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以色列7.8分战争剧情《狐步舞》
《狐步舞》介绍
名称:狐步舞
别名:战地狐步舞(港) / 今天跳舞不打仗(台) / 战地回忆 / Foxtrot
主演:尤纳通·希雷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莎拉·阿德勒 / 耶胡达·阿尔马戈 / 希拉·哈斯 / 耶尔·艾森伯格 / 卡琳·乌勾斯基
导演:塞缪尔·毛茨
地区:以色列 / 瑞士 / 德国 / 法国
年份:2017
语言:希伯来语
时长:112分钟
分类:剧情片
《狐步舞》剧情介绍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狐步舞》豆瓣热评
电影太过规整 以至于缺乏美感了(我怀疑导演有强迫症)整体还算不错 打乱时间线的叙事 缓缓的把一切编制在一起 到最后才发现这是延续了一代人的不可言说的秘密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结尾 处理的太跳了 哪怕是被恐怖分子的地雷炸弹埋伏了 也比遇见骆驼横在马路中央不往右打方向 反而向左边山坡拐来的合理
《狐步舞》这部部电影它套用上经典的古希腊悲剧框架,通过父子隔空感应的三段体故事,创造出一个情感充沛、命运揪心的因果报应故事。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张弛有度的片子
俯拍的镜头好美啊 摄影光影构图也很讲究 第二幕的狐步舞和荒诞日常特别有意思
以色列电影很神奇 闷闷的 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但画面异常好看 而且会有奇奇怪怪的小片段戳中你 让你以后记不清大概 但永远记得那个点
真实中的荒诞和黑色幽默什么国家荣誉,说啥呢,认真看了么?我爱摄影,也喜欢里面的几个场景另外只看故事本身是不行的,导演在镜头人物上买了很多伏笔,应该是希望能对以色列,国家,个人,传统,历史有一点思考吧
全片以各种对白组成一个完整的荒诞故事,第一段误传的死讯到达乔纳森家的时候,父亲的演技可谓是炸裂。中间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乔纳森在一条破败的公路上,和一群血气方刚又百无聊赖的士兵看守道路,虽然看似战争离这群士兵很远,但其阴霾却始终笼罩在这群内心矛盾的年轻人头上,最终还是发生了悲剧。最后一段故事说的是历经绝望和惊喜的父亲,动用自己的关系将儿子从前线召回,可是没想到途中遭遇车祸,乔纳森真的死了,父亲在和母亲的谈话中说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狐步舞看似兜兜转转最终却只能回到原点,而本片中父亲的内心大起大落最终也回到了原点。总的来说,本片虽然没有华丽的场面,炫酷的特效,浮夸的剧情,但却能像春雨一样悄悄润进观者的内心,好片!
三段式教学片。
生命的过程就是栽在沼泽里慢慢下沉的过程
战争的压抑~一种不可回避的命运。
压抑而精巧
啤酒瓶当手榴弹那段 调度也太棒了(跳舞那段也真是美极了!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感觉这部电影重在画面啊,要二刷看细节
海报太好看了所以从昨年威尼斯电影节就一直在关注。然鹅我分了三次才看完,昨晚还看得我困得直接睡了。实在是太,慢,了,啊。关键是看完了也没觉得有多好,没什么感觉,就图画书那一段还算好玩,边境线那边摄影还可以,其他的都蛮平庸的,有点气
~~
还不错啊,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有点意思
感觉前两幕的故事都能单独成片,但偏偏第三幕是“导演要你死,你不得不死”...
挺好看的
年轻的士兵抱着半人多高的M16跳舞,背后是一片苍茫的荒漠,这场景绝了。一瞬间忘记这里是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枪只是道具,他们只是孩子。
艺术
还不错……人物还挺突出的……
虽然我们未见战争,但实际上战争却又无处不在,贯穿着这三幕故事,父亲性格的压抑与张扬,坚强与脆弱,对儿子生死的敏感,是以往的战争留下的后遗症,而在那个破败的哨所,年轻的军人们一边感到生命意义感的缺失,一边却又极度紧张,他们既会跳舞收听广播,黑色幽默般地给骆驼放行,但同时对每一个通过的活生生的人却极度紧张,仿佛生死的战争就在眼前。构图很精巧,视、听方面都做得极棒。
这真是一个悲剧,本来以为儿子死了,结果是个误会,父亲坚持让部队马上送儿子回家。可是儿子在路上出意外,这次是真的死了。就如狐步舞来来回回。
狐步舞是怎么跳都会回到原点的舞 如果没有哪次电话如果没有那罐啤酒如果没有那匹拦路骆驼可就算没有这些如果,结局还是注定回到原点
很漂亮的电影 有些拘束 再放开一点会更好。
还是有点闷啊!
3.5星,可看。
第二幕的超现实荒诞太喜欢了!!
