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法国8.5分剧情《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介绍
名称:随心所欲
别名:她的一生(港) / 赖活(台) / 自由生活 / My Life to Live
主演:安娜·卡里娜 / 萨德·里波特 / 安德烈·S·拉巴尔特 / 吉莱娜·施伦贝格尔 / Gérard·Hoffman / 莫妮克·美辛 / 保罗·帕维尔 / 彼德·卡索维茨 / Brice·Parain / 亨利·埃托 / Gilles·Quéant / 阿尔弗雷德·亚当 / Jean·Ferrat / Jean-Paul·Savignac / 拉斯洛·绍博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地区:法国
年份:1962
语言:法语
时长:84分钟
分类:剧情片
《随心所欲》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卖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色情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 时,命运又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么?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随心所欲》豆瓣热评
“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她说:"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其间,不经意地舔着嘴唇.
8.4 十二幕剧,正侧面看个遍,就后脑朝着你,妓女行业介绍,绕台球室独舞。她看圣女贞德看哭了,她不是个妓女,她是个存在主义妓女。
“人生在世”。戈达尔镜头里的安娜卡丽娜永远美丽又充满灵气,她就算变成卖淫女我也觉得她纯洁得像天使。。“把自己借给他人”原来是这个意思。。。天啦噜一天之内看了两部这么不同却各自精彩的电影,我愿意死在影院!
资料馆…看到好几个戈达尔哲学退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戈达尔美学屏摄的朋友…还有好几个在戈达尔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时义务配音的呼噜兄…
法国新浪潮时期各种刻意标新的手法看着真是特别烦。
桑塔格那篇著名的影评,其实也只是点到为止,开了一个小小阐释的角度。但是结论却很清楚,这是一部除了结尾,几近完美的电影。
透析生活的娼妓,命运如纸薄,禁不起这么执着的追问。形式感更强,零散碎裂,又精光毕现。
戈达尔让观众忘记了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就像卡拉克丝让观众忘记男女主人公以外的世界一般,两人都拥有专注的叙述力量,叙述,叙述~
戈达尔第3部长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12幕分段,依镜头次序拍完并只取初拍镜次,镜头运动宛若人眼般活力四射,好奇主动。2.内外多重文本,女性欲脱离边缘地位"男性化"只有死亡,一如[圣女贞德蒙难记][椭圆画像]与火枪手波尔多斯。3.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机关枪抖动式跳接。4.第11幕,语言与爱。(9.5/10)【2021.1.9.上海影城2K修复版重温】还是在玩混搭与解构,如纪录片式拍摄风格+各种游戏式间离手法;分章节/分幕制造断片感,却又在每一幕开头写明情节、人物或环境的关键词;突兀却点题的哲学论文式探讨,对语言的反思与声画分离实验上承[女人就是女人],妓女议题则下启[我略知她一二]。消去配乐的[圣女贞德蒙难记]与咖啡馆窗外的假街景很间离。从后方与侧面多角度拍卡里娜,果然真爱。其他迷影梗:露易丝·布鲁克斯式发型,[祖与占],墙上的泰勒。
“说话越多,没有意义的话也就越多…不用说话也能生活,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很惊讶” 第二部戈达尔,感受好一点了…喜欢“吹气球”、“桌球室跳舞”、“妓院抽烟”三场戏。娜娜的美,是镜头都不足以构画的!
