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国产7.7分剧情《舞台姐妹》
《舞台姐妹》介绍
名称:舞台姐妹
别名:Two Stage Sisters
主演:谢芳 / 曹银娣 / 上官云珠
导演:谢晋
地区:大陆
年份:1964
语言:国语
时长:114分钟
分类:剧情片
《舞台姐妹》剧情介绍
1940年代初,浙东某山村的童养媳竺春花(谢芳)因不堪虐待逃入某个越剧戏班,与教戏师傅的女儿邢月红(曹银娣)结为姐妹。不久,攻旦的春花和习生的月红双双成为戏班台柱。 戏班在绍兴演出时,当地豪绅企图凌辱月红,为掩护她,春花被人绑在桥头示众,邢师傅也被打致死,临终前,邢师傅嘱附两人要“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戏班到上海后很快唱红,戏院唐经理想借上演淫秽剧目捞取更多银子,被春花严词拒绝,但月红却贪慕虚荣堕落成为唐经理的玩物,姐妹因此反目,但两人的情分并没到此终结。《舞台姐妹》豆瓣热评
前三十分钟江南水乡的调调着实不错;后面上海戏份简直就是[大武生]嘛,[霸王别姬]、[梅兰芳]的戏改也可以追到这儿来。赤果果的propaganda,但据说已经是十七年里最节制的之一了。可以看出重新配音的部分。另外此片无疑奠定了样板戏电影视听语言的基础,尤其是音乐的形式。
一方面是文革大毒草,另一方面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最知名的谢晋作品,导演本人则说其具有“好莱坞的品质”。国内领先的漂亮运镜,民族化视听造型,小小舞台为革命明喻。不得不提的是无论从剧情表演乃至构图造型来说,随处可见明确的女同意味,这点在今天也得到了证实。可惜受了时代与环境掣肘。@资料馆
文革时期“大毒草”电影之一,一腔一式颇具老电影风格,既然设计为姐妹,那么必然有一人要“堕落”,最后由进步的那一个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
镜头的调度讲究,能看得出有认真设计过的痕迹,很精细。情节方面,还是有些概念先行,姐妹生活方面的细节展示的太少,不是很有趣。此外,新旧中国的转换很突然,历史的铺陈太浅,也让电影少了些嚼劲。曹银娣挺美的,长相很洋气的感觉。
影評人鳳毛先生在映後談指出現放這修復版本的結尾是當年公映的結尾,是謝晉先生在那時被上頭要求補拍的,即謝芳老師迎著太陽說要唱一輩子革命的戲,并放了他看的DVD結尾,謝導真正要的結尾,只到了謝芳抱住曹銀娣為止,他順便說網上看到謝老師還和老伴健康地去拍戲,80幾, 真太高興了!!
不但看不到拉拉情,连普通的姐妹情都没看出来,有的只是女性觉醒斗争史,以及两人三观不合各走各路。没能超越那个时代,但能看到一星半点真实人性保留文艺腔已经很不容易了。上官云珠的戏份让人感慨,戏中是自缢,戏外没多久就跳楼自尽了,衬得此片结尾多么虚假。
越往后越觉背脊发凉,这根本是部恐怖片…谢晋应无此意,可戏里戏外种种巧合形成奇妙互文叫人咋舌,片中情节结合日后遭遇直教人不寒而栗且格外荒谬讽刺.片内春花的戏因过于"政治"而被当局找幌子封杀,这片后来成了大毒草;片内人们坚信打倒反动派解放后就能建"自己的剧院"演"自己的戏目",片外…;片内女记者不断鼓舞女性挣脱封建桎梏独立,片外如今…;最后向着太阳,春花说要一直革命下去,恍惚看到烈日之影.谢晋真是特别会讲故事,且本片美术极为出色,服化景都带出了上海摩登复古的味道,甚至很有小津晚期作品的感觉,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中极难得.音乐融合戏曲元素,好几组互为映射的角色显深度,但价值取向较单一比较可惜。谢芳的脸不断让我想到李冰冰,都很适合主旋律;女记者举手投足都像极华春莹…她很恐怖的一点在于不断鼓动春花"上进革命打倒",那种执着狂热令人恐惧
四星半。上官云珠总共出镜时间大概不到2分钟,但谢晋却抓紧每分每秒推特写,如果早二十年拍这部片估计她一定会是谢晋心中主演的不二人选。其实这部片并不比后来的霸王别姬们差多少,只是受时代局限,只得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戏剧冲突也明显淡化不少,仔细想想,时代于作品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
