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法国7.1分剧情《人之子》
《人之子》介绍
名称:人之子
别名:人之子(港) / 耶稣的生活 / The life of Jesus
主演:达维德·杜什 / Kader·Chaatouf / Marjorie·Cottreel
导演:布鲁诺·杜蒙
地区:法国
年份:1997
语言:法语
时长:96分钟
分类:剧情片
《人之子》剧情介绍
居住在法国北部城镇的弗莱迪(David Douche 饰)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他的母亲靠经营小餐馆为生,母亲的溺爱让弗莱迪根本不去考虑未来。他或者和三五好友骑着摩托车招摇过市,或者和女友玛莉(Marjorie Cottreel 饰)纵情享受与水之欢。在这个平静得近乎无聊的小镇,甚至死亡也无法激起太多涟漪。然而,一些阿拉伯移民却改变了弗莱迪的生活轨迹。张扬倔强的阿拉伯青年卡德(Kader Chaatouf 饰)主动向玛莉搭讪,这引起弗莱迪一伙强烈的不满…… 本片荣获1997年英国电影学院萨瑟兰郡奖、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相机奖特别提及、199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1997年欧洲电影节欧洲年度发现、1997年让维果最佳影片奖、1997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人之子》豆瓣热评
隐隐约约,有些不安。晃晃悠悠,有些躁动;每一位无所事事的青年,都是一枚等待点燃的炸弹。
6/10。处女作就自觉塑造了布列松式冷漠面孔的表演指导,弗雷迪把青春浪费在攒彩票和骑摩托招摇过市,要不然就参加乐队的排练,他和母亲一样根本不考虑未来,在两人首次交流的片段,母亲光顾着看非洲爆发传染病的电视新闻发表评论,却不回应弗莱迪的表情,有两次他靠踢砖墙发泄怒气,杜蒙认为这些肢体细节比话语更能描绘故事,在弗莱迪和女友搭乘升降机一场戏,他拥抱时比说话距离更近、表现更热情,俯视城郊的远景将天地分割开来,成为影片唯一包含希望的场景。最终杜蒙的关注点落在种族看法上,白人永远不自知地侮辱移民、把外来者赶出他们的生存空间,弗莱迪把积攒的暴怒宣泄到想搭讪女友的阿拉伯青年身上,结尾被一名警官告知青年已死,窝在椅子里的弗莱迪缓缓抬头瞥以确认的眼神,手臂留下明显抓痕,他并没有露出残酷的神态,显示出冰冷疏离的气质。
第一部布鲁诺·杜蒙,无感。小镇,无所事事的青年,患癫痫的青年,开摩托,拿补助金,不找工作,男女有性无爱。妄图窥探社会的动机一目了然。一切皆自本能,欲望的释放。冷冰冰,有风格,但不是我的菜。
3.5,杜蒙的影像惊人的敏感。casting也是做到处心积虑,我不信他的选角没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不只是法国“村里人”的红脸蛋那么简单,那是一个种族甚至物种面对另一族群产生的强烈的猎奇、焦虑和距离感,我们像是在看动物一样观察他们,以及他们身上汹涌的动物性
我才知道杜蒙的风格很大程度是布列松式的,镜头实在是简洁有力,强...
