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美国8.0分历史传记爱情《烽火赤焰万里情》
《烽火赤焰万里情》介绍
名称:烽火赤焰万里情
别名:乱世情天(港) / 烽火赤焰万里情(台) / 赤色分子
主演:沃伦·比蒂 / 黛安·基顿 / 杰克·尼科尔森 / 爱德华·赫曼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吉恩·哈克曼
导演:沃伦·比蒂
地区:美国
年份:1981
语言:英语
时长:195分钟
分类:爱情片
《烽火赤焰万里情》剧情介绍
二十年代初期,响往共产主义的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千方百计跑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体验生活,追求理想的政治国度,并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导文学《震动世界的十天》。然而,他最后对共产主义彻底失望,重回自由世界。 电影摘要: 第一幕:雷德和露易丝·布莱恩特在波特兰相遇。 第二幕:20世纪10年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知识分子生活。雷德和露易丝被尤金·奥尼尔和艾玛·高曼等思想家吸引。 第三幕:雷德和露易丝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第四幕:雷德试图在美国建立共产党。 第五幕:雷德来到俄国接受布尔什维克的帮助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雷德去世,年仅32岁。 五个部分充满了乱糟糟的争吵,换句话说,这很难让你对这段历史激起足够的兴趣。在第一部分,观众必须容忍长时间谄媚性的诱导。在这之后,则是雷德和露易丝一段奇怪的爱情:当他们彼此凝视,伴随着革命的高潮和八十年庸俗的音乐,这对恋人的爱情似乎也达到了顶点。第二部分似乎值得一看,事实上,如果影片在这个间断之前结束的话,会比现在这个版本好的多,因为工人运动造成的气氛足以充实这部电影。也许沃伦·比蒂想得太多了,而且多是西方社会对苏联幻觉式的认知,所以才造就了这只嘈杂的万花筒。《烽火赤焰万里情》豆瓣热评
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严酷无情的现实最终给理想主义者约翰·里德的一生都烙上了悲剧性的阴影。片子比较长,各部分的衔接也较差,但总体而言很感人,沃伦·比蒂非常卖力,为了这部电影瘦了30磅并患病,不过1982年的奥斯卡小金人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了。杰克·尼克尔森戏份不算多但绝不比比蒂差。
“四百万人民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无法起效的制度。”怀揣热情,想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最终变成了一个囚徒,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而这一切,由不得自己做选择。“你杀死了异议,你就扼杀了革命。”革命就是异议,是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现实的破灭,他只想回家,然而结局只有死
reds 和 the end of the affair 连续看,才会觉得同样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同样是偷男作家的汉,女愤青和女文青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不是在微博上吐个槽发个嗲就叫激进派的,真正的激进派都是不要命的疯子.里根遇刺的同年,保守的会员们当然是投票给又挺犹又挺新教徒的<火战车>了,和去年<国王演讲>大胜一个理.哪部更经得住时间之沙,都用不着30年吧
还是叫《赤色分子》为好。三个多小时,视线始终无法离开。男主角从作家到活动家,女主角从反叛家庭到政治觉醒,每一步都清晰可见。一大特色是谁的单句越长谁的觉悟越高。
人物大于历史的传记片,哀怨纠缠过多了些,这就是美国人不能红化的根源罢。
实在太长……然后导致非常流水账……好像这类“史诗”电影也是流行过一阵的
集体大合唱国际歌那段可以拍的更有感染力。
(豆瓣简介写的啥玩意)7.8/10。1910s左右:共产主义活动家男主为推广(真正的)共产主义迎难而上奋斗一生的理想主义,以及他与逐渐觉醒成女权主义者的女主充满争吵与出轨但依然相爱的复杂爱情。影片剪辑精准娴熟,高水平的摄影美术颇有种史诗的厚重感,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较淡(也与不少破坏浸入的访谈(影片的历史与角色是真实情况改编)片段有关)+较拖,合起来扣1分。
“杰克,出租车在等你。”一个个人可能不是自私的,但是一个群体一定是自私的。我想理想主义者就是被利用的吧!
