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经典高分一战片《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介绍
名称:西线无战事
主演:沃尔特·罗杰斯 / 理查德·亚历山大 / G·帕特·柯林斯 / 斯科特·寇克 / 小欧文·戴维斯 / 路易斯·沃海姆 / 拉塞尔·格里森 / 刘·艾尔斯 / 斯利姆·萨默维尔 / 阿诺德·露西 / 本·亚历山大 / 约翰·雷 / 贝丽尔·默瑟 / 哈罗德·古德温 / 威廉·贝克韦尔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地区:美国
年份:1930
语言:英语
时长:147分钟
分类: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剧情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卢·艾尔斯 Lew Ayres饰)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西线无战事。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经典反战题材影片《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这部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影片,一举荣获1930年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导演用简明精练的镜头再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也以细腻流畅的手法写活了保罗爱国迷梦的幻灭。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西线无战事》豆瓣热评
影片的线索不明显,我认为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外部冲突,因此情节推进的结构基本是战争加道理的模式,而不是靠外部矛盾冲突推动,这样的模式一直不变到后来就略显重复单调且古板。
20/9/2
我看的129min版本的,还是看不进去
1930年的一战反思,并没有耽误二战。七八十年来的二战反思,对于有抱负的同志来说,当然也碍不了什么事。
战争的残酷。结尾的一片十字架太刺眼
非常优秀的一部反战争片,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部片子很了不起,拿奥斯卡奖名副其实。这是一部反映一战的影片,当时十分流行,现在看来也很有震撼力:战斗场面壮观,人物刻画深刻。堪称雅俗共赏,是评论家和观众都一致看好的优秀影片。
邮递员希演得sogood,都有喜剧效果了 路德对孩子们的演讲也很赞 正
硝烟已经冷却 灼热焦土沾染着少年人的思念 枪尖挑着头盔 弹孔间是星夜轮回
1930年有这样的反战电影真是异常可贵,战争固然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但是对士兵来说没有区别。很容易就能得出的结论是,和平难能可贵,如何做到和平呢?这是个永远讲不清的问题。
看完《我们的父辈》,重新打个分
1930年上映,9年后二战爆发。是否美国人不该拍这么早
很深刻的反战片
那么一个年代的有这样的反战题材电影已经非常不错了,然而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还是打响了。
可能有些不合时宜,但脑子里全是帕切科的那首诗。“我不爱我的祖国/她抽象的光芒/无法把握/不过我愿意(虽然不太中听)/献出生命/为了她的十个地方/一些人/港口,森林,要塞,荒漠/一座废弃的城市,灰暗,畸形/她历史上的若干人物/山峰/——以及三四条河。”
绕不过的电影史,一部完美的战争片,工作关系,分了好几天才看完,现在看电影想看书。
很真实
在战争片中,德国总是站在一个被枪杀也不值得同情的角度,但真的是这样吗?Western front的情况我们不曾得知,更不能发表残酷言论。
1930年的反战片,所以啊,人类根本没记性,历史不用铭记,记了也没用。用朴实的细节堆出来的电影,最讽刺的是休假期间士兵听到敌后的市民“将军”们对战事侃侃而谈,俨然现在网络上的键盘侠。
23:38,看完。九十年后看完这部伟大的战争片。
电影中说的让各国大佬直接交手搏斗定胜负的方法蛮好
90年前的美国电影能拍成这样真是厉害了。被宣扬卫国捐躯的思想怂恿来到真实的战场,有的是又冻又累、担惊受怕,有的是睡觉、打仗的麻木,有的是除了与战友,与人不再能好好沟通的无助、无奈。而当最好的战友也离开了,生存与生命的意义该是怎样的呢,战争是为了未来的美好,那么眼下的美好呢…
战争都是残酷的,是死亡。不要鼓吹不要煽动不要打。特别是互相侵略主权的战争,毫无意义,不要打。不想看到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为毫无意义的战争捐躯,“做懦夫”吧,在家陪伴家人吧!/ 一部反战电影,并没能阻止更大的战争。泪
我们看上去很老成,实际上我们还不到二十岁
在那个年代拍出这样电影,这样的开创性本身就是伟大的!经典老电影!