创作者将丰沛的情感倾注其中,从江南小镇到繁华上海,小人物的更迭与大背景的变迁交叉融合,新旧秩序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与拯救,堪称十七年间的经典。人生如戏,上官云珠最后一场戏竟是以一个自我指涉性的结局告终,令人心碎。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尾可以称之为奇观,意识形态的统辖下,谢晋在笑着哭。
如果说《霸王别姬》是性别倒错,文本/现实等结构主义元素加成下的古典影戏理论,那么《舞台姐妹》则是其前现代版本,其中舞台与角色承担了史诗的功能,甚至是某种(被压制的)同性恋倾向。乡镇与城市两套不同的镜头语言下的male gaze之不安。以上的一切终结于一场出现在影片空间之外的上吊,在此一个断裂开始在影片中产生,不安与冲突被阶级斗争缝合,唐经理和春花分别成为了样板戏中的资本家以及《红色娘子军》中的祝希娟(况且这两部影片全都出自同一名导演之手),后者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对位。《舞》是一部被意识形态的“插入”强奸的影片,谢晋野蛮地摧毁了影片中的女性意识,并在最后时刻剥夺了月红的话语权。尽管谢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又在其结束之后完成了一些具有反思性的作品,但这个投机主义者仍然奠定了样板戏的诗学。
末一句“你要好好改造”,紧跟着就是文革了。1.三年学成名角,除非她是天才金嗓子。2.三观确实会渐渐渐渐地堕落。3.关锦鹏去证实的时候,谢晋说两个人之间确实有感情的。陈凯歌也说电影本应该是那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4.包银、上海、戏班子……我肖想着程郎的戏想得要发疯了
第一部谢晋。运镜好漂亮(开篇摇镜俯拍到近景、法庭倾斜的镜头暗喻旧制度的崩坏)。除去最后三分钟的propaganda,故事对人物、舞台、时代基本都有描绘,《霸王别姬》应该有借鉴,两个“春花‘的重叠是妙笔。视听语言可看出样板戏的雏形。谢芳美,上官演技赞,寥寥数镜就演活了一个过气但有尊严的名角。
拉片……作为大毒草是应该的,难得出来那么多漂亮衣服:月红烫了头发,扎着大蝴蝶结,金镯子里塞一条白手绢;沈家姆妈金色坡跟鞋,白西装,黑色蕾丝手套;皮大衣,皮手筒;进步记者房间里的黄色花瓶与贝多芬头像。上官云珠漂亮死了。
前半段对越剧演员处处受剥削的卖艺春秋有生动描绘;后半段两个姐妹两条道,明显受到政治环境的左右,加入了意识形态的东西。整体看来,人物塑造脸谱化,缺少了必要的心理描摹,尤其没有任何细节去写姐妹之间的情谊。所以后半段即便发生“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却始终感受不到她们关系的撕扯。
上官云珠演的真好呢;李冰冰完全没必要削脸,多练练眼神什么都有了,瞧戏里的谢芳多美;赫本头的月红俊俏极了。
最后一段嘴型和台词明显对不上,谢导估计也很无奈。但去掉这个干预本片还是过于冗长了。谢芳的眼里有星星。
高清修复全然赏心悦目,文革前夜的谢晋电影,就拍摄水准来说,是同期华语电影的一流,服化道、布景、运镜、角色都足见功底,非常出彩,可惜阶级色彩太浓,又是被强拧的主旋律。
期待的是如同霸王别姬般人生如戏戏映人生的个人史诗和二人关系纠葛,可还是逃不过宏大叙事的套路。前面真好,后面掉得太可惜,但色彩妆容镜头构图真的美。一些和现在时刻的对照,有的挺有意思,比如上海剧院门口转《祝福》票的观众,就像正在进行的上海电影节正在转4K修复《祝福》的人;有些则让人笑不出来,比如鲁迅,比如那一套统治和禁演的手段,穿梭七十年,换了主角而已。|资料馆修复版
曹银娣老师年轻时的小生扮相那叫一个帅!夸张点说,个人感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越剧呀越剧!勾得我更想看只有曹银娣老师几个镜头的那版《红楼梦》了!
