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产7.0分历史战争《志愿军:雄兵出击》
《志愿军:雄兵出击》介绍
名称:志愿军:雄兵出击
别名:The Volunteers: To the War / 志愿军三部曲1 / 伟大的战争·抗美援朝 / 伟大的胜利 / 战与祀 / The Great War
主演:唐国强 / 王砚辉 / 刘劲 / 辛柏青 / 张颂文 / 黄晓明 / 章子怡 / 朱亚文 / 张子枫 / 魏大勋 / 肖央 / 王骁 / 陈飞宇 / 魏晨 / 尹昉 / 张宥浩 / 海清 / 王传君 / 郎月婷 / 杜淳 / 贾冰 / 林永健 / 王伍福 / 安荣生 / 王楷勝 / 郭晓峰 / 郭晓东 / 李乃文 / 聂远 / 唐曾 / 袁文康 / 赵波 / 李光洁 / 张海宇 / 李感 / 王道铁 / 保剑锋 / 纪焕博 / 王乃训 / 叶禾 / 李卓阳 / 朱一龙
导演:陈凯歌
地区:大陆
年份:2023
语言:国语 / 英语 / 韩语
时长:141分钟
分类:战争片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情介绍
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志愿军》三部曲将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展现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该系列首部。1949年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朝鲜内战爆发以来,美军屡在中朝边境挑衅,平民惨遭轰炸。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世代长久的安稳,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帷幕。这是一场“举国之战”——朝鲜战场,即使军备实力对比悬殊,我军却用壮烈牺牲换回节节胜利;外交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度亮相联合国,中国新声赢得国际敬畏。新中国,寸土不让扬国威;新青年,意气风发保家国。《志愿军:雄兵出击》豆瓣热评
9/26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店首映礼观影。超出预期。视角覆盖共和国顶层到一线战场,上中下各层级在这场战争中的定位和选择清晰可见。场面宏大,视效不露怯,整体格局远大于《长津湖》系列。辛柏青作为线索人物串起全片,表演很不错。但最喜爱的还是松骨峰三人组。前面铺垫并不是很多,且大家都打的黑乎乎的,但三人组并不会混淆,每个人的面貌、性格、能力都清晰可辩,导演功力可见一斑。王骁和晓明哥这次也挺出彩,人物鲜活可信。最后松骨峰被削平,连长保持手握重机枪姿势,三连就剩一人,也忍不住热血沸腾,想和他们一起人在阵地在。唉,只望如今不负当年英烈鲜血,英雄忠魂罢了。
难度非常高的战争片,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全景战争的呈现,在于上到领导者下到普通士兵,内到妇产科大夫外到在联合国帮忙翻译的华侨,上下里外全阶层对这场战争的高度统一诉求/人物很鲜明/节奏紧,中间打德川和奔袭三所里的情节节奏感最好/镜头很不陈凯歌,我都不太适应。
坦白说,除了阿瑟之外,看不出太多陈凯歌个人风格的影子。拍摄过《长津湖》的他,为什么还要再拍《志愿军》,去描述这场“伟大的战争”?这或许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合理的解释就是,作为1952年生人的老年凯歌,他就成长于那个此生不能忘怀的、凯歌行进的时代,这或许是他们这一代脱不掉的精神文化烙印。而翻过这悲怆热血的一页,或许就将迎来我们所期待的“少年时代”。
三星给英雄的志愿军战士,至于电影本身,电影不像电影,纪录片不像纪录片。场景切换,不如加个旁白。
有阿瑟 扣一分 阿瑟一出场 跟其他人的演技格格不入……前半段没有他的时候 我那个眼泪 止不住……后半段,很出戏。
看完电影走出来,走在前面的大概六七岁的小男孩说:“妈妈,中国人打赢了”,他妈妈说“对呀,感觉怎么样?”“太棒了,祖国真厉害”。一下感受到了拍这个片子的意义。
陈凯歌仍交出了一部拥有情感深度的战争片,看时泪目三次——“战士们都打到新中国,看到好日子了,结果又上战场”“牺牲是这辈人一定要付的代价,一身血、两脚泥”“三连还有活着的举手”都是细腻赤诚、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高光戏。文人与战士,面对的是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战场前线”、不同的对于家国的捍卫方式。他们都坚持顶住了,靠自己的理想信念、血肉之躯,给后辈换得未来。而这些时刻,便是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连结的时刻。
战争戏拍得很精彩,文戏稀巴烂。我说导演能不能反复使用360°运镜,一出现人物对话一圈两圈绕着转,四次!在电影院都快把我看吐了
看完超出预期,据我有限的知识储备,没看出夹带私货。本来就是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片子,评论居然说没细节,我反倒觉得细节挺多的。唯一受不了的就是陈这么捧他儿子,片里任何一个年轻演员都比他儿子演技好。鉴于很多sharkbee打一星,我就t m打五星,虽没五星的质量,但它对志愿军的感情是真挚的。片中有个细节很感人,彭总骂梁大牙没穿插到位贻误战机,梁大牙说我心里有顾虑,希望准备好再打,战士们好不容易看到新中国成立,我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但彭总说,我理解,但我们生在了这个时代,我们这代人不付出代价,我们的儿子孙子辈就要付出代价。这也是志愿军出兵的主要原因。所以,感谢先烈,感谢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先辈们,他们面对强敌没有苟安,为我们打出了70多年的和平,在这个国庆日,致敬最可爱的人!
