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产8.3分纪录片《城市梦》
《城市梦》介绍
名称:城市梦
别名:City Dream
主演:
导演:陈为军
地区:大陆
年份:2020
语言:国语
时长:102分钟
分类:纪录片
《城市梦》剧情介绍
鲁磨路,武汉市区一条热闹的大街。人行道上一个旧电话亭和简陋的水果摊是河南农民王天成一家的谋生之所。十四年来,他们与城管之间你进我退、软磨硬抗,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摊王”,也算在城市里落了脚。王天成是70岁的脑中风患者,妻子癌症晚期,儿子是没有右手的残疾人,他们唯一的开心果是正读初中 的孙女萍萍,健康开朗。 “一家人留在城里,萍萍成为武汉人”是全家人的梦想,日子过得艰难而平实。直到有一天,鲁磨路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打造“珠宝一条街”,需要彻底清理所有沿街摊贩,王天成一家和城管中队的矛盾开始升级,一场“生存保卫战“就此展开…… 严格执法的城管碾压占道小贩?还是,最牛“地摊王”钉牢城市中心? 城管与小贩生死争斗的原生态故事,官民冲突与互动的真实过程。 关照当下中国人蓬勃生长的“城市梦” ,你、我、他都可能是“王天成”。《城市梦》豆瓣热评
作为武汉人,工作在光谷,看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百感交集,今天光顾了王爹爹的水果摊,默默买了点水果,愿你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草草收场,真有这么好?我不信。尤其是几张拱手作揖感谢配文字说明的景象紧接着“2015年,武汉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帮助困难家庭”这些字眼。最可笑的是,他们不会在乎你的支出你的境遇,在乎的是你每天能卖多少能赚多少,对收入锱铢必较。对人讲策略,对事要解决。还记录下了前几年核心价值观打得火热的时候人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去他妈的
王爹爹其实很聪明,如果他年轻的时候有更多机会,他还会在70岁用赖的方式讨生活吗?
拍得很不错,虽然是纪录片,但不缺戏剧性,武汉的街头充满戏剧性。这家人的生活难不难,大家心里自有衡量。片中的男城管还行,但出镜的女城管的逻辑和话语十分讨厌。他们一家人卖水果就算月赚两万,是几个劳动力是怎样的处境换来的?她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报纸喝喝茶赚多少能公布下吗?至于她去核算水果摊进货成本的方式真可笑。卖过水果的人都知道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于损耗,有些水果两天卖不出去就成企低货。
为结局加一星,“不是要感动,是要服从管理。”
看起来是小贩抗争史,背后是近数十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填补城市基础生活岗位,以工作换取在城市落脚机会的变迁。对于这些远离土地、进入现代化城市的底层群体来说,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和家之间形成了一体化和绑定的关系。失去糊口的工作,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家,更意味着失去了他们对于城市的价值,接踵而来的就是城市的驱逐。在这样的走投无路下,王天成的捍卫就有了三位一体的意义,捍卫小摊=捍卫资产=捍卫家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市梦》早就已经走出了城管和小贩之间的矛盾,提醒着我们赶快从阶层流动之梦里清醒过来,更反思了如火如荼的城市现代化。
武汉市城管局文明执法宣传片。武汉城管的文明执法贯彻程度令人震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与一般大众印象中的城管做派完全不同。我尊敬且敬佩出镜的几位“非法”(导演说的)执法人员。可网上随便一搜仍能搜到近两年武汉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所以文明和暴力到底哪个是常态?如果暴力手段永远是一个唾手可得的选择,那你在这镜头前再文明再苦再累也不具有任何代表性。大爷年轻时候应该是斗得最凶的那一批。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终究斗不过时代洪流,还好这次对方是文明的。小女孩她很快乐,有整个家庭为她遮风避雨,希望她能上个好大学,改变命运。这个纪录片还是挺难得的,两边都走得足够近,生活就是充满令人无奈的幽默。音乐不错。(我没听过孙八一那首歌)
还有什么比被一群武汉城管团团围住看《城市梦》更有意思的事情呢。
题材太容易让人怀有错误期待,这部片对反映城管现象本身毫无意义;反倒是老爷子充满时代特征的性情与所谓秩序权利的抗衡非常真实,那代人身上特有的,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执拗与单纯,太熟悉了
之前关于《八佰》屁股问题的讨论,其实放在这部纪录片上才合适。不过,陈为军在主旋律的外衣和“保护”下已经做得很好了。选择的人物尤其好,爷爷一代是执拗抵抗,父亲一代是选择性妥协,孩子一辈已经是不自觉地要拥抱城市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底层人的寄生空间不断被压缩,其根基早已被杂草荒树掩盖。真是荒诞且悲凉。
作为纪录片,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很真实的双方记录,让观众自行评判,爷爷真的太搞笑了,其实无论是执行的城管,还是老爷爷到头来都是一句话的受害者,“文明城市”这些年耽误多少人。害!
