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战争历史《黑鹰坠落》
《黑鹰坠落》介绍
名称:黑鹰坠落
别名:黑鹰降落 / 黑鹰计划 / 黑鹰15小时
主演:艾瑞克·巴纳 / 艾文·布莱纳 / 汤姆·哈迪 / 威廉·菲德内尔 / 詹森·艾萨克 / 休·丹西 / 金·寇兹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奥兰多·布鲁姆 / 汤姆·塞兹摩尔 / 乔什·哈奈特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地区:美国
年份:2001
语言:英语
时长:152分钟
分类:剧情片
《黑鹰坠落》剧情介绍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黑鹰坠落》豆瓣热评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这里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煽情回忆,也没有《现代启示录》的痛苦反思,有的只是战争,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传说中的欧美男神群芳谱,AKA我的墙头是怎样在一部电影里连成万里长城的。
是想当作一个任务如何失败的案例来看的。。战斗场面够多,信息量还是不够全。。战争残酷狰狞自不必说,只是只有美方士兵单方面的人性化描画,至于那些发狂的索马里士兵却只是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成不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契机。。背景音乐很不错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发现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
这是我看过的美国战争大片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背景乐配的超级赞!!。。动作和阵容十分强大,但是这样的战争,感觉美国多管闲事害了自己。。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PS:华丽丽的hugh是医官(就是满脸是血那个,和josh一起抢救别人的医官),orlando刚出来就坠机,ewan猥琐的倒茶兵。汗颜。。
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电影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高潮;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但对于那些所谓为了升华主题所刻意加入的段落和细节,着实多余了些。
这片儿热闹得如同我们大年三十儿的晚上~
该片对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侵略索马里所造成约6,000至10,000人的死亡,其中2/3为妇女及儿童的伤亡一事闪躲不提
虽然长达2个半小时的片长,但能够记住的角色却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这片没有剧情……影片想高度还原一场战役的细节并非不好,但整部片子除了不断开枪开枪再开枪,却缺少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视野狭隘。同样是讲述小部队的命运,本片的制作理念和《从海底出击》几乎相反,而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Hans Zimmer配乐依旧搭调。不过激烈战斗中的部分煽情对白略显刻意。(8.5/10)
货真价实枪战片,40分钟铺垫过后整整一个半小时哒哒哒哒哒几乎没停过....最大的优点是拍得非常写实,把观众带进人间地狱修罗战场,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哪个角色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此次重温才发现卡司太强悍了:欧比旺、精灵王子、汤老湿、弑君者、马洪、卢修斯马尔福、艾瑞克巴纳...
16年之后(2017年)再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它开创的现代战争片电影美学,迄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光是战争场面就长达2小时。如果说《光荣之路》是先知, 《现代启示录》是哲学反思,《大兵瑞恩》是煽情义,《全金属外壳》是人性质问,《拆弹部队》是纪实,那本片就着重于战争中的写实、残忍、暴烈、可怖、凄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是大师级水准。8.5
雷德利·斯科特真牛逼,什么电影都能拍,而且还能拍好。
国产战争片:为了祖国冲啊!我们一定要争取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好莱坞战争片:我是谁?我在哪?我们为啥要打这破仗??这特么图的啥???
热门了十年都没冷却后,终于得看到这些教科书级别的巷战,不过脸盲的我,依然在裹着戎装的大明星阵容里,辨别不出哪个在游骑兵团,哪个在三角洲特战队,哪个在空降师。“我们在与整座城市为敌”,偏偏要等到这个时候,以为不过去个市场买菜偶尔提防砸来石头的美军,才会在胆寒中体现惊人战斗力。
枪战长的让人头皮发麻!美帝永远不会在战争片意淫自己把敌人踩在脚下,美军黑鹰+地面部队依然被非洲乡巴佬游击队打狼狈不堪!黑鹰坠落后,经典的电车问题,究竟是拯救被困人质还是不让自己人送死?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非洲蜀黍命就是贱,美帝军人的命就是高贵!人家死了1000人没拍电影!
连输都输得那么帅。我大美利坚是战无不胜的!