从小就是背诵着“谁是最可爱的人”,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听着父辈讲述志愿军故事下长大的一代。今年正好也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对于电影呈现出的这份情怀我是给满分的。而且电影制作的各种细节和质感也完美还原了那个时代,代入感很强,平行剪辑和以小见大的部分都是有很多巧思的,陈凯歌一如既往诗性镜头里却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向这些“为了忘却的纪念”致敬。
说得好听是叙事清楚,说不好听是流水账,情感调度特别差,该燃燃不起来,该催泪催不动,三星献给国庆当晚观看的爱国热情
总体不错,少有的把为什么一定要打这场仗讲清楚的,不过因为讲清楚了所以前半部分略显拖沓,后面节奏不错。松骨山是全片的精华,举手那里的镜头转换比较惊艳。演技上,惊艳到我的,像王研辉张颂文这种老戏骨我都夸腻了,魏大勋真的很惊艳,白月光一样的存在,因为知道他必然死去所以从一出现就很痛心和父亲道别那里我哭得不行了!最后一面了啊,太难受了,没有见到从看完电影一直惆怅到了现在。演得很松弛,很儒雅,有点像封神里的伯邑考。封神我也是最喜欢伯邑考和杨戬。另外比较松弛的是王骁,挺不错的。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节奏乱的一批,凯哥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霸王别姬》不是他拍的。
虽然煽情的部分还是略多,但几乎是作为国产“军事片”的明显进步,讲清楚了为何打,怎么打,战略怎样,战术如何,层级如何构建,全景如何铺陈,党政军怎么互为表里,现代战争是一种怎样的理性与感性的究极博弈。之前那些要从小切口讲起的作品的缺点被暴露出来,事实证明宏大叙事还就得有宏大切口,不然我们只能看见战争的尘埃,看不见引起这尘埃的飓风。
我就知道三个里陈凯歌会让陈飞宇活下来果然…魏大勋的毛岸英真的好出戏毫无气质可言,演的还不如三弟…彭德怀的气场还是差了点。子怡一出谁与争锋!国际章真的能打,头骨可长的太好了天选电影脸!最后彩蛋别漏因为居老师在彩蛋里
单说电影,相当平庸。确实是实景大场面,但是剪辑挺烂的,类似ppt,讲故事的能力跟普通纪录片差不多。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太“任务”了,国产战争电影老有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留白和克制太重要了。其他不多说了,对真实历史该有基本的尊重和敬佩。
这部电影对不熟悉抗美援朝战争的非军事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把为什么打仗,打仗过程中从志愿军指挥部到军指挥部、师指挥部、团指挥部、连队都介绍得清清楚楚,从上到下、从点到面都有突出的人物和闪光点。对这段历史又多了一些了解。彭老总那句“牺牲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不付,就是我们的孩子们付、孙子们付,我们这代人两条腿、一身泥,还是我们来付吧”,让我泪目,也让我真的觉得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如果说《金刚川》还在和观众玩叙事的游戏,《长津湖》滥用了煽情的手段,那么《志愿军》则做到了真正的质朴。不同节点的转折全靠字幕推进,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能够清晰明了地知道发生了什么,紧凑的时间线和事件使得艰苦的作战过程直白而简单地展现。平行蒙太奇的灵活应用将同时间的不同场景串连,体现了导演非凡的剪辑功力。该片最值得夸赞的首先是台词,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许多次热血澎湃,在大银幕前悲喜交加。其次要夸赞的是演员表演,众星云集的阵容里身为新人的陈飞宇表现尤其亮眼,将一位年轻气盛、智勇双全的士兵演绎得极佳,表情丰富而灵动,充分展现了他“带着脑子打仗”的人物个性。
事实证明《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
挺好看的,刘秘书太儒雅了,他遇难那块儿是我看整部电影的第一个爆泪点
肉身对抗坦克,双脚奔袭出不可能的距离,每个场面都惊险刺激又让人心疼!