影片的内核正如电影里城管的那句话所言:他们是生活的弱者,而我们是工作的弱者。人们都是同情弱者的,所以王天成这位老人看似不讲道理的外表之下其实很是聪明,用梗塞、残疾、癌症、中风等家人患病的状况来示弱,用下跪,用贫民的生存权来以退为进。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手打一手谈,这可不单单是闹一个字概括得了的。摆摊贩的对立面即是城管,在三教九流云集的九省通衢,这份差事显然并不是那么好做,用招聘兼职的柜台作为伪装来侦查情况,这个点子显然很妙,也彰显出了智慧。最后,作为在武汉洪山区待过四年的人而言,光谷的画面出现的那一刹那还是倍感气切的,大武汉,每天都不一样。
诙谐与闹剧贯穿全片,看预告片的时候只想着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城市内摊贩与城管之间拉扯的现实纪录片,但随着影片的深入我们发现真正的含义是在讲家乡与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王大爷和儿子留在哪里都无所谓,但是王家的下一代,王大爷的孙女早已没有可能回到河南农村老家。孙女从小在武汉城里长大读书,未来也会在城里上大学找工作,所以为了孙女将来的教育与人生,一家人即使是睡大街也必须留在武汉。与其说是王大爷在水果摊与城管抗争,不如想想说是一个老人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和现实做斗争。
看陈为军现在的身体状况,这一部可能真的是他最后的作品了。然而他的名字却依然无法吸引观众进到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境况实在是太难了。《城市梦》这个名字乍一看和电影主内容并不相符,但真正让小贩们坚持着的,正是这三个字,不为自己,为的是后代。导演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有代表性,并且有十足性格张力的家庭太了不起了,也是这个主角让纪录片多了一份喜感中的悲情。
武汉市城管文明执法宣传片(不是,当然明白是为了过审,但也不失为一种视角。在点映场遇到包场的洪山区城管和武汉电视台,片中的胡队长好像就坐在我前面,影片结束后接受采访述说感受,这又是我今年遇到的魔幻现实。
从王天成与城管中队这两个点开始,表演逐步蔓延到每一个主体,王天成的家人、武汉市城管局、摄像机,甚至连上映,全都参与了这场盛大演出。就连配乐,也很配合地将这部纪录片推向“喜剧”,很滑稽的那种。纪律部队再克制,依然是纪律部队,某城的纪律部队在一年前也被认为是全亚洲最专业的来着。最恶心的位置当属创文街摊的二十四字背诵。
城管和小商贩这种“城市牛皮癣”的历史纠缠也是积重难返,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治理,一方面底层生活所迫,“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两边都觉得各自占情理,弱者的“有理”最终竟也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出路)。底层何苦为难底层?但说起来,底层又何想为难底层?当然,这里面经过多少修饰,或者经允许才展现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龙标在前。说到底,底层还是谈不上尊严,还是为了改变阶层。8.0
趁还能在影院里看到,去看吧。题材太独特了,能拍出来并拿到龙标是奇迹。
只想知道放开地摊经济的如今,王天成一家的感受如何。影片只是呈现冲突的本身,所谓的城乡关系矛盾也仅流于表面,在摄影机压力下形成的结尾,虽然促使本片上映,但看的时候极度尴尬。