[2019年10月戈达尔√] 奖项收割机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做得最有趣的还是声音,技巧用的比较节制(跟他最具挑衅的片子比起来)但是不少地方依然很新颖(旁白、音乐、完全静场等等用的都很不错,皮条客朗读法国妓女现状那段太讽刺了,戈达尔应该自己还担任了一段配音[imdb显示未署名])。除了有趣的小标题之外还用到了字幕技巧。把女主角的脸跟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激情]混剪非常好。最后拐到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上其实有些跑偏了。
2021-1-9重看;特写、移镜、长镜、空间、构图、阴影。开场酒吧里背部的来回凝视,《圣女贞德》的面部互文,谈论《基督山伯爵》波多斯的哲学家,跑过《祖与占》的海报,爱伦坡的故事,结尾与《精疲力尽》的呼应。十二个章节的结构与随性灵动的调度设计。
《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片段——对肩上脸部的突出、《朱尔与吉姆》的海报,遮挡乃至背对观众的对话与消除环境声配合主角的思考和给观众留下空隙。和哲学家对话、爱伦坡的故事,以及爱上想要摆脱后的突然死亡,都完美的融合在影片的叙事氛围中。当然此片最动人的还是Nana的神情——如此神秘如此迷惘。
本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情感的故事,最终却给观众留下一堆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但是,戈达尔本人无疑也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强调着语言和交流,另一方面又显而易见地拒绝着观众,无论他怎么诡辩;一方面让一切都发生在最表象的画面上,拒绝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的影评人身份作祟,不断地通过引用/反对他者来构建自身。不如这么说:当他试图站在电影反面的时候,也一定丢掉了一半电影。
谁能告诉我疙瘩除了会选女主角之外还会干什么?为小资们提供更多的谈资?既浮躁又无聊还没有创造力,这次算是彻底枪毙了,期待若干年后,时间会揭露疙瘩的本来面目。
戈达尔对其跳剪、宣言等独特手法最为节制的一部电影了吧。可能真是太爱安娜,以致于不舍得“随心所欲“的雍破坏一切的新浪潮思想和政治化电影做法,去破坏贞女与妓女的形象平衡度,以及那些从中蔓延开的完整悲剧。
Godard月,16号晚在BFI终于见到了我多年女神Anna Karina,一位健谈、和蔼可亲又有趣的女士,对了话,如梦似幻……
【B】不难懂,只是抽段的叙事方式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我在看的时候同学凑过来抢了我一个耳机饶有兴致跟我一起,五分钟后把耳机还给了我说了句“麻痹真无聊”。
“我要做的全部就是把镜头首尾相接。如果必须重拍,那电影就不好了。”所以库塔尔的摄影机是第一次看着这些场景,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地关注、好奇。我们随着它的视线而看着娜娜第一次过她的生活,没有预先排演。电影的效果令人震惊。它清晰,收敛,不动感情,唐突,然后就结束了。这是她要过的生活。
安娜卡里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和精疲力尽时期区分开来但还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美妙。
结构很独特,镜语很丰富。戈达尔最美的一部。
我说《独行杀手》是冷静的展示,苏珊·桑塔格说《随心所欲》也是展示,但更像是在玩游戏。片如其名,拍得随心所欲。12个章节,12个标题,12个片断人生,他不解释事件,却诠释了人物的内心与态度。Nana在做出她的选择后,拥有了自由,看上去更快乐。一切改变,基于偶然与随机。但一旦爱上,自由不复再。
疙瘩儿的娼妓——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把自己租借给别人,但是如何留住自己。[Vivre sa vie]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丝解释说明的意思,第八幕的快速蒙太奇和其他几幕对各类文本的使用都只是为了呈现。戈达尔对有声片和默片的对白的运用灵活似在游戏,集中体现在第八幕和第十二幕。似乎所有的技巧都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复杂的层次。近乎完美的电影。
非常喜欢。戈达尔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他的拍摄理想就是在不断记录的过程中抵达戏剧的形式。他认同雷诺阿,我认为他也继承了雷诺阿那种在自然主义的叙述过程中完美融入戏剧性的方法。镜头一直在试图承认女主的存在价值,这不是一个妓女,而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妓女。女主努力于“存在”的生命状态中纳入卖淫的合理性,即是将卖淫作为存在的一部分,从而得到合理的阐释。苏珊·桑塔格认为影片近乎完美,除了结局,但我恰恰认为正是有了这个结局而完美。因为这个结局表明了存在状态本身的无法自洽,它是分裂的,且它的分裂来自于人的分裂,人的灵魂的复杂性。所以任何哲学式的生活方式都不可能保证个体的生命状态的稳定,电影最后的崩溃才是真正实现了戏剧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结合。
戈达尔的安娜,比伯格曼、费里尼的女人们好看;比安东的女人灵动;比布努埃尔和马大帅的女人单纯,可戈达却投奔了驴子姑娘的怀抱,什么事儿啊!好吧对于我,一说法国新浪潮,想起的就是安娜·卡丽娜的脸(《二十年后》的波尔多斯,呵呵呵好久远的回忆啊)
