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巴西7.9分剧情片《看不见的女人》
《看不见的女人》介绍
名称:看不见的女人
别名:失散两生花(港) / 她们的隐藏人生(台) / 爱在姊妹失散时(澳) / 隐形的女人 / 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idice Gusmão / Vida Invisivel / Invisible Life
主演:卡罗尔·杜阿尔特 / 马西奥·维托 / 克里斯蒂娜·佩雷拉 / 朱莉娅·斯托克勒 / 尼古拉斯·安东尼 / 费尔兰德·蒙特纳哥 / 马丽亚·曼诺埃拉 / 弗拉维亚·古兹曼 / 弗拉维奥·保乌拉奇
导演:卡里姆·埃诺兹
地区:巴西
年份:2019
语言:葡萄牙语
时长:145分钟
分类:剧情片
《看不见的女人》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8岁的尤丽狄茜与20岁的吉达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亲生姐妹,她们与保守的父母一同生活。虽然家风传统,姐妹俩却各自怀揣梦想:尤丽狄茜想做一名职业钢琴家,吉达渴望追寻真爱。在一次戏剧化的变故后,姐妹被迫分离,两人各自的梦想也因生活的无奈被搁置。即便如此,姐妹倆从未放弃找寻彼此的希望。《看不见的女人》豆瓣热评
对于这种琼瑶架构的生离死别煽情不知为啥始终无动于衷,也可能作为中国男人理解不了亲姐妹俩互相给对方写情书这种亲密关系(我见到的都是从小就为了抢娃娃互相撕,长大以后彻底分道扬镳相敬如宾这种),所以后面发生的一切再惨拍的再艺术都变成看热闹的心态了。
#72nd Cannes# 一种关注大奖。7分片。一部横跨60多年的女性情节剧,影片对父权家庭和直男癌式大男子主义有着极为强烈的批判谴责,正是父亲和丈夫的从中作梗让两姐妹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无缘见面,并且也是父权制度毁灭了尤莉迪斯的钢琴生涯和梦想。主题句为“家庭不是因为血缘而存在,而是因为爱”,有几场戏确实煽情,尤其公墓那场戏堪比《迦百农/何以为家》里面“我控诉我的父母”。无怪这是娜丁·拉巴基领衔的评审团(估计也就是她说了算吧……)的本届最爱。
片名很直白,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是invisible的,姊妹在彼此的生活里是invisible的。从家庭、身体、理想等诸多方面表现男权对女性的羞辱与轻视,在这种环境下两位姐妹只能靠着对各自咫尺天涯的“美好想象”踽踽前行。令人难过的是,你不知道人生还有多少的“一别便是永远”,也不知道还有多少落空而望不到头的期许,更不知道你凭着这样的期许还能坚持走多远。
改动太大,无法满意。原著作为导火索的初夜戏完全没了,单女主的戏变成双女主,一个女人在社会和家庭双重束缚下寻找自我的故事硬生生改成“姐妹情深”。结尾发现信件的套路让人失望至极,咋不整个“姐妹重逢、涕泪肆流”的琼瑶式桥段?
一种关注大奖得主,色彩斑斓的女性史诗。姐妹之间咫尺相隔却永生错过的故事,就像读了一本马尔科斯写的南美奇情小说,画面感超好。PS我不介意所有男性沦为反面父权符号,我只是惋惜结尾收得太急...
