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瑞典7.3分剧情《折磨》
《折磨》介绍
名称:折磨
别名:狂乱 / 考验 / 狂怒 / Torment / 折磨 / Hets
主演:斯蒂格·贾雷尔 / 阿尔夫·切森 / 梅·扎特林
导演:阿尔夫·斯约堡
地区:瑞典
年份:1944
语言:瑞典语
时长:101分钟
分类:剧情片
《折磨》剧情介绍
中学生埃里克(克吉林)爱上了年轻的贝尔塔,与她共享了初恋的乐趣。但是一个埃里克不认识的男人使他们之间的关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这个男人用性虐待的方式折磨贝尔塔,但埃里克始终不知道这个人的身份。一天埃里克发现贝尔塔死了,她是自杀的。在她的住处,埃里克遇见了他的拉丁语老师( 雅莱尔),此人被他的学生称作“卡里古拉”——历史上一个淫荡、残暴的罗马皇帝的名字。他虽然没有亲手杀死贝尔诺,但正是他促成了她的死亡,他应该对这件事承担责任。由于贝尔塔的死亡,埃里克从一个对他来说毫无希望的爱情中解脱出来。《折磨》豆瓣热评
#补伯格曼#比46年的处女作《危机》更早,这是伯格曼第一个拍成电影的剧本。冷酷的教会学校,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贯彻了“折磨”这两个字,老师对学生、父子之间、恋人之间……最后反了过来,他给予最开始的老师折磨。结合自传《魔灯》里提及的上学部分,这绝对有他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艰涩的拉丁语象征着压迫。只是这时候还不够准确,后来那些人与人之间折磨的剧本,那真是地狱。
1944年还有闲心和精力拍片子写剧本的人果然是纳粹党同情者。1934年16岁的伯格曼去德国过暑假,在集会上看到了小胡子,然后就变成了丫的支持者。他小时候还喜欢宅在房间里摆弄锡兵。我什么都不知道,思绪万千,胡乱看看,权当下午茶。
伯格曼编剧。作为压抑象征的拉丁语([犹在镜中]也有学习拉丁语)。恶魔教师。校园生活(好像小津早期的青春片,不过调子完全不同)
卡里古拉最后对埃里克说的那段话,与当初的贝尔塔挽留埃里克留宿的时候如此相似,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都是在互相折磨,一次一次地颠倒位置,又一次一次地在黑暗之中沉沦。
8.8;幻象的真實化也許是斯約堡的追求之一
英格玛·伯格曼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阿尔夫·斯约堡拍成了这部影片。一年后伯格曼方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就这部影片而言,还是比较接近好莱坞的风格,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还是值得一看的。
伯格曼这个时候的好莱坞式的片子就已经排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好说,思想形式主题再已成长,那……
汗。。。是希区柯克附身吗。伯格曼的童年对他的影响从他的早期电影就可见一斑。
当时看得我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啊!!!
剧情很吸引人,影子很有趣。音乐有点脱节~
3.5;伯格曼担任编剧及场记,最后的外景部分因斯约堡有事也由他来拍摄,多年后采访伯格曼依然表示很兴奋——“斯约堡把电影变成梦魇,把教师卡里古拉拍成一个秘密的纳粹”;结尾因过于阴郁,伯格曼加了一场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戏。梅·扎特林再次出镜,真是强大的班底啊!对学校教育体制的痛诉,关于考试的噩梦,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师是父权制的指代,所有一切都是伯格曼精神焦虑的根源。
哦吼吼原来几十年前的学校就这样,原来瑞典的学校也这样,刻薄的老师压抑的体制,信奉老师(权威)谴责给孩子“犯错”自己带来痛苦而不是同情孩子的家长,通过如下例子阐述:早祈祷迟到小男孩被老师追着跑,因背诵不全无意义的公式化课本先被怀疑没有预习后被定性为撒谎打电话给家长,当堂的责骂让学生忍不住委屈的哭,动不动就以记处分恐吓。下课后的小商铺里老师却对收银员细声细语进行自信的有意无意的撩。邂逅女孩的部分比较无聊。安排了一个老教授教育刻薄老师的戏,唉,真的是说出一只想说的,身为老师应当喜爱学生关心学生不然不适合做老师,甚至这种刻薄的人在哪都会使人类苦恼。但就算说了有什么用呢,这种人认为自己不偏不倚、按规章办事、负责任,违反人定的规矩便是错,但人是活的呀,人不需要这样严酷的责任心。
折磨人的故事,有几处镜头吓到我了..气氛好抓人