陈凯歌导演果然大格局,全景式展现下,松骨峰战斗的调度功力满满!文戏武戏衔接到位,在张驰有序的节奏下,志愿军的精气神得到了很好的烘托,最终构建起了可歌可泣战争史诗篇章,向革命先烈致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不严谨地说,也是一个很开明、很民主的人。但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态度非常鲜明:凡是打着对导演或者某位演员不满而打低分,甚至直接称呼为垃圾的人,我愿毫不犹疑把你打入恨国党一列。这部电影的红与黑,根本不是某个人、某个团体所能判定得了,否定它,就是否定那段历史,就是否定新中国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洋洋得意,有些人大放厥词,不是无知便是愚蠢,我知道有很多人,但我要站出来为它、为这段历史发声和站队。
抗美援朝的代价,他们不付,我们就得付。魏大勋这次眼神戏太好了。在电影院哭了两次,一次是岸英牺牲,一次是最后苏联代表为我们的讲话,我相信历史上的毛岸英眼神就是这样的坚定无比,为了国家的未来。他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离开父母,离开儿女来到了朝鲜。还想说黄晓明不油腻了。演的真的挺不错的,没有满分是阿瑟真的演的不太行,爹爹给的主角光环让我尴尬。
看到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这个场面的时候真的很燃,整个人的心情都好澎湃,电影有太多让人很自豪的画面
跟长津湖不同的是,这是一部宏观的叙事,不是以长津湖一个连的小团体来呈现。但是总体感觉特别怪,看的出来导演想追求真实和尊重历史,但是当我看到“黄继光”式的各种志愿军战士,以及各种喊口号,观感大打折扣。情感不是这样表达,而应该是在好故事,好桥段里面靠演员的眼神,面部表情的抑制以及战争残酷的画面感来表达。只要发行方有博纳影业,基本都是主旋律,关键很难得拍的好。
有国才有家,新中国74岁啦!松骨山三连群像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前半段铺垫比较长,就是要大家明白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即使双方实力悬殊。为最可爱的人致敬!这部电影很不陈凯歌,但陈飞宇的存在感又告诉我,确实是护犊子的。
如果国庆档是场大考,《志愿军:雄兵出击》就是最切题最深情的答卷。英雄不朽,在和平年代,我更加感慨他们的一往无前和奋不顾身。志愿军最好哭的一幕,是杨三弟在战友的尸体旁嚎啕的瞬间。他是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型角色,无论是失去战友之后被老李收留,还是刘秘书对他的关爱和帮助,都让他在这场战争里迅速成长。伤痛为他铸就铠甲,每一次失去,都增一分厚度,最终完成由新兵到战士的蜕变。王骁也演出了梁兴初的虎将柔情,细腻情感不愧是陈凯歌最擅长的。更让我惊喜的是战争场面,几组人物穿针引线地构建起恢弘磅礴的战争群像,视觉呈现上的升级功不可没,夜渡大同江、奔袭三所里……松骨峰阻击战看得最揪心,如今的和平是以先辈的付出为代价,这段历史不敢忘!