“这是我们的战争,你们美国人来干什么?!” 还好了,相较《拆弹部队》,镜头晃得还不算过分的。
颗粒感很强,仿佛呛得到沙子和黑烟,对摩加迪沙从全景到中心区域的切入展示。美军虽然掌控武器和科技优势,但陷于巷战的汪洋大海。感受最深的,是伴随着真实时间流逝(下午-黄昏-黑夜-凌晨),那种鲜血流淌的体验感,每一个倒下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啊。片中不乏后来的大明星,但完全服从于大头兵的角色。
在我非常有限的观影量里,这可能是唯一看过的真正“当代”战争片。军事科技更迭和发展远超电影技术,所以用电影有限技术手段和调度手法实现当代战争从全局到科技细节复杂性,这项工作可以算是伟大的。也正是阿萨亚斯所谓的,好莱坞新技术支持下大片才是真正的先锋电影。雷公神矣。
不掺杂一丝多余元素的纯战争片,相当写实精彩的巷战大戏,一度看傻眼,几大男神的硬汉形象,过目难忘,即便战争会带来无比惨烈的牺牲和伤痛,对双方来说都一样,但客观点看只要人类还在不断的繁殖和分裂,将和平与永恒划等号基本是个不切实际的美好期望,只有死亡才能见证战争的彻底结束。
蠢到家的leader负全责(白天在敌军腹地劫持人质)情报不准确—活靶子—遭全程民兵围攻—伤兵增多—空中支援受制约—地面救援受制约—循环4\5—伤兵再增多—地面\空袭解围。游骑兵和delta的能力差距.....3个delta夜袭就搞定一架火箭炮还射灭了另一车,NB.配乐:配弹仓库背景音乐nirvana的在子宫,
看完了此雷德利·斯科特战争片神作,买碟看的加长版(所以之前坚持没下载)。附带3条评论音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完美还原事件各个细节,堪称纪录片式的战争电影教科书。音效剪辑一流!战争场面真实而惨烈。啥也不说了,推荐!//20140823在资料馆大银幕再看,音响爽翻了啊啊啊!
美化战争的绝对文化主义||||美国人的狭隘
Ridley Scott的掌控很赞!Hans Zimmer的配乐很赞!Josh Hartnett的表演很赞!斯科特的作品一定要看加长版或者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
现在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年我对这片的第一印象是很平淡,也许当时就忙着在里面找熟人了?!不过后来再看观感大改,片中战争段落的层次和节奏感简直完美。今天去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大银幕真是太爽,效果爆赞!
有时战争无关正义,无关对错,无关什么荣誉,更别提什么所谓胜利,战争怎会有真正的赢家,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是残酷的死亡与遍地的鲜血。所以,很多时候,对士兵来说,他们只是单纯地“为自己的同胞而战”,仅此而已。感觉剪辑和摄影和音效都到了让人迷恋的程度,这种驾驭能力,或许,真的是需要天分的。
"今天是星期一,新的一周開展了!" 只有他們的家人以及和他們經歷過同一個訓練和戰鬥的人才真正理解一部分的他們。22年後,他們的後輩在伊拉克也做出了一樣的犧牲。在一般老百姓舒服地睡上覺度過每一天時,他們是晝夜靜默不語的隱形人。
太爱了!雷德利斯科特真是靠谱的好导演!
“1994年3月,随着美国的完全撤出,一年之后,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标志着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联合国把这个国家的命运交给了他自己的人民,似乎很合中国这样的胃口。但是内战一直持续到2004年,2011年7月,索马里还有一半人口缺少粮食,75%的人没有安全饮用水,除了海盗,我们很少听见他们的消息。”自己的家事如果自己没能力解决,外人的介入是否有正当性?如果基于内外合意,还好;如果是单方面宣称“人道主义救援”,难说。其实不光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也面临这个问题:如果别人没请你帮助,你想提供帮助的意义是什么呢?又或者说我们现在做慈善,而他们只是一味的要钱要粮,这样的慈善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你们真的以为,抓到艾迪德将军,我们就会放下武器,接受美国式民主、停止杀戮吗?”
