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法国7.9分剧情喜剧《吾等何处去》
《吾等何处去》介绍
名称:吾等何处去
别名:人妻冲冲冲(台) / 何去何从? / 我们现在去哪儿? / Where Do We Go Now? / Et maintenant, on va où ? / وهلّأ لوين؟
主演:娜丁·拉巴基 / 阿德尔·卡拉姆 / 法雅徳·耶敏 / 卡琳·多 / 弗雷德里克·斯坦福德 / Claude·Baz·Moussawbaa / Layla·Hakim / Yvonne·Maalouf / Antoinette·Noufaily / Julian·Farhat / Ali·Haidar / Kevin·Abboud / Petra·Saghbini / Mostafa·Al·Sakka
导演:娜丁·拉巴基
地区:法国,黎巴嫩,埃及,意大利
年份:2011
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 / 俄语
时长:110分钟
分类:喜剧片
《吾等何处去》剧情介绍
在坑坑洼洼的路边,一小队妇女正在向村庄里的墓地前行。她们走得很郑重,好像正在参加什么仪式。走在最前面的分别是塔克拉、艾美尔、伊冯娜、艾法芙和赛德。她们捧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的照片,行走在正午的烈日下。照片上的这些男人都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一命呜呼,只留下自己的家眷在国内辛苦地生活。一些妇女带着面纱,一些人则背着木质的十字架。她们身着黑色的衣服,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这一路上,她们共同的情绪就是——悲伤。到达墓地门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些女人主动分成了两堆,一堆是穆斯林,另一堆则是基督徒。在这个被战争常年蹂躏的国家里,这一小群妇女打出的反战的旗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做着反战的事情。从外界到内部,她们都在经历着洗礼。所幸的是,她们的信念经过了怀疑、宗教和反对之声的考验,她们的友谊存活了下来。但是,当悲剧性的事件发生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做着反战、祈祷和平的事情呢?《吾等何处去》豆瓣热评
有的时候信仰可以毁灭世界,而拯救它的,是妇人之仁。 PS:编+导+演的纳迪.拉巴基真是个才女!
重看,早就探讨过剩的宗教冲突,在举重若轻的喜剧感演绎之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面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勇敢迈步守护危巢,以优雅姿态面对残忍,如同手握玫瑰迎击枪炮,用无声的嘲讽给这个暴戾无趣的世界最温柔的一击。拉巴基无论生活流铺垫还是法式幽默全都信手拈来,非常有才。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写过的《曲解贺拉斯之誓》
她们在最荒诞的现实面前做到了最极致的优雅,在善的光辉中,她们才是这土地上赤脚行走的神。
怎样做到艺术性和娱乐性并重?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放映之后的问答环节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这部电影在黎巴嫩的票房为史上第三,仅次于大船和蓝色外星人。
影片用一种轻快的方式去解决宗教之间的冲突问题,尽管不那么实际,却让人在内心悲痛过后给人希望。女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电影,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温情,让人忘记沉重的现实~
媽媽老婆站起來!! 結局的殺手鐧實在始料未及,雖然議題是沉重的,戲中卻不時出現幽默與歌舞來詮釋,非常地合拍。這些婆婆媽媽大部分都是從路上找來的素人演員,但交出了一場場精采的好戲阿!
导演用幽默笑料,欢快歌舞和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处理这个严肃的宗教冲突问题,的确很出色,让观众在大笑之后仍深陷沉重的悲剧气氛和思考中,配乐和摄影都太美了。
只有电影才会这样吧,在复杂的宗教信仰民族等冲突问题上都能化解的那么天真,也许是女导演的缘故,骨子里善良的像少了根筋。影片在形式上的杂糅上虽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了,但依旧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很有趣也很杂乱,就像印度神婆上身的歌舞,本来沉重的现实也跟着变成童话般的超现实了。★★★
看完猜这个导演是个水瓶座,这么严肃的题材(异宗互戕)还玩幽默还歌舞,然后发现导演就是那个漂亮女主演。她以刻板的性别印象为基础释放了一种近乎幼稚的和平(幼稚总是内在于理想主义),但提出的是真问题:一个丧子的母亲和圣母对峙,人类如何与敌人共处,文明的坚硬也许就在那点母性的不忍里。
沉重并轻松着 更多的是欢乐和几个穆斯林老太太的可爱。
想看[2011-12-14],终于趁着戛纳补课看完了。概念先行且几乎只有政治宣传般的生硬故事也是……但是拍得实在太好玩了,减轻了不少嫌恶感。最后迷幻趴体加宗教互换的梗简直笑尿了,生生拉回及格线。歌舞段落虽尬得要死,但是用法(尤其剪辑和时间观念上)比较值得一说。
砰的一声枪响,隐忍的母亲塔克拉打断的不只是自己唯一剩下的儿子的腿,更是打响了这群女人们反战的号角。
为了避免被冲动蒙蔽的男人们陷入愚蠢而无谓的战争,善良而聪明的女人们绞尽脑汁啊
Nadine Labaki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如同她的臉也如同那支動聽的插曲一樣譲人过目难忘。
女性电影,小人物很可爱,男人都是一根筋
男人,你的名字叫愚蠢!不同信仰下男性所呈现出的粗暴的冲动的幼稚的争斗本性,圣母像已经破碎,女人们只得一次次披上黑衣,在风沙中缓步前行。题材很棒,但是还能拍得更好,比如黑夜中偷埋枪支和羊群窜入教堂的戏份。开头的黑衣仪式惊艳。最赞的还是标题“我们现在去哪儿?”
