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法国7.4分剧情《红气球之旅》
《红气球之旅》介绍
名称:红气球之旅
别名:红气球的旅行 /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 红气球
主演:宋方 /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 朱丽叶·比诺什
导演:侯孝贤
地区:法国
年份:2007
语言:法语
时长:115分钟
分类:剧情片
《红气球之旅》剧情介绍
本片为侯孝贤向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红气球(Le Ballon Rouge)》的致敬之作,也是他继《咖啡时光》之后拍摄的第二部致敬外语片。Suzanne(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每日为一出筹备中的改编自中国元曲的木偶剧《求妻煮海人》中角色的声音演出以及其它琐事忙得焦头烂额,加上丈夫Pierre远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写小说,儿子Simon(Simon Iteanu)成了“累赘”,无奈,她请了在巴黎念电影的中国女孩Song(宋芳 Song Fang)照料Simon。与Simon在一起时,Song双手始终不离摄影机,并向好奇她在拍什么的Simon提及《红气球》。Suzanne的房客Marc(Hippolyte GirardotLouise)仗着是Pierre的朋友,时常做出一些令她愤怒的事,而房租更是借口生活贫困已经好几个月未交。Suzanne有心接在布鲁塞尔的女儿Louise(Louise Margolin)回巴黎念书,决定赶走Marc,却不得Pierre理解。将一切看在眼里的Song没有参与类似琐事,她与Suzanne保持着淡然的朋友关系,多数时间想的只是她的电影:Simon发现一个无人理会的大红气球,拉着它穿越巴黎的大街小巷的过程,被她记录在摄影机里,成了一部电影中的电影。之后,该红气球也似有生命般,始终在Simon出现的地点上空飘来荡去。《红气球之旅》豆瓣热评
侯先生,咱以后不做命題作文了好麼?但,可以做雞蛋餅。。
跟咖啡时光的情况类似,以熟悉的镜头感和配乐,侯希望能拓展自己的日常语境……但不同(国度)的生活实在很难移情。最后《被遗忘的时光》翻唱出来,才知道真正的片名该叫“被遗忘的时光”,跟前头的“咖啡时光”和“最好的时光”凑个“时光三部曲”。
其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片子充斥的一种女性化的温情,一种从看似漫无目的的城市游走揭示了生活本质的过程。红气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地游荡,有时如影相随,短暂交集过后又不知去向。就如同梦想总是无限靠近我们,却又始终触不到它温暖光亮的面目。 可是请你再次看见的时候,别让它飘走。
艺术片=素材不加挑选+由头到尾的钢琴曲?
侯孝贤这样不过不失,不温不火,不慌不忙的也有十来年了吧。
实质是一场发现与捕捉之旅。多重空间的交叠,让我们有了更多观察余地,感受若隐若现的情感起伏。巴黎的人深深浸润在城市街影中,在蒸发海水的过程中,生活的美妙被摄影机或我们的眼睛对焦。侯孝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漂浮的观看方式,多义模糊又真实。(可能大部分要归功于摄影师吧)
侯孝贤首部非亚洲片,应法国奥赛美术馆之邀拍摄,纪念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经典短片[红气球]。不过,私以为红气球的间或植入还是有点突兀,影片主要魅力依然在于侯导对生活细节的感知,以及对日常情感的把捉。一个单身母亲,一位从北京到巴黎学习电影的兼职保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还有一间拥挤饱满的公寓。这一回,侯孝贤经常将摄影机对准窗玻璃,透射、反射与折射出的光像暧昧地交融在一起,一如过往的回忆与当下的现实一道氤氲生长。对“让绿衣人控制气球再后期处理掉”的拍法讨论很贴合时代。比诺什时而游离,时而焦躁,时而活跃,时而悲切,声嘶力竭动情之至的木偶戏配音很有感觉。几个翻译段落是跨文化研究的绝佳素材。非常有生活味道的场景还包括比诺什与帮忙搬运钢琴上楼的师傅间的对话,以及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出场。(8.0/10)
晕,这部也太好了吧,怎么可以拍的那么自然生动的。本来以为红气球是个城市漫游者的视角,是个漂浮的城市向导,但是没想到在这基础上居然串联起剧情,把这份灵动诗意编织进了生活的暗涌之中,而且那些游荡的镜头都是咋拍的,也太自由舒畅了吧。片尾,红气球飞走了,曼妙的生活仍然继续。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我真的要当场表演一个猛男落泪。
这部致敬的作品没有原来的《红气球》的心酸感,侯孝贤能抓住任何生活化的东西,平淡中显真切。比诺什真的是一只妖怪,演什么就是什么。