谢老1964年的作品,那个年代难得的电影精品。上学那会看过,遗憾的是即将来临文革,使得不仅电影,连导演,编剧、演员众人都因这部电影遭受历史的戏弄、摧残,甚至丧命。回首逝去年代谢导的电影往事,会有一种辛酸、痛楚和难以名状的苦涩。同时,也就会理解谢导在“文革”以后的影片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题材上容易被传统戏剧舞台表演抢了风头,可功力深厚的谢晋通过各种纯熟电影手法主宰了影片风格使其呈现出强烈的导演烙印,如以孤船残亭表悲苦,以画外唱段评剧情,以霓虹灯闪比差别,当然最抢镜的是竺春花的登场,开柜瞬间扬臂遮脸只露双眸!不仅如稍后邢师父所言“很会说话,是块好料”,也成为后半程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一道叙事母题。谢芳选角甚好人正气优,不过总感觉以童养媳身份入戏班时年龄偏大过于成熟,而且你如果一出场就让她比曹银娣更像强势女一太多的话,后面姐妹决裂高潮之处的剧力反而会蒙损,我们能理解谢晋当年在一些价值冲突的处理上必须突出二元对立,但假如能让姐妹从小演员开始演,随后过渡到成年并以一个色艺气场逼近谢芳的女演员来演邢月红……?戏剧角度上说,即使反面人物仍可表现生动,就像片中李纬的经理与邓楠的阿鑫。三星半
失败之作,就算是我党的意识形态,这宣传手法也太时代特征了点儿...上官云珠没几年就挂了,所谓“唱一辈子革命的戏”...
看的上影节的修复版本,镜头语言的优势凸显的更加明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必须融入的一些政治言论也算无可厚非吧。竺春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过了半个世纪后内地的影视作品里女人还得要靠着男人帮衬才能过好“下半生”。
除去必須的意識形態指引,姐妹的情感線走得還不錯
颜色可真好看,两个女主角之间超越姐妹情谊似有若无的女同情结很暧昧~ 虽然各种特写有点故意,但谢芳的眼神越看越觉得好,经看。政治说教部分就当体会时代特色了,而且融得很突兀,有种“导演心里也很不情愿”的感觉...
感动于上官云珠演的商水花,整部影片不错,就是革命味儿太浓
谢晋镜头太流畅了 动感很斯科塞斯 穿插了不少影史致敬桥段(圣女贞德蒙难记|偷自行车的人|转场鲜明的黑色电影印记)难怪西方影评人会比较喜欢;转场的叠化镜头叙事高效 最有意思的就是认干妈后剧院门口牌子上邢月红从姐妹咖升一咖的镜头 精准又幽默地呈现二人的分化以及未来的境遇 出庭前的反打月红嘴角出血也是非常有想法的设计 除此之外的叙事显得要么拖拖拉拉 要么走马观花;后半段政宣调调重 但是并不糟糕 戏剧张力还是有 但收尾确实没余味 有些可惜了
为活着的不再受害,为死了的报仇申冤。其实所有的戏曲题材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人生如戏,谁堪折磨。谢晋老师的摇镜头真心漂亮,并且发现他好喜欢从镜子里拍人啊。PS,那真是上官云珠,我一度还以为我认错了。PPS,对比一下豆瓣上传的剧照,就知道资料馆修复地多俊了。
谢晋生涯最佳,此时江波未染枫。镜头配合表演,“一板一眼”;台上应景台下,戏梦人生。春花秋月已然了,镜花水月向来空。“这戏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不许演了”、“如果这个世道不变,大老板不打倒,我们是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舞台的”……后半段几乎句句成谶,此时应景,两年后更应景,五十年后依旧应景。好山好水好地方,好人好戏好电影。何时复见?何时复见!
