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美国8.3分历史剧情《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介绍
名称:华盛顿邮报
别名:战云密报(港) / 邮报:密战(台) / 邮报 / The Papers
主演: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 威尔·丹顿 / 菲利普·卡斯诺夫 / 斯塔克·桑德斯 / 大卫·克罗斯 / 爱丽森·布里 / 约翰·鲁 / 布鲁斯·格林伍德 / 帕特·希利 / 崔西·莱茨 / 迈克尔·斯图巴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扎克·伍兹 / 迪尔德丽·罗夫乔 / 凯莉·库恩 / 汤姆·汉克斯 / 马修·瑞斯 / 杰西·普莱蒙 / 莎拉·保罗森 / 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 / 鲍勃·奥登科克 / 杰茜·缪勒 / 里克·霍姆斯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地区:美国
年份:2017
语言:英语
分类:剧情片
《华盛顿邮报》剧情介绍
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Pentagon Papers)的新片《The Post》,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聚到了一起。斯皮尔伯格将作为导演与制片人身份参与制作,而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汉克斯与梅姨。 这部吸引好莱坞三巨头首次合作的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The Post》的主人公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汉克斯将饰演布拉德利,这个角色曾在讲述水门事件的经典影片《总统班底》中出现过,而格拉汉姆则由梅姨出演。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与20世纪福斯将共同负责融资制作。 影片是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的第五次银幕合作,斯导现在正忙于《玩家一号》的后期制作,《The Post》何时开始制作还是未知数。《华盛顿邮报》豆瓣热评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哎,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当一部电影可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这么工整,并且工整到一个境界,而且又这么契合当下的政治语境,反倒让人觉得无趣了,它更像一场“预谋已久”的演说。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明明所有可发挥的矛盾点都在偷文件的Ellsberg和首发的纽约时报,为什么非要来拍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商和主编内心纠结啊。为了这股子“现实讽刺”意味,也真是怎么硬拗怎么来。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这群充满良知的媒体人,冒着被封杀的风险、报社倒闭的风险、被判刑的风险、甚至失去生命的风险,发表了机密文件。就在大家都以为会被判刑的时候,他们却被法院宣判无罪。因为法院相信,这群人非但没有叛国,反而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拯救了千万个家庭,拯救了一个国家!
惊讶于影片呈现出的战斗性,坚定、纯粹、手起刀落,毫无拖泥带水。它不是以往观众习惯的铺陈蓄力与加速俯冲,也不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出挑与丰满,它要的是无数平行动线迅猛而匀速的行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瞬时完成爆破。此种坦荡的自信,除了老斯,无人能出其右。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政府权力与新闻自由的对抗,国家机密与民众知情的权衡,斯皮尔伯格和一众神级演员再现了一群普通人为了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所能做到的一切。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真相是后人的遗书,出版则是自由的担当。轮转的机车正在印刷历史,抛扔的报纸业已写满真相。售卖柠檬饮料的钞票,岂能印上骗子;倡导新闻自由的报纸,怎可藏着懦夫。我们一路奋战坚守新闻底线,是不愿被历史送上道德的审判;我们不畏强权捍卫出版自由,是不想因畏懦成为权力的同谋。
