整体还行。但是从战争片来说,并不算合格。
摄影非常棒,故事也非常棒,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无奈,随波逐流,结合之后看的1944 无名英雄 来说 只有为自己而战,也许才是有意义的吧
从枪毙逃兵开始,这部战争片就变得有些伟大了。
一个一战小兵的故事,各种战争场景很逼真惨烈,因为是在拉脱维亚小国所以经历也尤其曲折,夹在沙皇和威廉二世之间反复被征兵,最后作者加入了拉脱维亚独立战争,终于获得解放,但之后的经历又是很悲惨了#EUFF
失去母亲、父亲、兄弟,战友,失去了自己,越是寒风的凛冽,越是春风的温暖,你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一次一次,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你我如草芥,生死全凭运气
估计这个电影是按照小说好节奏不好,人物太多,没有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人物性格转变不明显,没有反思战争而是在歌颂战争中的独立运动。这是拍给拉脱维亚人自己的电影,他们需要缅怀自己的先烈,而不是质问这样的人生。
三星:小成本制作,懵懂少年在时代裹挟中痛苦的成人礼,战火纷飞中完成价值观转轨。烧掉德苏两方宣传单张的细节印象深刻,为谁而战,都不如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意义,
拉脱维亚举国支持的写实战争片,对于不了解拉脱维亚那段历史和周边背景的观众也算友好,细节入微,人物成长转变可信。特别喜欢伸手不见五指的几场大雾战场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2856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