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美国8.3分喜剧爱情《曼哈顿》

1979美国8.3分喜剧爱情《曼哈顿》

《曼哈顿》介绍

名称:曼哈顿

别名:曼克顿 / Manhattan

主演:黛安·基顿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伍迪·艾伦 / 迈克尔·墨菲 / 玛瑞儿·海明威

导演:伍迪·艾伦

地区:美国

年份:1979

语言:英语

时长:96分钟

分类:爱情片

《曼哈顿》剧情介绍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 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曼哈顿》豆瓣热评

  •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十七岁的姑娘如是说,虚弱的中年人尴尬地无奈地迷惘地笑了

  • 九尾黑猫

    他们把各种艺术挂在嘴边,用塞尚,纳博科夫,博格曼填补他们苍白的话语。他们不懂爱,脆弱又胆小,无法计划未来。在车流拥挤的夜色中,有一种令人烦躁的亲切感,不论他们多么孤独,能否找到真爱,都不会影响曼哈顿的美。

  • 影志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 xīn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困境,是我现在以及将来都要面对、并试图超越的。影片充满着箴言警句,对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知识阶级、艺术从业者)有着深刻的表现,他们懦弱、善变、对未来没有信心、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和幻想。没有能力关心更大的世界,而在自己触碰的有限范围内制造麻烦。纽约的繁忙、混乱与美。

  • Connie

    从这部戏里17岁女生的温柔到后来Mia Farrow当道再到韩裔养女横空出世的嬗变过程,正显示着child-woman于直男知识分子界所具有的所向披靡之魅力——在这个美丽复杂的城市,在这个自恋、虚伪、脆弱、忧伤的小男人心里,最至高无上的永远是未成年少女的纯真和娇憨(我可没提肉体)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伍迪艾伦的电影看得不多,目前最喜欢的还是赛末点。太文艺民工就受不了。昨晚看的时候被法国片似的喋喋不休搞得昏昏欲睡。但到最后一个场景时一下子清醒。纯靠情节,而不是情色镜头劲爆音乐把我唤醒,足以证明这是部好片。平淡生活无法言喻的错过和苦楚,提醒我时刻珍惜现在的美好。我想你啦~

  • 木卫二

    曼哈顿,这座城市蒸腾着你们的焦躁,狂作,空谈和欲望,幻化成毫无生气的霓虹森林,牢不可摧的海市蜃楼。

  • 逍遥兽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那一刻,话痨伍迪·艾伦终于安静了。

  • 57

    成为话痨的人要么过于自信要么缺少安全感,成功的话痨一定兼而有之,既让你哭笑不得,又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你可能并不热爱他,但每次听他讲完故事,尽管你真的很想找茬,但总是没胆指着他说:“喂,你够了。”

  • 牛腩羊耳朵

    我默默很不要脸的觉得如果我是直男肯定是Woody Allen的类型,不停被跟我剑拔弩张的强势成熟女性吸引,不停被伤害像小狗一样“内化伤痛成一个肿瘤”,不停把年轻单纯自然的少女当成最舒适的“过去”和最完美的“归宿”。Woody Allen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证明了他才是“作者电影”最准确的定义。

  • 圆首的秘书

    “曼哈顿悖论”:凡是能看懂的这部片子的、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的,有着相同恐惧和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文字和女人的,都是最无可救药的酸臭知识分子,都是最有文化修养的斯文败类(“愤世嫉俗”)。当然,above all,他们都是贫蛋。

  • Obtson

    “生活在曼哈顿的人们,他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毫无必要的、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更加棘手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了。” 不是我更偏爱黑白,而是它确实完胜《Annie Hall》。从霍尔对一个人的哀悼上升到曼哈顿对一座城的抚慰,越混乱越迷人。

  • Lycidas

    4K修复版重看@phenomena 在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滔滔不绝中,只有年轻女孩看上去是超脱的,因她还没有遭受生活孤独乏味的迎头痛击,她有大把的青春,绝对的自信,尚未学会像成年人那样用苍白的言语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她又怎么会懂得,六个月的时间有多漫长呢?