减1星因为导演说话太蠢,减1星因为所有人都在镜头前表演。但所谓的很聪明的以主旋律的模式反主旋律也好,那种在镜头前刻意保留被设者的表演也好,说不定只是偶然为止。。。。感觉上映之后会是话题之作。
【凹凸镜放映】武汉城管VS水果摊钉子户。题材就足够吸睛,也确实值得记录。龙标版或许剪掉了锋利尖锐的棱角,好在框架仍得以保留,也仍有惊人犀利之处。王天成一家和城管中队的矛盾与抗争过程就是个人VS集体、人情VS制度的缩影,充满了“中国式斗争智慧”。两方个体都在底层,都有作为人的感情,可以和解、共情、感动。然而高屋建瓴的领导一针见血、冷血无情地点破一切:上层需要的只是服从,其他皆为手段。正如再如何抗争,疫情来袭,覆巢之下无人幸免。不喜喜剧色彩的配乐
结尾这么happy ending,简直有点怀疑是不是事先就设计好的……另外觉得如果没有镜头对着的话,老大爷应该不会蹦得这么欢…
映后制片人讲城管和王天成是两个独立的组分别去拍摄的,成片也试图寻找对双方同等的理解,但当视点聚焦于一组特殊的对立个体,背后更复杂盘错的现实问题并没有被涉及和揭示出来(城市发展和整治到底要往何处去),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也可能和个体的日常观察无异。倒是一些不经意袒露的细节很有趣:胖胖的胡队长好像也有点被获得王天成妻子的理解而感动,结果局长泼冷水「我们的目的不是感动她,而是可以更好地管理」,并且他获知了王天成一家的情况,请胡队长代为转达「摆地摊不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本意是出于关心,但也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被天然合法化并用素质话语去收编管制城市外来人口的体现;另外则是普通人的生活逻辑,对官方不信任,但也并未强力的对抗。也想起来大多数中国人更熟悉禁止性规范而并不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这种影片能上映也算是一种进步吧,虽然说有宣传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也算是一种发声。更多的人,更多的商贩,在城市管理面前,确实是弱者,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谁愿意风餐露宿的摆地摊,更多的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城市的执法者和管理者,应该更好的想办法怎么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取缔。前几个月的地摊经济,难道当政者一句话,地摊就合法了么?关键还在于法律怎么合理规定,并宣传执行到位,而不是一句空洞的“法律规定”。来自河南镇平的王天成一家,离我家很近,不到20公里,作为老乡,每个人分到的田非常有限,如果不出去打工,或者像片中摆摊做个小生意,根本难以为继,更别说供养子女上学。城市管理者觉得工作难,可更难的为了生存的劳苦大众。
不是我说,武汉的执法文明程度,大家都有数
近两年看到的关于中国最好的纪录片,把中国的复杂讲得透彻。没有蜻蜓点水,没有面面俱到,没有迎合美国人对中国纪录片的口味
无论是占道经营的小贩,还是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城管,你看到的现象背后有着你看不到的复杂。弱者固然值得同情,但多少人又何尝不是被谁弱谁有理的先入为主的判断所欺骗,王家是弱者,城管队员也同样是弱势群体。陈导用镜头真实捕捉了双方你来我往的博弈过程,强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推动故事发展,至于城市梦的思考,每个看完的观众一定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自带幽默,主角的喜剧个性很强。作为一个纪录片,觉得可以挖的再深点。贫穷的爷爷鸡贼的很,道理讲的头头是道,很好奇他的家族背景贫穷本源,成为drama钉子户的历史原因和性格催化。不管是因为啥,要生存要上映还是这就是真相,皆大欢喜的政治题材纪录片总让人感觉在隐藏着点什么...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当故乡”究竟是为何?不讲形成这种对峙局面的原因,不直指问题的关键这种纪录片拍的就是不痛不痒。说是城管文明执法宣传片还真没有错怪你。
