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西德8.7分剧情《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1974西德8.7分剧情《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介绍

名称: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别名:爱丽丝漫游德国(港) / Alice in the Cities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 / Jane·Jarvis / Mirko / Didi·Petrikat / Sibylle·Baier / 丽萨·克鲁泽 / 维姆·文德斯 / 查克·贝里 / Edda·Köchl / 耶拉·罗特兰德尔 / 鲁伊·莫兰 / Sam·Presti / 汉斯·希尔斯缪勒 / Ernest·Boehm

导演:维姆·文德斯

地区:西德

年份:1974

语言:德语

时长:110分钟

分类:剧情片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剧情介绍

德国摄影记者菲力浦过着流浪式的生活,有一次被派到美国完成一项采访,但他并没有完成任务。途中与一个神秘的美国女子邂逅之后,无意中成了她那九岁的小女孩的监护人。菲力浦必须带着小爱丽丝穿越德国、帮她寻找奶奶的过程中,互相有了意想不到的了解,故事回避单刀直入,发展充满惊喜,主题的显现极其优雅,让观众慢慢体会美国大众文化对战后欧洲的影响。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豆瓣热评

  • [己注销]

    四星半。电影圈最闷的片子在欧洲,欧洲最闷的片子在德国,德国的闷片佼佼者当属德国四杰,四杰中最爱拍闷片的是文德斯……对于观影忍耐力特别好的我来说,搞定本片,不在话下~~ 小萝莉很萌,中性打扮萌,脱光光时也萌……

  • 秦诺诺

    很轻又很重的电影,摄影有种不经意的讨巧浑然天成,城市中的每条马路都游荡着各种失去方向的灵魂。生活若是真的找不到目标又何妨让他失去目标,游荡也是一种生活继续的方式;生活若是真的没有人懂又为什么一定要让人懂,行走就是一种存在;生活若是一定要抛弃我们,那就抛弃吧我们都在被抛弃的路上。

  • 北岛淳子

    「自言自语更像是倾听而非倾诉。」我本来只有照片,遇到你以后我才有了故事。旅行的最佳状态是漫无目的,电影的最佳观感是代入生活。奇妙的漫游漂泊令人无限憧憬,想要一台拍立得,一次无计划的旅行,还有转瞬即逝无法还原的眼前风景。

  • 冰红深蓝

    1.文德斯式公路片的起点,亦是他自己最爱的一部作品,自我的迷失与茫然、人与城市间的疏离关系、对美国文化的复杂感情等母题此后便萦回不去。2.对影像的追思:宝丽来、电视机、望远镜对现实的抓捕与定格——照片与现实的割裂:“照片永远赶不上现实”,纵使找到照片中爱丽丝祖母的老屋也无法阻挡世事的更易。3.在美国便迷失于影像而写不出故事的菲利普,砸了放广告的电视机,骂了商业化的狂潮,却终究与文德斯一度沉溺在摇滚乐之中(点唱机旁客串)。4.影片恰似英国的爱丽丝童话与德国古老的漫游母题的现代变奏,而在菲利普与爱丽丝的面庞叠影及讲故事&写作能力的重生中,成长发展小说的余音犹然入耳。5.爱丽丝被用安全带绑在椅子上看恐怖片的噩梦,太过于真实。6.远观飞机的左下摇移长镜起首(终于大海),航拍火车渐次拉远的右上摇移长镜作结。(8.5/10)

  • 内陆飞鱼

    CC修复,纽约帝国大厦的云,阿姆斯特丹不见的母亲,伍珀塔尔倒挂的火车,陌生的城市破旧的旅馆,城市漫游,慢慢恢复记忆,孩童大人悄悄地大小无猜。

  • JeanChristophe

    四星半,比《德州巴黎》好得多. 全片建立在两个基本的悖论之上:摄影机常常直接摆放在交通工具中,并非本身刻意地产生"镜头运动",而是搭乘载体做着被动的"不是运动的运动";相机的矛盾则是其拍摄的同时便提示着现实与成像的距离,照片所记下的是拍摄的发生,却非存在的证明――换言之,拍照的动作恰恰意味着彼时彼地我们没有真正在看.因此主人公回到欧洲放下相机后,才获得了感知的能力;而他无意中再次拿起相机之时,也就是这旅途行将结束之际.真实的东西无需为自己寻找外在的证据,在没有照相术的世界里,人只活一次.

