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瑞典7.9分剧情《生命的门槛》
《生命的门槛》介绍
名称:生命的门槛
别名:Brink of Life / So Close to Life / 生命的边缘
主演:伊娃·达尔贝克 / 英格丽·图林 / 毕比·安德松 / 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 / 厄兰·约瑟夫森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古纳尔·舍贝格 / 安-玛丽·于伦斯佩茨 / 因加·朗格里 / 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 Bengt·Blomgren / Monica·Ekberg / Maud·Elfsiö / 英加·吉尔 / Gun·Jönsson / Sissi·Kaiser / 玛格丽塔·克罗克 / 拉尔斯·林德 / Gunnar·Nielsen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58
语言:瑞典语
时长:84分钟
分类:剧情片
《生命的门槛》剧情介绍
伯格曼早期作品,讲三个孕妇在产房中的一天,剖析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影片拍得很写实,有点纪录片的味道。本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四位女主角也共同分享了戛纳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奖。《生命的门槛》豆瓣热评
孤独是什么?是一份略显冰冷的宁静,还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那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真正选择孤独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在孤独背后潜藏的是不变的恐惧,永恒的恐惧。
女人在面对源自本体的新生命来临时的恐惧、逃避和希翼
伯格曼创作全盛时期的一部鲜少被提及的作品,彼时他刚凭借[野草莓][第七封印]横扫电影节,这之后他又拍了[处女泉]。经典三幕室内剧结构,三个女人各怀心事,命运打击了前两个,却让第三个得以获救。女演员们表演精湛,各种产房戏真是到位。
感觉伯格曼每个电影似乎都可以称为“这些女人”,那几年他把最好的角色都留给了Bibi Andersson么?好喜欢她在每个片子里的刘海!!!
私以为这部片子高攀大师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感同,来这世界的苦远大于乐
A:“像我这样的女人永远不该结婚,我们太过独立,以至于总想依靠自己的双脚站立,但是,又不够独立到能够支持到我们所嫁的那个男人。孤独是我们唯一的选择。”B:“那你认为孤独是什么?是一份略显冰冷的宁静,还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
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围绕着女性孕育和分娩之痛,呈现女性遭受的生理与心里的折磨。比较可惜的是仅仅停留在“脆弱”的描绘上。对于女性坚强的一面只有非常表浅的言语表达。落入俗套的说教式对话。这不是生命的门槛,是对生命的僵硬指导。
乌拉·伊萨克森的确是个洞察力很强的女权主义作家—即便从宗教角度转移到了当代女性话题—这或许也和她有心理学研究背景有关。剧本仅聚焦一间妇产科疗养室,通过三位性情、经历、价值观迥异的女性在面临“身孕危机”时相互扶持的故事,共同表达出伊萨克森对母性生育之伟大的赞颂,也是她对当时瑞典社会中男性普遍对女性存在价值的轻忽或无视状况的抗议,特别是对女性生育之苦的缺乏理解,这是社会福利怎么也无法弥补的,无论它多么友好。伊萨克森的剧本朴实无华,却相当精准有力,伯格曼也选择用更多的面部特写来拍这部小巧的电影,写实又紧张的分娩戏更是震惊了当年许多观众,有报道说有观众直接被吓晕了过去,最夸张的是在挪威放映时的同一场里有八个人晕倒....
讲述了三种女人——自卑、消极并且流产的女人;意外怀孕,想拿掉孩子的女人;渴望生孩子,却在分娩过程中失去孩子的女人。通过对同一间病房里面三种不同境遇的女人的刻画,来表明生命诞生的不易,更表明生为女人的不易。
4.50伯格曼五十年代末期的电影都清晰可见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几乎全部是选择了逃避,在他年老后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之时,这些恐惧真的消失了?
