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美国7.5分犯罪剧情《小奥德萨》
《小奥德萨》介绍
名称:小奥德萨
别名:杀手怨曲 / 杀手悲歌 / 小敖德萨
主演:蒂姆·罗斯 / 爱德华·福隆 / 莫伊拉·凯利 / 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导演:詹姆斯·格雷
地区:美国
年份:1994
语言:英语
时长:98分钟
分类:剧情片
《小奥德萨》剧情介绍
影片简介 做了多年职业杀手的乔舒亚在一次合同途中,要在小奥德萨停留,因为当年的他就是从这俄罗斯移民区跑出去闯荡江湖的,这里有他的亲人和朋友。但是这次省亲彻底失败,母亲重病不起,父亲嫌他名声不好,态度冷淡,旧日的爱情和兄弟间的手足情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而惟有当地的黑帮对他的旧怨一丝没有减退... 影片评价 最初,导演James Gray万事俱备, 只是找不到理想的男主角----一个青年版帕西诺, 很巧他看了《凡高与提奥》, 当时的反应就是"这人是谁!", 他那时还没看过《落水狗》, 立刻找了来看, 看完了决定Tim就是乔舒亚; 他随后去找Tim, Tim和他谈过后, 当即同意出演: 那时他既没看剧本也没问价钱, 就直接签上了自已的名字. 对此Gray对记者说: 他, 有种. 对片中的一段床戏, Tim说他这么多年, 即使从前拍captives, 也没碰到过这种情况. 据他的描述, 演他女朋友的Moira Kelly是个很清高的女孩子, 而且信天主教, 拍戏之前他们都喝了点酒, 然后一遍就通过了. 有人统计Tim在这个片子里只笑了两次. James Gray评价TR, 说他"人很好, 但是被一些黑暗的东西吸引". 本片获得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小奥德萨》豆瓣热评
二刷改五星 情感逻辑复杂程度堪比独行杀手 有空写长评单从剧情方面好好挖一下 有非常大的诠释空间;两代人的坚强与软弱——鞭打索求尊重、烧尸自欺“无尸体无犯罪” ;几处非常隐蔽的暗线:二代移民借款难还受帮派压迫--反抗杀人;结尾处烧尸乃是回忆第一次烧尸 对应“无尸体无犯罪”还有太多可解读..
纽约三部曲之一,詹姆斯格雷处女作,缩小《教父》,精神《斗鱼》,风格相当成熟老练,光线阴影布局构图深受科波拉影响;由点及面扩散的悲剧色彩,又刻意地与观众保持着冷静的距离(或许是摄影的缘故),以此推延出高度观赏性,最后枪战戏尤为如此,克制理性却力量十足。| 等10秒看上帝会不会救你。
看得出来从处女作开始詹姆士·格雷就深受科波拉影响,这部处处都是《斗鱼》的影子,蒂姆·罗斯完全就是米基洛克的杀手版本。不过能把处女作拍成这样也算是很强大了。
这真是一部碉堡的处女作,James Gray从一开始就走“家族情仇爱恨史诗风”啊,简称“教父真爱粉”,虽然一开始节奏略慢导致跟后面有点不合拍...但最后的枪战戏真是太赞了!