第五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感情部分很可爱 一个女人只是想做个人 和男人一样就是女权主义者了?大变革中的激情只是一瞬 理想主义的梦只是梦 梦也只是一瞬 然后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you don’t think a man can be an individual and be true to the collective,or speak for his own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at the same time,or love his wife and still be faithful to the revolution you don’t have a self to give -what as?-comrades不知怎突然想到你可以爱整个人类而不爱一个个具体的人 人永远不会只有一面
着实考验观众耐心的电影!任何爱情在革命背景的衬托下都会显得格外伟大!三个小时,好累啊!节奏缓慢了点!
Revolution~只要一听到这个字,老子斗象打了鸡血一样激动,靠,必须是病啊!
Warren Beatty的角色叫Jack,真正的Jack Nicholson和Diane Keaton原来三十年前就情怨难了。
不怎么爱看传记,同样不怎么爱看这部电影。本应有沉重的历史质感,重点却放在两位理想主义者的爱情上,好在这份爱情并不太俗套,戏剧张力十足,几个历史大事件镜头历史感十足,然而影片本身仅仅停留在猎奇层面并未深挖历史本质;倒是几段叙述别出心裁,颇有怀疑论语调;当然重要的一点是,尼克尔森最帅
2007 11 26 背景知识缺得太多,所以有时很难理解.
在周六花了3个多小时看了这电影,差不多等于看了一部日剧了。这是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导演极力想把Jack刻画成一个“想扛下所有人类问题,以解救所有人类”的“现世耶稣”,但是电影里对爱情的着墨比环境多太多了。好像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来源,只是现任总统的出尔反尔。最后很有意思的是,国际共产确实是另一个令人失望的寄托,他最后可能真是只有一死了,要不难以解放心中的郁结吧。
女文青爱起来能把人腻歪死,女愤青一路劈腿过来却这么感人。多关注点外界少纠结点自己,有主见干脆利落的女人实在有魅力。头一次觉得黛安·基顿还是有演技&美的,至于全片的质量...只想感慨贝宁的牛逼
美国左翼是全世界我最爱的思想人群,为理想奋斗一生,没极权,没压迫,没剥削,没特殊阶层,没利益集团,公平,自由,民主,政治纯粹,清明,理想破灭,人即死亡,作为理想主义者,看到老人沧桑的声音讲述美国左翼的过往时,感动的一塌糊涂,理想主义——永生不死
历史没学好的缘故吧,实在不懂电影里的那些人激动个啥,说话都那么快。大概就是以为共产主义好,后来体验一下发现跟自己想象的相差太大,还没资本主义好,可惜已经回不去了
不太喜欢这个角度。人物对话总是吵吵闹闹,更多感受的是人物情绪而不是他们的想法。不过沃伦还是很厉害的。讨厌文青戴安基顿 演谁都像她自己
2016.05.21“no zuo no die”的典型,感觉这种理想主义者在革命大潮中就像是落入狼群的羊似的,有理想的人强大,而有私心的人强悍。
三颗半吧,四舍五入;维托里奥和戴迪•艾伦都很强大
这个片名比“赤色分子”恰当很多,过于慢热,前半部分完全是无用的三角爱情故事,完全可以剪到2个小时以内。
三个小时的gm浪漫史诗,足够壮美。理想主义者的信仰和爱情,从来都是那么的奋不顾身,外人看会觉得特别幼稚天真,然而时间久了就知道主角的行为是多么勇敢珍贵,更何况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中强烈的时空位移与激烈冲突,比《英国病人》还要猛。它对意识形态的观察思考也是近几年看到的最深邃的:左翼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权利,但也时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义务,换句话说:丢掉一切自我,包括爱情,时刻准备牺牲;否则,你只是个如英国工党一般在会议室叫唤着的怪人。
剧中一句台词:“谁决定真相,你还是党?”哈哈哈,笑翻了。
