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波兰7.7分剧情《灵性之光》
《灵性之光》介绍
名称:灵性之光
别名:启蒙 / The Illumination / Iluminacja
主演:Stanislaw·Latallo / Malgorzata·Pritulak / Monika·Dzienisiewicz-Olbrychska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地区:波兰
年份:1973
语言:波兰语
时长:87分钟
分类:剧情片
《灵性之光》剧情介绍
赞努西打开国际影坛大门的早期代表作,以繁复而疏离的形式和内省的命题著称。 藉由一心进入知名学府物理系就读的男主角,日后恋爱、辍学、逃离尘世到回归体制的过程,不断从生活、精神、 思想上发掘冲突与辩证,游走在性灵与现实、自由与责任的拉据。不仅反映了当时波兰青年知识份子的心境, 也确立赞努西日后作品的内在主题。《灵性之光》豆瓣热评
惊艳!灵锐!能在电影院见证扎努西的代表作,实在有幸。它将戈达尔式拼贴与跳跃流畅的日常断章予以融合,不和谐的背景噪音烘托着知识分子的焦虑情绪,提供纯粹和理性的质地。鲜少有人能表达精密哲思的同时,融入规整的画意。原来仪表与飞鸟,天空和人脑竟可以任性排列,遣句成诗。
这种挣扎着的理科生至少要比洪常秀拍的那些无所事事的文艺屌丝强。是的,对于金基德和洪常秀我现在是一有机会就要黑一下的。
9.25除了故事最后由于过于内省过于开放式而有些模糊之外,其它的都很亮眼。既然要大幅度地在主人公的生平中跳跃,那么扎努西索性就用很提神的辨识度很强的不和谐音和故意突出的蒙太奇来完成过渡,很有气场。又一个克日什托夫。
扎努西尝试以一种纯粹的理性逻辑完成一部高度私人化的影像表达,《灵性之光》是一部论文性质的“档案电影”;宗教虔敬和日常情感总是在临近各自的高潮之中被数据与画外音割裂,被还原为行为主义的电波。人或动物与实验仪器相连接。而无论是曝光过度的天主教葬礼还是低饱和度的实验室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心灵哲学之思:什么是灵魂?正如影片开场所暗示:这一始源不仅来自笛卡尔的身心问题,更来自奥古斯丁的假设:是否存在救赎的可能?不同于伍迪·艾伦带有布尔乔亚性质的纽约人文知识分子情结却不得不处理复杂的人际与爱欲的折磨,扎努西的这个理工科知识分子只有知识上的焦虑,却不得不下降到形而下的恋爱与家庭之中。但《灵》并没有像克尔凯郭尔的宗教一将命运托付给面对信仰的”一跃“,而是回归一种影片开场的”幼年“般的赤裸,在它之中的灵性可能。
物质人间第一性,精神后续有真谛,对立统一又相依,精神物质转轮回。雨果说:“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
哲学意义上的《灵性之光》可以说是从《家庭生活》中来,到自然之境中去。扎努西认为,自然科学只是让人类瞥见、通往和抵达「天人合一」的基础性跳板,它会因「过时」而成为历史。这一观点在七十年代兴许是超越当时人类普遍认知的体现,但也有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思潮和个人需求的猜想。回家继承遗产,还是自我拓荒,科学家内心没有确切而坚定的回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弃科从艺的扎努西是个反理性中心主义者,并渴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从开放且带有暗示性的背景音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现代科学方法和古典生活方式的不同态度。此消彼长的二者总在这个矛盾之人身上体现出一种中断又持续的动态平衡。最终,自然科学让无知的人类看到了更具体抑或更宏观的世界,却没找到《灵性之光》存在的科学依据,或许,它并不存在于实证主义者的脑里。
导演赞努西(Zanussi)先读物理后读哲学,大概一路困惑一路挣扎,科学、宗教、肉身、情感、本能、理智,哪里都寻不到意义。这样的人,进一步可以成为圣人、退一步可以变成疯子,赞努西不进不退,给了我们这部片子。
