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美国8.8分悬疑剧情《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介绍
名称:公民凯恩
别名:大国民(港/台)
主演:奥逊·威尔斯 / 约瑟夫·科顿 / 多萝西·康明戈尔 / 阿格妮丝·摩尔海德
导演:奥逊·威尔斯
地区:美国
年份:1941
语言:英语
时长:119分钟
分类:剧情片
《公民凯恩》剧情介绍
美国报业大亨凯恩(奥森·韦尔斯)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死去后,一位青年记者受媒体的委托调查这四个字的含义,遂即,他走访了凯恩生前的同事好友,从报社董事长伯恩斯坦的口中,了解到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如何制造舆论使美国卷入1897年的战争中的往事,从利兰的讲述中,凯恩与美国总统的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与第二任妻子(歌手)苏珊的复杂关系及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等等也被他一一所知。 听过大量的讲述后,该记者又去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凯恩的详尽资料,凯恩更多的一面,青年时代的经历及与母亲的关系也被他知晓,然而,“玫瑰花蕾”四字的含义,他仍不得而知。《公民凯恩》豆瓣热评
“看这种技术倒退的老片还不如直接看剧本,每个镜头都处理不好,毫无美感,甚至在抖动!至少文学的形式是几百年都不变的,对人物的刻画电影远远不及小说,后者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而且还有十几人点有用,真是笑尿了。外行人装逼总是现丑无下限。
销魂深焦、低调灯光、5个叙述闪回的平行运动镜头切入、升降横摇镜头、蒙太奇造就的时间维度、复杂场面调度,包括服装化妆声效等,无论你们怎么说装逼,这些技巧的确无与伦比!
1.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和不断的失去。2.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几个他人的片段回忆所组成的故事。3.人的一生终将化成一股黑烟飘向天空。4.每个自我意识膨胀的人都渴望在自我和他人的领域里当一个暴君。5.影片的技术——深焦、长镜头、剪辑达到了神一般的高度。
天才是这样做的:深刻的内涵,革新的电影语言。但是这样从来不会生产出为大众所追捧热爱的电影。以车为例,它是概念车。
神烦那种说着‘这种电影放到现在根本一文不值’言论诋毁老电影的人。傻逼都知道技术在不断革新。那么你也可以说金字塔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现在造几个毫无压力,推倒算了。公民凯恩的确不愧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虽然没有国际性的奖项捧着,但是这部电影根本不需要这些。时间总会证明伟大的东西。
看了很多次,始终看不完。到底好在哪里?
将近七十年前威尔斯玩的玩意儿,现在的导演还在玩
挺好看的,别动不动就用现在的眼光苛求它,没有98哪来的windows7?
自我中心者的失败,结构与镜头 。。。但仍是过誉的电影 只对学电影的和电影史论者有作用
奥胖自己说,这是个喜剧,但看到最后,又是个失爱亲离被抛弃的悲剧。每一个镜头都相当精致,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对比强烈的布光和景深的运用。演员的对话站位,譬如那场185号的四人对峙。他与来自全世界的雕像住在宫殿里,不愿接受断舍离的源头,居然是童年的那场雪。悬疑?生而为人,大概就是最大悬疑。
“总括一切有声电影问世十年来的技巧”,最大意义拓展电影语音的基本形式与结构方式,打破传统电影线性因果关系为主线的叙事方式;主题与线索玫瑰花蕾,首尾呼应开放式结构;客观真实与主观意向结合,段落镜头,纵深深焦,阴影逆光,同一场景中长分镜头不同剪辑风格,音响蒙太奇
果然是超天才和华丽的镜头和剪辑,已经是70多年前了,现在这些技术还在被用到。。。再大的人物,一生也只不过是活在特定几个人的记忆里啊,原来玫瑰花蕾是那么回归本源的东西。悬疑传记片。不过实在无法对此人有什么认同。。。故事也不刺激。。。
当我们谈论《公民凯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玫瑰花蕾?深焦摄影?背景画?没有眼睛的白色鹦鹉?1941抑或26岁?当一部电影被太多排名列为榜首、被太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分析过,当一部影片被认定为”经典“后,后世观者已经感受不到除了经典的东西了。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一种平常心的感受力。