勉强及格。以一对越剧姐妹花分道扬镳的人生际遇为主线,通过命运的对比体现政治立场:一个并未婚恋,似乎视舞台艺术生涯为归宿,并在左派记者引领下,投身戏剧对群众的教化工作中去;一个厌倦表演嫁给身份可疑的戏院老板,并在上海的政治斗争里沦为弃子。主线里的几个桥段安排的不太好,苦兮兮的上官云珠演上代越剧皇后,她自杀的结局似乎控诉戏班的无情压榨,但这个角色空有悲情状态而无来路,很扁平;而谢芳被反动派迫害也只是遭凶徒撒石灰粉,她很快就没事人一样痊愈了,这个戏码支撑不起来之后的庭审戏,毕竟事情太小了。写得最好的戏在前半段,谢、曹与戏班分别时就挺感人。纵观全片其实最重要的线索是谢、曹的姐妹情(庭审时达到高潮)。与《祝福》梦幻联动了,但这也暴露出17年时期创作选材的狭窄。谢晋拍法时尚,运镜流畅,外景美观,构图精确
看的是最新4K修复版。效果极佳。画面色彩鲜明又不过浓,影像清晰而不失真。美到让人不敢相信是50年前的老电影!摄影及调度确实精心设计,颇有好莱坞电影技巧感。越剧音乐也很好。不过时代所限,表演,台词仍有脸谱化,戏剧化色彩。最后的红色说教也是情理之中的无奈,无可厚非。那年代的极限吧。四星半
镜头语言绝了。摆脱苏联气质不说,独特的民族韵味混搭着一种好莱坞➕意大利气质,不可多得!可惜,演员的表演太差,太棱,真的不知道那批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慕名已久,终于观影,看时发觉《舞台姐妹》与《霸王别姬》有些相似之处,同是两个主人公唱戏时合作无间,然而命运辗转,后来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有了一名异性介入于其中。(竺春花:台上的梁山伯祝英台还能同命运,台下我们就要分手了。)—— -關錦鵬:有人說〔霸王別姬〕的靈感是來自〔舞臺姐妹〕,一部中國著名導演謝晉在文革前拍的作品,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兩個舞臺女演員,只是這部電影在描寫兩個女主角的感情跟性的關系上面更為含蓄和欲言又止。… -謝晉:61年寫的嗎!那個時候的中國避免不了比較概念的東西,她們姐妹中間確實有這個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的重點告訴說,也是比較概念化或者從政治角度出發,沒有從這方面想。-摘自纪录片《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推荐在哔哩哔哩、1905电影网看修复版,优酷、腾讯、爱奇艺上都是泛红的旧版本。
「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台上行头多,台下衣服多,平时朋友多」分明是理想和现实主义的两种选择;「十七年时期」的优秀电影如今看来让观众有强烈的撕裂感,本片最佳桥段分明是春花月红初到上海戏院,过气明星水花迷茫、忧虑、彷徨、无助的眼神;而随着后半段「政治正确」介入反而丧失了艺术性和「人性」,谢芳太像延安革命女青年,仿佛之前的「越剧人生」是一种伪造的「卧底」,曹银娣这样一个正派英气飒爽的形象到后半段也完全沦为工具脸谱人。PS:《白毛女》一段戏文台上台下的互动反映,既可以作为一种「真实历史」再现,亦可看做活生生的艺术被干预和改造的结果。
#第24届SIFF#应该是看的第一部谢晋电影,一代大导演真当之无愧说实话镜头现在看有点像PPT的感觉,但江南景真心拍的不错,老电影现在看还是不算过时那时候的女演员各有特色,演技又好。月红的英气,后来烫了头时尚很多;春花一看就是标志性的伟光正人物;镜头不多的上官云珠尽管美人迟暮,但还是美的,不过删了她越剧皇后那些镜头,后来她自杀,春花battle的剧情有点不连贯。春花和月红有那么点橘里橘气,百合感很强烈越剧还蛮好听的,真实越剧十姐妹一些事件改编前半段还很有意思,后面画风就太主旋律了点吧。不懂这样一部电影哪里“毒草”了?「为死去的人讨公道,让活着的人不重蹈覆辙」那个时代的电影就有女性意识觉醒,现在的电影题材真的好局限
怎么有点女版《霸王别姬》的感觉,可惜太革命了