平淡无奇的电影,TR都不甚出彩,只有那个忧郁却无比美丽的弟弟几乎抢尽所有光彩,太难得被一个演员惊艳到,他的演技和外貌给了角色全部的生命,只可惜现实之中,最美好的凋谢的最快,如今的那位“少年”,如同天使迷失在地狱,不复往昔。
雪城追逐,十秒救赎,被单之影;严父逆子,兄弟情深,论给两岁儿童读《罪与罚》当枕边故事的危害
Gray首作已经能看出后几部的轮廓了,无法摆脱的父—兄—弟三角关系这一部讲得更加直白。当哥哥迫使父亲下跪从而取代他的家庭等级地位之时,父亲极具嘲讽地说出了那句“I don't need a gun to be a man.” ,以此导向了那个原想避免,实则催化的悲剧家庭结局。整部电影尽管只以断面呈现,却始终笼罩在移民的阴影之下,这种愁绪与The Yards里Joaquin Phoenix被说“You'll never be as white as they are”是一致的。
2015.10.18本片的色调我真是非常非常喜欢,但对电影感觉一般。Gray的导演水平远胜编剧水平,使得影片呈现奇异的落差:有感觉,但欠感触;画面的渲染作用超凡脱俗,但角色的情绪和遭遇缺乏感染力。电影有明显《教父》的影子,但只模仿了后者冷、硬、克制的表面,未学到其厚重而深沉的内核。
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血缘(情感)羁绊是格雷电影里理所当然的存在和叙事燃料,这种羁绊往往被赋予宗教般的稳固性并不断得到加强,由此所有的矛盾与情绪都集中于想要跟家庭和解却反把家庭推向瓦解的宿命悲怆感,这种“人物历史和当下的切断”成为格雷电影一直以来的缺陷。相较之下《我们拥有夜晚》的好感提升。
格雷早期的黑帮或者警匪电影都不是类型片,而是家庭剧。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在格雷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中被一位深情而又绝情的杀手彻底改写。大公无私的英雄在《小奥德萨》是一个卑微而又幸运的小人物,男主角因擅长杀人而丧失了所有牵挂,最终他被命运塑造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但我们却能从迷人的光影中看得出来,事实并不尽然。滚烫的胶片上镌刻着一个少年的迷影情结,在弥漫着往日情怀与离别愁思的黑夜里,格雷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统寄托于那间小小的电影院。在那幅三人同框的画面中,我们看清了作者以及他电影作品里所彰显的哲学、神性与高贵格调。除此之外,将自己视为杀手的导演还有科恩兄弟、王家卫、昆汀和卡拉克斯。嗯!还有他们共同的精神之父——库布里克。但凡是个四海为家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是视死如归的无根鸟。
爱德华弗隆又当了一次帅哥的倒霉小弟弟
太装蛋了。你可能很疑惑这样一部无聊沉闷的电影怎么会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但是当你知道当年那届威尼斯评委会主席是大卫林奇这个装逼犯时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PS 蒂姆罗斯依然很销魂,当然,这和导演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1.暗黑使者2.少年太美3.最佳杀手就是谣言4.多推镜,突出人物放大表情5.静音的ML6.冷静克制,残忍凌厉7.大哥的反抗父权,将父辈的尊严完全剥离,而弟弟逃避隐忍8.我不知什么令你如此9.俄罗斯,犹太人,美国10.你已毁了整个家11.处女作12.献民的课考试片目13.说不出来,电影太阴冷了,就如那场无情的大雪
前面那么那么正经的在描绘一个家庭,然后结尾各种死各种被射杀,主角孤独了,这也太狗血了!!!特别是弟弟的死,这种安排都想笑!
7.8 后半段渐入佳境,基调沉重,配乐更沉重,复杂的人物关系,冷峻的杀人镜头,最终引向了悲剧,文艺犯罪片,你信上帝吗?给你10秒钟,看看上帝会不会救你。
