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国剧情《阿赫德的膝盖》

2021法国剧情《阿赫德的膝盖》

《阿赫德的膝盖》介绍

名称:阿赫德的膝盖

别名:荒漠奥德赛(台) / 膝盖 / Ha'berech / Ahed's Knee / Le genou d'Ahed / הברך

主演:阿夫沙洛姆·波拉克 / 努尔·菲巴克 / 内塔·罗斯 / Oded·Menaster / Oded·Azulay / Michal·Benkovitz·Sasu / Roni·Boksbaum / Pnina·Bradt·Tzedaka / Itay·Dalumi / Lidor·Edri / Itay·Elal / Amit·Elimetelech / Mili·Eshet / Rony·Gammer / Yahel·Hayat / Raviv·Hecht / Yoram·Honig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地区:法国,以色列,德国

年份:2021

语言:希伯来语

时长:109分钟

分类:剧情片

《阿赫德的膝盖》剧情介绍

Y.是一位40多岁的以色列导演,他来到沙漠尽头的一个偏远村庄,想要展示他的一部电影。在那里,他遇到了文化部官员Yahalom,并发现自己正在打两场失败的战斗:一场是反对他的国家对于自由的消亡,另一场则是反抗他母亲的死亡。

《阿赫德的膝盖》豆瓣热评

  • 寂寞的潜水艇

    3.5 在这片荒漠中,强烈摇晃的主观视角镜头里充沛着焦虑,就像是拉皮德对以色列国家文化审查制度、政治、一切社会现象的怒吼、一种激进的挑衅。

  • 翻滚吧!蛋堡

    用极度不安与挑衅的方式完成控诉,一种影像上的剥削

  • 九苍

    叙述了一位文艺中年祸害老百姓还振振有辞的狂想。这种绕来绕去总是想把周围的人当成原谅对象的优越感是一种精神病症状。

  • 天马星

    #TIFF 2021#导演就像是“恐怖分子”,携人质控诉、控诉还是控诉,连摄影机都在控诉。拉皮德表达是挺到位的,但片子也挺极端的~

  • 陀螺凡达可

    4.5 在语言、面目、身体和声音的相互对撞下,拉皮德在如眼神般游离和剧烈的镜头中发泄着愤怒和挫败,作为导演要如何挣脱自己的身份和创作环境,那些突然闯入的私人回忆、想象以及现实,如同若有若无的性张力,都消散在了这文化荒漠中。|二刷4 -> 4.5

  • 嘟嘟熊之父

    杀疯了的拉皮德,站在巨人(视听手法)的肩膀上向巨人(道德立场)发起挑衅。以焦虑作为戏里戏外的创作源头,再演化成愤怒与哀叹,摄影机在动静之间来回切换,像戴着镣铐张开翅膀。沙漠中昼日与夜缓缓交接,情绪持续下坠(镜头与人物的距离),思绪时刻飞扬(毫无预兆的转场)。用剥削的文本反抗剥削,绝望的眼泪淌出之前露出凶狠的獠牙。为什么不惜以冒犯之姿逼我们从冰冷的符号中读出情感?因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在文明的庇护下,实在是太轻薄了。

  • 陈凭轩

    赶在被大部队影响之前先打个分。真的还是他的风格,可能我就是吃他这套吧。

  • Lies and lies

    拉皮德终于找到《定理》中的荒原,却穿上皮衣,忘了赤裸。

  • 对这种癫狂镜头表达加观点宣泄十分苦手

  • 有心打扰

    1.Y在荒漠上的“奇迹”前面,拉了一圈尿;2.阿兵哥的迷幻狂躁MV式尬舞,仿佛在对演员说,把你们的身体交给我,交给镜头,交给观众;3.现实与虚构、记忆的无缝切换,让整部作品在有限的时空里变得十分丰富;4.对以色列文化局妨碍艺术自由的抨击。

