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印度8.1分剧情《音乐室》
《音乐室》介绍
名称:音乐室
别名:The Music Room / Jalsaghar
主演:Chhabi·Biswas / Padmadevi / Pinaki·Sengupta / Gangapada·Basu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地区:印度
年份:1958
语言:孟加拉语
时长:100分钟
分类:剧情片
《音乐室》剧情介绍
雷艾(Chhabi Biswas 饰)出生于富贵之家中,世世代代都是坐拥着土地的地主阶级,雷艾自然继承了家族的财产,可是,他的心思却并不在好好经营这份财产之上。雷艾对音乐有着狂热的喜爱,常常斥巨资举办音乐会,请来大师名流进行演奏。就这样,上一代积攒下来的财富就在雷艾的一次又一次挥霍中越来越少。 马兴(Gangapada Basu 饰)是雷艾的死对头,他同样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两人互相攀比音乐会的排场,互相质疑彼此对于音乐的品味。为了战胜马兴,雷艾不顾拮据的经济状况大肆挥霍,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付出了家人的性命作为代价。最终,雷艾家破人亡,濒临疯狂的他在散尽了最后一笔钱后选择了死亡。《音乐室》豆瓣热评
雷伊访谈摘译。问:一篇有关黑泽明的文章中你提到艺术的东方特质。黑泽明属于你定义的东方艺术吗?答:他不算纯粹的东方艺术家。他有一半是西方的。问:你呢?答:我也不是。所以才能比没太受西方影响的人更易被西方观众接受。小津沟口要东方的多。问:泰戈尔呢?答:不知道。他太特殊,很难归类。(雷伊素描黑泽明: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01898494/)
贵族的没落,不是因为被进步阶级推翻,而是因为沉湎与自恋。
雷伊将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讲的如此厚重,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那溺死的虫子、窗外的电闪雷鸣、一闪而逝的烟花、与地主命运相勾连的水晶灯无不体现着朴实的美感。新与旧的交替,没落的贵族之歌,当汽车卷起的灰尘将大象完全挡住,旧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酒空蛛去,灯灭人亡。
一曲没落贵族的挽歌,雷伊的电影总是能让人沉浸其中,哪怕主人公是一位颓废、执拗、傲慢而虚荣的地主。炫耀欲、对物的执迷(不离身的精致水烟壶)和对音乐的上瘾侵蚀掉了罗伊的一生。以三场音乐会结构起全片:衰败初显、妻儿亡故、最后的享乐与疯狂。雷伊的运镜依然沉稳又极具力量,不少摇镜令人印象深刻,如对华美音乐会中宾客之姿的巡弋,以及风暴过后平原上的宁静景致。大量蕴含隐喻或象征的意象,恍若一枚枚宿命的凶兆,散溢在影片中:贯穿首尾的大吊灯(虽华美璀璨,却渐渐熄灭、摇摆悬压在头顶),被洪水淹没的荒原,为飞驰卡车扬尘所遮没的迟缓老象,妻子未及说出口的噩梦,转瞬即逝的烟花,黑云闪电,溺死在杯中的蟋蟀,爬在自己画像上的蜘蛛,罗伊最后的对镜自恋及陶醉于先祖【血】统,亦与骑马在搁浅废船边坠亡后的鲜血相呼应。(8.5/10)
我喜欢这里面歌舞段落的长度,我觉得很合适。但在主人公的塑造太过用力,反过来暴发户的形象不够饱满,
白驹过隙,人尽灯枯。雷伊以小见大,象征手法诠释阶级命运。逝者悲情,注定是一场场屡遭淘汰的歌舞。
贵族没落、时代更替的故事,不仅有雍容华贵的维斯康蒂,也有善用花鸟虫鱼和静物表现内心涌动的雷伊啊。这个角色必然不讨喜,他的固执、对家人的冷漠以及面对变化的排斥态度都是如此,但这就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最鲜活的样子。很悲伤的故事。看到很多短评说这儿的印度音乐一言难尽,我觉得很好听啊!
想起了比利怀德《日落大道》中的女主角。没落贵族的尊严和虚荣,孤注一掷的勇气和放弃。
7。除了过长且无聊的歌舞,雷伊的水平还是展现无遗
摄影不错,不过估计没钱买好的滑轨吧,一推拉就晃来晃去的。
7.4/10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洋洋得意于血统之高贵,却遗忘自己子嗣已绝;维护贵族的体面尊严,却不知觉掏空祖先之所以成为贵族的资本。初看雷伊,典雅精致,沉稳简洁,却不知怎地让人徒生疲惫。
又一个现代文化把传统文明尅得满地找牙题材。本片雷伊运用了多重类比叙事手段,因此也导致结局太早被预知。除了镜头不足之外,献礼西方的歌舞表演篇幅过长。略嫌聒噪又令人心生焦躁。
传统固执的地主阶级终究敌不过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时代狂澜。无所事事坐吃空山是等死,你以为你在守护自己的尊严,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如何察觉一位没落贵族的征兆?从仆人的面貌言语。如何明了家族的衰败?从亲人的陆续离去。
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电影 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无奈
gorgeous! luminous! sitar琴声实在太迷噪了
配乐很诡异,但剧情没有非常吸引人。
最后那段舞非常好看,印度舞精髓就在于两点,眼法和手法,很体现神韵。音乐很不错。如果是彩色片场景一定是相当华美的。
没落地主让人可笑可恨可怜,老态的自负形象入木三分,不过最后以死作结就略俗了。另雷伊不愧是印度电影第一人
没落的华丽,破败的衰景,逝去时代的挽歌;吊灯(及烛火)的多次特写令人深刻。
老钱一点点变成了没钱,新钱如何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古今中外皆然,总有他们交锋的那一天。新钱带着生猛,老钱只能用艺术,品味,规矩来抵挡。他强调血统,那他儿子遇难的那一天,他的高贵就已经没有延续了。他不过是在把这个血脉让他渐渐的流尽。
有些电影,看时有感,看完无语,事后思量,是杰作啊~相看两无语,惟有好电影
音乐赐予你的,其中必然有忧郁与无望。
从天台镜头开始,雷伊就在诉说着一曲颓唐,音乐室是作为阶级符号存在的,同时也是奏响了没落之歌,急促的音乐加快了贵族的腐朽,溺水昆虫,熄灭吊灯,对镜自窥,这些意象让雷伊的作品充满文学性,也和传统的印度片区别了开来。
简单的故事 干净的画面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卡车超过大象的那一个镜头 着实震撼 看来不仅日本电影超过中国电影50年 这部58年的印度电影也足足超了50年
為了寫一篇書評去看部電影,構圖與隱喻堪稱神品
很简单的片子,年代久远、寓意深厚;最后的音乐会,真以为在平淡结局后会有惊奇或者意外,但明显是想多了,真的就是这么没落,没落到死
第一次看雷伊,朴素有力,镜头的余韵感,配乐与叙事的交融,美丽的印度音乐和歌舞,叹服!
