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美国8.3分剧情战争《新西线无战事》
《新西线无战事》介绍
名称:新西线无战事
别名:Im Westen nicht Neues
主演:帕德里夏·妮尔 / 伊安·霍姆 / V / 伊万·斯图尔特 / Katerina·Lírová / 唐纳德·普利森斯 / 欧内斯特·博格宁 / 理查德·托马斯 / Colin·Mayes / Paul·Mark·Elliott / Dominic·Jephcott / Mark·Rospanmich / 迈克尔·谢尔德 / George·Winter / Matthew·Evans / 马克·德鲁里 / Arda·Brokmann / Mary·Miller / Tomás·Juricka / 大卫·布拉德利
导演:德尔伯特·曼
地区:美国
年份:1979
语言:英语
时长:157分钟
分类:战争片
《新西线无战事》剧情介绍
本片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围绕一名在一战中的普通德国士兵保罗·鲍曼(理查德·托马斯 Richard Thomas饰),作为整个西线残酷战争中的小小缩影。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保罗从迷恋战争到目睹战争后的心灰意冷,他才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尾声,死一般沉寂的前线出现了鸟鸣,保罗循声而找。突然一句战地报告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与和谐,影片在“西部前线一切平静”中结束。 本部由美国导演德尔伯特·曼于1979年翻拍的电视版本《西线无战事》,在当年电视艾美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荣获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1930年拍摄的版本已成为反战题材的经典之作,本作虽在艺术创新性上不如旧作,但导演仍以沉重的笔触和纯熟的手法,道尽战争的荒谬无情。《新西线无战事》豆瓣热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希望世界和平。
翻拍的很好
片里法国人说法语 德国人却都是用英语 太违和了 而且时间线模糊 季节感也弱 看得有点困扰
感觉又重温了一遍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很好的战争,列强们崩溃和解体了。中国才不至于进一步被瓜分。
都说最好的战争片是反战主题,胜在主题吧,战争场面没什么好说的
Pickelhaube爱好者一本满足
157分 与1930版同样优秀的改编作品 一条叙事线 反战主题明确 士兵厌战 战场好过1930版 731人评价 佳作不知为什么这么少
这个版本的西线无战事相比老版的更细腻一些,尤其是人物心理的刻画,开始有些桥段采用倒叙插叙,但却将故事情节叙述的足够清晰!再者是一些剧情演绎方面与老版不同,比如最后的结局,老版是保罗出战壕伸手抓蝴蝶,新版是保罗看到树梢上有白鸽,动笔画画……但是相同的是保罗还是被kill
一点没德国的感觉,整一群美国大兵。节奏有些缓慢,结构有些松散。
中规中矩的翻拍
我看的资源字幕和音轨都有问题,真是醉了。有点想吐槽。战争有时是某个人发起的,有的是某个民族发起的,最后只是把锅扔给某个人而已。我深信战争背后有更深层的矛盾,就好比落后就会挨打,不需要用某个罪魁祸首来掩饰。而且电影里吐槽十个新兵只有一个能活下来,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培训。曾经我在招行做电话销售时,就算给予完备培训,淘汰率也差不多十个留一个。上线实战不行就是不行,再怎么培训也没用。反战电影只是提出问题,从来不解决问题。指责比建设容易的多。最后,单纯就电影论电影,这部电影有点冗长。
经典的反战类影片。剧本选择了战争日记中,没有战事发生的一天,可就在这一天,几位曾经青春昂扬,充满朝气年轻人,却在西线因被流弹击中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影片并没有着力刻画战争的残酷,反倒记录了几位年轻人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变过程,其中不乏笑料和温情,可与结尾的对比起来,则更加凸显了战争的荒谬与无情。
没啥兴趣
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体生存的意义微不足道。战争是少数人发起的,无辜的人却血流成河。以士兵为第一视角的电影,越看越震撼。他们一无所知,像苍蝇一样的死去。
这部是翻拍,但已经很令人震惊了:战争会毁掉一个人,即使你幸存下来,你的人性也会土崩瓦解。原著是一战后一个德国人写的反战小说。可惜大部分德国人没有吸取教训,他们如同里面的老一辈,没有上过战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却渴望战争带来的荣耀,所以把这本书丢进了废纸篓,整装待发踏入二战
老版已经足够经典,但新版依然值得五星
震撼,第一次接触这部片子,这篇作品是五六年级《读者》上的影评。虽然是又一次翻拍,但是仍然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期待。正如雷马克在前言所说的那样,即使侥幸地从战争中幸存下来,这一代人也被毁灭了。没有任何的具体批判语言,这只是再展示个故事罢了,且是许多人的真相。活不下去的人丢掉了一切除了眼泪,活下去的人也茫然无措地审视着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影片剪辑我很喜欢,并不混乱的插叙,一帧帧镜头的切换,不断叠加的对比。最后的结尾,保罗画鸟时镜头戛然而止,这次不再是老师的打断了,而是叫嚣的呼啸而来的子弹,而当天电报,Im Westen nicht Neues。果然,个人的热烈鲜活的生命,一代人的熠熠闪光的青春,在战争面前也只是不值一提的炮灰罢了。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很重要。当然还有出色的导演和演员