没想到拍这么大格局。月红的摩登造型挺美的,前面比较细腻 后面脸谱化严重。片子有点割裂,不过时代本身也是割裂的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对《舞台姐妹》登场并第一次领「包银」时,我们已经看出了谁上谁下。这身「行头」与「不合潮流」的人不搭,但却与「识时务者」结下了姻缘。所以,因无知而拆历史舞台的人走上《日落大道》的命运是早就写好了的。谢晋这部「样板」戏处理的是「穷人」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女性对于美好未来的想象以及「戏子」对于艺术理想的坚持与「花式父权」吐故纳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抗。遗憾的是,戏里没有一个复杂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是一张脸谱。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将作者头脑里的问号抛出来,然后匆匆下台。浪费了戏曲的去性别化功能。人生路线和思想觉悟均不在同一舞台上的「姐妹」处在「同性相斥」的竞争关系与分裂状态当中,怪不得彼此不顺眼。作者的视点明显在爹味十足的「知识分子」这方,所以有浓厚的说教意味和「改造」意图。
#资料馆留影#那个年代里的异数,也是一部名垂影史的佳作,后来的《人·鬼·情》《青衣》多少都有此片的影子。大厅放的是彩色修复版,画质清晰动人,人物像是从画中走出的一样,谢芳真美,从胶片看那时的江南水乡,万般诗情画意。据说是有俩版本的收尾,我看的是画风急转而下的那版,以《白毛女》与妹姐团圆结束。然而看完后却念念不忘上官云珠,她出场不多却印象最深刻,人生的结局简直就是电影翻版(这还是她的遗作),据说这部电影也是命运多舛令人唏嘘——话说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小厅今晚放周旋的《花街》,往事如烟,两位老上海绝代电影名伶各自飘零,感慨自古红颜薄命……人生难料,真应了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后半程对姐妹关系的描述是缺失的,替而代之的意识形态的直白说教。并不是说不能或不该讲意识形态,而是怎么来说,说具体的什么。党的那一套改造一个人的说法直接从江波这样的宣传代表口中说出来,显然是缺少技法上和文本上的安排铺垫,任何的侧面描写都能够让人物更鲜活,而不是被安排好的模板。
1964年拍摄的,真的不错。再过两年,你看看还能不能拍。剧中情结也只是到了1950年,时间不同,剧本就要大改了吧。不过已经非常难得。
时空变换不可谓不明显,情感表达不可谓不真挚、饱满、克制,然而摄制层面的技术性支撑实在有违导演的水平,字里行间的控制力甚至可以称作漫不经心,距相似主题的《变脸》《人·鬼·情》不及二一。直到末30分钟,似乎才揭晓这一现象的动因——甲方天花板。若言戏里戏外的最大价值,不过对父子关系的颇为克制的表述吧。
8.0/10。①如简介所写:一越剧戏班情同姐妹的两女主(也是戏班台柱)在共产党上台前跌宕坎坷的人生。②极具诗意,相关技法如:诗意唯美的摄影(服化道/置景/色彩/构图),几段自然风景取景尤其喜欢;丝滑优美的运镜/场面调度;大量的叠化转场;优美的配乐。③几段越剧戏中戏的互文。最喜欢《祝福》那段。④多次使用镜子表现角色关系的疏远:角色们能在镜中看到彼此,但他们并不对视。⑤表演普遍较浮夸,上官云珠除外;最后十分钟强行政治宣传差评。
中国三四十年代那短短十几年的时代背景,从不同切入点贯穿总能组织出好看的电影。谢芳是真真太好看了,作为大女主片,美貌可以掩盖掉很多剧情转折上的瑕疵。修复版画面颜色艳丽,看得人赏心悦目,摄影取景也都很用心。
上官云珠的那个镜头,是用生命的基调演出来的,就好像《密阳》里全度妍教堂那一哭,恐怕一辈子就只这一次。电影拍得细腻,结合舞台题材,许多镜头调度都颇有命运在任何人身边悄然游走的的感受,我喜欢春花去见那个女记者那场戏,女记者坐在椅子上,那一堂景,女记者的造型和长相,实在太妙。所有的演员都十分到位,加上那个年代的口音,叫人觉得好真实。虽然最后不得不走向主旋律的叙事,但也能够抓住重点。