婚姻,情感和孩子,在那一刻集中大爆发。生育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是一道门槛,心灵的门槛,生理的门槛。
产房后两日:“你认为孤独是什么?是一份略显冰冷的宁静,还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真正选择孤独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相当于壮举。在孤独背后潜藏的是不变的恐惧。永恒的恐惧啊。”
三星半.伯格曼本片成功抛弃了其同期创作年代剧中的符号隐喻,尽管切入点相当取巧("So close to life"!),但对哲学命题直觉性的探讨已接近其六十年代后的作品.作为赐福的生命同时亦可能是一种诅咒,一道束缚的枷锁;它对未生者而言确是某种未经同意的强加之物,而对生者――女性――来说也常是无从选择的宿命,于是我们看到一出戏剧如何以不同的面目一再地在母亲们身上上演:建立主体性的渴望与独自充当容器的孤独感,对异己寄生力量带来的痛苦的恐慌,分娩的神话和身体的冒险终将女人抛入对不自由的他者命运的清醒认识;伯格曼在结尾既直言无可逃避的境遇又令主人公回到女性的联盟中承担这一切,可见他此时仍然相信生命的力量.
技巧纯熟度和目的传递性都很棒的作品 前后都有些直白 Sydow 探望妻子那场戏 病房里各个妈妈的反应都顾盼到了 简洁并置同调轻巧 当然 Ingrid Thulin 的维护水杯也很准 Brita 护士暖意且尊重
85/100 #第6600# 开场就建立强烈的生育焦虑,在一个比较局限的空间里,几乎是逼问几位女性对于生育的思考。女性是生育的主体,也是容器,同时也是被生育的活生生的生命客体。抛开传统所说的母性的浪漫主义,伯格曼更愿切入带有社会期望的母性话题,心理预期如何总是与复杂的现实不符,更凸显人们活在一个如何寒冷无情的世界。
生和死只是一个契机,本片着重探讨的其实是转变和省思,无论是片中的角色还是筹拍本片时的伯格曼本人,都因在产房见证了生命的诞生和死亡而对过往有了新的视角,就像塞西莉亚在流产的时刻,一眼就看到了丈夫眼中的真相一样,这种类似顿悟的转变,尽管残酷,却又十分迷人。
这一部拍得比较干,室内戏,男性缺席,以三位产妇和护士之间的对话建构剧力,描述女性内心对孤独的,无爱的生活的彷徨,描述女性内心对生育孩子以及未来的恐惧,描述在男女关系里,男性自私懦弱虚伪幼稚的面目,即便已经被看清这一点,他们仍要带上好人的面具,好让自己在一段关系结束前充当受害者,假装自己是负责的,假装自己是理解她的,假装现在是经过巨大痛苦而妥协这个分开的结果。让我们相信伯格曼,女人都知道男人在假装什么,她们都知道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停止的,只是面对这些满嘴谎言的男人,她们选择了沉默罢了。相较男人的辩解,这种沉默显得多么高贵啊。/ 这年头,人们常常提起女性电影的概念,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要真有所谓女性电影,伯格曼肯定是拍的最好的那个。
以开门和关门完成闭合结构,三个极为不同的女人和伯早期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性格分配一脉相承,一个聪慧的和一个贤惠的已婚女性影响着另一个叛逆的年轻女孩,再用年轻人的觉醒/执迷不悟来结束影片,却又以一种乐观式悲悯的态度来反哺着人类周而复始的生活。伯格曼能够精彩地将戏剧和电影平衡好,首先摆出残酷冰冷的姿态然后慢慢将其放下,流露出对昔日温柔的一丝眷恋抑或是对当下生活的重新审视,无论热不热爱生活的人,都有机会被伯格曼的电影所感动吧。但是让最想得到孩子的女人流产这也太绝情、目的性太强了,很多角色都沦为补充要点的工具,对女性主义的态度也很暧昧。生命的出发点也是恐惧的诞生地,女人啊女人,坚强的背后是无限的恐惧,选择孤独是壮举。
女人的怀孕生产大概是伯格曼最不了解的事情了,这点在风格保守、最终不尽如人意的《生命的门槛》里可见一斑。电影似乎不知道应当拍成关于女性生存困境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将其上升为人质孤独处境的存在主义。作为前者,僵化的剧情结构设计和三位类型化严重的女主角妨碍了具体深入的可能。作为后者,在产房里讨论死生之间门槛的事情似乎太显而易见了一些。本片对于伯格曼60年代绝望的室内剧而言是一个前奏,只有结尾还彰显出他这时候对未来还有期许。
获第1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英格丽·图林、伊娃·达尔贝克、毕比·安德松、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4人还一同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太痛苦了,用极微观的空间拍出了一种永无尽头的痛苦。“那些新的生命又没有错”,生命本身仍是美妙的,但整个社会却始终以母性的名义把生育本身和生育之外的一切焦虑和压力都交付于女性,所有的男人都在以不同方式隐形,从痛苦中全身而退。所以应该为了这种美妙陷入注定的无尽痛苦吗?