  • 长江动物园

    #金馬影展2021 明白他想表达什么,在讽刺什么,是同义词的延续,但就是对这种表达无法喜欢,并不有力,相反是虚浮的,女性文化部官员成为权利的客体,是要她流泪和崩溃才可完成这一切,对不起我不接受。我知道有一些镜头上的尝试和打破传统。

  • 纯肉锅贴

    取决于观看时的心境和状态 至少我暂时没有这个状态

  • 冰红深蓝

    那达夫·拉皮德新作,限制性视角与开放式构图一如既往,但这回摄影机更疯癫狂乱了,[同义词]中的类·主观镜头在此时常脱离人物,完全成为主体性的存在,来回摇甩、快速在空中画抛物线、疾速横摇旋转……或许应该命名一种“拉皮德式的运镜”。本片还是一部颇有想法的元电影——“阿赫德的膝盖”正是片中男导演意图拍摄的新片名字,但仅停留于设想中,而他放映的作品也全程或缺席或虚焦,再联系他频繁用手机为身患肺癌却始终未露真容的母亲拍摄沙漠风光的举动,以及他对军中相互折磨的往事中自身扮演角色(始作俑者、受害者或观察者?)的闪烁其词,都让影片显得足够暧昧。10个士兵疯舞及山洞争执的场景有克莱尔·德尼的男色身体气息。但作为政治论文电影(用文化部的资金来批判文化部审查太逗了),本片还是过于直白用力,欠缺戈达尔的诗意。(8.0/10)

  • TWY

    排比句式的,《同义词》的同义词,摩托的巨响昭示拉皮德的去而复返:巴黎,或者以色列的沙漠,有何实际区别?(且慢,骑着摩托逃离的是一位虚构的真实人物。)同样的词语,曾经使劲憋着不愿用母语说出的,最终还是说出了;当影片的自传性开始拖累他时,他再一次在虚构故事中寻找答案,哈,加害者也好受害者也罢,土地与母亲之间,镜头左看右看,他们还不是都站在这土地上仰望太阳,唯有“阿赫德的膝盖”,必须要被藏起,留给未来。

  • Captain_C

    一部重新定义类型的电影,拉皮德用私人化的影像,对躲在民族主义劝诫背后粗俗的统治者进行凄厉的控诉。可鄙的法律能阻止新鲜空气,真话会把人拖入地狱,当艺术的话语权掌握在厌恶艺术的人手中,一切荒谬的作秀都是毫无意义的谎言。

  • 吃查3000

    摄影机陷入癫狂,疯狂刷存在感,单一场景内的剪辑被放弃,必须高速移动才能实现的视线的还原,一种化简为繁的视听炫技。然而最后还是直白地讲述,显得前面的努力都像是个空壳。

  • Peter Cat

    那些肆无忌惮,彻底又自由的影像,真的唤起了某种戈达尔式观影经验,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 七七|烂柯人bot

    没想明白哪里不对也可能单纯就是不对胃口,倒是在想一个问题:谁有权力发疯

  • 南悠一

    对于衣冠楚楚、在各国找自己代言人、用同一叙事(观察过去几年的处女作)讲“百国苦难事”的戛纳来说,拉皮德电影就是一场电影运动,是一种赤裸的“野性的呼唤”。视听看似随意,实则有很强规律可分析,我们了解那片土地在发生什么,多视角,环境和人物快切,饱含情绪,能恰当反映土地和人的关系之激烈。非常庆幸作为首批观众(丝毫不了解、不受舆论影响)看完《同义词》就喜欢,再看这一部(私人、剖白认知),整个深夜要被他点亮了。风格强烈的作者,不太可能在创作质量上“大起大落”,至于评分上,一般是观众自己的锅。

  • NanSLi

    人头攒动的房间内,摄影机被迫挤到角落;只允许分享几个有限的景别:顺着目光看挪动的画面/完成一次吞咽的喉结,哆嗦的嘴唇或是粘上水滴的发尾;更多的是忧伤,灰蒙蒙、风沙很大的漠地。他愤怒地驱使自己向上空升腾,仿佛失去重量:往下望的时候,这副躯体没有我//脸颊被发亮的斑点照得发烫;也就来到寂静的当下,补足丢失的言语吧。