  • 欢乐分裂

    与文德斯的图文集《一次》可呈互文,照片无法留驻的情感与记忆,一定要亲身经历才具有永恒的温度,异乡的惶惑在无尽延伸的铁轨中诠释「远方」的意义,在路上遭遇的人和事都会慢慢编织进你的生活,成为你的一部分,终将相遇终将分离;外界声响凸显空间的空旷寂寥。

  • 米粒

    永远在路上的文德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真是太恰好了,任何方面都觉得程度刚刚好,很完美。“爱丽丝”真是一个让导演钟爱的名字

  • 卒子

    四星半 静态构图与影片显而易见的自如流动间有令人困惑的饱满张力。菲力浦手中的宝丽来是另一双眼睛,使我们暂时摆脱影像运动性的蛊惑,起到集中凝视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德斯借以表现一种身份的认同:宝丽来没有底片,拍出的每张都有独一的认同,而同时使菲力浦烦恼的是照片永远与肉眼所见的真实存在距离,所以表征“瞬间”身份认同的这些照片同被摄之物间存在怎样的认识鸿沟?这也是失去感觉的菲力浦的存在危机的深刻表达。整个寻访之旅亦是他对感觉能力的重拾和自我身份的体认过程。陌生人的因缘际会,温暖美好如童话,“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就像在森林中迷失那样,需要训练。”

  • 柯里昂

    终于把文德斯这部看掉了,大概是最近看过最舒服的一部电影,缓慢悠闲、自然懒散,白昼与夜晚交替,流动着的时间和空间;两人看似有着共同的目标,过程却充满着盲目和无意义。男主和小女孩的角色选得真不错,配乐也是极好。两人坐在餐厅里对谈时阳光透过窗户映在脸上一幕,或许是影史最美黑白画面之一。

  • 岩井俊七

    其实文德斯展是在《爱丽丝城市漫游》时结束的,《乐士浮生录》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闭幕式;影展看完深感文德斯才是真正的公路之王,几乎每部片都在阐释在路上这个主题;本片似乎是德州巴黎加公路之王两部片的混合,间或加入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分析;为什么几乎每部文德斯的男主都像是赫尔佐格演的哈哈

  • 哼哼.floweray

    每个时代,每段路途,都有一位出走与回归的骑士。每座城池,每段年少,都有一个迷失与寻找的爱丽丝。偶遇后的他们在各自的平行线间共同勾勒出一段五线谱。

  • Ou

    Philip坐在桥下抽烟,在NY他的友人对他的拒绝,从这些姿态里我们能看到一种自赏和呆滞。影片的后半段讲的就是这种姿态的消解,到最后一个镜头化为“超人”的运动。

  • brennteiskalt

    宝丽来照片的成像永远都要慢一拍,在男主角的相片里于是看不见现在。他于这场以此时此地为基础的旅行只看到一些失掉了灵魂的风景,因为这些画面只有在记忆中才会存在才会获得意义。最后终于获得了具体目的地的他问他年轻的导师:在慕尼黑要干些什么呢?这是失掉历史的人向着未来的诘问。答案在路上。

  • 圆首的秘书

    太,好,看,了!纯粹的关系主题,让人无比动容。全世界的遗弃与一丝无法割舍的温柔。文德斯的儿童趣味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小津(德州巴黎),而在这一部里不仅有家庭和血缘性的疏离,更有异国他乡的困窘。最搞笑的是给爱丽丝讲了一段公路故事,人家睡着了(高妙的自嘲!)。照片反复出现(记录与回忆)