无比工整的美国主旋律,但依旧感动得热泪盈眶。在电影层面上,好莱坞三位大佬真不是吹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张弛有度,斯皮尔伯格的调度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那么多的电话戏,扣人心弦;主题层面上,纵使会被批评主旋律,但这种媒体自由、坚持立场、奋不顾身的信念,才是真正需要被认可的。言论即力量。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斯皮尔伯格现在只拍四平八稳,无趣但一点毛病也没有的电影了,相对于这样豪华的阵容,真是杀鸡用牛刀。★★★
对五角大楼文件出版比较中规中矩的改编。不同于Spotlight将重点放在对线索的挖掘,这部影片更多的讨论了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尽管整体当然是一部对“第四权”的赞歌,但穿插其中对媒体的反省显得异常可贵。同时着墨梅姨角色表现职场女性的不易也很“适时”。不过明显由于制作周期过紧导致剪辑有点乱
斯皮尔伯格的行活真的无错可挑,但在将报告文学式的文本拍出持久波动的效果这点上来看可以说是失格了,多数时间的思考点只在于source是如何像接力棒一样被传递,两位主角只是按部就班的广告板而已。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不得不說Spielberg很懂社會風向,套上「良心」可能是隱惡揚善,自我感覺良好,雖則未免太政治正確,但重提泄密事件,高舉第四權的作用,女性的參與(試想想過去任何一部有關越戰、尼克遜的電影,女性就像不存在一樣)自然是對應當下美國,一個電影人怎樣從電影中反思國家問題,很土氣,但也教我一絲動容
间谍之桥剧组再利用吧 从打光到色调都一致 慢节奏叙事推荐 靠对话和冲突建立的影片 两条线平行 分别代表编辑部内部对真相的挖掘 和公司上层对新闻自由的考量 就那种非常斯皮尔伯格颁奖季风格的电影 团队也已十分成熟 挑不出什么太大毛病 选角非常棒 所有配角都很出彩
我们不是在讨论一部纪录片,而是在讨论一部剧情片。因此,我们不要再争论史实或者真相,而是要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出发。从「电影」的调度、节奏、表演、剪辑等等环节来说,5星当之无愧。
在传统媒体濒死的今天,在一个新闻只为执政者服务的国度,体会新闻曾有的荣光和应有的尊严,几度热泪盈眶。这个世界真的不缺拍《头号玩家》的导演,希望斯皮尔伯格能像伊斯特伍德那样,多拍点这样老派而工整的剧情片。
头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打电话戏,运镜、调度都堪称大师....#但作为媒体人,后40分钟让人热血沸腾的同时,也越看越绝望!#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格外青睐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新闻片,看到大洋彼岸的媒体人心怀勇气和使命,冒着破产入狱风险,也要行使权利、追求真相,庆幸这世界还未糟糕透顶。但推人及己,新闻的不zi由早已丧失了它作为第四权力的神圣性,新闻是历史的第一页草稿,可现在考试连草稿也是要上交的。
也真就斯皮尔伯格的那代导演可以从手法上还原传统电影staging的魅力了,等以后这代导演不拍电影了,全都是新一代的影像风格,估计观众会想起他们的好。工整好看的中年人电影,个人观感比间谍桥要好,包括大汤的表演。
“新闻是为民服务,不是为当权者服务。”
近几年来最好的斯皮尔伯格,运镜迅猛剪辑凌厉,而电影本身也和其极度紧凑的制作周期形成了有趣的对仗关系,执行力强大的不得了,从戏里戏外都能感觉到创作者在紧张政治环境下急需作出表态的决心。
邪恶首领:不许发表我们瞎搞的报道,否则坐牢。报纸:坐牢也要发表。因为有那样的人民和媒体,尽管美政府是二战后最邪恶的政府,对外说炸就炸,但对内还是小心翼翼讨好民众。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当权者服务的——隔壁阿Q听听都蛋疼。看完想跟几个调查记者朋友聊聊,发现他们早就转行了。
不是一個人一個報社的勝負榮辱,而是保持隊形,是和聲而不是爭鳴。也不是女王式的女權故事,女仕們靈活走位,若隱若現,裡應外合,合乎史實。雖然法院外一排女生引頸以待之類的鏡頭有點傻,但一想到連自由和公義之類的基本常識都能拿來感動人,還是傻得可愛可諒。故事有像《辛普森家族》S15E22!
后半渐入佳境,女性主义的表达比《性别之战》之流高明,但跟《出租车司机》一样,这种感动有多少是因为电影,又有多少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情感投射。还是更喜欢《聚焦》。
3.5;调度流畅迷人,整体规整工业化、娴熟优雅,情绪点掐得极为精准,即使有几处刻意,然而内核传达的积极意义确乎令人激动;覆巢之下无完卵,从最初的市场竞争到期间职业精神、良心道德及个人意识的觉醒勃发,以星星之火之势、蚍蜉撼树之力,合力书写「自由」,勿以为苍生大事与微己无关。