4.5 发奖后补。色彩掌控力实在太强,几乎给人看王家卫的感觉,剧本剪辑水平一流,唯一的问题是结尾时间跨度太大稍显跳跃。两姐妹命运交织,在生命的各个节点遭遇男性并成为牺牲品。相比燃烧的女子肖像,这部其实更佳。
今年最爱(之一)!稳稳当当的文学改编,情感上足够动人,最后有点点过火,反正哭就是了。
情感上5星,技巧上4星。在影院完全哭崩了,外柔内刚的sisterhood - 多少女人就是被屌一锤一锤的砸进了家庭,母亲,妻子的棺材中。镜头非常南美,诡异又安静的美。把片子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会更好。
#百丽宫陆家嘴中心巴西展# 嗯没错是遮挡版,如果没有这魔幻丢人的操作观感会更好的吧,非常动人,双生的一对亲密姐妹,散落里约热内卢的一对金耳坠,背景音里热带雨林中鸟兽惊慌失措的声响成为很有特点的情绪表现方式,旁白书信遥寄,鱼沉雁杳,六十多载的想念,彼此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苦苦支撑生活对女人的苛责,饱尝身为女人的生理和心理折磨,似是完满实则樊笼,似是流离却无意中得到了另一种形态的家,鱼缸前造化弄人阴差阳错一幕是整部片释放情感节奏的起点,“如果那儿坐的是我的妹妹,我一定紧紧抓住她不会放手”泪目
#Cannes2019·30th film# 拉巴基把“一种关注”的大奖颁给这部电影真是非常合情合理了。对女性主义的关注,充沛深沉的感情、富有质感的影像和相对克制的处理,都很加分。在看过戛纳这么多充满实验色彩的片子之后,再看这种剧本扎实的情节剧,有一种舒心的愉悦。虽然讨论的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女性的基本困境,本来就从未改变。
完全没带任何期待看的,被惊艳了,这是金棕榈水平的电影,比《寄生虫》强一百个《小偷家族》,Nadine Labaki自己拍电影不怎么样,给奖倒是挺靠谱。原著底子非常好,20世纪中期里约热内卢社会的历史感压迫感,人物面临的困境和跌宕起伏的史诗级命运,给了电影非常好的意识形态基础。影片节奏非常好,场景和表演有舞台剧味,视听很有年代感,除了有点跳戏(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有这问题,情节取舍影响故事连贯性)其他几乎完美。今年巴西电影太强了,两个北方导演(另一个是累西腓的小克雷伯)分别奉献一个前卫一个古典两部杰作。这个福塔莱萨电影人我要关注起来了。
同一乡愁语境下两段平行并置的时空,被剥夺身份、环境、意识、希望,直至放弃姓名,而所拥有的和所失去的终将交汇。足够细腻,但不够凝聚,情绪处在涣散至边界又不得不被叙事之力禁锢在属地的挣扎之中。在宏大的时间命题面前,个人情感反而显得无足轻重。
颁奖礼重映大奖片,虽技术上还有不少瑕疵,但的确值得一个一种关注大奖,迷离的里约热内卢,虽长但观影体验很舒服。细腻的女性视角,很难想象竟是男导演完成的。男权阴影下姐妹各自的人生,有点想起前些年的《野马》,一个在空间扩张一个在时间纵深。调度与构图细节巧思很多,稍遗憾是高潮与结尾都有些用力过猛。座位左边的老爷爷整场睡得甜,右边的老奶奶结束一直轻念“好美的电影”。@Cannes2019 Salle Debussy
【巴西】各方面让人想起了《我的天才女友》的气质,所以哪怕做成长篇电视剧也是说得过去的。时代中的生育之苦、对理想的抉择牺牲、家庭、贞洁、死亡...两个小时很长,但同样是姐妹的一生。历史不再只是如俯瞰过去的楼房开始逐渐密集,政经局势的变化,而关乎两个勇敢、历经磨难和坚守自我的女性在绝望中坚守希望,在希望中保持盼望的永不言弃。