短暂的铺垫,两个小时无尿点的高潮。民兵和美军都没有错,错的是发起战争的人。而受战争伤害最深的就是平民,影片中几个索马里平民伤亡的镜头太揪心。而且,这只是电影,现实只会比电影残酷百倍。
抛开行动背后的政治争议,单从战术执行层面上看,黑鹰直升机光天化日盘旋于高度敌对火力密集的摩加迪沙,随时可能遭遇从任何角落发生的火箭弹袭击,并因此而使整个行动陷入被动,这是制定计划阶段就该想到的高几率风险——连夜袭本拉登都有隐身直升机坠毁。以美军如此丰富的空中支援实战经验,似乎很难用士兵意外摔落引起连锁反应来解释此事,难道不摔,索马里武装分子就不发射火箭弹了?所以只能理解为,黑鹰坠落本就属于军事突袭行动预估内正常战损:没坠最好,坠也自然,不属意外。于是也就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此片得到美国防部的大力支持,多名军事专家被派来辅助拍摄,因为此次行动在他们看来军事层面并无“污点”。最终,与此态度相匹配的上扬情绪也的确通过斯科特的镜头语言表现了出来。
你说这事儿干的,难得美军有了联合国授权想干件好事儿,却给办砸了!死亡18人,被俘虏1人,两具尸体还被拿来游街示众,耻辱啊!要知道美军出动的可是三角洲这样的王牌特种部队,单兵素质和单兵武器都远远高于索马里的散兵游勇,可是这显然是一次的失败的特种军事行动,片中开头的那个线人可能是个双面间谍,美军估计是被下套了。而且当年GPS刚发明还没有被运用到一线部队,使得部队与部队的协同,空中与地面的协同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电影对此表现非常充分,侦察机对于卡车部队的指导作用很有限,光找个黑鹰坠落地就很麻烦。于是就陷入了城市巷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呀,自然就会非常被动。荒谬的是这一仗把美军干怂了,之后再也不管索马里了,于是海盗持续猖獗!非常好奇本片动用了多少枪支,群众演员,装了多少炸点,真的牛逼!
Battlestar Galactica的配乐风格应该深受影响(151123/24 144min)
斯考特这部作品与角斗士形成鲜明对比,一是集体精神的史诗,一是个人命运的决斗。索马里事件的悲情处在于American leadership的彻底失败,无论出于人道主义还是政治阴谋,美军的行动受到了民兵的激烈对抗。每一文明都有自己的命运,外力介入时常落得腹背受敌的下场,索马里如此,朝鲜如此,中东亦如此
好多熟脸,以前看过一次又看了一次。布鲁姆龙套,还有Ewan和汤姆哈迪。索马里战争的无谓牺牲。不过战争场面还是拍得挺精彩的。
很写实的一部片子,看的过程中为深陷敌后士兵的命运深深担忧。看过这片子后,我下了单机版的游戏,试图以己之力救他们于水火。
巷战百科全书。不拖泥带水,不刻意拔高,在各种眼花缭乱的场面调度之上,雷公抓住了时间的命门,令每一秒都充满生死变数。
空间意识、环境意识、运动意识、镜头意识、剪辑意识高度统一的绝佳范本,这才叫拍电影,不是到了高潮来上一段机位死板的平剪就能称作“导演调度”的,如此一来反观本片,雷公的确是神。
决不能丢下同胞……咖啡没了,我给你倒了茶……悲壮的战争中的乐观向上,对生命的尊重难以令人不感动。看惯了国内杀戮的剧情,需要洗涤,吐掉狼奶,这是不错的重新感知战争的片子。
仍然觉得黑鹰和《拯救大兵瑞恩》是战争片的双璧,一个类似于古典主义战争的余音袅袅,另一个类似于现代战争铁幕的缓缓拉开。
7/10。刻意选择最壮观的大全景加以发挥临场感:直升机上俯视地面密密麻麻的饥民不顾暴徒殴打涌向运粮车,弹壳余温在高光作用下形成烟雾的夜战场景,战争美学强调纪实性没有非常大义泯然的台词,当美军祈祷妇女不要捡起枪、小孩扔掉枪扑向误杀的民兵亲戚,偶尔表现敌方的情感是除影片场面外唯一可取的。
催眠佳品,整部片子看睡了三次。斯科特的万年泛黄滤镜依旧恶心,角色之间也看不出什么区别,一组一组的人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干嘛。而且还有艾文·布莱纳这个不会演戏又时时抢戏一辈子靠老乡导演提携的杂种出境,烦死人了简直。军事场面做的还凑合,两星
70/100,调度太好了,镜头的各种使用也是教科书级别的,但是问题在于出现的角色让人记不住,故事同样也是乏力的,中段开始一直狂轰滥炸我真的受不了,好在它还是能够托出战争之殇的主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9108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