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英国8.6分传记剧情《妇女参政论者》
《妇女参政论者》介绍
名称:妇女参政论者
别名:女权之声(港) / 女权之声:无惧年代(台) / 妇女参政 / The Fury
主演:亚当·那加提斯 / 李·尼古拉斯·哈里斯 / 玛瑞沃拉·嘉沃斯卡 / 摩根·华金斯 / 萝玛拉·嘉瑞 / 理查德·班克斯 / 凯瑞·穆里根 / 杰夫·贝尔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布莱丹·格里森 / 萨缪尔·韦斯特 / 本·卫肖 / 安-玛莉·杜芙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娜塔莉·普莱斯
导演:莎拉·加芙隆
地区:英国
年份:2015
语言:英语
时长:106分钟
分类:剧情片
《妇女参政论者》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妇女为了争取选举权而不懈斗争的故事。斯特里普在片中饰演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一位著名的妇女选举权倡导者。她与几位同盟者发起成立了“妇女议会”,在国会开会时,她们也开会,与议会唱对台戏。由于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措施,潘克赫斯特同她的同盟者们曾多次入狱,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反响。《妇女参政论者》豆瓣热评
不出意外地编剧导演全是女性。很难相信女性活得如此被动、卑微只是一百年前的事。女生该看看,看看今天的我们是站在了谁的肩上。男生更该看看,看看女性走过怎样的一段路才争取到对他们而言天生就有的权利。这不是性别的对抗,只是对人造的不公发起的反抗,只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要求平等的生存权利。
一个世纪前的英国的直男癌就跟现在的中国一样严重
哭死了。不打五星对不起女权先驱,对不起自己。前些日子女同事好心提醒,不要总在朋友圈公开谈论女权。我理解,不诧异。但女权不是邪教,不崇尚女尊、争夺绝对化的女利,何需隐瞒?会遭打压、排挤、嫌弃?还是得罪几枚直男癌?如果一个地方需要压抑真实属性才能活下去,那它可能压根并不适于长期生存。
很容易挑起情绪的女权电影,揭开了英国人权史上最丑恶(没错,直男癌只配这个词)的一页。妇女、黑人、同性恋...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要靠自己去争取,哪怕在当时看来是激进和犯罪。可惜群像没刻画好,所有配角似乎都比女主做得要多...
豆瓣8.0,IMDB6.9,这个评分的差距,似乎就是两个文化世界对女权的渴望之间的差别。
时刻谨记如今女人享有的一切都是前人拿命换来的,然而天朝的女权现状比英国当时的还要艰难…… 至少他们的媒体敢于报道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死亡。
电影最后按时间线滚动着女性开始拥有选举权的国家,到1949年那里出现天朝,听到旁边一个人蛮吃惊地说了一句China?。。呃 实力尴尬吧。 ps:Carey演的真好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牺牲而成。妇女选举参政权的争取,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一场仍将继续的革命。妇女参议政地位之艰难,离不开千百年人类社会之男女分工,宗教观念之束缚羁绊,文化礼法之旧习沉疴,然而人类社会之进步,就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上的不断解放,妇女如是,残障人士同性恋亦如是
女性的权利要男性批准,同性恋的权利要异性恋批准,社会还真是公平呢。台词写的很棒,意义比内容更好。小本为此片贡献出了演员生涯中最直的一个角色,个人感觉把他自带的基佬气质遮盖的很好,为本老师的突破点一个大大的赞。
片子里Suffragette这个词就像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一样被人当作瘟疫,女主起初拼命强调“我不是妇女参政论者”,最后却发现,这是女性争取人权的必经之路。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不想用和平的方式,我们诉诸暴力,是因为战争是男性唯一肯听的语言。
反抗并不是成为对抗者,只是想成为参与者;奋身呐喊并不是想得到更多,只是争取本该拥有的平等;抗争并不想付诸暴力,可这是男权社会唯一会被聆听的语言;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伴随着无尽的鲜血和牺牲,事到如今,你问我为什么依然感同身受,因为如今的现状并未改变,希望我们不负我们已拥有的一切。
明天就是妇女节了,想起这部电影。看着票圈里一片女生节的气氛,觉得悲哀。女生节的本质就是age shaming,认为“妇女”意味着“老女人”,意味着女性的“价值折损”。很多女生竟然也乐得在众星捧月的假象里被消费被剥削。姑娘,你的价值,只有年轻的脸蛋和身躯了吗?那我们和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其实这部电影我本不想打五星,情节比重安排有些不妥,主角的光芒被众多配角淹没。但在此刻,我愿意给它满分。我希望这种主题的电影能够为更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希望它是世界平权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力量。希望我也是。