在普通人眼里,没落贵族即便用玩音乐败家产来打肿脸充胖子也能显得那样哀婉和悲情。
没落的贵族,奢靡的生活,三场音乐会将一个地主家族由兴盛带入毁灭,这其中既有印度脱离英国独立,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富不过三代之类的家庭和个人因素,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雷伊是在为最后的贵族唱挽歌,又像是表达对新兴阶层崛起的鄙视和无可奈何,第三场的歌舞很美,但人丑。。
很有趣的是对那座大宅的展现,每次的镜头多展现一点,最后终于露出全貌的时候,观众才可以看到那是一座多么恢弘然鹅又颓败的大厦。略闷,故事本身的主题不是很感冒,前半部分的闪回结构很妙,溺水的昆虫,窗外的闪电,歌者绵绵不绝的颤音,诗意又恐怖的意向,带出来家破人亡后,荒芜的大厦天台上远观的水面和天色和听见的鼓声琴音。结局舞蹈的高速剪切简直叫人眩晕,随之而来的最后一个贵族的殒灭可以说是无聊而漫长。
上一个这样打动我的坠马镜头还是影子武士我用了好几年的电脑桌面就是雷伊和黑泽明的合影
又重看了一次,再次被感动。音乐室是我所看过雷伊最伟大的电影,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他抢在对手之前给了小费,在他眼中这是胜利的标志。他对仆人炫耀自己贵族的血统,这是他胜利的原因。可逐渐熄灭的蜡烛和吊灯在告诉他他的时代结束了。雷伊用华丽的灯具彰显贵族的奢靡也宣布了贵族的落寞。最后发疯的雷艾骑马狂奔摔死在地。
没落封建贵族的时代挽歌,一间音乐室,一曲兴衰史。镜子、灯、蜘蛛、仆人,雷伊又一部直击心灵的作品。音乐和舞蹈很赞。
三星半。又是个难下标签的片子。虽说只有90分钟,但部分情节依旧拖沓,大段的歌舞绝不删减,难怪时到今日片长越来越长。就50多年前的片子来说,剧情、灯光、镜头运用都很不错,歌曲也确实好听,只是略显长了些。
为那四段音乐(还有最后的舞蹈)给满分。
9.0/10。①一个印度新旧贵族交替和落后于时代的故事。三场音乐会一场比一场华丽,但男主的困境却愈发严重。②重复出现的「水晶吊灯」意象一开始漂亮后来加了蜘蛛网后来越来越破败直到最后完全熄灯/包含结了蜘蛛网的吊灯的特写的那个长镜头调度的很棒/第二场音乐会溺死的虫子、外面的电闪雷鸣和摇摇晃晃的吊灯暗示了妻子儿子的死亡/以「汽车卷起灰尘将大象挡住」隐喻新旧交替/第三场结束后杯子中的酒倒映的水晶吊灯是最后的辉煌/大量用俯拍甚至把男主放在后景以凸显男主面对时代的无力,比如第三场结束后吊灯熄灭时对男主的俯拍/第三场音乐会结束后男主摔大量先祖画像,直到蜘蛛爬上他的画像才停/结尾策马奔腾摔下马而死,充满了自由、疯狂与无奈。③作为传统情节剧节奏有些慢;音乐会在影像上与悲剧内核的关联没处理好。
@ French Institute 很多极好的镜头。落败的贵族、装逼的比拼、现代化的洪流、阶级的关系。寓言一般的叙事
看过这导演的大河之歌很好看。。。。然后看这个。。。你妈从头到底都看不进去完全浪费时间镜头慢的要死全片还没故事。。。就你妈讲一个傻逼作死
从印度电影里听到如此多印度古典可算是绝无仅有,配乐作曲 Ustad Vilayat Khan —— 技巧丰富的 sitar 大师,Bismillah Khan——印度唢呐演奏大师,Salamat Ali Khan——北印人声大师,Ashish Kumar——非常著名的tampura演奏者,Roshan Kumari——印度Kathak古典舞宗师级人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3110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