首先说明,主旋律电影我必支持!与长津湖的惨烈悲壮不同,这部剧不仅有惨烈悲壮也有我军策略,对啊,虽然我们那时候没有精良的装备但是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他们有勇有谋,是最可爱的人!让我哽咽的桥段有三个一是魏大勋饰演的毛岸英即将奔赴前线默默与父亲告别的片段,里面有一句台词很戳我:“爸爸28岁去上海了,我今年也28岁了…”二是魏晨演的戴如义,被炮弹炸断了右臂,然后仍坚持战斗,直到被烈火吞噬。当援军赶到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只有一座人形丰碑,他立在那里,就像松骨峰上仅存的那一棵松树,纵使烈火焚烧也屹立不屈,真的好震撼啊三是张颂文老师演的伍修权,一举一动都演绎非常相似,当他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发出声音时,我也联想到了当今时代的中国,与那时不同的是,而今我们的底气更强了!
黄土地、霸王别姬、真的是陈凯歌拍的吗?
虽然有不少或许为了增加戏剧性、或许为了凸显人物个性,或许就是陈大师拍脑门子想当然罔顾史实自作聪明画蛇添足的剧情设计,典型如彭总狂K梁大牙的名场面,还有其他不同程度的小瑕疵(比如毛主席声音为何总是沙哑),燃鹅并不影响本片在综合水平上明显要比《长津湖》强一个档次。多层视角全面展现颇有《大决战》系列的风采,最重要的是不再追求堆砌一群兵王炫技般的打鬼子,而是无论从决策层,到指战员,到基层战士,到外交战线,乃至不同岗位的普通人视角,都从各个侧面诠释清楚了“这场战争是为谁而战,以及为何而战”,辛柏青的角色贯穿顶层到基层,串联了不同视角的位面,把缝腻得非常瓷实,而且他与儿子女儿对整体故事线的联系必然还会延续到下一部之中。首捷两水洞、飞夺三所里、血战松骨峰三场战斗戏各有特点,拍得别开生面、详略得当、精彩纷呈
电影很好,非常喜欢,战斗场面真的绝。毛岸英开导杨三弟之后被炸死那段第一次流泪,松骨峰那段直接泪崩,即使手已经被炸断,身上被烈火燃烧依然战斗着,直至被烧死,真的很感恩感谢无数先辈为我们打下的祖国,即使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也一定会永远铭记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伍修权在联合国上说的话让人振奋,其中并穿插着战士们牺牲却又不断地战斗直至美军撤退真的哭的泪流满面。影院里观看时后排有人说松骨峰那段太夸张了,这是就觉得就应该多拍这样的电影,不能忘记历史,要心怀感恩,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而战的人!
触动的是那段历史,并不是这部电影。青山处处埋忠骨
联合国安理会场面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陈凯歌又拍了一次“长津湖”,说实话还是挺失望的,制作上可能比长津湖出色,战场与内政、外交三线并行,按理说,格局更大了,视点更聚焦了,风格更统一了,然而总体感觉还不如长津湖,最大的问题是全片只有全景,缺乏细节,人物都有点太符号化了,依然只是历史书里的书写,虽然有细节展示,但却很难让人动情,当然感动还是有的,但那只是对于那段历史,对于新中国,对那志愿军的共情,在电影层面上着实有点失望。而且陈导这次的视听水平也太让人失望了。几个大环绕的镜头其实没太大意义,战场上的调度甚至有时轴线都是乱的,剪辑也很乱,而且千篇一律的战场场面很容易会让观众看累,更大的问题是把敌人塑造得太脸谱化了,好的战争片跟神剧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反派的塑造,敌人不是傻子,越是强大的对手才能更能体现出胜利的不易。7
比长津湖观感好太多 无论是同志的称呼 群像戏而不是个人英雄戏过鸭绿江那个镜头简直是绝伍修权的戏 张颂文演的绝了非常推荐
三星,多加一星是因为纵向对比这几年的同题材或是横向对比国庆档的其他对手,还是这部电影像话点。抗美援朝的题材连着上了四年,到头来还是证明了战争片还是慢工出细活管用,高层视角得到了更多银幕时间摆清参展的前因后果,之前作品中完全失踪的南北朝鲜军终于有了出场机会,战士作为人也会经历情感动荡和PTSD,敌我双方互有长短和攻守进退,对手不再是形象稀薄的出气筒符号角色,之前希望看到的情节大都有补全。制作上总算是摆脱了前几部同题材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赶工痕迹和粗制滥造感以及几大导演的风格经过杂糅和冲突后留下的割裂色彩。
前天晚上带着姥姥姥爷去看志愿军了,他们很爱看抗战片,一开始还担心他们看不懂,结果发现他们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我更了解,魏大勋演的刘秘书一出场没有字幕介绍的时候,我姥爷就小声跟我说 这是毛岸英,嘿嘿还有点小开心。这是我姥姥姥爷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得出他们很开心,他们年纪大了,不会在网上买票也不会关注有什么电影上映,等过年第二部上的话我还会带他们去电影院支持
非常工整的一部电影,文戏武戏一张一弛,全景式的展现,让人想起过去的一些正统八一厂出片,拍战争,这个味就对了。缺点是为了压缩片长,有的地方剪辑过快,其实可以时间再长一些,期待以后会有更丝滑的导剪版。
平时经常听到小米加步枪对抗坦克机枪这类的话语,怎么真正看到先辈们肉身对抗坦克的画面还是泪流不止?