主要优秀之处在电影语言的登峰造极上(多视角回忆的非线性叙事、广角镜及对深焦摄影的运用、低角度机位与繁复的封闭式构图、时空转换、出彩的蒙太奇、匹配剪辑和声音剪辑、考究而不乏隐喻性的服装与布景等),主题深刻而极具多义性,对美国梦幻灭的反思这一母题也至今不断在各种影片中出现。
我之前可耻地没有看过…太流弊了,长跪不起,威尔斯时年26岁,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生为神吧…
该片的剧本真是绝了,想拜读一下原剧本。拍摄手法亦高明,景深拍摄的运用很得体。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戏还是凯恩和他第一任夫人时长9年却转瞬即逝的早餐戏,言语表情皆精彩。无疑这是一部杰作,尤其是从我最关注的文学性角度来说。
阅片一千在此葬送。多人叙旧拼接出主角一生、各类教科书镜头集大成,其里程碑意义与学院派的模范性质都显而易见。故事的源头都在于过早被喧嚣之欲剥夺的童年。其实他没有死在断气的时候,而是死在象征纯洁的雪橇被当成废品烧为灰烬的时候。只欣赏不赞赏,不认同影史最佳称号。→18.11.11 二刷。升一至四。
一个人在传媒视频里是一个模样,在下属眼中又是一个模样,在伙伴眼中又是另一个模样,在前妻眼里又变成了另外一幅面孔……一个人的故事里,尽是其他人的视角,这让我们离一个人的本质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远
这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1800部影视作品,特意挑选这部“影史公认最伟大的电影”,好让在我的观影史的时间线上有一个灿烂的坐标。孤傲自负如奥逊威尔斯,想必也没有料到他在25岁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竟可以称霸《视与听》杂志影史第一宝座长达50年之久,在2012年终于被希区柯克的《迷魂记》挤了下来。这的确是一部有较高鉴赏门槛对多数观众不算友好的片子,然而它能够被奉为教科书式的电影自有其精妙绝伦之处,倘若因为自己的审美水平有限就轻松否定本片,随性地留下一句看不懂则就有点儿把无知当骄傲了,当然反过来用公民凯恩来炫耀自己的品位一样大可不必。奥逊威尔斯在1941年利用多视角叙事和对景深镜头的创造性运用,结合高超的打光、蒙太奇技巧,就好比在大家都还习惯在PPT中用着丑爆的艺术字时,突然看见有人竟然已经会熟稔运用神奇移动时产生的震撼。
一辈子都看不完的电影,但是不得不说是经典,所有老师举例子都会说到它的
看到一半以后渐渐理解这个孤独的老人。从那个雪天,他告别玫瑰花蕾般的童年,就注定了孤独。他想得到政界的成功,而因为苏珊,他与州长一职失之交臂。苏珊就是他用来填补孤独心灵的,他把她当了宝,捧上天,才发现她不过是块石。他还是想她留下,在偌大的宫殿里陪陪他。他只是太孤独了,直到死。
以「玫瑰花蕾」悬念开场,喜欢电影里的叙述角度,基本都是以第三人转述的凯恩,于是凯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性格。电影很精彩,没有快进。到片尾,终于明白了「玫瑰花蕾」为何物,那是他得到又失去的东西。凯恩只是个孤独的大男孩,all he needs is love.
1.契约,或者说约定的被破坏是灾难的开始;2.他对于社会契约论并不了解,这和他受的博雅教育矛盾;3.他只爱他自己,或者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4.他的一生可能是全球向左转年代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爱人民还是被人民爱,想法差的越来越远,这就像一个Fairy Tale,就如莫名其妙的中彩
久仰大名了,一直听说很牛逼,现在才知道为什么牛逼!原以为70年过去,这片一定晦涩拖沓无聊。没想到摄影、剧情、剪辑、调度、演员、配乐等居然毫不过时,伪纪录片+调查体+第三人称回忆体叙事结构至今仍光芒四射创意无穷,万分精彩,感慨唏嘘,拍腿叫绝!奥森威尔斯简直是天才!//20150617上影节大光明
固执的人与狂傲的人生。手法、镜头和美术都很惊人
其一,這部片的原片名是《美國人》(American);其二,男主角稱呼自己的情人是「美國大眾的橫切面」(a cross-section of the American public);其三,導演以美國觀眾看不出這是一部「諷刺喜劇」而感到遺憾。
当之无愧的神作!!!这个片必须得有一定看片量才能发觉它的好。剧本结构、镜头设计、剪辑、构图、打光、布景、化妆、服装、声音、配乐、表演、导演,全方位出色。Orson Welles真乃天才。
9.9分,这电影不进top250是豆瓣最大的失策。《阿甘正传》是浪漫成功的人生,《公民凯恩》是凄凉现实的人生。"玫瑰花蕾"是凯恩小时候最喜欢的滑雪板。这个世界有几个人会知道、会在意你喜欢什么?我们死后我们所爱的事物就会被人嫌弃的丢弃。有人可能不太能接受凯恩的为人,但请别忘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控制欲,都想要被人爱,想要被人理解。你可以不喜欢凯恩,但不能否认你身上有一些凯恩的影子。
半程之后才隐隐约约大概明白为什么是好电影...没字幕看得我泪流满面...