截稿、校对、排版、下印厂,看着这些既熟悉又遥远的流程,在电影院里流了眼泪,好歹也是在日报社混过整整十年的人。
没想到竟然这么…严肃?就像之前的有个短评说的,工整得有点无趣了。虽不能说不动人,但不知道当下再来这么一篇慷慨激昂的政治演说到底有什么意义。
整部电影从内容到选角到导演本人都非常行货,但不减我对此片的喜爱!斯皮尔伯格这个制片界劳模+梅姨+汉克斯的功力不容置喙,较之前的《间谍之桥》更精彩许多。两个老戏骨的扎实演技已值回票价。剧本紧凑精湛,每个人物都立体生动,群戏火花四溅,尤其多方通话那场戏印象很深,我心中的本年度最佳剧本。
如果同样的故事换成韩国拍,一定会有人流血牺牲,并且官司会打输。而在中国……不会有这样的电影被拍出来……
媒體優先場,友人大聚會。好在復古,壞在老土。教科書一般的主旋律,教科書一般的起承轉合套路,教科書一般的主角性格,報業是如此英雄主義激動人心,加之又貼合私人故事,我熱淚盈眶了小半場,但完了內心還是很清楚,都是套路。就跟那些很閒來撩撩你的男士一樣。
故事本身中规中矩,但节奏、细节拿捏很准,老戏骨的演技极有张力。重谈“新闻自由”也可说对现状的含蓄批评,但邮报当时的决定其实也有市场竞争的考虑:冒险报道,那“明天我们就不再只是一份地方小报了”。湖南卫视打擦边球上超级女声也不无相似。但海湾战争后,媒体要获得内幕就得和军方合作了
就上个市抢个头条屁大点事也拍一片,三巨头为所欲为,但换谁演换谁导都无所谓,剧情没有高潮,人物没有高光,流水账里最精彩的是展示报纸活字印刷,片尾几秒的暗示比全片都令人激动
美国人这是有多恨川普啊,看的厅里鼓掌欢呼就差跳起来了。斯皮尔伯格拍这种题材总不会出错,每个细节都被“电影化”了。需要主旋律的时代,这种电影不能少。
虽然这只是一部冲着获奖去的工整无比的典型的米国主旋律电影,作为一部电影本身并无任何出彩之处,但是还是看得我想哭。。。因为曾经的那个时代,新闻可以一字千金,可以改变时代的走向,曾经的那个时代,有无数米国人可以抛开左右的立场,而纯粹是为了捍卫新闻自由,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而站出来对抗国家机器。所以在那个时代,尼克松即使再狂暴不择手段,却仍是可以被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勇士们联合起来战胜的。。。而今天,虽然米国依然有这样的新闻人,也依然有敢在国会面前站出来指责权力滥用的勇者,也依然有为了捍卫民主而甘愿承担危险的吹哨人,然而时代却变了。社交媒体,政治宣传,以及民众的民粹狂热让这曾经能够拯救米国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这是属于强人的最好的时代,
@balmes 老斯真的扎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工整漂亮。相比发挥中规中矩的两大主角,我倒觉得Bob Odenkirk戏最好,印刷机震动的瞬间那个五味杂陈的笑太精准了。
这堂课讲的是“如何用最简单轻松的方法讲好复杂无趣的故事”,以及“拍摄室内戏时如何巧妙的使用运动镜头”。
只有在言论自由的地方,人们才会誓死捍卫言论自由
从《总统班底》到《惊爆内幕》,从《聚焦》到《华盛顿邮报》...这种片总是不乏看点,不过一切都太过熟悉。想当年,正值壮年的斯皮还能一甩袖,点出黑白上的一抹红这种神来之笔,近年拍的作品却越来越老气和工整。唯一让人记住的或许只有帝后间的某些飚戏时刻,三斯组合的首次联手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和《林肯》一样为了在颁奖季露脸而拍的三流主旋律,和《晚安好运》《聚焦》相比,我看不到任何为了揭露真相秉笔直书的使命感和正义感,只看到钻营和自鸣得意。
像水门事件的一个2小时预告片。全片里最戳我的还是Kay Graham与她的董事会博弈的那条线,一个女人从不敢声响到最后敢于怼old boys' club的场景怎么都让我觉得很动容。
非常工整、好看、有料的一部电影,对于某些缺乏新闻自由的国家更具现实意义。只是,两年前写给《间谍之桥》的短评继续有效:“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都已经到了不能再给我们提供惊喜的年纪。”【太古康怡】
电影本身一般。传媒和政府之间背后的势力角力和勾结远比这片要复杂得多,然而新闻自由的精神是不朽的。想起那条说中国在册调查记者已不足两百人的知乎,长太息以掩涕兮【原来当时华邮报还不是大报【居然是斯皮尔伯格的片,那个走出法庭穿越一众女性的镜头太刻意【对男女分开讨论时政那幕印象深刻
1.新闻自由与女性主义,借古讽今,当代性满满。2.最出彩的是老斯的运镜与调度,摄影机行云流水般的运动,与角色心理无缝契合,几个运动长镜头的设计与剪辑策略也值得拉片分析。3.片头恍若[拯救大兵瑞恩]变奏。4.梅姨依然人戏合一,影片整体也几无瑕疵,遗憾的是惊喜感与回味度缺席。(8.3/10)
在全球报纸衰落的背景下,看到铅字时代的报纸印刷和充满理想主义的报人,对比今天的维基解秘,权力转移,报纸的时代结束后对黄金时代的怀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8906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