magnet:?xt=urn:btih:CA4561BD8D42CAF726B46DB4709B92E79EAE2A71&dn=So-Close-to-Life-1958-1080p-Bluray-DTS-x264-GCJM-mkv中字www.subom.net/sinfo/215672
护士姐姐看尽产科百态,理解并包容所有的情绪想法。瑞典的单亲妈妈福利五十年代就那么好了
女人怀孕的集中体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躁,生活与婚姻思考在此更为放大,也表现了婴儿降生的不易。开头的塑胶婴儿是电影意象略显生硬。另外,满怀期待婴孩降生的孕妇失去孩子,搞得也太残酷了些。本片获当年的戛纳最佳导演,四位女主共得最佳女演员。
瑞典上世纪50年代针对产妇的社会保障令人惊叹:单身母亲津贴、单亲孩子福利、免费的育儿保险和社会保险,产前产后可随时入住的关怀中心,以及在法律的支持下,有专门的儿童调查专员帮助单身母亲向孩子的生父要求抚养费…… 见贤思齐焉,保障女性的生育尊严是生命的门槛,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门槛。
老伯中期,几乎零亮点的室内情节剧。兴许一旦熟习了形而上的思考(第七封印 野草莓)后,再拍简单的形而下的电影已经力不从心。
生育孩子这事儿上男的永远是十八线配角。//一切都没问题,孩子咋就活不下来呢?难解之谜只有问上帝,“冥冥之中”,是吧。生命真复杂,血肉神经,唯物也唯心,一到这种事情上,谁也无法绝对唯物。这门槛想跨过真难。
漸入佳境,覺得慢慢看到柏格曼的感受力變強了,技術也愈發到位。自己本身就喜歡這種室內劇女性細膩感性的戲,演員們非常強大,最後打電話那場看到泛淚,正式被柏格曼打動了一次。
960|4.5,非常动人的故事,伯格曼营造的那种情绪是能让你一直沉浸其中的。角色讲话都文绉绉的,富有哲思,相比之下作为cinema的那部分就比较暗淡。
纯女性视角,男性成分被忽略与贬低。产房中的女性,无论流产、分娩成功还是失败,都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从而展开对生命的重新思考与认知。
伯格曼关于“生命”主题的小品,虽无关哲学,仍旧很精彩。总之凡事需亲眼看见,才能开始相信;亲身经过,才会开始明白。事先凭人说多少哪里会懂?善良地补一个脑洞,stina和她丈夫以后的孩子,脸到底有多长?
确实不太适合在这个阶段看这部电影。但回过头来想,或许这又会帮助我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将来。
【C】一间产房,三位女人,三种不同的心境。
生命的门槛如此艰难,每一个新生儿的到来都是奇迹。女人对其的不同态度。但有时也确实那以扭过天意。
博格曼的通俗室内剧。上帝与人间,生与死,幸福与灾难,亲情与友情,博格曼再一次看似轻巧地指涉各类重要命题。几位主演舞台剧般的动情演出十分有感染力。影片的诗意停留在文本之间,粗茶淡饭,回味无穷。
mdmdmdmd我的影史top5,伯格曼才是我学电影的初心啊!思考生命思考关系和种种细微的感受!为什么拍对话的时候这些镜头切换和角度可以如此精准!狠狠拉片!比看剧情片爽多了。每一个剧情片,到了什么情节点该怎么处理简直乏味!!!理想中的电影电影要么深思要么是诗。
7/10。伯格曼中期执力探索精神的乏力,为了传达人物的深沉痛苦而用了超级戏剧化的场景安排和强烈的表现手法(持续大段的独白、长镜头和正面特写),三个女性最终一致走向了迷茫的门槛。不过缓慢节奏塔配纪实冷静给人以冗长之感,特写使用也不够咄咄逼人。
孕妇的故事。除了孕妇和那些来看望她们的人带来不同影响感受外,另外洋娃娃、屏风和花等道具也让人印象深刻。
[3.5/5.0] 比比安德森都演偏向活潑開朗的角色?(對比莉芙烏嫚跟英格莉杜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946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