  • 欢乐分裂

    #SIFF#重看;果然黛安基顿是老头最佳搭档,看俩人用各种高深名词和艺术大家斗嘴,真是其乐无穷;前妻对他的评论也可视作其所有作品的总结,犀利精准;老头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这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在黑白光影映衬下,特别迷人。

  • 如花就是小妖

    越来越习惯和喜欢这老家伙儿的碎碎念了。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修复放映。小资、言情、风趣、琐碎的纽约,絮絮叨叨的对白就像一出关于城市的交响乐曲,从头流淌至尾。七八十年代真的是伍迪·艾伦创作的高峰期啊,感觉之后拍的所有电影都只是衍生和变体。

  • 熊阿姨

    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圈。爱说文化人名、讨论形而上问题、注重自己圈内影响力、用互相的新作开启对话、念叨新公寓的噪音……都挺眼熟的。

  • 帕拉

    [A-]伍迪的博爱又专一、滥情又纯真、乐观又悲情的爱情悖论理论集大成者

  • 恶魔的步调

    这简直就是《 伍迪&宋宜》的超前预告片啊……伍迪·艾伦简直是用绳命去诠释自己的作品啊。开场和作结的《蓝色狂想曲》老是不经意让我窜场到《交响情人梦》去了哈哈

  • 17950

    Wills的攝影好。這個片子沒有Annie Hall的地位高可能是因為Woody Allen用這樣認真刻意的構圖和他的風格和在一起,就顯得有些匠氣。

  • 梦游的鱼

    知识分子表面的头头是道和内里的空虚。他们总是懂很多大道理,一副师者的姿态告诉17岁少女什么不是爱情。他们用理性与自己内在的冲动和情绪抗争,却注定要败下阵来。而17岁少女也没有更懂爱,她只是更相信爱情,她没有岁月和过往的包袱,能够更勇敢地投身其中罢了。

  • 时以星

    谁不想拥有一个十七岁少女的心和爱呢,尽管它的真实含义只是安全感,一种纯粹的迷恋甚至崇拜。当年届四十,中年危机无非就是事业瓶颈,婚姻受挫,对爱情的冒险之旅再次失败,于是任何一个男人,都会特别渴望一份简单的情感,来自一个单纯少女对他的倾慕,这种存在感胜过于追逐一个知识女性的爱情幻影。

  • 米粒

    最美的伍迪艾伦电影画面都在这里面了(真心喜欢摄影)。相比安妮霍尔没有那么可爱,但也是另一种让人心头一颤的好啊~"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这难道是老年以后忘年恋的预兆么。。#修复版03.12.17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我们总是对感情上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关心的爱或不爱,文学艺术,其实都是枯燥生活中的一点调味品,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总是选择忽视。人类不等于全世界啊。爱情就更不值一提了。

  • 冰红深蓝

    伍迪写给纽约的一封浪漫而戏谑的情书,对逝去爱情的挽歌。蓝色狂想曲下的城市蒙太奇,戈登威利斯的黑白摄影,坐人力车看夜景,[结婚,离婚到独立],影院四人尴尬症同[天堂陌影],暗夜天文馆与孤寂公寓全景左下角的两人,奔跑寻爱 | 我们都会变成这个样子-骨架子 | 伯格曼是当今唯一大师影人。(9.0/10)

  • 内有恶犬

    其实无意探讨爱情,自恋如伍迪艾伦,每段恋爱谈的都是自己。

  • 思路乐

    【B+】整体弱于《安妮·霍尔》,但在某些段落上确实散发出了更甚前者的魔力。开场的城市影像拼接已经将伍迪对曼哈顿的爱全盘供出,毫无保留。城市肌理与章节旁白实在是太过迷人,以至于后面那些经典的伍迪艾伦话痨时刻开始失色。黑白摄影是绝对的好,天文馆一段,不仅仅只是剪影,光还勾勒出迷离的轮廓,仿佛随时会融化在背景的星空之中。到了结尾处,他们隔着玻璃门对望,是全片情感最浓烈的时刻,也是最后击穿我的瞬间。尽管“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是全片思想总结,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小老头那句自嘲性质的牢骚“他疯狂崇拜伯格曼”“但你与他截然相反啊!”。

  • Alvin

    深深感觉自己与伍迪艾伦实在是波长不合。尽管知道导演本意并非弘扬,但仍然无法控制本能的厌恶与恶心,也许是因为电影始终在客观描述,看不到影片的立场。仔细想想,大概从一开始42岁的中年男人与未成年女孩上床开始就没法忍了,后续各种毁三观的情节更加剧了反感。作风极坏,影响极歪,负分滚粗。

  • 托尼·王大拿

    一边肤浅一边深刻,一边悲观一边乐天,喜欢这部远胜于《安妮·霍尔》;最后有个配上欢快交响乐的四百击式长镜头,联系前后再一思索真是太绝了!