1.配乐是个大槽点。2.镜头略单调,且逼仄,拧巴。3.节奏上有断坎儿,前后不一。4.人物的描摹更多的停在表面,差点寸劲儿。
可以说摄影机主导了事件走向,看完一度怀疑真实电影的书面定义。整个纪录片拆分来看如同箭矢对标靶,永远是对立的两端,最后又正中红心看起来似乎完美无瑕。群众的声音全给了王天成一家,而站在对面的就是城管执法,没有深入的剖析出多元立场。呼声不应该只有撒泼与沟壑,而运用这些沟壑去扶正城管的正面形象也是有意为之。老头子的表演深入人心,尽管他那些手段多么卑劣与无赖,粘在鲁磨路十四年,没有这嬉笑怒骂的本事也确实不能寄生武汉。配乐稍许多余,靠背景音来获得戏剧张力在纪录片里略显刻意,像是矛盾激化时的嘲笑看客,并不能承起对人物的渲染。警民联欢的结局也对应着开头的龙标,已经能想象出执法机构包场进影院的谐和画面,与大环境下的文明城市建设对照居然有一丝诡异。
@汉鼎宇佑,包场了,王老头一开口就心头火起。半场进来两位清洁工,坐在后排一起看,她们坐了会儿走了。表演感确实很重,有一部分原因是镜头中的人身上多少都带着几十年前僵化不死的幽灵
粗砺,或许才是中国的真相。#书本放映# 包场放映,无锡唯一场次。现场发言的是一名真实城管,或许他们正如影院中闪现的光亮,守护着城市。陈为军告别之作,即使在执法宣传的外壳下,导演也总能另辟蹊径,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时代洪流现代化进程中,迷失奔走的总是这些小人物,传统观念和现代文明的冲突,谁对谁错,城管和小贩,其实都为底层。三言两语,互相理解。希望导演身体早日康复!
主旋律喜剧片,有一定的可看性,但是对现实的真正关照力度近乎于无。毕竟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任何手舞足蹈的“表演”都像是一场被捂住嘴的残酷哑剧,笑闹到最后,也只剩满纸荒唐言和一把辛酸泪。
非常有序,剧情化严重,甚至配乐都在后面给煽。角色也极端有戏。整个片思路非常清晰,完全知道自己拍什么,在态度上也非常成熟,也在很多小细节上夹带了一些私货。看完后还是有些感动的。和朋友探讨了好久里面各个人物,各种情况,从这个反应来看,这部纪录片还真是很成功的。大家接受到了,也引起了大家的很多感慨和思考。据说排片特别少,这次在青岛组织大家看,确实是很好的事情!先看到!很重要!片方还送来一些印有片中“金句”的T恤。
3.5 面對這種看似無解彷彿各有各難的處境,迴避真正的制度原因,能呈現的彷彿只有這種中國式的「只能如此」。片子還是好看的,也努力平衡兩方和其中的意識形態傾向,但對於影像本身的價值,和究竟真正能引發什麼思考,卻令我非常懷疑。
“哪里黄土都埋人,我死也要死在武汉。”
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纪录片它都提供了一个堪称珍贵的样本,以一种尽量客观的姿态让人们观看和审视这一局面,在今年鼓励地摊经济的大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去反思背后深层的原因。王天成固然是耍泼无赖,但一声令下取缔摊贩的政令难道就真的无可指摘?更值得思考的一点则是,在摄影机的介入构成某种天然的注视与监督下,我们的执法部门居然一脸委屈地在法律条文当中寻找程序正义,而耍无赖的摊贩竟然也搬出宪法来为自己辩护,不由得让人想象,假如摄影机不在场,一切又当如何?