  • 基瑞尔

    【以色列】Nadav的开场引言或许比电影本身还多趣味- -到底要有多少个“迄今为止...最”来概括如下。对新闻事件的汲取,最终变成情绪满溢的宣泄- -痛苦的,脆弱的,矛盾的。在更多的标题与报道之下的2021年,依然无解。Y伏在Yahalom的叫喊,有着不言自喻却无法承受的力量。

  • LORENZO 洛伦佐

    还真有点黔驴技穷了,这套手法我已经不吃了,就纯粹给人一种生硬和卖弄的感觉。

  • 胤祥

    #TIFF 2021# SPECIAL PRESENTATIONS。前获2021戛纳主竞赛评审团奖(并列)。连看3遍,拉皮德YYDS!拉皮德对摄影机的理解肯定是到了阿巴斯这个层级,这部已经都不仅是“解放了的摄影机”了,甚至可以说是“发疯了的摄影机”,通过对视听语言的探索把导演个人生活、记忆与历史,真实与虚构、元电影、对政治审查和国族的焦虑、对以色列国民性及政治的反思等等融汇一炉。“阿赫德的膝盖”不仅是一个提喻,而且是一面镜子,一个被呈现的“界面”。影片可以看做是《同义词》的回声,连起来看会更加丰富。拉皮德是诗人,拍得却是政治哲学式的电影。#年度十佳# #十年十佳候选#

  • 咯咯精

    毫无节制,黔驴技穷,银幕上上下下的剥削。

  • kis

    直观感受是,镜语直接反映了人物的视线变化&身体的运动幅度,与角色激烈的,连珠炮式的叙述相得益彰。深层的文本则被镶嵌于元电影身份中,叙述内容并不是主体,仅为强调语气而用。

  • 亵渎电影

    《阿赫德的膝盖》像是《同义词》的升级,表达和视听风格更加的极端化和私人化,是他对个人视听语言风格的一次更深入的探索。他的摄影机跟男主角的思想同步,时刻反映着人物的主观情绪,男主角的视线、思想、情绪和意识都时刻化作摄影机的剧烈运动。他的摄影、景别和关系镜头乍看之下很随意,但节奏处理还是准确地贴合着剧本和台词。视听风格之外,拉皮德导演的个人表达才是他独树一帜的地方,身为以色列导演,他的身上可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复杂,是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现实赋予他的。他对政治和电影审查的不满,都化作直抒胸臆的观点表达,借电影中导演Y之口,直接跟观众喊话。像这样的电影,给他一座金棕榈也不为过!

  • 烤芬

    虽然很想酸一下——能拿国家电影基金拍关于审查的电影还能全国公映——可真是第一世界的烦恼啊!但艺术家对于自身与审查、从而是与更大的公共体系、民族、国家之间的暧昧关系充满迷茫、愤怒和沮丧这份情感却是真实不能否认的,可这情感在本片中之浓烈又到了草率、暴力的地步,这种暴力当然体现为感官暴力和性别暴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暴力。「地理终将得胜」,多么痛的领悟。看《教师》时就觉得 Shai Goldman 的摄影让我感觉摄影机是一个「器官」,这部更甚,它不只是一个器官而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拉皮德自己;本片「自小说」到了一种境界,我觉得已经跟抖音那种自拍痛哭发飙短视频差不多,本身是一种呕吐式创作,来势汹汹,臭气熏天。

  • 寒枝雀静

    A / 用第一个被押运的镜头带来虚假的主角,用填充与搬演试图告别穿透巴黎的《同义词》,最终以声嘶力竭乃至干呕的姿态呼唤或鞭笞着那始终沉默的故国。被重复倾吐所开掘的被摄物只能被迫登上舞台/悬崖的边缘。因为对“秘密”的假意赞美从未让那一连串超负荷的语词挣脱我们的肉身。而当手与眼、宣言与面容之间撕裂性的共振发生,当声音逃离并反观毫无秘密却宣称包容着秘密的生活,那眼泪中片刻的恩典才有可能降临——此时的镜头才真正无惧于“人物”的缺席,而只把自己交给那对荒漠的注视。