  • 超cute侠

    文艺公路片翘楚,遇到创作瓶颈的男子与被母亲遗弃的女孩互相治愈的故事,从开始的疏离到结尾的温情,在两种情绪间过渡的黑白色调倒是相得益彰,横穿美国时的男子只是机械地用宝丽来记录点滴,而与女孩流转于德国期间则明显是个体情感投入到环境中,这无疑潜藏了文德斯对流行文化的担忧。

  • 4cats

    那么喜欢孩子的人,自己却没有孩子,终究还是因为自己就是孩子啊……

  • ofelia11

    原本孤独的自我之旅,因为偶然遇见的敏感、早慧、毒舌的小萝莉而变得温情暖心。充满写意的公路片,文德斯早期最成功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文德斯的第一、二任前妻都在这部电影出演角色。

  • 液化气女士

    Frankfurt Göttingen Hamburg Koblenz Mainz Mannheim Nürnberg Bonn Wiesbaden Wolfsburg 报完地名 德国情怀打湿我眼睛 女孩舀冰淇淋吃时索然无味 喝汽水时喝出醉酒的失意 她忧郁又老成 像个八十岁的老太

  • 阿树

    水牛城66,天堂陌影,後來者電影的影子,文德斯的還真是優雅地拍著自己喜歡的公路片,尋找存在的意義,認識你自己

  • 神仙鱼

    四个居住过的城市间漂泊漫游,却无以为家。两个无根的灵魂在路上彼此依偎,不至迷路。文德斯给小女孩讲了骑士保护男孩的故事,在报纸透露约翰福特逝世的那天,他就像一个西部英雄,女孩回到家人身边,而他找到了故事和方向。最后探出火车窗口,两头金发随风飞扬,原本逼仄空寂的内心世界随着镜头拉远无限扩大,生命里有些东西再也不一样了。

  • ╲┤┼├╱

    4+ 结尾(警察找到他俩开始)太神奇了,要不是中后有一部分节奏掉下去就肯定五星。

  • Lycidas

    重看。结尾最高,不可思议的机缘如同一张好照片,可遇而不可求。迷失、重逢与分离,自言自语的隔绝感在沉默随行的镜头下化作沿途慢慢渗透进胸腔的温度。文德斯的记号都能一一看到——公路,屏幕,孩童,火车,陌生人的际会,“工匠”的迷恋。

  • 大奇特(Grinch)

    拥有一种天真稚气,成人与孩子之间沟通、联系的世界,特别喜欢的是导演潜移默化的表现出“屏幕”普遍性的问题——相机取景、电视屏幕乃至窗口、望远镜这些人们只容许在指定的限制范围内观看的态度,所以片尾两人将头探出火车窗外,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变化。

  • 巴伐利亞酒神

    鬼马的爱丽丝和沉默的菲利普,美国梦碎,欧洲寻根,仿佛多年后的一场预言。爱丽丝说她奶奶并不住在伍珀塔尔,其实这才是文德斯的小心机吧。为了那100多年前便吱嘎作响的悬挂式列车,他必须把剧组带过去啊哈哈哈,毕竟导演轨道交通爱好者的身份早就暴露了。你看,多年以后的《皮娜》他又故地重游了。

  • 穿山

    资料馆文德斯展,看到好几个同事,悄悄地溜过去没打招呼……就像出门旅行在车上会睡得昏天黑地,看rio公路片果然也睡过去了。健康版洛丽塔,妈妈心真大。

  • 云童

    一路的旅程,一个男人和一个小女孩。在咖啡厅时,他们对坐,在慵懒的配乐中,被另一个孩子吸引去了目光,是一种寂寥;在寻找的路途间,他们跳操,拍四连拍,是一种忘却的快乐。在细节处寻得心境的变迁,电影时间延续了生活的长度。爱丽丝的漫游现代解读:在无意义的语言世界寻求秩序。