在家干吗的我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很
是的、这些东西也可以有机会赢取丰厚礼品赠送
开场就被父亲的演技震撼到了,有些长镜头略枯燥差点没看下去虽然是悲剧,但是那个“拿圣经换了裸女杂志”的故事,真的好好笑
没有硝烟和暴力,却感觉到了战争的压抑
七分,视听双佳,虽然全片色调都有点……,前两幕沉转、凝而不绝,幽咽泉流冰下难,但最后一幕太僵硬了,时间调转太低级了!!!我其实满心期待的是另一个死无全尸的约纳坦的故事。原名加上了元音点,是因为「Foxtrot」是外来语?
张驰有度
OMG
好
一部风格独特,观影体验非常奇妙的电影。导演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自己的女儿因为贪睡迟到,错过校车,结果校车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伤亡10几个。所以这部电影的内核,就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祸兮福之所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十佳候选,漂亮,非常讲究的电影,对摄影、构图、光影的讲究已经到了近乎洁癖般的工整,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次俯拍都干干净净,为了好看穷尽了角度。整个故事却冷森森的,和真实生活有距离感,像一个黑色幽默,三段,每一段都有荒诞的影子,所以悲伤看起来没有那么悲伤,不如跳舞,打战不如跳舞。
本片真是部影视院校教授艺术技法的好教材!“三幕剧”,编得奇妙;演摄美,样样精强。连只露几面的家中狗、路上骆驼,也是绝不可缺。虽有些刻意,但导演的才气已经让人咋舌!这只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八年前其处女作《黎巴嫩》获金狮奖,本片去年又获得评委会大奖。送上好久没有给过的满分!
#Venice2017# 一步登天的毛茨第二部很谨慎但是出手极为稳健。还是战争创伤题材,第一幕悲恸,第二幕荒诞(没想到拍得这么飞!),第三幕解脱,尾声把之前的黑色幽默推到极致。恰似狐步舞(片中是小队代号)的四组舞步,结构精妙。视觉上也很有风格
不能被剧透。三昧的特点是追求极致。这种极致不只是回到原地的三段闭环,而是每一个段落都安设了悬念+压抑+躁狂的影像风格,专治强迫症死星人。1、3段被压缩在房间里,对伤口和表情的大特写(第2段破洞类似)。2段的旷野放逐舞台,貌似远离战场,但恐慌与不信任分秒存在。宿命的灾难,从未远去。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没有硝烟,但拍出了战争的压抑。故事结构非常精巧,构图更是没得说,但可能细节太工整了,反而显得匠气。两支狐步舞很喜欢:一支很释放,一支很含蓄......
生命的过程就是栽在沼泽里慢慢下沉的过程,有时则一个不小心直接跌进深渊,但电影始终在精彩的人物运动与黑色幽默中保持了静谧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需要时间去理解,如呆滞的骆驼般行走的“路人们”,就丝毫进入不到主人公的心境中,看不见脸上那个大大的叉。
敢说男主角不像我们James Murphy?音乐太好。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塞缪尔·毛茨与女儿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导演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让女儿以后乘公交车上学——不再开车送她。一天,女儿去上学,半个小时后,他听说有恐怖分子在5号车里自焚,十多人在那次事件中丧失了生命。但幸运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差一步没有赶上那班公共车而平安无事。
调度精彩,三幕戏的形式很有意思
乔纳森侥幸活了下来,却因为父亲强行要求他立马回家而遇难。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故事很荒诞,镜头非常美。叉脸男的含义:黑叉由母亲哺乳传到孩子的脸上,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黑叉和那本犹太圣经都象征上一代人将自己的历史包袱遗传给下一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反而害死了儿子,说明导演不希望年轻人们延续父辈的仇恨。
第一幕和第三幕完全可以不要,专门拎出来第二幕丰富内容拍一个长片。本来好好的反战片变成了宿命论,立意大打折扣,也让那些情绪变得廉价。以色列黄金电影无非只有三个主题:战争,宗教,伦理(同志)。大好的金矿不挖去讲中产阶级的宿命论完全是浪费题材。第二幕有多喜欢呢?大概和对四个小哥哥的喜欢程度差不多吧。
3.5 虽然是这个主题,但是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属于讨论宿命论的。所以整体感觉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但是形式上做的还可以。三段很割裂,而且故意把时间线打乱,尤其前两段之间,属于明明看得很认真但会狂敲脑壳以为自己刚才不小心睡着了。然后看到第三段才发现竟然真就是这样转场…
三段风格截然不同的影像,偶尔看似玩脱,但就像狐步舞那样,无论如何都会回到原地。而人心也是这般。片中被悲恸击打得崩溃的,被愧疚焚烧得落魄的,连缀那段奇异的绝佳幻想,构成一种很特别的战争反思,也构成一种很特殊的精神治疗。非常优质的摄影与美术,赏心悦目。又见《蛋糕师》两位主演,开心。
三段的强度依次递减,最后一段的确有点刻意。但是导演的镜头掌控力很强,艺术品位好。看导演面相,跟电影的基调很搭:内敛、缓慢、带有一点诗性,但是有点慢性子,最终做了某些妥协。开头一段跟士兵狐步舞部分五星。
细细品味下来却发现有一种荒诞的幽默感贯穿始终。
年度十佳 at TIFF Bell Lightbox 2; 2018.04.01 香港文化中心二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80320243/1711643179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