  • Aloysha

    孤独地用摄影机完成一次自渎。让你看到所有的虚伪,只是证明自己的真诚。所以即便还在讲畸形的民族主义、阳刚之气、军队高压阴影,怎么讲才是重点。他是真的将摄影机用作笔的人,那种不耐烦、鄙夷、没有耐心、自负而自卑……没有哪怕一帧是可归于技法铺垫的,我看到的是无比旺盛的表达欲与沟通欲。过去(服役时作呕的测试)与未来、回忆与幻想(因表达会被文化部列入黑名单)一并撕扯着人皮,所有人都认为将会看到一头怪物,可悲的是,他只不过是还是人,一个以色列人。因为“毕竟,获胜的总是地理环境”。

  • 昵称

    感觉跟看《法兰西》的感觉有点像:每一个调子都是假的,看着很尴尬;人物从头肤浅到尾。即使考虑到“导演就是想用虚假的观感和肤浅的人物反映出社会的虚伪和肤浅”这种可能,也仍然不是很能原谅……导演我们都知道你痛恨你的祖国以色列,从一开头就知道了,但全法国的知识分子里十个有八个痛恨以色列,咱得表达得高级一点深刻一点是不是……中间那一大段的直白到尴尬的控诉,何必呢,说文采没文采说激进又不够激进。其中一颗星给那个一边撒尿一边自转350度在土地上围着自己画出一个圈的镜头,觉得还挺酷。其他的就算了吧。

  • 舌在足矣

    当影片前还明明白白写着由以色列电影基金以及文化部支持拍摄,就摆明了那些看似赤裸生硬甚至近乎撒娇的“控诉”、“宣言”实际上都只是博人眼球的噱头而已,真正的落脚点仍然是关于创作本身(让文化官员讲出自己想要的话那段不就是导戏嘛)。拉皮德对肢体影像捕捉的天赋如果不去拍一部“传统”的歌舞片实在太可惜了(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部歌舞片呢?

  • Sabrina

    把男人一步步的崩溃展现了出来,不常见的角度。

  • bugz

    有那么点舞台剧,艺术表演的影片。有些部分太抽象了,后半段比较明确些。导演意思表达出来了,就好。虽然看得不那么懂,但我大受感动。男主的妈妈,其实是指代祖国“以色列”啦。

  • Minxz

    最后逼的图书馆长要自杀,然后自己崩溃。他还说说自己也可能是那个策划骗新兵的长官。所以最后是被内心折磨失控了吗?还是说他讲的那个故事只是电影中男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女图书馆长说出他想说的话)。 这个男主要批判政府,但最后可能还拿着政府给的出场费。这个电影还是拿着以色列政府的钱,然后批判以色列的文化审查。 电影内外一致了起来。简直就是在讽刺文化审查制度下的创作者本身。

  • 无糖吐槽

    摄影机的动线始终保持着斡旋的姿态。在文化与气候同构的荒漠中,国家和母亲的死亡一同渐进。正反打的剪辑在平行的空间中失效,摄影机顾自左右摇晃,但在仰视烈日和俯瞰城市的目光中明确地区分开来。

  • 晚不安

    《同义词》扫街段落对摄影机的解放还是令我惊喜的,但《膝盖》里的摄影机的癫狂也太没有道理可讲了,摇摆和旋转纯粹变成一种物理上的宣泄,包裹着电影内外导演那惹人生厌的聒噪和浮躁。拉杜·裘德在《黄片》里的实验和控诉是有明确指向的,但拉皮德沿着擒熊之路的这种创作方式剥削意味未免太浓。你能伤害到谁呢,除了爱你的人?#FNC50#