  • 麻麻睇

    这是一个装满爱与梦的回忆。粗颗粒犹如记忆存档的画面,怎么也清晰不起来。珍贵的往昔化身为萍水相逢的爱丽丝。任你精心呵护,柔情万丈,却怎也不得要领,难觅当初的模样。

  • 瑞波恩

    #文德斯影展#wenders公路三部曲第一部,导演电影生涯第四部电影,却是他本人心中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电影,因为这是他下了大赌注的一部电影,对wenders意义非常,成功则电影生涯延续,失败则放弃导演之路,但老天显然是眷顾wenders的,这是完成度较高的一部“文式”公路片,平淡中透着温馨,说是一次寻亲之旅,不如说是一场欧美融合的心路历程,战后人们心灵的创伤,需要一场治愈之旅来抚慰,而愚蠢的商业社会只会让人更伤心。这也是“公路三部曲”里个人最喜欢的一部。ps九岁小女孩“演”的也忒好了,绝对影后级别,如果她是在演的话。

  • 德卡的羊

    92/100,摄影和取景让整个片太有范儿了,城市景观与人物关系同构,在闲适的漫步中奏响一出渐进乐曲。在这里,行走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成为状态的象征,介乎自由和迷失之间。最终,对摄影术的“过往”执迷被消解,知晓当下,Winter才收获了意义,步入了于他而言的春天,也是非常70年代的主旨了。

  • 持人的摄影机

    8.5/10。①遇到创作瓶颈的摄影师男主在从美国返回德国的途中和被母亲遗弃的女孩爱丽丝之间互相治愈的故事,其中一大主线是男主带女孩去寻找祖母并最终找到。②疏离感的营造:相应的高水平摄影(光影/构图);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设计精妙的音响(往往并不是舒适的浸入感,而是有种渺远感);各种大赞的配乐。③感觉故事的有些段落在文本上要么冗余要么重复(也就是说删掉或者精简也不会影响影像表达),故扣0.5。

  • 嘟嘟熊之父

    借助各种经典意象调取观众的记忆档案,以达成某种通用的情感共鸣。非常奏效的陌生城市-陌生关系-亲密关系-亲密城市模型。

  • Oberkampf

    离mk2 beaubourg不远的好处是,吃完晚饭偶尔去刷一两场电影,午夜时分走回家,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睡到自然醒去自习。晚安,巴黎。

  • 幻影刺客

    德国人真是思辨,又是对电视有想法,又是对摄影有思考的。而且好开放哇,两个陌生人上床睡觉什么都不做也行……记录了纽约双子塔帝国大厦,也有乌塔珀尔的悬挂电车。最神奇的是纽约机场的椅子可以投币看电视,现在看起来好魔幻。

  • stknight

    维姆 文德斯的“公路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文德斯第一部部分在美国拍摄的电影。男主角鲁迪格·福格勒均参与了三部影片的演出。公路片看的就是舒服啊,文德斯带我们走过纽约、阿姆斯特丹及德国一些城市,看电影的同时还能饱览城市风光。这个小女孩也真是可爱,难怪男主角后来不想甩掉她了。

  • DR邬梦雨

    “你梦见了什么?”自言自语,更像是倾听而不是倾诉。作家先拍再写的困惑,犹如导演先写再拍,转化媒介后的表达总是有误差。迷失的归途,城市让人失去对时间的感觉;winter遇见Alice,两个残缺的人相互依靠成全彼此。照片反光使他俩的脸重合,是我最爱的一瞬。男孩哼唱逗趣,航拍列车震撼。

  • Psyche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是声音,声音真的做的非常之好,尤其是环境噪音特别好听。我最喜欢那个小男孩骑车追车的画面。爱丽丝的城市记忆就如本雅明的一样,模糊如梦境,模糊的回忆总是冲出来插话,然后我们就忘了真实的声音。结尾很美,男主极其像导演本人,整个看下来很舒服。