三星半。看完影片特想找出原著来读读,这样聚焦女性社会地位、个人情感羁绊的剧作,扎实、动人。但相较于文本的优异,影片前程的过缓推进,后呈的跳闪演绎都显得太粗砺。影像并没有解决冲突的巧合性,反倒是衰弱了与现实生活的接驳。影片最大的亮点源自《中央车站》女演员费尔兰德·蒙特纳哥的现身,那张面孔摆在那里,就极富说服力。
没有介绍,这样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目前)也没有汁源不存在先睹为快,开始抱着闷片的心理准备柔情似水一把,原来是一部年代电影:50年代的里约热内卢两姊妹亲密无间,偶然的一次私奔造成了姐妹的离散,而这样的分离竟然成了永诀……其间在一个圣诞节,姐妹几乎隔门相见,两个孩子都一起玩了一会,其实妹妹似乎有了某种感应又好像不是,这样的失之交臂铸成了后来的渐行渐远,都在一个城市,妹妹以为姐姐幸福的生活在欧洲,姐姐听信谎言以为妹妹在维也纳实现音乐家的梦想(她还逢人就夸耀自己有一个弹钢琴的妹妹)失散多年,总以为某天会意外相见,结果妹妹等来的是姐姐死讯的误传,而姐姐也因为石沉大海的信笺而放弃了苦苦追寻,姐妹亲情就在電影开始和電影中的姐妹回闪里出现,两个人共同出现在一个时空,但是没有交集,真的看得人丝丝入扣而扼腕叹
套着艺术片审美躯壳的家庭连续剧,姐妹情深和女性觉醒和苦难充其量也不过是那不勒斯三部曲或者时间的针脚那样的女性情节剧史诗,更何况双女主视角拆散了本来就少有凝聚力的剧情动力。女性身体的受难和精神的溃崩还是充满了Male Gaze的同情怜悯,只能说在字面上做到了政治正确。
怀着一点点姐妹终将重逢的希望,然而结尾竟然直接进入老年,一看到老奶奶我就想哭,知道她们还是没见到面。本以为妹妹会逃离男权家庭追寻自己的钢琴梦,但却还是烧了钢琴,和这样的丈夫维持了67年的婚姻。姐妹的存在对彼此都是隐形的(而且是彼此的希望,总以为对方过得更好),女性的尊严、梦想、自我在这个父权社会更是隐形的。见到了策展人和主演之一,很认真的映后交流。
“Lucky him.” “God forbid getting used to this.”
就是一个男权害死人的情节剧,一对亲姐妹被家里的男人从中作梗分开,剧作上故事向,视听上偶尔有一些闪光的地方,整体上还是偏向于情感,对于大部分普通影迷来说,观感上会很好,但创作上并不算多么优秀的电影。非常女性化的一个故事,女性被男权迫害这样的主题,拿到当下非常的正确了。
原来我2019年戛纳期间错过了这么完美的一部电影。
4.0。
去年在电影院错过了,虽说是剪辑版,但如果能够在大银幕看到Fernanda Montenegro,也是会泪流满面的。
太早放弃了寻找彼此,爸爸妈妈可真是狠心啊!里约热内卢穷人跟富人就生活在两个完全隔绝的世界里,所以姐妹两个不得相见。
小西天场 1.“妈妈永远只是爸爸的一个影子”2.做爱的底线,钢琴与沙发 3.尼古丁后紧接着的墓园 4.虚弱对谈里后景的平安夜彩灯 5.音乐学院面试前摘下的戒指,身着婚纱的姐妹自反 6.“还有你对我做的事,你们一起下地狱吧” 7.燃烧的红色礼服和钢琴,洗礼、复仇和精神失控,接近上帝的荒原狼 8.黄蓝两色窗户切割城市空间,形似装置艺术 9.首尾环合,惩罚、错位与当代寓言 近乎残忍,没有温度的扭曲性爱,男性生殖器的统治和不可更改的法律,唯一的希望来源于当代,回溯和痛苦的再次撕裂引向“细线”般的和解。
在戛纳错过了这么好看的片……类似于婚内强奸的两段情欲戏,再被遮挡以后显得更加尴尬——呈现出的苦难都可以被强制抹去(vanish)。就像片中被父亲呵斥vanish的Guida和被丈夫叫嚣vanish的Euridice。映后提问环节,有观众问了我想问的类似问题,“现在巴西的父权主义压迫消失(vanish)了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不仅巴西没有,这里也没有,哪里都没有,被vanish的女性仍无处不在。
终于领略到有一种蒙太奇叫“技术处理”。有从未了解的五零年代的巴西,有男权社会的巴西样板,也算是巴西版的“双生花”。