“62年初的某天,戈达尔这位天才的电影革新者无心工作想要自杀,起因是他的至爱缪斯安娜卡里娜欺骗了他跟雅克贝汉私奔了,朋友们都劝阻不了他。于是请来梅尔维尔,梅尔维尔教导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一个女人的热情只能选一项,女人们都是妓女。安娜重回他身边后,他开拍《随心所欲》,一部关于妓女的电影”……戈达尔的幕后八卦总是特别的好莱坞。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說,《隨心所欲》對你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呢?」「不,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句點。」──〈让-吕克·戈达尔與《隨心所欲》〉
心怀理想的文艺女青年,四处遇见把达,神神叨叨,思考人生,掉掉书袋,稚嫩且放不开的激情戏,唱片店咖啡馆酒吧宾馆轮流切换场景,这种题材还真是新人的挚爱啊。前不久我也写了一个,很快会放出来了,确实没受他影响,比他这个还装。#分不清这是自黑还是自白#
看《圣女贞德》留的那滴泪,唱片店,烟,台球厅,跳舞,画,凯旋门,枪声
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 你会不会也伤心 随性地用镜头捕捉身体 再随性地用身体在影像中跳舞 不时出现的脸部特写互文着贞德 内部的相对死亡与最后外部的绝对死亡完成受难本体的刻画 片段化的生活划分中是不断却又最终指向无意义的相遇交谈相遇交谈 于是抽下最后一支烟 我当然也会伤心啊
相较于前两部《筋疲力尽》和《女人就是女人》沉重了许多(同年的《七宗罪》还没看),片名和要表达的其实背道而驰,生活恰恰是不能随心所欲,所以nana才在爱情不得和电影梦破碎后因穷困潦倒做了妓女。当她正要找回生命意义(开启另一段爱情)的时候,灾难也来临了。她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觉醒”和“决心”的代价。此片里,戈达尔对音乐的重复使用与对语言的观念已见雏形。安娜最终还是成为了“戈达尔女孩”服务于戈达尔,当后者认为“生活是苦”之时,女孩成为了另一种被凝视的客体,而失去了《女人就是女人》时的强烈主体性。不过,好的是,戈达尔“凝视”的并不是女性,而是生活——1962年的弹子球、唱片机与影院,成为那个时代生活尚未完全崩坏的缩影
«L'amour est une solution, à condition qu'il soit vrai.»才意识到第十一幕剧中的老爷子是Brice Parrain,真哲学家客串。62年的戈达尔,好像陈年美酒,值得细品。虽说讲prostituée,却处处有女性意识——面对圣女贞德默片的哭泣,拒绝接吻,关于责任的解读,台球厅里的舞,咖啡厅里的哲学论题。爱伦.坡的故事何尝不是戈达尔与安娜的故事呢?艺术创作终究以其作为土壤的现实映射这一本身的消亡为代价,安娜的觉醒必然以安娜的死亡为序章,多么残酷而柔软的戈达尔。
这个时期的戈达尔还真是偏软,另外这片儿太迷恋女主角了,能看出来戈达尔是真喜欢伊
il faut se prêter aux autre et se donner a soi
1.安娜卡里娜的表演太动人 2.尘封在新浪潮中的还带着字卡的电影 3.戈达尔镜头中的德莱叶 4.印象深刻的是戈达尔在声音上的实验 5.画面有着非凡的质感 6.字幕糟糕 有些没字幕的地方我竟然听得懂啊啊啊啊啊啊
不能从言语中抽离的真相,不能从生活中剥落的自由。舞台是巴黎,容颜是聚光灯,台词是台词。20210109 影城重看。戈达尔否定、打碎、抽离电影的一切语言,似乎只为赞美安娜永恒的侧颜。开场特写在巨幕亮起时,我想到博尔赫斯写的(反正怎么评价戈达尔都行吧):时间,/ 你昙花一现的金字塔突然消失,/ 往昔的色彩和线条/ 在黑暗中组成一张面庞
他把妓女拍得这么真,她把妓女演得这么美
与下午的《女人就是女人》连看,发现戈达尔老师一再一再致敬了《祖与占》,与同样下午的《女教徒》连看,心痛美丽的安娜离开两回,仿佛是《精疲力尽》的另一面,爱电影的娜娜反反复复诉说着电影,她在影厅里为默片中的圣女贞德泪流满面,却不知自己也已然成为一个男人的世界里的殉道者,多次默片式的表现也正呼应于此,各种颠覆性的创造性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方式拍摄手法,乍一看真像是随心所欲的拍法,但其实埋线很深,小酒馆外的最初以为是随心所欲的散逸开的闲笔,哪里知道是悲剧的提前告知 20210109影城一号厅重看
读了桑塔格的文章,才有头绪;几乎集合了戈达尔的所有语言手法。12个章节,每个都有不一样的语言,眼花缭乱;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必须看至少两次,一次看文本,一次看影像;“苦路十二站”
将最沉重的主题拍出最轻盈的质感,热情的面对人事,冷漠的面对自我。表情、语言与思想的南辕北辙,如同将人物放入巨大的泡沫之中,都以为泡沫一戳就破,但泡沫之外仍是泡沫。
“我的卖春与哲思”;比[筋疲力尽]收敛,比[狂人皮埃罗]实诚;所以他们当年看[圣女贞德蒙难记]都是无配乐的咯;从右切到左的街景;安娜写信那场戏很难拍;学小孩吹气球的男人;“谎言也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之一”;[朱尔与吉姆];额,这结尾也太……点题了吧;p.s.戈达尔这一部真够温和的
声音无疑师承布列松(i.e 出其不意但立刻转换语境的剪辑点),神乎其神。从不认为戈达尔的电影词汇有任何“新颖”“先锋”可言,因为一旦任何技巧被单独识别,命了名,就其本身被反复谈论,也就是死了。我宁愿说,戈达尔拓宽了一条彼时已经被这些死去的词汇铺好的道路,这条叫做电影的道路上,太多被用来制造“生命”的词汇已经沦为死去的“标准”,此刻,不纯的电影,难道不正是再纯正不过的电影吗?