1. Dramaten 三大首席 Olof Molander 的侄子 Jan 是演员 Harald 是制片 Sjöberg 是导演 Bergman 是编剧/副导演 老师 Victor Sjöström 也制片 2. 19岁的 Mai Zetterling 崭露头角 20年后她初执导筒的那部 Älskande par 更精彩 3. 首届 Cannes 的大奖之一 4. 伯格曼说自己童年经历 但他兄弟否认且篡改替换了自己境遇 5. Alf 车祸意外去世 Bergman 接手他的遗作 … 回到 Hets 表现主义 Caligari/Nosferatu 影子嫁接政治意象 Stig Järrel 捏合了 Heinrich Himmler 与真人喻体 等级&父权对位师生 个体精神崩溃安排在校园 可惜没能一黑到底
原名《狂乱》,1944年,伯格曼编剧,因外界带来的内心痛苦,无法救赎,男主的真的好惨,而且颜值很高hhh。
2011.08.06 声音、场景、光影有些希区柯克的味道,剧本简单清晰的抨击了当时瑞典的教育制度,特别喜欢开场的那一段。
伯格曼的剧本在其他导演镜头下呈现出一种黑色电影的惊悚悬疑气质,与他本人后来的风格明显不同。影片中坏老师这个角色塑造得很绝,人前是为人师表,人后是尾行痴汉。借虐猫经历发表自己“不达目的至死不休”的病态宣言一段,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与之相较男主的人设就显得单薄无趣了很多。
伯格曼初次踏入电影界,虽然不是导演,但是也漂亮的将戏曲搬上了舞台~
最有趣的就在于对超级变态大反派的同情与怜悯了。1944年二战还未结束的北欧一个年轻人就已经在自己的第一部剧本里给出了黑色电影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光影运用和个别镜头的设置相当有趣。北欧小帅哥。
作为新手的伯格曼果然免不了新人通病:迫不及待地拿出自我或者自我经验,但从中能看出伯格曼成长环境过分严苛对他造成的影响,然而更恐怖的是我觉得这个四十年代的片子让我现在看,根本觉得学校不他妈就是这回事吗。。那个时候还有校长站出来指责这个垃圾老师呢,现在。。总之,在伯格曼的讲述里,这部电影还是大获成功的,尽管现在来看并没有什么新意,但难得的是它剧情不是一坨屎啊!也有可能是成熟视听语言模糊了一些剧情的浅薄
一次表现主义实践,对青少年教育与成长问题的关注。
妈的那个傻逼老师居然没有受到惩罚,操,大家的心还是太好了
电影导演是将剧本另外翻译成影像的翻译家 翻译者总要精通双语才能让作品稍微好看一些//深入内里的折磨配合外化奇妙的光影 拆解出人物内心的痛苦讥讽了教育制度的刻板
处女作前编剧作品,半成品的好莱坞,给别人拍节奏反倒好于自己之后作品,只能解释为天生是拍逼格戏的,Eclipse Series 5部伯格曼终
伯格曼的编剧。导演的处理也不错,不让希区柯克。
这剧情发展,即便深含批判,可是也真是不够靠谱啊。
大师就是大师,二十岁首部荧幕片居然能拍成这个效果。细节到位,所有的对立关系和真实的痛苦既不歇斯底里,又那么昭然若揭,仿佛每一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我们,仿佛每一端青涩的初恋,仿佛每一个灰暗的妥协,也仿佛每一个日光倾城的重生。
折磨 Hets (1944).............................
总有些人明明最渴望爱,却只会用折磨虐待来表达,以控制支配对方来填补无爱的孤寂,变态扭曲榨出的毒药,毁了自己也毁了周围软弱的人。拉丁文老师的斯文给这个变态的角色更多日常的样貌,细品起来,跟生活里那些伪装得好好的控制虐待狂一样,丑恶都在那一层伪善的皮下,而这一层皮的塑造,是伯格曼的功力。
一個壓抑的青少年 在教會的學校裡初嘗愛情的滋味 卻被變態老師所干預
伯格曼编剧就已经表现出的老师(父亲)/拉丁语的压抑 对痛苦的精准表现 导演表现主义的光影运用和建筑回廊楼梯设计贴合了折磨概念
原来伯格曼的剧本别人来拍是这个样子加了很多镜头移动,少了建筑结构和画面构图本身带来的冷峻,多了用影子等表现主义手法表达出的强硬。折磨是三个人分别由外界和彼此关系带来的内心折磨,猫的戏份很有趣(从最开始被扔掉的比喻到最后男主像女主一样抱着猫)。主题不仅关乎爱情,更关乎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中的压抑。
Mai Zetterling 是瑞典版的Emily Blunt。很難得這麼古老的瑞典電影就在探討壓抑的黑暗師生關係V.S男女感情,傳達"嚴師是那無形魔鬼"的拍攝手法(鬼影子)頗恐怖。
伯格曼24岁时编写的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于1944年10月2日首映,《Torment》也翻译为《狂乱》。影片具有表现主义色彩,讲述了禁忌之爱和失望之恨的男女故事。在电影界引起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媒体对教育体制的批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909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