镜头真华丽啊。不过对于这个人物,或者人物的塑造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致。看来我对鼻子长在脑袋上的人物确实不买账。。。
初次观看这部影片必然不以为然,只因被盛名所累。再次再再次时必将折服。反正我这次没看懂,下次折服与否再议。。。顺便一提:“玫瑰花蕾”(Rosebud)这个被小凯恩用来称呼雪橇的名字,原来是赫斯特(凯恩)对戴维斯(苏珊)身上一个最隐私部位的昵称。
哎这就是那部总是搁置的影史经典:太多沉重,太多感叹,电影本身反而都得往后站。Orson Welles那时还带着稚嫩的面庞啊!听他的radio work,看他的第一部短片,再看这个,我面前浮现的不是神,而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自己有创意有思考并且会主动去寻找实现创意的机会的年轻人。
Rosebud既指称着层层剥离的多角度叙事结构,更具有哲学深度:结局处,当滑雪板上玫瑰花蕾图案被熔焠,我们明白“中心”是不可抵达的,甚至并不存在,所有语词的撞击皆属徒劳。伟大的景深镜头+精巧的叙事装置。
#SIFF 惨剧,没怎么看明白,我只看出了control freak的一生和后来不少电影中很多致敬的来源。采访者一直背光黑脸这个想法挺天才的。
汪洋恣肆,尽显风流;尤其那景深的使用,看得人浑身颤栗。
我喜欢本片,不是因为它在电影史上有多高的地位,也不是因为它被称为电影教科书,而是因为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它在同类型、同级别的电影中并不算长,但它以深刻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巨人的一生,它带领着观众见证伟大中的渺小,辉煌背后的悲戚。如今的观众已对黑白产生了本能的排斥,遗憾。
以前读过焦雄屏翻译的《认识电影》,全书前十一章引述了数百部电影分别介绍从摄影、剧本到表演、语言的电影理论,最后一章是对全书的综述,章名就四个字:《公民凯恩》。不管光影还是音景,始终不能让我相信这是部拍于1941年的电影。
(7/10)虽然剧情被很多人说很沉闷,但影片的拍摄手法却是超前的,这些电影表现形式放在今天司空见惯,但放在当时却是重大的突破(常看默片的话就能感受到这点),而完成这些创新的导演,正是当时只有25岁的奥逊·威尔斯,很多人在这个年龄也就只是在B站上剪个视频当下网红,而威尔斯已是个很有才华的导演。凯恩的原型赫斯特对这片很不满,但他的孙子却很喜欢。另外女主的原型并不是一个蹩脚歌星,相反她被威尔斯认为很有表演天分。
奥森威尔斯26岁时候拍出了公民凯恩我26岁的生活和黑白电影一样丰富多彩
“撒他一天一地的热血然后问‘你看到了吗’”,大概就是史铁生说的那种人。有一颗爱世界的心、鞠躬尽瘁,但凯恩却无珍惜身边人的能力。原以为挺难啃的片、很早就知道剧情,却也从中途就一边看一边跟着伤感。梦想是个笑话,但“一切愤世嫉俗均来自理想的破灭”不是么。前有大国民、后有教父。
关于《公民凯恩》: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酗酒无度的编剧,一个锐意进取的摄影,一班纽约的话剧和电台演员,在获得了全面的创作资源和自由之后,一同完成了这部影史经典。关于凯恩:这是用新闻捏造事实的凯恩,是痛恨垄断资本主义的凯恩,是为情人放弃婚姻和政治生涯的凯恩,也是娱乐万千大众,却孤独终老的凯恩。关于“玫瑰花蕾”:玫瑰花蕾象征着一个人童年的安全感,希冀和天真,让人愿用一生寻回。那是盖茨比码头的绿光;是乞力马扎罗山巅寻觅未知的雪豹;是《2001太空漫游》里抛向太空的腿骨。那是成人顷刻间知道如何压抑的童年热望。”——罗杰·伊伯特写得真好。
在70年前来说有些镜头确实相当碉堡,但我没看出华丽在哪里,专业知识方面我真要挠墙了.......不知道凯恩是不是历史上第一部双线叙事的片子?如果是那确实很吊。挠墙挠的给不了分。
玫瑰花蕾式的结构,影响后世留存影史的传记经典,独特的手法诸多可在专业的教科书里提及的术语拿来装逼说道,摄影调度印象最深,而这一切竟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而他还算有型和精神,威尔斯不愧是个牛逼的天才,但上影节放的版本太一般,奥胖诞辰100周年新修复的4K版资料馆赶紧联系。