这故事本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片子的电影艺术。
认为现在“田园女权”四处重拳出击,让人反感,加剧女权污名化的,建议看这部电影了解下到底何为激进。要我说,打拳还是打太轻了。
但是我们不能对桌上的剩菜残羹心存感激,若不能求得一席,那就把桌子掀了。
这部电影带给观者的启示是:看到有人上街举着条幅呐喊,呼吁平权,游行,饥饿抗议,如果做不到加入和支持,也不要站在一旁说风凉话笑ta们歇斯底里。随意把ta们边缘化妖魔化,就等于站在了压迫的那一方。(by:豆友阿不思)
除了一众英国女演员的精彩演出,本老师出色地演了个直男癌,跪下了……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时常忘了:权力和平等不是唾手可得的,是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虚构和历史融合得很自然,视角现实,人物可信,但并无一个特别出挑。想到人性中丑恶的种种。Ben的角色也是有血有肉有层次的,不过他的胡子太让人出戏了。。
这个电影告诉你某些"西方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是怎么得来的。当然,这跟你和你"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祖国"并没有任何关系。
口音各种不懂TAT 坐满了中老年白人妇女啊果然没什么男的来看呵呵 梅姑真是适合这种洗脑教主的角色哈哈
国内不引进太可惜了。如果不发声,不流血,不去斗争,而是只是祈求上位者的怜悯——这个世界永远不会为你改变。被捕的五位女权斗士,被关闭的妇女法律咨询事务处,就是最好的佐证。
话题很重要,演员很卖力,电影却一般,有些可惜。为什么不把笔墨着重放在按道理更有感染力的历史真实人物上呢?第一次看本卫肖演直男癌...
我觉得最心寒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虚伪的政客,而是你最亲的丈夫,还有同样受压迫的女生反而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本老师演直男癌也是有声有色,演技啊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穿裤子,你剪短发,你进学校,你读大学,你当众说话,你开车,你有自己的孩子,你免于被强奸和骚扰……直到你投票,都不是免费的,而是有人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将你从强权中赎出来的。让你的生命发光,照亮更多在黑暗中的人。
还不错 剧本很细腻 角色设置的挺巧. 演员里carey表现的很好 helena难得见到如此内敛的表演. 整体而言还是缺乏一点张力 特别是结尾太弱了
“战争是男人唯一能听懂的语言”,感谢这些为了女人而奋斗的战士们。
Freddie Lyon坐在门阶上远远望了演讲中的Bel一眼。我要哭了(。
没有什么天赋人权,任何权利的争取无不建立在流血牺牲上。有些人躲在妇女先驱的荫蔽中乘凉,却跟着男人们嘲笑“女拳”。这点让人无法原谅,也绝不原谅。
说话不会有人听,做事不会有人看,人们在无视你,忽略你,将所有挣扎视作无聊或是痴心妄想,只有死在国王——一个男权的领导者面前,才能引起这个世界的一点恻隐之心。过去也就一百年,然而现在也还有那么多人觉得女性已经获得了太多不该获得的权力。奴隶升作通房丫头,主妇们就开始心生警惕。
仅仅发生在一百年前而已。我特别希望在3月8号,男生女生在庆祝什么女神节的时候,复习一下“妇女”所指的政治身份,复习一下我们的前辈,在平权上走的路。
记录这段历史的意义远超本片的艺术价值。以一个顺从的妻子/女工的视角带观众一窥那时的妇女参政论者,主角的觉醒便是观众的成长,但群戏写的不够好,总体还是温吞了些。
第一次不讨厌凯瑞穆丽根。顺便说片尾显示2015年沙特才准许女性投票,但没有说的是也是在同年男性首次被准许投票。
献给陈腐愚蠢孕育的智慧之光,献给绝望夜色唤醒的光明之火,献给那些独自踏上未知征途的勇士,献给那些温柔脆弱又无比坚韧的女性。她们孕育,她们承受,她们觉醒,她们在痛苦血泪中成长,她们在战斗毁灭中重生。她们一无所有,她们拥有一切。
70/100 妇女享有投票权,妇女拥有她们的孩子抚养权,这些在今天看来像公理一般权利在100年前却需要用牺牲和死亡来换取。所以不要再觉得自己挣得权益的力量是渺小的,也不要嘲笑那些为此正在牺牲的人。
历史上任何一场巨大的变革都会伴随着流血和牺牲,敬佩这些坚强勇敢的女性。自省一下,如果换成自己,也许做不到。
妇女节当天看得汪汪大哭。我也曾像女主那样自称“温和女权”,有过否定和想要割席的阶段,如今却非常怀念当年那些曾被称作“极端女权”后来在网络上被消失的女性们。感谢你们砸开的窗,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理想甚佳,招來許多大咖,但為區隔古裝大片,暗色調、手持攝影機看了好累。Abi Morgan還是適合電視劇,電影許多故事線嘎然而止,且為啥搞平民史觀用虛構角色當女主,而非Emily?片末各國婦女有參政權時間中國寫1949是錯的,1946制憲國民大會即有女性代表,1947行憲更確保女性名額!