写《震撼世界的十天》的美国记者里德的传记片,但是重点似乎是在写他和路易斯的爱情,所以中文名比英文名更切题一些。有不少关于20世纪初西方和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左派艺术家的内容。
I don't want to play in your yard~~ 荡气回肠,芜杂多味,爱情片?政治片?事实是理想主义者永远视而不见的悬崖深渊。
在那样一个年代,我们曾经满怀激情地朗诵着文字。影片有意用伪纪录片的形式从多个角度让人物形象更加神秘,最感人的仍是结尾那些回答“他的话我已大概记不清了,大概是,有伟大事业在前方,值得为之生,值得为之死”。如果早一点成婚,有了孩子,他或许会成为美国一个幸福安逸的普通人。但那样他就不是约翰里德了,一代代人会随着时间而老去,但只要仍然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世界就依旧年轻
因题材关系给4星。warren知道自己适合塑造衣衫褴褛,自我解嘲,时代负我的小英雄。难得顾全Diane扮演的女革命者视角,连次要人物尤金奥尼尔都好安静,痴情,可爱。被采访的当年同志回忆,you think they were socialists? a lot of them were just idealists.
导演沃伦·比蒂在拍摄现场解释了工人运动的意义之后,群众演员们充分领悟了,他们开始罢工要求更高的工资待遇。
不关心战争,不关心革命,只关注大时代下的小情感
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多年后朋友们回想起来却大多不记得他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震动世界的十天》作者、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雷德的传记影片。美国人眼中的十月革命。理想出于真诚,令人尊敬,值得同情。荒谬而可悲的是,真诚追求的理想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恶梦!雷德抗议篡改他的演讲稿,表示要用真相宣传人;消灭了异议,革命就死亡了。共产国际的苏联人说:谁定义真相?是你还是党?
革命本来就不应该是隔空喊话,都得必须实打实地把自个扔进”滚滚红尘“。
不谈内容,超快语速和超大信息量的对话已经足够引人注目。政治控终究是很命苦的。“伟大的事业在前面,值得为之生,为之死”、“他是社会主义者吗,他们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
1. 理想,值得你为之生为之死. 2. 你无法预估一个人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有多大. 3.敏感词...
这片蛮唬人的,无论是它的内容,翻译名,它的片长,还有类似<拯救大兵瑞恩>里多个耄耋老人的真人访谈,都是一副史诗佳片的样子。可惜这剧本撑不起这么长的时间,片子里面的内容真不多。本来以为会像<天国王朝>一样,熬过前面三分之一的剧情, 后面就渐入佳境了。但这片子从头疲软到最后,没什么太大的可看性。P.S.这片搞得我现在极度想看烂片,无脑片。
各种非常棒的素材的大集合,就是情节有点拖沓,剧情感太弱。全景式的展现了工人运动和革命家的种种。另一个角度上说,这片也反映了美国对工人运动,社会主义,以及苏联的态度。
左派知识分子史诗作品 看见了斯诺等人的影子
这个题材其实让身处社会主义国家的导演去拍肯定更有反思力量,但是也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美国人会对这个感兴趣。
格林威治村的纽漂们,早期美国左派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理想的灾难。
不错的爱情片,但传记和历史的元素都太单一,总的观感下来就是乱糟糟的。沃伦比蒂太喜欢演笨手笨脚的角色了..
国际歌声中的十月革命有几分浪漫色彩,只是更多的是血腥
特殊背景下的爱情故事,里德和路易斯个人的追求都不同,但都相互爱着彼此。尽管这段感情没有使得他们相伴终生,但两人一起经历过的都是最好的回忆。
应该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理想主义者最终梦碎,妻子万里寻夫极尽感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9144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