三星半//看到最后突然想到 难道这演员表演指导是学的布列松???镜头的简洁和力量感倒是有些类似 但是什么原因让电影看起来有些沉闷且无趣……//最有可能的是这种沉闷且无趣正是弗莱迪这样小镇青年每天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如果是这样 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那些有可能给生活带来快乐的行为都变得机械而了无生趣//恍惚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看这样的电影最累人
社會議題(種族)的殼,怪胎身體的核。騎車做愛開車無所事事一堆無聊人士,你們好無聊,我也好無聊,然後打人,躺在草地,結束…
没什么想评价的 太过沉闷 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也比较可疑 相对而言Andrea Arnold也是拍底层青年就精彩太多。无业的外省青年在Dumont这里究竟是一个概念还是什么。有评论说是动物性 我觉得恰恰匮乏动物性 Japon才是那种赤裸生命的动物性是有生命的欲望与动力的 是一种最基础的神圣力量 而这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欲望的爱和性 没有愤怒的报复 一切都像是需要完成的预先设定的程式 人在这里就是过场。唯一能够体现其生命的载体就是摩托,片子从摩托起休息时的漫长而又无目的的等待摩托被撞到导致的死亡结束 摩托似乎取代了本应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的力量,另一个将生命化作乏味重复的行为是军乐队以及用强暴对其的摧毁,而进一步剥离这些青年生命意义的则是他们始终无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开汽车压着海浪在沙滩飞驰的镜头像比较鲜明地显示着四百击的遗产
第一次看布鲁诺杜蒙的片子;草地上野合那一幕太牛逼了,疑似真刀真枪大干一场;男猪长相三分鲁尼七分屌丝,男配长相三分C罗七分屌丝;女猪不错,用砖家的话说,长得很“文艺”。
笼中的小鸟就是费迪象征,它还没学会唱歌,人之初,性本恶;他无所事事,没有想过去找一份工作,领着救济金和同龄人厮混,和女友胡搞并不是爱情。他的父亲缺席,所以他是耶稣的孩子,但他去欺凌一个穆斯林,强奸一个少女,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和惩罚。小鸟只能透过白布包裹的笼子跟着收音机学习歌唱
8.0 似乎开始理解杜蒙的风格,抛弃了一切形式化,没有刻意的情节发展,没有惊天的剧情,没有复杂的人物,没有过多的场景构图,甚至没有配乐来烘托,一切都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出的故事,为的就是这种从头到尾的现实主义基调
镜头语言,情节,人物,环境,全都是侯孝贤式的,放在缓慢电影的谱系下理解,就是法国版的《风柜来的人》,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大把的时间到处晃荡,青春的消磨,boredom,沉闷/无聊,是电影的表征,也是现实一种,后工业社会下小镇青年的生活日常
(一刷20160404五星:寻找灵魂。)一刷700MB画质很勉强,本刷4.3GB。18分32秒、28分58秒、47分43秒、60分35秒、68分32秒、74分05秒、78分05秒淡出切入;35分44秒从人物缓移至空镜切空镜缓移至人物入画;90分09秒是唯一一场夜戏(实际上是黄昏,但比67分54秒的那场黄昏要更晚)。二刷感觉很好,没有疲倦感,也许三刷的时候就要使劲琢磨一下片名《耶稣的生活》到底在说什么了(其实一刷的时候就已经在使劲琢磨了)。最喜欢是“冷眼旁观”的感觉,比达内兄弟的《罗塞塔》早了两年(尽管比达内的处女长片晚了好多年)又少一些戏剧性;另,多少看到一些布列松的《穆谢特》的影响。杜蒙看多了有个好处,就是对法国加来Calais能有个感官印象,而且重刷发现本片有些场景跟后来的《小昆昆》的有点像;另,主角的哥们之一就叫昆昆。片尾字幕里的制作年份是1996
世界史 杜蒙把人生的一段截出来,投射在银幕上,表现形式已经脱离了电影的范畴。琐碎沉闷的生活细节被无限放大,90分钟内跟着主角一起堕落和沉沦,声音的处理让焦灼感无时无刻伴随着你,摩托车马达声,吵架声,加之视觉压迫感极强的特写镜头片尾字幕出来时我已经瘫在椅子上,差点精疲力竭而亡。
2021-01-20重看。杜蒙镜头下看似平静的法国乡村小镇,却掩藏着时刻要爆发的危机。一群小混混终日无所事事,不找工作反而挑衅寻事,骚扰女性。弗雷迪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的单亲母亲即便为他做了诸多的劝言,仍旧管不住他。弗雷迪的种族歧视是伴随小镇一起长大的,咖啡厅里大家对于歧视言行无动于衷就是个证明。而纵容暴力的长期铺垫就是有些溺爱的行为和不断加速的行进、性爱。
杜蒙从处女作开始便建立了他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和专属于他电影的怪异世界。人烟稀少的乡间小镇,其貌不扬的小镇居民,蠢蠢欲动的青春荷尔蒙,突如其来的性爱场面,不加修饰的下体特写,无处安放的暴力因子,别具一格的杜氏幽默,这一切组合在一起构建了杜蒙的怪奇物语,并一直延续至今。作为处女作,此片并没有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不像杜蒙在往后的作品里加入了大量凶杀,破案的悬疑元素来提升故事性和悬疑性,此片几乎就是在展现一个小镇青年的生活片段以及小镇居民们的众生相。
无处安放的青春。当性交的权利也被剥夺,内心的焦躁就只能变成赤裸裸的暴力。这是反思新纳粹主义的电影。
布鲁诺·杜蒙处女作,视听语言沉稳阴郁。整部电影透露着法国小镇青年的盲目与骚动,几个主角身上各有一种病态的执拗,田边做爱,路边杀人。闭塞环境里的人在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被远远甩掉,失去定位的青年们,无所事事,直至最后酿成惨案。
“伊甸园”里突然有了规则与羞耻。
又是杜蒙拍的操蛋片,尼玛在你镜头下法国人都一副懒懒散散充满暴力的模样,妈个逼的,这个没脖子的老相羊癫疯流氓居然找了个这么漂亮的女友,要是爱着爱着突然发起羊癫疯不把女主吓死?