仿佛一次被控制的观看学习体验。看这儿,再看这儿。含糊不清的字幕翻译和画面一起构成了不求甚解只顾氛围的观影过程。有一种如果我想当导演就要拿出这个片子学运镜,如果我要做编剧也要拿这个片子学视听的感觉。抛开剧作的影响不谈,全程被观看直至死亡的女主角在这样的视听下获得了主体性。哪个姿色尚佳的无业妙龄女郎没想过卖淫呢?(对不起冒犯了)
这世界在妓女的胯下被打开。可是,真的有这样美的妓女么?
不避讳地说,确实没看懂→_→哪怕翻阅了大量的短评长评也是接受起来比较费劲。或许需要一份真正的拉片视频才能引我入门吧。但是确实看的出来戈达尔在视听语言的创新上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有着非常多的尝试,为电影表现的丰富性上的确带出了很多探索的意义。另外片中妓女的故事,感觉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她们这种性格似乎必然会走上这样的路,以及最后那样的结局。
A+ / 第一部高达,喜欢得不得了,私影史十佳。
摄影机的运动和安娜·卡里娜一样曼妙(尤其唱片店部分),卡里娜的面部特写那么清澈忧郁,台词背后有哲学脉络,画外音和蒙太奇的搭配真好看,cue到了《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和《祖与占》(1962),但是我不接受这个结尾(´・ω・`)
实、散,安排和即兴感间的度好漂亮,非常适合文本细析。印象最深细节是NaNa写简历信时不晓得自己多高,于是站起身来弯腰徒手丈量。那一刻觉得卡里娜真可爱,而片快结束时不知怎么又想起这瞬间,脑中轰然,一个动作里藏着整个人的状态、心和命运,还没来得及纠叹,一个Fin就砸过来了。配乐真好。
以标题卡划分切断影像的流动,也阻隔Nana形象的完整搭建,因而Nana眼光的流转和眉眼的蹙舒不成为其人格的注脚,而成为展览品。电影中作为“娼妓”的Nana,也是从银幕里展演给观众的“娼妓”。所以这不会成为一部“情感的”电影,而是事关“展演”。看得最令我浑身酥软的一场,是打下歌片起舞的段落,在此之中成为“展览品”的Nana突然动人地闪耀,视角捩转,男人们成了她眼里的娼妓。
这部是讽刺无名小卒的爱幻想的女人的。还是一样问题,点子不错,但拍得实在太粗糙乖张了
#720p# 安娜在黑暗中无声地哭泣,泪水悄然滑落的画面太美,每个女演员的一生都应该有这么一个镜头
戈达尔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在表达对安娜的怜惜和爱不释手,从开头不同角度的立体定格特写,再到安娜与嫖客共处一室时对她身体拍摄的小心翼翼和爱怜,不忍心用镜头直接拍摄与触摸她的面部,而是停留在她反抗时的动作,只有在安娜脱离肉体,目光游离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时才对准她有些焦虑不安但深邃勾人的瞳孔。默片处理段落的观看,文本中的文本,安娜注视屏幕中的圣女贞德,镜头转瞬间照射了她流泪的眼睛。在浮华的都市巴黎之中,她像一只小鸟一样雀跃于街头巷尾,慵懒而又缱绻地在肉体与灵魂之间游刃有余行走着,既可以所谓下流,也有着自己可控的底线,既当妓女也可讨论人生哲学。戈达尔在这部并没有过多使用新浪潮所流行的那些跳切,黑屏,而是以切割时间片段,重构场景的方式去表现她对时空的感知,的确随心所欲,却在其想要挣脱边缘时死在了男性手中