这就是我所谓的“终极的宗教情怀”。信仰不是神殿里的供奉,更不是纷争之因;它寓居于人生的一切层次,且往往通过最简单的事物体现其价值。
用黎巴嫩的一个村庄缩影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冲突。男性作为非理性的符号,而女性又一次成为苦难的载体和救赎的通路。轻松的歌舞小插曲更是简化了应有的复杂性。
笑中带泪又很凄凉,女性的伟大力量,结尾很好。
宗教信仰的战役,悲喜交加。开头的群舞很美,原声极好的
被死亡逼疯了的人们最终决定交换信仰。
用女性视角看待宗教冲突与种族争端,配乐很不错。
这应该是合拍片吧,一点不“苦大仇深”。故事很轻快,友善的态度对待宗教,我猜和《西岸故事》一样,比较符合西方价值观……
这是一群勇敢的女性 与宗教道义相比 她们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生活 战争是愚蠢的 没有利益冲突的战争更愚蠢
拉巴基再次证明才华。前二十分钟稍显冗长,半小时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笑点、情节、表演、深度兼具,镜头运用的也很大师,虽稍显理想主义,但仍是佳作。怒夺黎巴嫩影史第三是最好褒奖。#才貌兼具的女导游神马的最牛逼了#
竟然把宗教冲突拍得这样戏剧化,这样凛冽而温软、合理而荒诞、忧伤而不乏喜感,甚至还带着一丝浪漫气息,风格堪称神奇。台词耐嚼,结尾瞬间扣题……道路只能由女人来指引【喂】这温柔细腻的聪明劲儿可真稀罕人,拉巴基大概是我最喜欢的女性导演了,《焦糖》也好看。作品少不是问题,这姐姐还年轻呢。
宗教信仰是一种非常形而上的东西,而很多时候偏偏又高于一切物质化的东西 电影里因宗教冲突而引发的争端,最后通过一批伟大的女性化解,这些女性,大多数是母亲,对她们来说保护子女保护家人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使得其他一切都退居次席,所以这些冲突才得以解决;或者,可以说,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锻炼附加,尊会签到:02。是得多二才会在跑步机上看黎巴嫩小村的宗教纠纷与化解啊……
这就是一个男人捅娄子让女人擦屁股的世界。最后一句话不是我们现在去哪儿,而是Alle nostre mamme。
信仰的碰撞。 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女人啊!
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她们要自己掌握命运
配乐很动听,剧情稍微有点弱,不过不少桥段和台词还是很欢笑的,后段的一次情感冲突有点刻意,电影对于主旨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信仰,如洪水猛兽。在反战电影中另辟蹊径,既有创痛情感,也有机智演绎。视角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充满着幽默感和人性的关怀,以母性的慈爱化解冲突的危机。最后一句“吾等何处去”如一句轻松的玩笑,一扫宗教的沉重和压抑,证实了高贵的和解的到来,同舟共济的情感打破了自设的隔阂。
一直认为宗教的作用是对人进行约束,让人变得更好,而非打着纯粹的名义伤害他人,我当然也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在荒谬残酷的教派争斗中加入歌舞元素,真的让人无法融入其中。
与《何以为家》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结局上用力过猛了一些。但除此之外,极其出色,极其有力。欢笑和心碎交替出现,既叫人佩服,也叫人无所适从。至少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的女性电影并不只是有大女主+女导演的纸面配置那样简单,否则就有沦为一种政治正确的快消品的风险。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女性电影。它在一个男性主导的、充满暴力的世界里,提供了自己的独特视角,施以毫不留情的批评,承受痛苦的同时又不缺乏热情和乐观。最后又查看了下这部电影在海湾地区上映后遭受的一系列删改记录,只能承认,它想要凭借坚忍和温柔去改变的那个世界,暂时还配不上它。
拉巴基真是有才又有情怀的导演,在《焦糖》中她展现了中东女性的柔美与细腻,在本片中,她又现实地展现了宗教战争中中东女性在保护家人时的勇敢与智慧。与男人拍的战争片不同,女人对战争的视角是生活化、细腻琐碎、充满希望的!而且电影里面那位最美丽的女性就是导演本人!佩服佩服啊
以欢舞/戏谑的方式再次印证“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同时多少也消解了战争的残酷。
试图用轻松的曲调讲述中东那片土地上的战争、冲突、宗教、死亡,让人在欢笑与悲伤中思考未来。
男人们只知道打架,只有女人们才会去想化解冲突的方法。在黎巴嫩这个中东的异类国家,能拍出这样直面宗教冲突的电影并不奇怪,有时候那些笑料会让你想起库斯图里卡,但拉巴基更多了一分深沉的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2893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