男主角本身是露宿者。15年時過身了。不覺得電影悶,也不覺得男主角覺得自己的人生悶。悶是相對的,主觀的,經歷過精彩享受過糜爛知道牆外有人可以活得璀璨才會反思自己的悶,而他的人生從來沒有如此機會。唯一感受過生命的重量是好友離世女友離去,僅此而已。
青春、小团伙、性冲动、暴力宣泄、摩托车和原野,无解。某些片段的感觉联想起风柜来的人。
当小镇上的人数靠双手双脚就数得清楚的时候,所有事情大概都只能按照无聊和不无聊来区分,况且自己还是被困于此一身病的年轻人。因此无论是阿拉伯小哥还是胖姑娘都已经无关道德而成为生活的调剂,甚至连那只被关在笼中的鸟都比不上。所以说愤怒和伤心不会杀死一个人,无聊才会。
乡下 安静 小故事 节奏缓和 没有大惊喜但不难看完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日子多好啊!
到这个岁数才开始慢慢理解杜蒙的风格,抛弃了一切形式化,没有情节发展,没有惊天的剧情,没有复杂的人物,没有过多的场景构图,甚至没有配乐来烘托,一切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故事,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大把时间到处晃荡,从头到尾的现实主义基调。Ps:你要鞭子,给你鞭子,你要欢愉,给你欢愉。到了最后你的生命一片荒芜,杂草欣欣。
看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后,就觉得这部片子实在是太文艺...
由特写到远景,不断行进的摩托车。电视上播放着苦难的非洲人民。过场用物特写除了人物特写(镜头或静或动)全景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定格画面。墙上挂着《拉撒路的复活》。“你这是在浪费时间”“你嘴上这么说,心理可不这么想。”
很多地方让我想起早期的蔡明亮,这小城镇青年真像我乡下老家的亲戚…阿拉伯移民原来一早就拿皇后乐队当标杆了吗?
小镇青年的生活。找不到工作,领救济金,虽然衣食无忧,但焦虑随时存在。同辈混在一起飚摩托,似乎是生活的主要乐趣。做爱也只能带来暂时的解脱。影片极写实。
法国乡村几乎是杜蒙的灵感之源,非常适合表达内向性的议题。与外部世界的隔离让土地上一切荒诞的生存制度都变为日常,虚无主义青年们面对创伤的一致反应几乎都是保持沉默,最后总以更大的痛苦冲淡前一种创伤。这种痛苦的向内转化反过来构成人类天性的残酷,因此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基因最为完善、体格最为健康的人,而是最多疾病因而最能承受恶的循环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癫痫青年能够成为混混中“最有主意的人”。阿拉伯青年相比法国青年们表现得更为“正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离群”因而作恶能力有限。但是这也在字面意义上限制了他的“生存可能”,一切来得似乎过于顺利,得到玛丽的垂青意味着与一群残酷潜能的实现者之间更为悬殊的冲突,阿拉伯青年抬头看到同一个太阳,似乎隐约感到自己的前途。
杜蒙的“零度”,摄影机对被摄客体主观介入的一系列手段几乎都被淡化了,影像被伪装成客观的、纪录式的呈示,实则工巧于无形;边缘乡镇环境显得发灰的冷淡、疏离、死寂的沉默,懒散而躁动的青少年的乏味、迷惘、过剩的欲望和暴力,和哈内克的《白丝带》殊途同归地导向了纳粹主义;末尾处草地上,仅仅几个对身体部位的特写镜头便交代了复杂的人物心境。
①我在看的时候,就觉得男主要么是天才,要么是街边找来的,符合剧情需要的小镇混混,看完一查猜对了,是第二种,就是一流浪汉,后死于火灾;②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对于这帮人来讲恰恰相反,一眼便知他们是什么人,如果是我一定躲得远远的,结果那个阿拉伯裔的小青年,非得去惹他女人,下场太真实了;③依稀记得看过类似的英国电影,也是一个小镇痞气十足的小青年,其实全世界的情况都差不多,回头我写一篇长的发公众号里,顺便写一下我见识过的杭城城西弗莱迪。
为啥这种破事儿也能拍电影,还能得奖?