  • Virgil

    @ HKFA | 不在影院看不下去系列。这种带天降小孩公路旅行的片很难不让我觉得烦躁。小孩的麻烦在我这不是小孩的可爱能盖过的东西

  • 兮称

    对着这些文艺得过火的电影,我只想爆粗口。

  • 焚紙樓

    拍照是紀錄不了真實的,因為照片無法收錄時間--觀眾看不到主人翁Winter拍的任何照片的實際內容卻聽得到他朗讀的文字草稿,與他倆在銀幕上漫遊的影像本身,意義也在此。還聽不懂嗎?再透漏最後一個關鍵:導演的名字Wim Wenders,用德語發音就是Winter。

  • 有心打扰

    1.镜头在Can的配乐中,渗透出淡淡的哀伤与孤寂,为影片增色太多;2.男主的笑容实在太暖太温柔,愿拥有这种笑容的人都不是坏人。

  • saintdump

    和德州巴黎有很多呼应,包括在路上慢慢形成的父子关系、完全放弃成人的威权以及对angst的angst。文德斯在这部中展现出新浪潮的气质,比如跟拍路边骑车的男孩,还有私人影像的粗糙与迷人,行路常忘了追寻什么,却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就像音乐一样。“当男孩来到海边,他才想起了妈妈”。

  • 人间失格

    强烈推荐给首页的男妈妈爱好者,德国男妈妈意外的温柔,虽然很好冲但因为带了些散漫抑郁的气息所以不至于冲到脑壳疼…扯远了咳咳(看了文德斯两部作品,感觉他是个喜欢碎碎念的人尤其是开头那段无目的的漫游,看广告牌、喝杯饮料、随手拍个照,时不时吐槽两句,很碎很碎的生活片段但又很真实。当我处在一座城市生活很平淡很普通时,记忆里对城市的印象就是不完整且碎片化的,走在路上听着歌回味电影情节或是书本里某个段落,私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了…显然该片俩主角是孤独的,一个异国他乡,一个被母亲抛弃,他们渴望交流所以相遇。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彼此守护,更多的是陪你走过一段时间,这个人可能少言寡语,可能是一个作家,也可能和你不在一个城市,也可能与你走相反的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段时间半夜没做噩梦

  • 世界的焚像.

    比维姆·文德斯之后所有公路电影都要更加轻盈曼妙。精神危机下的个体间的心灵弥合在时空维度的混沌交叠下荡漾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因子。并且文德斯至始至终都在将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嵌入电影文本中进行思辩,他在某种程度上反对“电影是照相的外延”这一说法——从温特口中的那句“照片永远无法真正反映亲眼所见”到后来照片中的祖母家在现实中已更换主人这一系列设置来看,文德斯在极度淡薄的叙事中完成了一次精巧的影像本体指涉——影像因流变运动而具有着永恒的真实性,这种恒常性是影像本体的内在要义。PS:配乐神似Camel乐队的《Mystic queen》

  • 鲍勃粥

    7.1/10 开头数个镜头近乎超神,然后进入主线之后迅速魅力腰斩。本疏离且随性的漫游视角被莫名其妙的稍显刻意的偶发事件所带来的结果所取代,然后进入到近乎类型片那样的带有特定目标的路程,旅途中那些“错误”也难以称得上是浪漫与洒脱,而是令人厌烦的以天真为名的傲娇任性与无理取闹,显然在我看来文德斯并未能将两人的微妙关系脱离那种充斥着不耐烦的若有若无感。即便如此,片中所有并未被这面孔与对话干扰的镜头都令人叹服,关于无孔不入的侵入式媒介的反思(广播与电视),关于那些存在或不存在的地貌(欧洲战后荒芜和与之相对的美国的消费主义景观),关于看见的没看见的和看见过的(拍立得,一种将记忆的生成可视化与物质化的媒介),关于未来的方向(那些跟随着交通工具的镜头,一种超验的视角),还有这个已经向观众讲述了的,但仍未被他写下的故事。

  • 布鲁斯

    最喜欢文德斯的电影。原来看过的都是连电影配乐一同喜欢。这部的配乐很简单,一把吉他,加上一些现场。那时候的欧洲真是好,那个妈妈就敢把孩子交到别人手上,何等的信任!