  • Pauline

    次日同一位导演,还好他说以后还是打算不拍这个风格了只是母亲再也无法继续剪辑军中舞蹈又震撼了图书馆有凡尔纳,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爱伦坡,乔治桑首映礼有父母,青少年,姑姑制作点心好人卡发发,但其实你也不知道他是脆弱胆怯的逃兵,中庸混呛水的观察者,或恶人中士最终还承认,家,爱,战友

  • 画瞳

    影音高度风格化,我记得“同义词”的时候,就觉得有股子WTF电影的即视感,好滴,这次也是,用镜头表达这憋得快暴走的情绪,还把我也看暴躁了,拉皮德导演这的确是种本事啊。可惜我不喜欢这种感觉~~~~,脑仁紧得很,其次对以色列以及新月沃地那些事也的确不太想听,尤其是这种情绪下,有种被导演逼出的关我屁事的燥郁。

  • 乍暖

    7/10。拉皮德在得到金熊后仍在突破自己,“这里有一百万人,不是一个国家是一百万个国家”“一个厌恶艺术的艺术部长在一个厌恶人类所有美的政府里”导演的批判比《同义词》更加锋利。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喜欢到鼓掌的部分也有长时间的贤者时间。男女主过分亲密的距离、频繁的甩镜头,视听语言彻底放飞,是自由的也是设计的。Y拍日落前的云彩给母亲,地理总会赢,土地与母亲的呼应才是《平行母亲》啊!!他化身黑塞的荒原狼,奔向荒芜的原野,或许可以再见语言。

  • 茗政

    导演故弄玄虚的混乱影像中充斥着极端的恐怖,“追求文化自由”这事儿在国内不可能发生。电影很乱,不喜欢。

  • 文森特九六

    装腔作势,黔驴技穷,无节制无限度的大肆暴露自我真的是非常躁狂患者,且表面的放纵下,看似自由,实则高强度的绑架和禁锢了所有的技法与想法,拉皮德并未解放视听,而是压迫了视听,一种创作环境与心境上愈加接近妄想后的病态反弹,一部畸形的、崩溃的、窒息的悲剧,在失去了本来的焦点而转变为个体献祭般的自杀式剖析后,反而又意外告诉了我们现实的可怖可叹——除了影像中的荒漠,真正的敌人究竟在何处,然而指责这一切的权利在此被扭曲和剥夺,谁又会为谁去同情或共愤。

  • 刘浪

    首镜积水,尾镜反光,由头至尾,我们从未亲密地进入过电影,始终与它隔着一层玻璃。电影的时态在此变得晦暗不明,Casting/shooting/Screening 一并进行,分别对应着《阿赫德的膝盖》、拍摄给母亲的日常,以及首映的新作,三部分之间相互交叠,倚赖主动的运镜,摄影机既是观看角色的视点也是角色感知的视点,轻易便完成了三部分层级之间的反复渗透,又经由Y的叙述与出神不断破坏、怀疑并重建结构关系,以此形成了一部始终处于进行时的新的电影。

  • 甘草披萨

    3.5 和同义词连连看,观感很类似,观影过程不算沉浸或是愉悦,不过客观上又得承认有想法有特点;整个儿散发着一股“老子不想装了”的豁出去的气息,肆无忌惮的怒吼、放达不羁的运镜与表现手法,与创作意图、电影主题互相匹配,考虑到导演的母亲也是他的剪辑师,本片的支线,男主一直拿手机拍摄发给母亲等于形成了自反性,如今这样全民媒体时代里,便捷的拍摄器材和表达自己的多样途径,戏里西外得以互相映照,从这点上来看,本片因而具有自身的进步性,就是可能是以色列人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愤怒感乃至极端色彩,这部电影本身和其批判对象,却又是很相似的,表达愤怒当然可以但若止步于愤怒又是不够的