向来反感样板戏式设定、过于露骨的意识形态话语渗透和僵硬的教条植入 且过度功用性地使用正面大特写镜头 只能无时无刻不暴露着情绪的人为感(即便谢芳老师眼神本身的感染力已经溢出屏幕了) 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则具有浓厚性别分离主义色彩的优秀的女权主义文本 衣物箱开启的一刹那 已然是反骨斗士姿态的春花像破壳而出的雏鸟 深情的眼神与暧昧的视线投向以月红为代表的万千女性 而后她集结社会女性力量也宽宥迷途知返的姐妹 每一声“姐妹们”的殷切呼唤都能链接到当下无数个女性互助的瞬间 谢晋最后甚至还原了纯洁真挚的社会主义姐妹情是如何被男人肮脏的政治玷污的 再联想到如今各种污名化女性工作人员、漠视女性劳动价值、窃取女性革命成果的抗疫剧、献礼剧 大半夜的我直接被本片不算完美但积极正面女性群像塑造感动得痛哭流涕……
一个钉子一个眼,这个时期的电影“表演”成分浓的惹人头麻,大陆的黄金时代是压根没有过的。4K画面如画,谢晋连接了时代。
舞台姐妹花,三十年岁月,时代变迁,姐妹俩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影片有说教和宣传的味道,但谢老还是很认真很工整地完成了这个故事,在同时代的故事片中,是典型之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经典之作。
看到后面,春花对月红的指责,看的我很难过,我始终觉得人与人交往,最大的善意是尊重别人为自己做的决定,哪怕这个决定在你眼里是大错特错,也不该用你的标准去苛责别人。
两姐妹的表演都很优秀,放现在是金鸡双女主提名的水平(吊打现在一众金鸡水后)。当然最难忘最令人心碎的还是上官云珠的表演,角色虽小却被她赋予了灵魂,最后一部作品的结局竟和其人生的结局如出一辙,最后的镜中绝望凝视更是令人心碎。影片前半段的精妙被后半段强行加上的浓厚的意识形态毁了,这么zzzq的结尾竟然还被批为大毒草真的是无语。。。
马不能落磨坊,人不能落戏坊。。。上官云珠,邓楠,沈浩。。。
开片忒文艺鸟。。。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拉倾向的电影吧??!!谢芳奶奶真好看,上官云珠奶奶那时候已经不再年轻的脸庞还是很美的!
黑色电影混搭戏曲片;语言使用很克制,靠影像表意;两位主角之间的暧昧开了国内LGBT题材之先河······倒可以理解为女人在男性导演眼中的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形象;导演其实偏爱的是上官云珠,寥寥几笔就勾出了魂
看的修复版,有点糊,画面都是红色的,演员的演戏方式感觉特别样板戏,故事也很没劲。据说刚开始播出的时候被禁了,因为宣扬了资本主义人性论,现在以当下这个时代背景看这部影片,其实反而能够理解月红的选择。
上影节修复版很棒。出1964年字幕时很多人都在感叹。谢芳的漂亮真是新中国的漂亮,后来被李勤勤、李冰冰这一路继承长相。如果现在讲这个故事,我很愿意看到邢月红49年选择出国,60年代在国外遇到出国表演的竺春花,曾经是柔美小旦,现在只能唱锣鼓喧天红缨枪大刀片在舞台上齐飞的闹剧,显得有些哗然。
从技术层面来说谢晋的作品确实在同时期里是出类拔萃的,运镜的流畅与美术的细致都令这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增加了不少艺术性,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戏台班子与当时政局的对抗,无论被戕害与否都能坚持表演,还有上官云珠的商水花,又一次影射了现实中的自己。
这不是她和她的故事,却有她和她的影子在里面。尤其是认过房姆妈那场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7473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