  • 林不通

    自我迷失和沟通困难,以及最终的慢慢走出。真有那么容易么?哲学思想归哲学思想。拍立得SX-70。

  • 托尔

    还是浓浓的文德斯味。公路片,找不找得到目标,有没有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能舒服地游泳。

  • 竹清影

    还是不太清楚菲利普在这样的旅行中如何认同了自己和世界。也许缺乏对欧洲文化直观式的感受。

  • 焦糖爆爆D

    “自言自语更像是倾听而非倾诉。”在路上的感觉,既忧愁又悠闲。没想到大海捞针一样找的姥姥家都被找到了,更没想到姥姥已经没在那住两年了。这就是生活。

  • 虚清

    第二次看注意到好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第一回就跟没看一样!!)拖稿的人在面对死线真是做什么都愿意……

  • 给艾德林的诗

    电影本身呈现着存粹旅行的审美潜能,自然地拒绝任何形式主义定义,即不虚无也无目的,漫游一点一滴地被找寻流逝现实性的路途勾勒出美妙的象征意味,直到结尾终了意愿的依依远去,太动人。

  • 451½°F™

    2018文德斯电影展。公路电影永远的母题——「寻找与遗失」,流行文化、广告与工业改造让世界分崩离析,愤世嫉俗的男人带着懵懂的少女寻找「不存在」的祖母更像是末世的寓言,最后温特问爱丽丝「以后想干什么」,却唯有奔腾的列车开往未知的未来。

  • 粉粿症候群

    第二部文德斯,与第一部《德州》相比,少了一份空寂,多了一份轻盈与自嘲,摄像机始终以冷静的态度,记录了一个对自我世界怀疑的记者,在帮助小女孩寻找“家”的路上,渐渐对自我有了“笃定”。似乎无关救赎,又似乎从彼此身上得到了什么。影片亦不乏美国文化对欧洲无孔不入的描述。影片末尾航拍前进的火车,似乎暗示着“keep going”让人回味无穷。

  • 气急败坏女疯子

    呵呵,把我看乐了的电影,然而我却迷失了,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似懂非懂地猜想着电影想要表达什么。文德斯的摄影太棒了,简直是在炫技。拍照那段让我想起水牛城66,简直像情侣了。

  • 法式曌影

    【S】城市幽灵。文德斯提供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最纯粹的公路片,不再刻意强调旅途与事件,而单纯是运动的过程。镜头仿佛只是在连接琐碎的日常(单看有点像vlog?),而其下其实是相当鲜明工整的结构。和《德州巴黎》虽是不同的情感、但呈现了同样的质地,不过这部比后者轻盈、游刃的多。如此美妙。

  • 阳朱

    关于孤独本身。详见《旅程》——不过那么一个个细节地抠似乎也挺无聊的……

  • Ziggy

    b....boring 对于commercialisation的批评是男主自己说出来的,以及开头砸电视;对德国的变化(美国化?)的不满也是通过alice口中说出来的“那些漂亮的旧房子被拆掉好可惜啊”“不够赚足够的租金啊”。但又像并没有真的要讲怀旧啊根在现代化中模糊消失啊这种议题。除此之外就是靠alice卖萌banter支撑我看完全片,噢还有悬空缆车后来在Pina里面又拍了一遍。以及那两句主题音乐也重复太多遍了吧!哎我还是看不了这种mood大师片。(2013年,我给德州巴黎打了两颗星,still stand by this)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683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