James Gray评价TR, 说他"人很好, 但是被一些黑暗的东西吸引". TR的电影总是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阴暗气息,平时看似随性无所谓,总在不经意中爆发,心中仍然留有尺度,这是属于TR的杀手本色。这种风格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的Cal Lightman。
拍的是什么?人,城市,情绪,空间,流动。缺席的人,缺席的情感。入席的是布鲁克林的街道,以及背叛。以杀手为主角,竟敢拍摄家庭。我在埋葬我的弟弟时,只能听到纽约的风声。
正在学步的James Gray。黑帮版的奥德赛,不可返回,没有救赎,成为格雷不断重述的主题。
被结尾的肃穆与冷寂彻底击中,女友的头和弟弟的脚,洁白的床单遮挡在中间,融不掉的雪,未流干的血,驮着尸体行走,抛入熊熊烈火。布鲁克林的磁场笼罩在人物周身,对话是倾诉和审判,看不出悲伤,但心已成枯灯。
终于在所谓的略狗血化格雷的剧本内做到了演员都不掉链子 说实话华金在格雷的戏里真是破绽百出 完全禁不住推敲 Tim Roth 和 Furlong 竟然意外的合拍克制 气质全在线
从Reservoir Dogs就可以看出 TR有演杀手痞子的气质 只是故事有点淡~
蒂姆·罗斯在垃圾场开枪的那场戏,我甚至愿意做那个被枪杀的人质,只为成就那一刻的神圣的美。
布鲁克林被拍得又冷又怆,蜷居在小奥德萨背井离乡的俄罗斯犹太人总有着无所归依的怅惘,而新诞生于这片土地的年轻一代站无可避免地成为美国人。杀人任务的前因后果淡入淡出,黑帮仇杀的主线退让给了家庭悲剧,父权没落和奄奄一息的母亲,看似四处游荡却无处可逃的杀手,最终回到原点,随行而至的噩运如鬼魅潜入攫取性命。
8.0 非传统黑帮片,格雷这部处女作重点着墨在了一个家庭的爱恨情仇。影片的基调就像小奥德萨的冬天一样冷峻,肃杀的氛围下过往的情谊随之烟消云散,唯留悔恨和不甘。注定的。
又一部氛围营造的佳片,冷冽,阴影。最爱兄弟俩同框边吃边聊,以及入室绑人和垃圾场枪杀几场戏。片子剪辑和灯光很有意思,黑色电影调调的集大成。形式大于内容,作为一部处女作,很溜了。8
命运安排的悲剧,一个杀手的返乡之旅,往日爱恨情仇家庭矛盾丝毫不减,人物和人物关系写的太好了,每个人缓缓走向宿命终点,与世界末日有呼应的点
格雷黑帮故事框架下现实主义故事,比之后的两部好太多,哥哥流浪的犹太人,弟弟是完全的美国人。镜头下的纽约一如既往的充满优雅的旧时代气息,用美化过的视角静静审视着一个群体的生活琐碎,于是类型题材、日常视角、作者笔触三者在结合之后实现了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格雷的处女作有些故作老成,拍得太冷静,但感觉又很奇怪。杀手生病的母亲和弟弟,应该是改编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拍得也都挺有仪式感的,但太模仿《教父》了,三星半。
James Gray第一部片,很直接的犯罪电影,不搞幽默不搞讽刺,甚至都没什么悲情,因为导演显然并没有想让观众同情这个男主。所以……所以对我来说就没什么感觉了。除了一直阴郁的气氛塑造的还算不错以外,这种一言不合掏出枪就杀人杀完了还要焚尸的犯罪片实在不是我的菜……
You‘re a hybrid, half angle, half demon. Tim Roth, you are abso-fucking-lutely sexy! 紀錄片拍攝手法紀實風格,Gray最好的電影。It‘s the choice.喬舒亞做了選擇,間接把懲罰給了家人
4.5 命运悲剧。作为一部处女作,成熟到不可思议。节制的力量是惊人的。特别喜欢tim roth女友被毙的那场戏,白布背景居然没有飚血,(考虑到之前有性爱场面)成功回避了廉价的浪漫主义伪情怀。
乱…于整体的承接关系镜头还是软,因此即使情节大致统筹,有些事件却看起来乏善,有些又很惊人。复沓需要更精准的尺度,但已经在“旧故事”之外了(>>>Rumble Fish,对于Gray还不够)。音乐全篇是顶好的,唤醒心脏的运动。
杀手噱头,实是家庭戏。表演不错,不过结局实在是太无泪了。
配乐已经能看出来后面《星际探索》的影子,吟唱与空灵。前面是借黑帮片为壳讲家庭关系,结尾调度枪击戏超出预期的好看。感情很充裕,无论是兄弟关系还是母子,父子,爱情。半夜砸开博物馆大门去参观,你可以不这么坚强,你不必一直这样,你可以sad。再次感叹第一部看蒂姆罗斯是海上钢琴师,如果是先看他的混混形象可能难以入戏,虽然这部还是挺帅的。然后母亲演技惊人,加起来戏份可能不到十分钟,拿下威尼斯最佳女配。