6/10。侯孝贤通过空间并置呈现人物关系,打电话借厨房那段宋芳一直关注着马克,而后苏珊娜回家抱怨厨房乱,宋芳仍处于静默的观察者(背对镜头/身影虚化),借助楼梯取景(家教下楼/工人搬钢琴上楼)同样加深空间透视感。红气球像一个游历巴黎、打量西方世界的眼光,从小男孩甜言蜜语中跑走又在美术馆碰面。
与其说电影不如说是配乐相册,需要情绪渗入去共鸣人物的家常。每一帧画面里都有红色球状物所以算是致敬了是嘛(这么文艺的东西非要说这么草根我也没办法)
关乎成长的一则生活化寓言,很散很淡,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各有各的味道。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冬冬的假期》的法国版本。人物的创作焦虑稀释为固定机位的日常话语。红色的气球超越或主体般地出现在法国的城市空间之中,只要镜头稍微向上移动就会出现。它的存在并不是某种逃逸,相反,统合了两种法国:作为日常时空的法国以及作为文化符号,被舞台幽灵占据的法国。而侯孝贤抓住了卢梭以来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戏剧”的迷恋和改编令元朝的木偶剧以法语出现在这个欧洲的异乡。宋方将自己的名称化简为“宋”,来自北京(然而这些都与演员本人的真实情况对应),是欧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东方形象,但她手中的DV则意味着对观看权力的抵抗,令空间成为一种影像,停留在50年代作为外国人对法国刻板印象的《红气球》。而无论是中国元剧的法国改编还是影片作为对《红气球》本身的致敬,它们的“失败”本身意味着一种误读的合法性。
从咖啡时光一脉相承而来的生活意识流,诸如异国情调、母子情、红气球之类元素一如片中的木偶,作为道具符号,其身后那根线,才是牵扯着俗世红尘的密钥,纷扰庸碌,尽在其中。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电影是戏剧化的艺术,那到侯孝贤这里可以休矣。
向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致敬的侯导第二部致敬外语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的问题要解决,红气球就是那生活里的希望、未曾期的明亮,在每个会呼吸的痛里如影相随、挥之不去。孩子们说,它是一半快乐,一半忧伤。生活中再琐碎的复杂,都让我有希冀去抬头望一眼天空,寻一支红气球。
的确闷很喜欢红气球的白绳子粗粗的麻麻的很有质感
列车这个意象在侯孝贤电影里屡见不鲜,列车驶来往去,似乎永恒的城市也变成不确定的一站,发生在短暂停靠的时间罅隙里的故事,就更有惜别离的意味;卅年多来侯孝贤一以贯之的对生命总怀有逝去的惆怅和挽留的徒劳,但日子一天天过,鸡毛蒜皮最终都变成耐人寻味的活着的痕迹 / 红色气球如同这样的生活里一个斑斓的肥皂泡,初见给人惊喜,无常令人伤怀 / 字幕前的片尾曲十分惊喜了。
应该是候孝贤长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长镜头越多感觉就越像生活纪录片。而我觉得纪录片的灵魂是摄影师,李屏賓。
侯的私人影像笔记,碎片堆叠,宛若私人日记,一秒放大至一分,不谈情节,只耽情绪。
这颗星仅仅是给画面的。完全无剧情可言的电影。
观众的视角有些问题,究竟谁是被关注的,小男孩?母亲?保姆?红气球?或许从这点可以来做叙事的分析,还需要看几遍。红气球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电影1
细节极致,余韵不足。结尾老师讲解那段用意也太浅显了,说教味十足。三星
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 貌似在致敬的东西很多啊,尤其喜欢那个木偶剧。红气球cg?不过觉得像是纪录片诶。。。故事性略略太淡了点。。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侯孝贤又一部在非华语国家拍摄的致敬电影。像是诸多元素的拼贴。除了致敬的巨大红气球飘荡在巴黎上空,依旧有台湾元素(布袋戏),还加入了中国电影学生与传统戏曲《张生煮海》。飘扬在空中的红气球空灵、优美、超现实,与四壁空间内女主角焦头烂额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像是一个闯入者或引路人,观察、指引着这一家。颇有诗意,也仅限于此。室内戏很有舞台剧的风格每个角色自成一体。三星半
看来我不是侯导那调调的,分了5次才看完。。。。
20110926 ky 侯孝贤一如既往的长镜头。不加修饰的生活化,缓慢中煎熬,煎熬中品评滋味。。生活如电影的长镜头,不加过滤,或许有激烈的冲突,有婉转的剧情,但在时间的流逝下,都将如那个在空中慢慢游走的红气球,不知所踪。钢琴敲击,一分一秒,空空荡荡的心,如同身边的房间。音乐虽少但出彩。3星半
钢琴还可以。作为生活来说,拍的很细,也就是很不错。可作为电影来说就太无聊。
琐碎的片段,散漫的节奏。影片并没什么主题,只是在诚实地记录生活。法文版的《被遗忘的时光》挺好听的也许最美好的时光真的是用来浪费的,这一次我终于把它看完了。。
视觉和听觉上都相当完美,看着也不觉得闷,西蒙好萌啊~~~