杜蒙跟园子温一样是个卡夫卡迷,他眼里的法国小镇也仿佛是从文明沙漠里生长出来的城堡。在那里只允许亚当与夏娃的造爱,其他人要么百无聊赖的发呆,要么精力过剩的犯罪。而这个病态的《人之子》一边拒绝圣母的教导,一边又自己反复跌着趔趄。他对外来者的排斥与驱逐恰好反映了这片伊甸园的荒蛮和狭小。
80/100,相当之冷峻的风格,镜头运动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感觉,焦虑、宣泄,主题上有很明确的哲思,当人之本源交织上社会环境,那种愤怒的野蛮是必然要结出恶果的。
脑残面瘫屌丝飚摩的卡成狗,上女神被戴绿帽,阿拉伯小哥躺枪。为什么男猪看上去那么欠揍?
导演有目的把不相干的事物掺杂其中,让日常状态入戏,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震撼力。如《人之子》中男主角费迪,是小镇上一帮混混的头头,导演却让他在反复癲痫、反复做爱又反复骑着小摩托急驰中,慢慢抽空自己。直到最后,女友玛丽终于离开他,偏偏跟他痛恨的阿拉伯小伙好上了,这让他彻底疯狂,痛殴卡德之后,他崩溃于一片绿油油的青田里。
没有提供超现实体验的杜蒙真的很平庸,人物的破坏性被封锁在闭塞的小镇,未能跨越地理空间形成普适的必然,权当作是他为之后作品所做的技术练习看看还成。
比起看重对白的巴黎电影,重肢体语言的外省电影甚至更有魅力。
你要靶子,给你靶子,你要欢愉,给你欢愉,到了最后,你的生命一片荒芜,杂草欣欣。
学语言学的同学表示要读懂电影语言很困难 = =b
在无聊到绝望的困境中,性与恶就这样野蛮生长起来了,镜头语言疏离冷漠,令人不寒而栗。
我在田里做过爱,也在路边杀过人,我想我是好青年,只是不爱这时代。
看这部电影可能比过那样的日子更加无聊。看了一半,不知道明天是否继续下去。电影里的人物都在混日子,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镜头又那么长啊长。我实在困。
1997年,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指导了第一部长片电影<人之子>.这部极简风格的电影,将一个乡村平凡少年的经历,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现出来.沉闷的生活压抑爆发的情绪,冷峻的剧情,尽现小人物生活的无味枯燥.通片几乎没有音乐,和直露的性描写,还有琐碎的生活镜像.将人性的细微嬗变,真实带入.虽然闷,但还不错.
片名直译为“耶稣的生活”,中译名“人之子”可与之互参。看到片名之后,观影过程就一直在想本片与宗教有何关系,除了以利沙死而复生的图画、男女野合的伊甸园场景,似乎没有别的指涉了。似乎整部影片都是片名的反题,青春期的凶猛、躁郁、迷茫、无所事事,得不到救赎的人之子,仰望太阳却感受不到光与热。
为戏剧而戏剧,躁动的青春,如一片沼泽,进去就GG。性爱真军。
杜蒙最干净单纯的一个片子,包含了此后所有电影的元素和场景。最大的成功是演员的选择,这个男主迷茫眼神的力量远超过杜蒙后来电影中的眨眼、结巴。尴尬美学杜蒙比洪尚秀用得更好。杜蒙真是个神奇的导演,同样的演员审美,同样的小镇场景和乐队可以拍20年
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就像那只在笼中挣扎的小鸟,分明满眼是广阔的天空,但却格外约束,无知和冲动混杂在一起变成了冷漠,一切都激不起欲望,最后因为愚蠢而走向毁灭。个人风格明显,还是专注小镇青年的生活状态,以间离的手法和重复的东西来加深生活的单调无力感,偏蓝的色调,而其中黝黑的阿拉伯人才是略带生机的那一个,但他死去了。
布鲁诺杜蒙的第一部长片,以后作品中众多的脸部特写以及童稚的情感表达等特色已经展现在他的处女作中了。这时候导演的风格还不是很强烈,可以归于现实主义的一派。关键在荒诞的程度,少一点是现实主义,多一点就是黑色幽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9313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