7.0 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的战争类型片都是反战类型,若我对战争的快感大于杀戮残酷,那我德良心变硬了。不断的插叙、回忆是文本上快速的比较,缺失正面白刃而是己方的情绪表达来渲染国内对于士气的疑问。最后首尾呼应,西欧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平安的画画。
今天中央六看的回放,普通话配音。
从激情到灭亡。希望战争不再有。
西线无战事……
学生,老兵,女人,亲人,皇帝,更年轻的士兵,老师和更年轻的学生,全部聚集在战争周围。然后像柴禾一样被一把火烧掉了。
开头某波冲锋撤退镜头,一群演在走路,相当出戏;医院看望战友一幕,某医生看镜头粗糙了些
一战版德意志帝国兄弟连,看不到英勇杀敌,只有花样作死,不喜片头的字幕。
跟小说比起来显得比较普通,但是单独看的时候还是不错的电影
“如果我说了谎、我就再也不回来了”
CCTV6放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小时候看过,之前的全都不记得,只记得画小鸟时的结局。
把影片开始教师的那几段话中的德国和德国人名改成中国和中国人名,就是国产战争片的常用台词。战前军训的桥段,是后来我看过的港片和其它军事题材的老祖宗。真是经典!那才是1930年啊!可惜几年后,以国家的名义,二战又来了。比30版好看
“一个人若有幸从战争中逃脱,也会被战争摧毁。”
最帅的小可爱一早便领了盒饭,凯特大好人也没有好结局,最后保罗画鸟的时候中了流弹令人心碎~ 战争或反战,依然改变不了任何现状!难得从德军角度出发,人性都是相通的,不闷但略微冗长~ 4
央六放映,配音很好,演员果然是演员,看了他们不会变老,就知道真实的士兵大都傻傻呆呆的……
人啊,死得痛快是一种福报。
==
经典反战电影
小时候央视放的,看完就懵懂了解一战年轻人的心态,继而通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等等。《他们已不再变老》真是毫无态度可言,你再还原还是弱鸡
av29703465 “为国捐躯是肮脏与痛苦的事情 真到了那时,我宁愿活下去”
拖沓
电影讲的是一战的残酷,相比于其他战争电影,这部电影更多的是纪实,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正义总会胜利的宣扬。电影以男主角的视角讲述了从豪情壮志到心灰意冷的心理历程。最后补一句,这部剧的男孩子太多了,嘻嘻有点脸盲
那么有名的一本反战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就觉得很普通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注定比影视作品的长久。
记得本世纪初我刚上网的时候,网上的右派还是对“和平演变”之和平由衷赞美的人,现在的左棍右狗,全都是天天喊打的疯子。我只想说:自作孽不可活,你们可别拉上我。
1979年的翻拍版,完整的版本为160分钟。
演员挑得很合适,难得这么好的后期改编版本,回家那段真是催命。但要是Kat不死,保罗就总还有活着的安慰和希望吧,这个一路护着他走过来、父兄一般的老兵,所以Kat必须死,让他们都回去一起过战后生活就没教育意义了。比较30原初版同年的几部一战题材,都是要摧毁不能失去之人以完成对主角的精神摧毁。
战争,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类的灵魂,那种痛,没上过前线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为何自相残杀,我们本是兄弟啊!最后一幕深深刻进我的心里…
话说小时候看过,就是不知道叫什么,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这部翻拍,想想还是黑白老版记忆更深
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相残杀?
一部战争的启示录,放在20世纪30年代及7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下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79年翻拍,影射越战泥潭,片中主人公也一次次发问战争的意义。即便在今天,也足凌然反思~
比老版好一些,在原著基础有一点改动,比如最后保罗是在画鸟时被杀的~
我们叫嚣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性的坚守,所有的思想都是空谈。我们如潮流下的蝼蚁,迷茫而不知所措,却又不断前行。
比30年代版增加了很多东西。整个故事显得更充实。期待2015版
拍了这么多感人的反战电影,战争依然没有停止,好战分子依然充斥在世界各个角落
本来是想看书的,但是通过影片先了解剧情不为过吧。另外我认为如果配音是德语会更有味道 Im Westen Nichts Neues
把这部电影看两遍真的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心情很压抑。就像片中Paul说的那样,他们还都只是孩子,想玩耍,想嬉戏,想活着。战争真的就只是由少数人挑起,而那些人永远不用上战场,而是用其他数不胜数的生命去偿还
豆列里怎么把他搞成电视剧了,郁闷。
作为想看战争场面结果看了反战片 我表示好郁闷 不过戏确实是好戏
德语版本有几段德军指挥官的话没有德语配音,德国播放的译制片也有删减的情况,审查是无处不在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8955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