全片的台词都值得刻进骨头里。女性今日的地位是无数前辈们流血牺牲奋勇抗争而来的;历史与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走激进的道路就行不通,因为既得利益者们会打压激进派,等到激进派被剿杀之后温和改良也就等于激进派,于是女性对于生存权利一让再让。
当你在当代的自由和权利当中(尤其是西方世界,且依然还有很多缺失),你很难想象在当时那个年代,原来权利并不是人人都有,一百年以前,女性还是次等公民。实在让人震撼
看到孩子被强行领养那里,和隔壁的女孩子都在抹眼泪了,全程情绪一直被调动,这些永远值得被铭记的为了我们今天而牺牲的伟大女性,我们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部电影让你流泪让你震撼让你充满力量甚至愤怒,足以证明是好电影。北京电影节第二部。
忍耐不是美德,遇到不公,你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战争是男人唯一能聆听的语言”。
“很难相信女性活得如此被动、卑微只是一百年前的事。女生该看看,看看今天的我们是站在了谁的肩上。男生更该看看,看看女性走过怎样的一段路才争取到对他们而言天生就有的权利。这不是性别的对抗,只是对人造的不公发起的反抗,只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要求平等的生存权利” @蘇靜喜
一部建议小粉红们都去看看的电影。群体的权利与该享受的尊重从来不会从天而降,今日大家享受的觉得习以为常的,都铺满了前人劈荆斩棘的血泪。
如果想让人们尊重法律,先得让法律值得被尊重。人类的平权之路每一次都如泥淖中行进寸步难行,片尾闪过的各国女性获得参政权的滚动字幕有种无声的震撼,新西兰和沙特的妇女平权竟然相隔了一个多世纪。为了抗争向马而立的女人虽九死其尤未悔,平权运动永不休止。但片子细细打磨过的质感光晕输给了沉闷。
正如片中「行动胜于言行」的口号一般,这也是部「行动」着的电影,由一个本身置身于外的主角的视角逐渐裹挟、转变直至坚定,在通俗戏剧的标准结构中为我们呈现着上世纪初女权激进分子们的斗争与牺牲。
看到一条憨批讨论觉得还是要写几句。百年前女性所厌恶的“男性的漠视”至今犹存啊!现在看这片会有些人觉得不咸不淡,但是你们需要知道的是女性跟男性平权在1949年已经写入中国宪法。你们的祖婆婆都是享有男人们一样工作的机会,为家庭还有国家添砖加瓦过的,等你们出生时自然而然的能享受这一平等权利。难道天朝的女性在此之前就没有抗争过吗?当然有!结尾字幕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女性可以投票”,但是至今女性享有跟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ERA至今没有写入美国宪法,也就是说至今仍然有女性为此奋斗!美国国会女议员的数量也屈指可数重要岗位都被男性把空,难道美国找不出个女议员吗?傻子也知道这不科学,但是事实上总有男人“捣乱”不让女性参政议政。
被预告片坑害太多,本以为会激荡万千妇女及妇女之友的心,但没想到相当平静地把故事讲完了。但也可能是我的偏见了,女权运动至今为止也尚未结束,这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整个社会意识成长的漫长之旅。
1.看政治片真是一件容易让人情绪起伏激烈的事情;2.我不太喜欢穆里根的表演,但是几位大咖在这部电影里一直都在托着她,托得不错;3.海伦娜还是好好看啊,第一场戏就那么迷人;4.梅姨的第一场洗脑戏轰轰的,那口英腔以及颤抖却激昂的腔调,加上和蔼可亲以及混合着暴力的劲儿,几个表情与动作就成功了
男性天生就賦予的權力,女性要流血、被監禁,甚至犧牲才能換來。可怕的是,有些女性並不願意被尊重,她們情願男性為她們當家做主,她們甘願為奴為婢當男性的附屬品,為此不僅沾沾自喜且加劇打擊那些想要獲得自主權的女性。
在看之前其实也对以暴力争取投票权的方式有怀疑,但开始看后很快就被说服了。虽然仍然觉得采用暴力要慎之又慎,可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些人的境遇真的会逼迫她们认定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否则平等的到来会迟得多。与《女权天使》相比它更沉重,或许是因为参与者付出的代价是幸福与生命 。
真实。小本竟然也能演直男癌。Meryl Streep戏份不多,而且演的那个夫人感觉很卑鄙,鼓吹暴力反抗,自己却躲起来。
应该是很感人的故事,怎么拍得如此乏味!导演烂、剧本弱、摄影只知道特写、手持吗?!唯一有力的画面是最后的纪录片。Natalie Press终于是演了个Emily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8375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