挤干了时间的近景,光线再和煦也是窒息,而且这也是影片的主题。灵性拗不过血肉之躯,极少的情绪也不是健康。健康是一种意识形态,代表了战后时代,启发灵性的其他知识被视为过时的精神错乱,生物学告诉世人,你看,真的有瘤子。可悲的知识分子,寻常生活,悄然死去,无关于权力。意识流赞。
NY 93. 扎努西的电影语法实在太带感,并且总是用理性来拆解主人公遇到的所有困惑与感性层面的东西。各种数据、证书等客观的存在突然却又不乏有趣地插在生活片段中,男主角整个面对的困境从学业到生活压力到寻求宗教精神救赎到最后的返学,虽然物质富足但精神早已创伤重重,总是能在我们身上看到类似。
开头是诡异的配乐和意识流的蒙太奇。有扎努西自传的感觉,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数学-物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文学本来是我人生的理想轨迹,现在也已经被现实打击得支离破碎了。其实不能说是对生活的妥协,或许只是新的体验让人拥有了不同的追求罢了。只能说人是会变的。
以理性思维拍出如此诗意美丽的作品,通篇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和方正严实的图表证书,类似实验室成果却焕发出别样精致;在一组组对比分析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生存的焦虑,精神和肉体博弈的困苦,追求高洁理想与深陷平庸现实泥淖的无力;然而,即使如此,灵性之光依然闪耀。
很不错的片子,新浪潮的拼贴法加背景的不和谐音,影像突然的断裂,像是知识分子经历的百无一用举步维艰的生平。即使结局是“逃离会让步于回归”也不让人感到讨厌,因为,我们都知道,生活毕竟是太难了。
剪辑的方式很特别,生活无忧快乐的时候每个镜头也剪的比较短,呈现出愉悦的剪报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变得郁闷痛苦的时候镜头也都拉长了越来越长,这样的节奏给人一种很形象的体验,幸福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而不幸的日子总感觉度日如年。导演的半自传电影,扎努西看上去更像个学者而不是艺术家。
跟将爱情得失作为人生标准相比,这位男主态度严肃多了,求学,求生,求真理,宁愿死在寻求的焦虑中而不愿有个着落。要说质朴吧真的是纯线性叙事,要说炫技吧那是拼贴科教迷幻(纪录片片段!活体实验!大广角!干尸!)哪个也不拉下。
一个理科生在生老病死中领悟到的人生意义 草地上读书和登山的部分还挺舒服。后来越来越说教,我不负众望地睡着了
什么是灵性之光?聪明才华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纯粹。我很喜欢Zanussi的调调,虽然这部在电影语言上还很稚嫩,但是所表达的困惑却是那么真挚,于是拼贴感反倒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思考。我跟着导演提供的线索,大脑飞速运转,也很难跟上男主的步伐。Zanussi绝对是淘气的学霸类型的人哈哈哈~
一个半小时,人生剪辑版,大量固定长镜头,少量抒情蒙太奇,几次NG无替身,没有一分钱特效,活成类型片模式,期待超现实结尾,鸣谢字幕被掐断,打出雪白耀眼的“完”字
2018278 四星佳片 How to recogniz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No.1 the foot No. 2 Constance Ortuist Fallaburr No. 3 Melorder Fallaburr No. 4 the larch
同学吹水派对飞草失恋攀岩初见死亡,拉普拉斯恶魔和前女友星座迷信看手相间的区别,不愿在物理研究方向上做选择却直接被生活选择喜当爹,做实验样本赚外快见社区杀人狂梦魇脑电波图睡眠学术读解,精神分裂患者脊髓喂养蜘蛛造成蛛网编织崩坏,由猴子到人体的脑解剖实验对答,在科学中追求确定性而不得转而求助宗教避世不如直接LSD,医疗器械流水线精神病院零工修道院石棺祷告周末加班实验皆为能不回家,享受知识乐趣要较事业成就开心,一个焦虑症固态物理博士生的诞生……六十年代波兰大学理科人之日常,跟如今区别不大?