  • 胖丁桃

    镜头晃到我头晕恶心,导演狂躁的精神状态在裹挟视听,那些癫狂的舞蹈对观众是一种折磨。愤怒是好的,但这种既伤人又伤己的愤怒表现形式下,对民众的优越感究竟是哪来的呢?愤怒的投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权力系统的话,导演的表现形式可真是太欺软怕硬了,将个人异化成符号而发泄自己的全部情感,本质是空洞和虚假的。到最后一定要让那个女官员哭出来,这是导演的病态。始终无法欣赏拉皮德。

  • 理易封

    虽然讲的是犹太民族,却尤其能在当下感同身受,不喜欢艺术的人要掌控人们该看什么该听什么,但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能改变什么?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托辞麻痹自己吗?就像烂辣椒的隐喻,虚伪的是我们无能为力指出真相所在。声音剪辑很棒,摄影也带入第一视角的真实和慌乱

  • 拧发条鸟

    #NYFF59# 我为什么要为这部片浪费人生宝贵的这两个小时……拉皮德的镜头语言还挺犀利的,但怎么就组合成了这么个空洞乏味的玩意。男主对祖国文化管制的控诉和人生的种种失意,在随便一个第三世界观众看来都无比幼稚可笑,简直是辜负了以色列这个国家特殊的复杂性。给它评审团奖而圣母却颗粒无收,真有你的啊戛纳评委们

  • 华盛顿樱桃树

    非常独特的手法和质量极高的调度能力,在这些技巧控场下,叙事变得自由又浪漫。只可惜故事和人物就不那么的出彩。终于成了一部技巧大全。但看着也蛮赏心悦目。

  • Nightwing

    Cathartic but flawed, firmly within the realm of Nadav Lapid’s pungent style

  • 墓岛GRAVELAND

    拉皮德是法国印象主义影片的直接继承者,在《阿赫德的膝盖》中,摄影机被彻底解放,暴走。雨水与摩托车的运动开篇为影片引入身体性的强度,阿赫德的受伤被激进而充满强度的论争替代,伤口乃至其主人阿赫德的缺席实际上正如同影片的对话场景一样失焦,从身体的特写蔓延至沙漠中的摄影机之舞,最终凝结为一个关于战争的叙事:PTSD在影像的眩晕之中将人物的面孔变为残酷的影像地狱,又在回忆之外的电影放映之中重演,隧道的黑暗与影厅的黑暗同态。《阿赫德的膝盖》比维伦纽瓦更像沙丘中充满不详征兆的惑星,充满了官僚主义的猎捕和无法抗拒的死亡。与其说这部元电影是迷影的,不如说是“恐影”(Cinephobia)的,拉皮德重新思考了电影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又令影像以自杀式的内爆作为终结。

  • 罗宾汉

    3.5星。漂移的视点和狂乱奔放的镜头构成了影片最突出的美学风格,也精准地对应着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拉皮德在《同义词》后返回故土以色列,将矛头指向了以色列的文化审查、兵役制度,乃至整个国家,怒不可遏地揭露与批判,只是这次男主角在镜头前的嘶吼挑衅太过直白和尴尬。沙漠成为了人物发泄情绪和思考困境的天然舞台,为单薄的叙事增添上剧场感。主人公诉说军中集体自杀的情节最耐人寻味,故意混淆真实的角色:究竟他是始作俑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又或者同时兼有?这个答案在女主角身上水落石出。与其说导演是在批判以色列的文化与政治,更像是在自我批判与反思,因为在以色列个人与国家命运早已绑定,艺术家及其创作难以挣脱其身份和生存环境。

  • 盲忙

    在那段导演自以为是华彩乐章的愤怒独白出来之前,我本来还是蛮喜欢的,只能说如果每一个以色列人都像你这么想,你们的国家早没了,这样活在海市蜃楼里,充满了道德优越感,其实不做实事的圣母左棍实在害人不浅,谢天谢地你最后选择离开,真乃以色列人民之福也。

  • bloom

    A terrorist lives in me. 戏剧和电影的交媾,每一场都叫人性致勃勃。冲突与失落的方式联想到了《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0269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