  • 后自愈

    尽管我也知道,好像还是老一套,但是这妙语连珠趣味横生的台词经由他口说出去,就变成城市的鸣奏曲在建筑间传唱,他和恋人行走在水泥森林里,他们变成了黑白胶片上粗糙颗粒的组成部分,仅此也足够让人明白,他拍出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曼哈顿。他将永远拥有巴黎,拥有浪漫。

  • 半城风月

    充满文艺气息的都市总是不乏浪漫故事,黑白画面营造的镜头意境很唯美。

  • seabisuit

    戈登大师的大颗粒黑白纽约完全看醉了,伍迪艾伦兜了一圈用这个口吐莲花的小人物告诉大家这样的失败者也能曾经拥有那么纯真的爱情,对比现代都市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海明威的孙女让人唤起了种种错过的美好。北影节中关村4K修复版。

  • Minjie

    曼哈顿告诉我们,装逼是没有好下场的。

  • (๑⁼̴̀д⁼̴́๑)

    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 哪吒男

    每个人都想修炼成东邪西毒的时候,没想过,世上最厉害的武功竟然是无邪,方可百毒不侵。

  • Indecent time

    有些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如果说王家卫一辈子拍的都是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渴望的矛盾的话,伍迪艾伦说的便是一些对人对己都极度缺失安全感从而自说自话,伤害别人的人的故事

  • censored dump

    伍迪艾伦出场的第一段台词是忧虑前妻写回忆录诋毁他,然后陷入与不同年龄女性的关系,包括和安妮霍尔如出一辙的黛安基顿,以及海明威孙女扮演的17岁少女。但这种吃蛋八卦母鸡的投射,并非进入电影的唯一方式,戈登威利斯的黑白摄影,在很多时候欠曝的自然光下雕琢出一种厚重的影像风格,无论是桥下黎明的黯淡全景,还是天文馆令人惊异的侧脸剪影,都属于纽约那多变的情境,这与兜兜转转的情节相得益彰:只有在城市,相遇与别离才会如此轻易,仿佛背负多倍人生,一个电话不见,一次奔跑挽回。那些轻佻的、喋喋不休的嘲讽,就成了对抗丧失的姿态,回到开场,曼哈顿高耸的夜景在格什温壮丽的蓝色狂想曲中绽放火花,这就是城市带给我们的,一场伟大的自恋。

  • 陀螺凡达可

    WoodyAllen自有他的魅力,他的电影也一样。

  • ζωήιδ

    Diane Keaton演和Annie Hall里一样的类型女, love the way she dresses & talks! Julie Delpy感觉很像年轻时候的她~

  • 汪金卫

    【北京电影节展映】标准伍迪艾伦式话唠喜剧。生动地拍出了一个中年男人感情的落魄与困惑。充满知识分子的穷酸幽默。相信不少男人都从片中看到了自己。伍迪艾伦个人失望不喜的作品,却是观众的最爱。相比献给城市的情书,更像是给自己的谶言

  • parachute

    17岁的女孩问:“6个月,只有6个月为什么等不起?”42岁的主角:“你能不能不要那么成熟。” 可是却有点能理解片中摇摆不定的成年人们,脆弱、空虚、怨声载道可能会跟人一辈子,不是6个月的问题。

  • Ocap

    3.5。从不认为人对一座城的迷恋会在刻意感知中形成。相反,往往是生命体间的情感先赋予了环境生命力,我们才得以对环境产生情感。从对精准描述的苛求到放弃,从尝试对“美”进行赞美,到对闪烁其美的情境还原,有意无意地,开场的画外音与后续的离题很好诠释了这种输送思维的转化。而结果显然对极了。

  • seamouse

    从生活状态到风格成熟度上,总感觉这片会在《安妮霍尔》之前,结果没想反倒晚了2年,而且彻底只聚焦生活状态,而少了一些引申性的思考。

  • 鬼腳七

    中年、犹太、单身、男性、知识分子,的爱与恨与无奈与惶恐

  • Alain

    “如果现实是一种阴谋,那么讽刺就是一种私人阴谋,一种对抗那种阴谋的阴谋”(里卡多·比格利亚);看到快结束时预测了一个更悲戚(或许也是更深刻)的结局,却只看到隔靴搔痒而已,伍迪·艾伦一贯的自嘲或许有趣幽默且看似高级,实则不过是一种妥协的、不彻底的、留有退路的自省;不如看头马的小说。

  • Parachute.cpp

    3.5. 始终不喜欢伍迪艾伦,曼哈顿倒是添了些好感。当然,也是因为梅姨。个人觉得他后期作品的问题在于急于避免重复自己(事实上他电影始终是他价值观的重复),制造噱头博观众好感,在这样尝试妥协和讨喜的过程中丢掉了可贵的真诚。这是相对粗糙的一部,却也是相对美妙的一部。