骨肉失散的家庭戏总归有些“擦身而过”的故事会式传奇色彩,但姐妹之间坚不可摧的信念仍是动人;在同一个城市中却失散在不同阶级,分别是中产阶级和劳工的两位姐妹,徒有对对方的切骨思念,却对对方隐形。舒伯特的音乐放在女性戏里太合适啦。
克制而隐忍,情感爆发力却极强。
8/10。两个主角刻画得很生动。从第一次Euridice弹琴的时候我就开始落泪(我这两天的泪腺是出了什么问题吗),后面真的是哭爆了……满篇都是对女性地位被压迫的沉默控诉(从大的婊子论、六亲不认,到小的不易察觉的言语暴力),却也不乏一个个强大并意识解放灵魂自由的女性(虽然她们一一被压迫,被其母亲、妻子、女儿身份所囚禁)。“隐形”(invisible)的不只是对于Guida来说以为远在他乡追求音乐梦想实则在家乡被迫相夫教子的E,或者对于E来说以为为爱远走其实被男人欺骗、返乡却被父亲抛弃、母亲无地位和胆量维护她、沦落街头、风流但是却要以自己的劳力为生的G……此“隐形”更指射那个时代的女性群像,被隐形且消音。最后E给父亲的那一记耳光,对父权的反抗,爽。结尾不喜欢。观影于柏林。05/10/2019
在触不可及的平行时空里各自以想象“成就”对方的生活,不无美化的回忆用以支撑现实的难熬,严苛的男权环境让姐妹间的情谊更显珍贵动人;摄影很棒。然而整体过于直白煽情,在铺陈其“弥足珍贵”的渲染、叙述及延展上,是较为欠缺的。
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出片头前强烈暗示妹妹寻找消失的姐姐。结果正片是双线叙事平行剪辑,姐妹互相苦苦思念而苦不得见。140多分钟的片长使得前两小时节奏十分拖沓,结尾又决绝地跨越漫长岁月、残忍收场。感慨回味之余,仍觉冗长。毫无美感的直白粗暴性场面是男权阴影的体现。男性角色的负面刻板符号让女观众也想吐槽。“能否见面”和“钢琴梦”两条线索力度太弱,餐厅错过一场戏做作而刻意。三星半
发展中国家女性教科书电影,别生娃,要有房。同为金砖国,道理都一样。姐夫尺寸还蛮好,奈何姐姐爱钢琴远胜过大鸟。
情深似水
故事很老套,但对两姐妹的人物刻画很细腻,情感力量绵长而澎湃,很能打动人。最政治正确的女权主义已经摆在台面上无需多言了,但姐妹之间的隔离其实不仅来自父权的迫害,也来自于贫富阶级差距。当妹妹在高档餐厅的洗手间时,姐姐却被服务员拒之门外,否则她们已经重逢。当姐姐享受着私人医生的服务,妹妹却说“你见过有穷人从医院活着出来吗?”《东京物语》里老太太说的那句台词没想到在里约也能兑现。
3.5 父权下平行结构的一对姐妹人生,各以为对方过着理想生活。结尾处理还不错
这世上有多少杰出女性被傻逼男人拖了后腿?
第一次看巴西电影一个很真实很窝心的故事️设定在五十年代的里约就赢在起跑线上50年代回忆的部分拍摄得复古粗粝饱和的色彩正是我心中的巴西啊两姐妹都好美都好勇敢#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爱和梦想
2019.11.22巴西电影展开幕影片,本片受到了菊方无影剪刀手的深情爱抚,全场观众的内心都是崩溃的。但是影片本身的剪辑手法也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
一个幽怨沮丧的姊妹情深故事,超过半个世纪的两个执念,被无情碾压。那一次年轻顽皮反叛无知的出走,那一个失之交臂的圣诞,命运屡屡在捉弄人。看似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很适合用在这个史诗式的时代故事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6670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