看这种节奏电影就想到底是看什么 有个法国人来我店三次 每次都神不知鬼不脚 刚我在做事看他又来了 戴个红围巾像QQ头像 二十分钟后还在那里 我一抬头人又不见了 再过几分钟拿了张碟来付款 这是他在我这逗留一个小时有多后买的第一张碟 一看是逃狱三王 原来这就是法国人的幽默
那些长镜头 总是娓娓道来/20191027 资料馆胶片 朱丽叶对于那种在生活失控的边缘极力左右控制的样子 近乎完美。
这个片子这么暖洋洋的甚至比诺什的法语如此有震撼力我有点被吸引住了。
侯导去国外拍摄致敬经典的习作,也是少有的没朱天文参与编剧的作品。借由女保姆木偶戏和李屏宾的摄影机从东方的视角切入观察法国单亲妈妈的生活,又从逼仄的室内转换到空旷的天空中飘荡的红气球,并与之互视。在音乐下仿佛韵动的音符,以过来人的心态怡然自得的注视下记录书写着那紧张繁琐焦虑的都市人成长中被遗忘的时光。资料馆胶片版。
电影中的音乐印象深刻,特别是结尾处《被遗忘的时光》法文版。
喜爱这个慢悠悠的影片,如果你有可以虚度的时光,和慢吞吞的性子,那么这是非常对胃口的消遣。缓慢的节奏,点点滴滴的细节,没有一点忽略或美化,只是呈现在眼前。一个不想说明什么,解释什么,抒发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电影。它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发生了并被记录下来。这么自然而美好。
这部片好私人,家长里短,看的时候还过得去,看完又觉得什么都没讲。
琐碎的别人的生活,心情烦躁、沉闷的时候绝对看不下去。
这不是电影,这是生活。频繁长镜头不紧不慢的流水故事,没有跌宕起伏,近乎平淡如水。过去我们知道吴念真、高捷等人的故事,如今看到的是充满中国元素的法国《红气球》,中国木偶、留学生、中国教授、法国版《被遗忘的时光》.....片中片的红气球,致敬意味浓烈。一直没当比诺什是美人,因此更淡看她的年华老去,只是沉醉于她举手投足的自然大方。
平铺得不能再平铺。更何况没有像那台湾的海边 风柜 那样让他熟悉的深深的爱
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每个细节都要慢慢来。
起个别称叫《金发的朱丽叶比诺什的幕后生活》吧,另外我开始讨厌“D'accord”了。
侯孝贤借一部法国片来表达自己一贯想要表现的东西
在慢节奏这一点上法国跟台湾真是有太多话可以讲= =!它甚至可以十分钟只靠配乐熬过。。。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T T……大坑啊(下面有人评论“如果浓缩成一个40分钟左右的短片我会更喜欢它。这样慢的节奏是不人道的。”简直说的我泪流满面啊)
原来感情太强烈太想表达的时候,再冷静再客观的人都会激动的。。。侯大师,你失态了。。。plus:比诺什太给力了,在候导的镜头里,梁朝伟都没有存在感,比诺什印记肿末这末强烈。。。好好奇张曼玉在候导镜头下是嘛样子?不晓得有么有机会看到嗫。。。
觉得侯导有点使不上劲儿的感觉,中国元素也用的很生硬,果然不是他擅长的门类
上次看完《最好的时光》之后我就应该拉黑侯孝贤,怎么这么不长记性。。。
金发比诺什看着真不习惯…法语版的《被遗忘的时光》很nice呀,小惊艳了一下
闷闷的。茱丽叶·比诺什老了。像《红气球》中那个的气球漏气的时候,你眼睁睁看着,它的皮一点一点慢慢皱缩起来。然后你想着她在《布拉格之恋》里的那般青涩的时日,微微觉得很怅然。
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生活,并且一点一点地走进,缓慢而平静。不是在“演”,而是在生活。有一点悲伤,有一点快乐。纯正的候氏气息
1、比诺什表演地一如既往地好。2、作为一部致敬片,总容易跟原片比较,这很尴尬。3、表达得东西太琐碎。4、整个音乐啊,镜头感还是不错的。
法语直接减分。不要拿歇斯底里的傻逼法语侮辱布袋戏了
本片是對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短片《紅氣球》的致敬,但侯孝賢在創作上試圖擺脫原作的控制,嘗試在這部命題作文融入華人文化和東方人的觀察眼光。侯孝賢以長鏡頭的魅力,精緻還原出法國人的生活細節,通過大量精準的攝影機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節奏和詩意,朦朧的光線和模糊的人像很好地拍出角色之間疏離而孤獨的心態,緩慢移動的鏡頭記錄了人們在狹小空間內靜止和運動的狀態,再加上即興的對白,流露出一種日常生活的氣息。只是劇本不由自主有太多中國元素(如木偶布袋戲),似乎暗指全球化在法國的流行,但這個隱隱約約的話題似乎和生活流的電影風格有點格格不入,顯得突兀。
看得好矛盾. 始终还是觉得是部台湾片. 最后被遗忘的时光一想起, 我就以为蔡琴乱入了... song好像大版的桂纶镁 额.
长镜头长镜头,看片中途睡了好久,法国片的节奏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要看好法国片还是先去听听京剧吧
从未想过,生活本身就这么好看。演员都太赞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7548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