牺牲的代价总有人要付出。我们不付,就得儿子付,孙子付。还是我们来吧。他们确确实实这么做了!致敬!
7.7近几年来红色战争里文戏拍的最好的一部,对比于长津湖以及战狼甚至一类的红色片,更多注重于战场对国际环境的影响。也反映出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才让中国的话语权一步一步加强。
公司任务看完了 8个字:乱七八糟 父爱如山
是一部在人意料之中的电影。因为是战争片,所以不可避免地有非常非常多的战争镜头、声音,140分钟看下来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可能都稍微会有一些疲惫,其中穿插的一些非战场线能让人稍微缓解一下。精神传达到了,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在听到“还能打的举手”之后,士兵的“尸体”们又纷纷撑着举起了手。不管是抗美援朝的战场还是去联合国控诉美国,我们都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为了让中国真正由被动变得主动。总体来说挺适合十月一去影院里看的。(mark一下我人生中第一次看首映+路演20230926)
红色主旋律不该是中国电影的保护伞,更不该是电影导演的捷径。想要复刻长津湖,结果是个四不像,到头来只会一次又一次的消费国人的爱国情怀。拍电影还是多用点心,来点巧思吧....
其实近两年看了很多主旋律电影,本来不想再看的,但还是鬼使神差地来了,全片血脉喷张,从头紧张到尾,后半部战场快把我看吐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再打仗了。在这样一部战争片里面出现了一束温柔的白月光,魏大勋出现的时候好像一切都安静了,到散场我还忘不了他隔窗看向父亲的眼神,和他对着杨三弟的笑容,唏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就这个宏大战争题材,我这次终于看明白为什么要打………为什么能打赢
刘秘书和杨三弟的友谊特别感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凯歌导演拍的太敷衍了,像一支献礼纪录片。没有细节,不细腻。一直在走马观花。可惜这么多演员了,以后不要再拍了。他儿子也特别让人出戏。一星给大勋。
亲儿子活到电影结束———可以但没必要
好尴尬的电影,还要拍成三部。后面两部上流媒好了
可以想象的泯灭了个人的集体叙事,每个看似独立的个体都成为刻板的工具人。更令我不满意的是叙事的节奏,连工整都做不到,已经没办法讲一个完整紧凑的故事了吗,前半段拖拖沓沓,中间都是片段式的小品,结尾更是潦草。唯一看出陈凯歌个人风格的大概是那颗松树吧。
花开了呢,新中国一岁了呢,这个呢字实在想不通编剧是怎么想的
在有《能文能武李延年》作为优秀范本的前提下拿着顶级资源拍成这样是技术和能力的问题,与是不是宏大叙事无关。至于有人说这是回到前三十年回到样板戏回到三突出原则完全是基于一知半解的扯淡。三突出的目的恰恰是遵循类型化创作套路要便于观众快速认同、移情角色。另外“十七年”电影也好,样板戏也好,主要英雄角色通常都设定成普通人,教员一般是以语录引用的方式出现。在陈这部电影中有谁能在电影开头(甚至播到一半)准确分辨出基层连队三个角色?
盛明兰有句话说的好啊“我孩子时候就见过这招了但我现在不是孩子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9680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