9.9分,完美。被大人的康慨激昂忽悠去参军,体验了军营等级森严和战场的血腥残酷,受伤送进手术室却被人顺走手表,截肢了战友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军靴让给他,快去世时仍然等不到医生来救你。回到家发现人们仍然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该高谈阔论的还是高谈阔论,鼓动学生的仍然在鼓动学生。失望的你回到前线,在战沟里伸出手来抚摸蝴蝶却被一枪狙杀。虽然在一战后拍了这部反战电影,但二战仍然还是发生了。人类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看过的年份最早的有声电影
3.5,前面大量的是年轻人对待战争的各种心理反应,归乡以后的发泄,无奈只能继续上战场,最后两个镜头点睛之笔,一个是有名的蝴蝶,犹如蛮荒的之地的最后一点文明被射杀,一个是叠画,所有士兵走向坟墓,这两个很不错,就是整体在反战片看多了以后,感觉有点烦琐。
最后那只伸出去的手注定是抓不住蝴蝶。
优秀的战争片似乎都不仅只有反战。然而一年后又发生了二战。
1930年的电影啊。
7.3分。DTS,2ch/19.7G,保存18
“步兵是战场之花。”
没有书精彩
战争真可怕,德国人也不想战争,可是没办法,只能接受战争,和平真难啊!看完后心真酸。
唉!这么精彩有深度又有说服力的电影也没能阻止人类再次发起世界大战。永远不要忘记历史,这样才有希望对那些蛊惑人心的貌似正义的言论生出抵抗力。当你头脑发热的时候,想想你的母亲。当人的生命连蝴蝶都不如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反战必推
本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是一部具有濃厚反戰思想的戰爭片。編導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運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製的手法。本片結局處抓蝴蝶被子彈擊中已經成為電影歷史上的經典鏡頭之處,本片亦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兩項大獎
4.5
【A+】年代实在是早,彼时好莱坞还在摸索有声片的风格和录音问题,拍摄一部战争电影技术方面难免显得笨拙。但依托原著,电影的人道价值超越了一切,作为最早的战争片之一能有如此深刻的主旨令人敬重。极简而恰当的隐喻,抓不住的蝴蝶远超后世战争片的冲锋片段。战友情谊的描绘真实细腻,最后的叠画经典。现代战争的悲剧在于摧毁,爱国主义的悲壮终究容易沦为政治化的工具,而本片在德、美等国的待遇也印证人类永远是不会汲取教训的贪婪动物。
任何对于战争进行的浪漫主义或者英雄主义鼓吹都是在犯罪,光荣之路是通向坟墓的光荣之路,爱国主义是骗人自掘坟墓的幌子,后方的人大谈攻占巴黎,为国捐躯的伟大,劝别人牺牲无论是以什么为理由都肮脏卑鄙可耻。
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
每每以所谓的“爱国主义”号召青年参战的,请看此片。1930年拍的这电影,然而9年后德国还是入侵波兰了。所谓的“爱国”啊,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执迷?“为国家效力是假的,只有死亡是真的”。啊,保罗,你家的妈妈还在等着你呢!最后的蝴蝶意境真好 。1930年,这部电影堪称伟大!9.1
战争的残酷在于即使你认清了其真相,却依然无法阻挡以及随后带来的心理上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所有正义与非正义在这部电影中被刻意抹去,电影只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而结尾,追逐蝴蝶的美好在狙击枪响起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诗意之外却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量。
以后谁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让他们每个人只穿着内裤,站在圈里,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看谁获胜了,哪个国家就赢了……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没搞清楚谁是主角(不是影片海报里的人),后半段才知道是保罗。我去年看了《血战钢锯岭》,今天看了《西线无战事》,它们都是反战题材。《西》的男主角没《血》那么特别,他一腔热血又懵懂无知,上战场后食物短缺,住宿条件恶劣,炮弹横飞,生命如草芥,少年们感到惶恐失措,但是由于是黑白片,没有鲜血飞溅的效果,所以震撼力度小一点,尾声保罗回家乡休假,他对战争已感到心灰意冷,可家乡的老男人们还在对战争津津乐道,老教师还在鼓动学生们上战场,寒心的保罗回到战场,躲在战壕时伸出手抓蝴蝶,却因此被敌军击毙,这结局有些荒诞,也有些诗意。虽然西方人也一直是好战分子,但他们至少还有人能拍这些反战电影,这些揭露战争的可笑卑鄙残酷之处的电影,而我们的战争片却依然总是吹捧着战场英雄,把战争描绘得既伟大又悲壮。悲乎!