  • 禅疯子

    演Tracy的Mariel Hemingway是海明威的孙女

  • 肖浑

    成人谈恋爱都闹着玩儿似的,只有小孩才认真,“不是每个人都会变的”。除了台词和摄影,其他比较平淡。

  • 墓岛GRAVELAND

    《曼哈顿》的情绪介于《午夜巴黎》和《无线电时代》之间,比起《无》的久远回忆来,《曼》更为接近伍迪艾伦本人的自传,对于纽约城市长久的怀念与喜爱,强调布光的黑白影像塑造怀旧的效果。属于他自己的美国往事,因此少了几分密集的话语,更多的是私人化的孤独、沉默与绝望

  • 巧比

    可能是因为生肉 但这部碎碎念并没有伍老爷子之前那种拧巴的幽默感能带来释然 反而少女成为了灵魂人物 喜欢老爷子眼中的曼哈顿 博物馆黑暗中的呓语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实在太迷人 但还是被片中diane的形象烦到了 成年女性拧巴怯懦很正常 但她身上第一次有了伍老爷子众多片子中负面的女性气质 那就是成熟女性的自以为是 当年龄成为劣势 一堆成熟女人通过manifesto捍卫自己的各种权利 diane的角色把manifesto变成了炫耀 她深知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的经历所能带来的东西 这种算计与衡量抵消了她的成熟风韵 带来了刻薄的一面 就像马背上丰腴的女人炫耀自己的性经历一样 当经历与经验划等号 同时也意味着时间所剩更少 感官迟钝等一切一切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现实生活也show don't tell的原因

  • 一條魚佔滿了河

    Woody Allen式中產階級話癆癥候群,絮叨能力沒有《Annie Hall》強,後者又勝在一股小清新的倔強。Merryl Streep在片中客串一角,戲份不多,發揮空間也並不太大,只是今日風韻猶存的梅姑,當年竟美得驚人。

  • 伊瓦

    终于看完这一部。中间睡着了两次但醒着看到的段落又都很喜欢。中年脱发男应对十七岁少女的问题,非常妥帖地虚弱一笑。看了annie hall很多次了,对照本片,好奇戴安基顿和伍迪艾伦之间的互动是不是也与角色有着类似的模式。非常文艺、(伪)智慧、脆弱又迷人。

  • 1先森

    这是个多么富有伍迪艾伦个人色彩的爱情故事。对于一些感情要给与更多的淡然和理智,在这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的人,有你,有我,有她。“不是每个人都会变的,可你总要有点信心。”那个时代的长镜头都很美。

  • 双晚

    A. 从神神叨叨的对白到浓墨重彩的配乐,再到两人映在星辰背景上的剪影和轮廓光,电影处处洋溢着伍迪艾伦式的情绪化与神经质。大量金句和旁征博引让影片始终端着一副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主人公们在欲望面前团团转的自私虚伪与优柔寡断则与这种腔调形成滑稽的反差。最后由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说出全片最乐观笃定的台词:“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有信心些”,实在是最高级的黑色幽默。

  • Mumu

    被“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的小表情太贱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梅姨一出现画风好像就为之一变,尤其那腔调儿……好在角色也不能算一个圈子……总觉得tracy眼熟,竟然是海明威的孙女儿……

  • 与碟私奔

    还是很少看导演的黑白影片,这段时间已经把他最早的《性爱宝典》蓝光也找到了,按照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间顺序多看几部伍迪艾伦的电影经典。在导演和众多女明星铁打的伍迪流水的女演员(个别除外),可谓合作的顺风顺水;而在这部电影里居然有三位明星来捧场,斯特里普饰演他前妻,而海明威的孙女17岁与他搭师生恋的本色出演,还有黛安·基顿的风流插足,让这部以曼哈顿为背景的黑白电影显得更加有戏剧冲突和众明星的眼花缭乱都说3个女人一台戏,而夹缝在三个女人中间的是那个标签式的漫画般的美国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喋喋不休的那个中年男人。伍迪艾伦的喜剧天才和语言天赋真的是让这部电影看的津津有味,场景和画面之大也是和导演很多电影构图不一样的感觉。*【2021-5-31电脑再看】构图比例

  • Macmania

    重看曼哈顿,依旧沉迷于老话痨的碎碎叨叨碎碎叨叨。老话痨也明白pseudo intellectual的幽默、装逼、自恋其实都是虚伪、自私、脆弱的。哪个人见到17岁模特般海明威的孙女不动心,哪个人和女中伍迪的戴安基顿聊完天不动心。贪心的想着要是两者兼得就好,结果往往是两头空空。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8783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