我记得2018年6月,我用了一个月来思考我那毫无意义的人生,几乎天天失眠,但是连屁也没想出来,后来认识了加缪,他说:人生本无意义,但更值得一过。我也就觉得算了,反正人人都是被命运裹挟着前行的,好也一生,歹也一生,真实的去过完我这一生,也就行啦。
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史…最喜欢最后的部分,永远觉得之前的人生虚度了 PS.关于大脑的部分,好多镜头太直接,有点恶心的不适
7.6 碎段拼贴起来的人生,不断讨论科学哲学问题,插入简短的科普镜头,知识分子气息很浓,冷色调、枯燥,却也带梦幻与诗意。影片可以说是呈现了知识分子方方面面的困境,虽然男主角最终回归了现实,电影的态度仍然很暧昧。
知识分子气氛浓,底子实际上和伍迪艾伦一样,但呈现出的碎片化,纪录片化的灵活叙事图景还是很波兰的。
爱的情感和探寻存在意义的理性成为剧情发展的两个推动力,两者的相互拉扯导致了复杂混乱的情节,如此简单化的解读就可以忽略掉所有动机,像寓言一样展开故事,共同期待一个超越的,能够解释所有疑惑的时刻
哲学物理数学生物,各种专业术语,各种心理思辨,翻译不到信达雅,那都没有什么,可是,胡扯乱翻就过分了!愿意翻译小众电影的应该是有爱的吧,但是,这种态度,又是为了什么呢?遭遇不严谨还抽风的字幕,看电影成了煎熬!印象里,我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中文翻译很烂的小语种电影,英文字幕都很靠谱。是因为各个国家的电影在发行的时候都自带了英文字幕吗?这些字幕在英语系国家会受到什么等级的审查?一般情况下只是会小部分矫正一下吧,还是说会重新再次翻译?也会有特别爱好者或者字幕组一类的追求信达雅的非官方翻译吧?
非常蒙太奇,非常实验。人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都是在迷茫中不断寻找方向,寻找自我,寻找意义和价值。未来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没有预先判断,有无数种可能。
理性辯證地求索 靈魂內涵上如同Augustine, 如題。科學與宗教之間 仍然尋求的是人文精神。說的是知識分子的困境 實則是每個人的命題。扎努西對儀表 圖表 和嚴謹的對現實的代表的偏愛。
以小见大,挺有意思的,因为太普遍太平淡了,所以拿来用物理和哲学对比都很有道理。开放性结局,每一次以为找到答案,都只指向下一个迷惘。矛盾和痛苦才是永恒的。
选择了具有敏感性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进行并置,展现了少年与昔日生活的联系与诀别,对它们的准确而刻意的描述传达出离别愁绪与平凡性以及短暂性,以简洁的笔触完成了对平凡琐事的超越,正如万花筒游戏,切换本身包含着一种语义学的美学秩序
-0.5 减分在personally消受不了的一些disturbing镜头(。虚无与理想就在一念之间如同哲学与物理 值得考虑是否有自传性 Why are we so brutally interfe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soul?
另一个角度诠释人生,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形式很亮眼。
苦逼博士养娃记,却用了现在看来也不失先锋与实验的电影语言去呈现,有鸡毛蒜皮,也有灵光乍现,有意思。
最近看的电影里面最喜欢的一部。跳剪实在是太干净,构图主观,表现人物强烈情感的镜头非常简洁留白,配乐简洁主观。结尾大赞。久久不能平静。太中意剪辑跟主题。简直把想说的都说了。
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波兰电影节。看的是苏联时期的俄语配音,赞努西是个很有趣的老头子~
以蒙太奇拆解并重构生活影像。以纯粹的理性探寻生活的意义。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的焦虑,也是每一个个体面临的最大命题。
参军,体检,在雪地倒下,登山,和母亲分别,用动物表达困境,不擅长社交固执己见的理工科男主……看完《山巅的呼唤》来的,扎努西真的很喜欢重复自己……而且比较起来这部剪辑更跳,还有鬼片配音……看不太进去
新浪潮拼贴硬核科普论文电影,你们理科人是有多拧巴(误)…比雷乃《我的美国舅舅》还早七年上映
#BJIFF#看的时候总时不时的有种在看人生七年的感觉,毕竟像男主这样的人生轨迹实在是太典型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立志投身科学届要干出一番事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重压实在让人喘不过气,自身的信仰一次一次的遭受到质疑,男主最后的眼神无比的迷惘
通篇散发着独属于理性思维的光芒,像一首由科学家拼贴的诗,聚焦于一个被卷入时间浪潮的人
克里日托夫·扎努西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波兰青年知识份子的心境。有点像纪录片,有点像新浪潮,亦很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那些短片。探讨的内容很多很深,就是间离感太强。
3973,39年出生,73年拍这个片子,不到三十四岁。是一个很真诚很特别的片子,讨论的主题和呈现的方法,节奏,都很特别,倒也不至于特别无聊,但是并不至于引人入胜,反正我是没太仔细看。剪辑和音乐非常好,波兰人果然还是狠。。看了一下后来他拍的片子,果然也和这个早期拍的片子有很大关联性,这人应该也挺复杂的,应该是在业内挺功成名就,同时也和kgb类似的那种东西有掺和,但人估计是个好人吧。片子是一个很真诚呈现想法进行对话的片子,很好地表达了脑子里并不那样克里斯马的想法。
混沌的科学哲学思辨,却是身上衣与嘴边饭的昙花一现。不求甚解,中止判断。正视肉体与物欲,同自我生命和解,庸俗吗?4.4于8+
扎努西就是个文艺科学青年,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啥都想要,最后啥都搞不成。
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和家庭问题时的矛盾无力感,不过这位男主算是智力非凡型,感觉有点太脱离大众了。不断出现人体实验,探究精神与肉体分离的极限,冰冷的报告和男主的家庭生活交相出现,两种配乐也时时切换,似乎暗示在当时的环境中人被压垮到一种肉体麻木,精神分裂的诡谲状态。不过,为什么感觉波兰电影对癫痫情有独钟……
脑实验改变情绪一段是我印象中最骇人的一幕,是对人之为人的彻底颠覆,同时也是对“灵性之光”这个哲学概念最恐怖的探讨方式。极快的剪辑和恐怖片式的音效也让人非常不安…真是再也不想和某科生打交道了!