拍摄手法今天看已不新鲜,可能是被后世抄太多了吧。没有任何字眼可以解释凯恩的一生,但“玫瑰花蕾”却成功把悬疑从头带到尾。凯恩这个人物让我想到了菲兹杰拉德小说。
10/10。纷繁华丽的调度张力的确回味无穷,天花板与大仰拍结合,这种环境重重压抑、人物古怪强势的视觉感受表现凯恩对朋友、妻子的专横和冷酷,在著名的舞会场面,空间被斜线切分成舞女乐队的场地和右下方宾客云集的长桌,李伦和伯恩斯处于前景时后景的凯恩与舞女舞蹈,镜头在开放感十足中形成了虚假的狂欢,就像凯恩读宣言时脸庞被阴影遮住,他的理想和爱都是虚假的,凯恩周围的人如他疯狂收集却不曾问津的雕塑,只用来满足控制和虚荣。物件摆放和人物位置关系有着清晰的内涵,前景是药品,后景是凯恩来找中景卧病在床的苏珊,可以看出凯恩的强迫是苏桑的病因,当苏桑离开凯恩时前景是洋娃娃,更说明凯恩对苏珊的爱等同对物品的占有欲;转场的视觉元素目不衔接,餐桌、拼图的蒙太奇简练交代两任婚姻的心灰意冷。哥特、神秘、不可复制和完美主义的精品。
玫瑰花蕾是一块滑板,一场雪,一个男孩对大人强加命运的最后抵抗,是初心和所有诡异人格的开端,是从始至末你最奢求也最平凡的爱意。
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疯人出品,必属佳片
A / 作为跳出电影史角度观看的普通观众对各种革新都缺乏感知。不过是想象这是七十多年前一位没到三十岁的导演的作品然后欷歔不已。付出与获得的欲望,爱与被爱的格律,人生选择与被选择的谜题。/ 二刷:虽然意图在接近心理,但却并非是一种心理化的呈现方式。镜头实际上少有捕捉情绪而更多关乎人物的“境况”,回忆的叙述中动词大多被转化为形容词。各种负载外在印象的形容词相互堆叠,随着各个节点的上升镜头“蒸发”直至最后“悬浮”,神奇地汇聚成贯通内外的凯恩,一个“滞空”的国族寓言。
凯恩的确关心身边的人,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还有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影人们值得学习的楷模,它的叙事结构和拍摄方法早就已经落伍了,就像明明都用AS3.0了,却还在看AS2.0的教程一样不靠谱。
读了周黎明的长评,再看那些只关注叙事或者为了装屄所以没打五星的人,呵呵……
说到《公民凯恩》对大卫·芬奇的无意识影响,回过头来一想,布拉德·皮特成为他的卡司常客,可一点也不意外,奥逊·威尔斯饰演的凯恩的好几个瞬间,都会让人觉得“擦、翻拍的话布拉德·皮特可以的”;甚至到大卫·芬奇电影里的一些具体的过度联想,拿布拉德·皮特参演的这几部为例,比如说人物的神秘动机之于《七宗罪》、Rosebud说是麦高芬不如说是cigarette burn(《搏击俱乐部》)、不同年龄的化装术(《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么一来,虽然布拉德·皮特没直接参演《曼克》,但他/它跟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形成了很好的互文啊(我大概会称之为演员职业经历的production value)。说真的,《公民凯恩》真的是个研究大卫·芬奇的必要切入点。
教科书你不一定喜欢读,但教科书不愧是教科书。一个男人总会记得些你不认为他会记得的东西,你以为他的浪漫是丰功伟业、香车美女和叱咤风云,他却总是执念些自己失去的、没有的东西,而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他自然又会失去更多。凯恩这一生,爱人,但更自爱;助人,但都出自私心。他的一切悲剧,都源于自命不凡,又源自出自童年的自卑、渴望爱。
为什么我觉得Billy Wilder 比 Orson Welles 更天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843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