爱德华福隆真是弟弟专业户啊 负责衬托各种哥哥 蒂姆罗斯在这里真帅 真是能文能武 可惜电影太过于平淡了
用拨号的速度,强顶着卡 卡 卡,看完了,感觉Tr丢尸体的时候把老命都丢了
格雷从首部作品起,就如此注重对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的表达。前半段稍平,但后半段渐入佳境。格雷对于中远景镜头的老道运用,以及对于光线和色彩的灵敏感知,造就了几场极具张力的戏:午夜处决、雪地“弑父”、墓场目送、白布枪战……在悲怆、庄重、宗教感强烈的氛围中,一个家庭的悲剧黯然收尾,一张了无生气的脸庞出现在画面之中,此处与开头第一镜相类似,甚至两处的配乐都是相同的,形成了形式上的呼应,凸显了命运上的某种关联。
作为处女作来说简直碉堡,James Gray已然成熟的导演技巧,起点很高,最后那场枪战戏是真的厉害。整体受科波拉的影响较明显,剧作上比较单薄。
2007年9月21日 燕园421 artison1994出品 背负家庭情感的杀手以及他所带来的噩运
除了干净利落的杀手气质以外,家族关系也是很大看点,移民身份,全部希望寄托于美国出生的小儿子身上,最后自食其果的自己把自己的希望葬送了。好奇俄罗斯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
枪口下的人在死前的呢喃与啜泣、病重垂危的母亲含糊不清的俄语、寂静中的三声枪响,都是无家可归的杀手的种种乡愁。
-“你好,你是演员吗?” -“不,不是。我是敖德萨人。” @望京电影资料馆
格雷處女作。鏡頭前後左右來回得真好。配樂格調奇高,卻不過分。高潮戲拍得多平實啊。喜歡!
B+ / 首作风格化的影像还尚未被搭入任何规整的框架。科波拉的续写,「我们拥有夜晚」的局部,父子兄弟与情仇,孤独又萧瑟。结尾大赞。
紅墳墓腦瘤發作痛苦呻吟的演技……原來威尼斯影展曾經有最佳女配角獎。原生家庭不是加入黑幫就能切斷的,加入黑幫不是洗手就能不幹的。相比費拉拉拍的黑幫片,情感較內斂,氣勢較空虛,氣質挺文藝。
亲近的人全部给作死了。。。那个sasha到底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鉴于我一直不喜欢tim roth(总觉得他是獐头鼠目的代名词)降一星
还没意识到如果数了10秒会怎样,内敛的弟弟已经倒在了失误的枪口下。黑帮片的剧情面子,却包裹着兄弟情、家庭的里子,关键是这样搭配出来的故事还并不让人觉得违和。节奏沉稳,镜头冷静,表达克制,一宗宿命的悲剧被拍得有板有眼,手法娴熟。为处女作点赞!
好冷的电影,天气冷,人心也冷。又一个大家长父亲导致的家庭悲剧,父亲并不是坏人而是过于刚强,我想就算到人生最后一刻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变成这样,因为他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
Tim Roth简直翻版De Niro... 35 mm #Filmothèque
些微稚拙 几处剪辑点都显得蛮僵硬的 包括戏剧性的剧作设计在这部里面看来也过于刻意了一些 离《斗鱼》明明就差得远多了 但不外乎仍然是格雷想要表达的那些主题
風格化的首作結果是JG拍最好的一部片。他少有地妥善為電影結尾,沒有跌入那種不斷添加的迷局。除了對比強烈的懷舊感,卑微街區的生活化,福隆最後的美都是讓人記憶深刻的點。他們最後變成漂泊的鬼,無論活著還是死亡。
3.5 不受欢迎的归乡之人,弑父的儿子,失去和遗憾将伴随其一生,可他并不是一个进取之人,这种对命运的无力感的背叛接受也延续至格雷所有的作品之中。暴力戏的声轨很有意思,几乎都是半静音状态。
格雷从处女作就奠定了对父系血缘的痴迷。男性的弑父与爱兄,自恋与自毁,始终在宗教和古典戏剧的框架里演变。
废话太多,耍忧郁,看得我要睡着了。可到最后。。。后劲有点大(虽然到一半就差不多知道剧情的走向一定会是跟男主亲近的人都挂了)。果然是新人,视听还可以再考究一点
相比《教父》,此片与《美往》可能有着更自然的映照,寒冬的黑道,也有纯真的理想在燃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9285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