在前二十分钟的看似“瞎搞”之后渐入佳境,战争场面真实漂亮的长镜头,细腻的战友情谊表现,后半段延伸进入反战主题,小酒馆的痴人说梦令主角和观众一并感到心寒,结尾悲剧但不得不承认收得堪称经典,可惜全片转场剪辑看得我直白眼,就全片完成度方面是个小遗憾吧。
上个世纪就说清的道理,我们现在还跟傻瓜样
煽动学生的老师、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邮差、酒馆里高谈战略的闲人,被炸死的老卡特、战场上捉蝴蝶那只手、叠印在坟地上的魂归故里的学生们。1930年就拍出了如此完整深刻有力的控诉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但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电影和它的原著,人们仍不能吸取教训,那些更年轻的年轻人还是走上了战场。
似曾相识的被欺骗的感觉,所谓国家、荣誉、战争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我们又不是因为自己的意愿才被生在这个国家,为何要为了政府而死?何况政客谈不拢的事情,为何要牺牲平民的生命?
影片开头场面调度、深焦长镜头、人物及摄影运动方向及线条感、声音强弱变化,非常精妙,战场上画内多层次空间令人想起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两机拍摄,其一为国际发行无声版本。三十年代在德国被禁,纳粹在电影院放老鼠干扰放映。曾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被禁。冤魂回首处,一片十字架
战场上的死亡没有英雄的赞歌与光芒,只有阴冷,沉重与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血浆与尸体。而谁又能取得教训,和平就如同片尾的蝴蝶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人看过最棒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8.5 考虑到本片的时代因素 这部作品理应配得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 作品改编于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除了令人唾弃的战争行为和荒唐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更让我记住的是Paul和卡钦斯基的袍泽之情 讽刺的是 它拜战争所赐 又被它无情地夺走 此外Paul归乡在酒吧被后方的民科将军包围的那一幕让我想起那本被遗忘的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儿戏一般高谈阔论他们的对于战争的见解 而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而言 他们的一切都被改变 就如原作所言--时代在燃烧 可我的灵魂已经熄灭了。希望出一部德语版 毕竟看美国人演德军还是有一些违和感
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这世界从无一时一地可称净土。
伟大的反战片
影片那段横拍非常经典,而影片要讲述的故事也是发人深醒,愚昧的百姓都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战,可只有去过战场的士兵才知道战争有多残酷,当他们回来讲述战争时又没人相信他们,只到最后他们回到战场那最喧闹的地方,却又是最纯真的地方,这是多么的反讽啊。
惊人的战争视觉效果,马克西姆横扫等瞬间竟然不输给大兵抢滩!此外更是借助传统画幅优势够构建了宽屏难及的冷峻诗意。…“尽管站在同情德国年轻士兵的立场上,本片却颇受美国观众的欢迎。可因反战信息而遭德国禁映一直到1960年。也被一些美国军界首脑视为只是在‘反军宣传’,并遭到美国军方的杯葛。”
结尾安排保罗捉蝴蝶被狙杀可能有几重含义:一、呼应保罗重回学校时说的话,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即使肉身不死也已从精神上被毁掉了;二、老兵和保护者Kat的死摧毁了保罗仅剩的生机,保罗回前线后对Kat说“你是我的全部了”;三、堑壕外的蝴蝶象征着美、希望和生命,而这些跟保罗这样幻灭的死魂灵已无缘分。
1930经典反战电影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忠实原著描述了一群年轻德国士兵参加一战到死亡的过程,残酷的战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泯灭人性,堪称反战片的一个标杆,纳粹上台后在德国禁演此片,从另一角度说明影片的杰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699845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