8.6 “人生是一张没有出路的痛苦之网。”不存在的高潮与空间,记忆即平面而跳跃的碎片-散落在时间里的图解与特写。#北影节·资料馆
PPT青年 唯一对得起标题的一镜是男主第一次去修道院聊天后接的一镜敲墙配乐愚蠢咋呼故事非常容易想象 本片只有纯文字性质上的文本还算凑付
尽管在科学、哲学里磨练出更刚硬的理性,但是感性的瞬间和阶段仍然如此生动柔软。数据论文、研究探索与喜怒哀乐、生死悲欢,生命强迫你对比着这冰火穿插的质感。钢琴的旋律时而悚然,时而舒缓浮浪,但始终隐含惆怅,象人生的各种挣扎,美得不踏实,爱得不安稳,变数才是恒常,人心在摇摆对抗里苍老了。。。。
對人生、時間的困惑。主修物理大學生涯、登山、愛情、當兵、奉子成婚、輟學、工作、零工、轉行生科(猴、人體實驗)、離家尋宗教、返家復學、博士生、Da Costa's 症與醫師對話(慢活?我已虛度光陰許久!)。尋常故事,惟排列組合後氣質獨特,跟得上。各式各樣特寫,卻挺疏離。大自然及實驗機器聲音。
因为思辨而节奏不连贯,还装作很懂科学的样子。也算有自己的风格
无关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 我看到人对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身体平衡的寻求。某种程度上来讲,物理是研究空间和时间的科学,而正如电影通过改变空间达成任意灵活地改造时间(扎努西在此片中最为突出的手法),上帝也通过改造我们的身体来控制着我们精神的广度
从哲学讲到量子物理 又是精神分析和自然科学…摄影和转场倒是够粗暴
人生变成迷思片段,物质和精神生硬而必须地干预着彼此的流动。拥有足够自我意识和思考自觉却一生迷茫的人类,科学是却远远不足够作为生活的答案。在这样庞大的迷惑面前,道德和责任不过是另一个甚至称不上严密的框架陈腐的冰冷系统。当然我知道有人要说,这都是流氓的借口,懒得回应。
那个扎努西又带着雪景来啦(误感觉这部于我而言观感不太友好,对物理学生物学哲学没有系统的知识作基础,更别提思辨了…整体看下来有种很丧的纪录片的错觉,画外音解说男主经历,突然出现的鱼头差点劝退…目前正在适应扎努西电影中固有的元素,但诡异的一惊一乍的配乐仍格格不入理性人对万事万物的迷茫与疑问,向玄学、宗教探求依旧得不到答案,即便见证生命的起始与终结,对新生命的喜悦对枯燥生活的烦闷对死亡无动于衷,丧失感知活着的意义便对死亡无所畏惧最后从他空洞的眼神中倒是可以看出生活是多么无趣
戈达尔式的拼贴,不知是我没灵性还是啥的,看不出一点灵性的感觉,通篇大道理,而且说话总是含糊听不清楚,一开始就让人着急。PS:嘴角子总是上翘的男主总让我看到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极不适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420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