@小西天。二刷。应该是看最早的一部戈达尔。当时看片比现在少,又有桑塔格天花乱坠不管不顾一顿吹捧,确实有被震到的感觉。现在看,就是一个可看可不看的片吧。技巧在戈达尔片子里算是收着用的,不出彩。开头的背部逡巡、安娜写信和剪入圣女贞德蒙难记的泪眼安娜几个镜头是不错,但意思不大。剩下的就是无数间离间离间离。泛滥的间离和泛滥的大特写都是看起来炫酷其实空洞的花把式。都在绕开抓取更丰富现实深度处理的繁难,掩饰思想的浮泛不可深究。
死亡从《圣女贞德蒙难记》开始就注定成为NANA的命运,她似乎随心所欲地活着,但无爱无真相,即无存在的意义,让她的自由成为反讽。NANA这个名字也成了戈达尔对所有巴黎街头女孩的悲悯。这个时期的戈达尔还会不厌其烦地给观众剪一段原片为自己的电影论文做注释,从德莱叶那里延续特写的意义,但怎么看本片的特写还是戈达尔对卡丽娜的求爱信意义更浓,尤其是最后一段画家和妻子的故事。结尾是戈达尔的自我致敬,“戈达尔的结尾就得死亡”大概是那个年份的刻板印象,卡丽娜的横尸街头比起贝尔蒙多,看似突兀太多,但从头到尾戈达尔一直在渲染这种死亡终将到来的宿命。左右摇摆的运镜,后背拍摄的隔阂,自嗨独舞的孤独,来来去去的男人,这是巴黎最孤独的女人。戈达尔的特写被近几年很多女性电影延续下来,在这其中最孤独的那一位,爱上了蓝色头发的女孩。
電影其实早在网盘里存着,但是看见马丁·斯科塞斯 最近撰写的文章提及包括这部以及其他经典電影,于是又找出来,为了顺手截图又下载了,应该是DVD时代看过影碟外封,现在直接看1080p画质,去年北影节没有大银幕观摩,戈达尔的電影总有他自己的特立独行的标签,他那种固定的对電影解读对剧情的标题式阐述也是独到的表现手法,可谓空前绝后(对这样大胆的画面构图等后人也不敢轻易模仿或者效法),所谓新浪潮真的不是谁都可以尝试和运用得当的,電影分戈达尔之前和之后一说,也不是某种恭维和吹嘘。这部電影应该是 安娜·卡里娜 个人的表演電影,其他出现的男演员都围绕着故事的进展出现陪衬;戈达尔电影和伍迪·艾伦电影里流水般的著名女明星漂亮女演员一样几乎每部电影都有当时著名或者女明星出演(很多也是演艺生涯的最高分影片)戈达尔这个时间拍片多
除了那些(可能)为了贴新浪潮标签而显得标新立异的机位,其实是个很完整易懂的剧本,期间穿插了大量哲学性的对白,尤其有一段要对生活有深刻思考才能领悟的一连串排比句式的‘i'm responsible’;悲剧收尾也算合理。戈达尔善于提炼出超越平凡生活的发问,将电影作为一种解答,交给观众也自有另一种解答「所谓作者电影」/ PS. 蓝光修复版码率超高,60年代的黑白片却复古又摩登一点不过时,新浪潮的迷人之处。
8.8/10 #法国电影大师展 一种有高度自我意识的影像书写语法,原来如《再见语言》《影像之书》的重构已经在戈达尔生涯之初就已经开始,不同词性词语的直接组织也是不同镜头之间的切换,“叙”的多种途径。德莱叶,爱伦坡,波德莱尔,特吕弗的祖与占。画作被完成,然后被售卖,娜娜也有了被占有之后而交易,对艺术市场的反骨从中可见。表演的自反,不同类型不同权力结构下的不同凝视,是多面体的立体主义。皮条客旅馆中的一道道门后是一尊尊反古典主义的巴洛克性事雕塑。被桑塔格赞誉的文本再度被Kaja Silverman教授在她著作Speaking about Godard的第一章被用30页篇幅讨论,可惜此书不再手边,无法重温,实属可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6591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