冲着陈导最后一部去看的,当时生门被人世间比了下去,城市梦跟生门类似,聚焦基层一线人员工作。偷偷还是留下了一些私货,领导不要感动要管理。结局很圆满,但如果没有摄影机注视,会是什么结局呢
相信zf相信d就完事了,也许去掉事,除了强老爷子哪个鸡蛋(即使臭鸡蛋有害鸡蛋)干得了gj机器撞得了墙,伪文明真可怕。领导们真实丑陋油腻一如既往。20200912做城市梦@广州天娱广场影院下映前票价专场。
一个困难的家庭和执行任务的机器之间的对抗。烧香拜佛让城管说话算数那段真绝,一无所有的人民极其脆弱,只能寄希望于碰上一个好基层。不同的人在基层,也太不相同了
在开始提倡摆摊经济的当下时间点,回头看这段由六年前拍摄的素材剪辑而成的纪录片,心中确实感慨。整个片子的主线故事是老病伤残的王天成一家小贩和洪山区城管们的拉锯战,当然有演的成分(城管在镜头面前格外注重文明执法、小贩则希望通过镜头为自己争取同情心),但依然有很真实的生活质地在。城管里的一个队长感慨,“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的确如此。作为一个微观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其实折射出了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的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而片中“回不去的农村”那一节故事也让我再次感慨,在中国确实是难以让人有田园梦的。土地依然可以寄托人们深沉的感情,但土地与乡村已不再能承载家园的功能。
镜头刺激下表演的城管和摊贩弱者有理努力在武汉生存的革命红老兵一家为达成服从管理的局长和务实的胡队长叙事工整,戏剧冲突强烈但也有断层违法经营不可行,殴打执法人员不可取但若是城市不能让生活于此的人民生存即使表面上获得再多荣誉,此于民有何益?小康之年,小康2字不在纸面上,在人民心中
城市,城镇化运动,全球之要点。作为一个国家发展和前进的标志,从工业化到城市化,必由。因此也带来原本非城镇类居民的各类“代价”
非常遗憾导演说这是对纪录片的告别之作。感觉无论片子内外,都有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失败了。
真相需要用虚构的方式去表达,在当下尤为如此
仅仅是捕捉到了完整的冲突事件,并没有(或许是无意)对城市发展的逻辑做深入剖析。基本上是正向宣传,大半个身子站在城管一边(也是某种激烈语境下的平反),但与周浩的《大同》在隐藏立场和多元呈现上真是有好大差距。但好在也给了弱势一方足够多的发声空间,选到的这个家庭太有戏剧性,王天成老人的和蔼与暴戾是一体的,是多年来在城市挣扎求生的策略。某些幽默、俏皮的剪辑方式是一种纾解,但也取消了另一种可供严肃审视的眼光。在院线龙标之下,也“混沌”地抛出少许中国梦与文明城市建设的吊诡与粗暴,可以算是崖壁缝隙里珍贵的作者性了,真的厉害的纪录片是拍摄表演也刺破表演。尽管跟拍一年素材量已经相当庞大,但停留在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还是让我不大满意,无论是警民关系还是家庭境遇,都值得进一步挖掘。
“爹爹就像母鸡,护着我们这些小鸡。如果不是他,我们早被老鹰抓走了。”市井小民的智慧VS国家机器的碾压,伴随着草根顽强的生命力。快别说什么武汉城管文明执法宣传片了,疫情之下武汉政府从上到下的表现如此糟糕,我不相信城管这个群体会有多温情,无非是镜头前的收敛:女城管摇着手机笑嘻嘻地说“快关门”,局长布置工作时的弦外之音……要保持对弱者的共情,因为我们也是那枚鸡蛋。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摄影机的存在对受访者的影响。一个执法部分和一个表现欲很强的个体。最后呈现在荧幕上的形象是不是自己真实的形象,我十分的怀疑。尤其平时社会新闻里城管的形象和纪录片里判若云泥。ps:虽然王天成放近似泼皮无赖,但当庞大的"机器”分分钟把他碾碎的时候,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个体的渺小和脆弱,会让人明白为啥每次鸡蛋和石头碰撞,我们需要站队鸡蛋。
中国纪录片中的大制作,两路跟拍,一看素材不少,而且能得到城管内部支持。双方都表现出了很“生活化”的一面,但同时也能看出因为摄影机的介入,“表演性”的一面被放大并被捕捉下来。这里面有一些逻辑问题很有意思:王大爷那边仗着城管曾经给他家的废弃报刊亭,因为据守这个合法的城头而跟城管谈判;城管那边虽然表现出同情,但作为执法机关目的是让小贩伏法而不是自己拿新商亭跟小贩“做交易”。单纯管理,虽然程序正规但确实也造成生存问题,谁来救助,这个问题留在了画面外。
“一手打,一手谈”。在武汉的街头,城市治理执法者遇到了王爹爹。两方面的视角融合在一起,让纪录片呈现的不单一。小贩抗争背后的农民进城,创文争卫,实在精彩。导演陈为军带着他的团队留给我们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观察样本。
结尾字幕让这部纪录片的立场变得模糊,因此减去一星。我原本希望看到它能够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给出答案。
真实呈现了小摊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策略,并且我认为,城管合规执法、文明执法不仅不是槽点,反而是亮点。因为这就促使观众追问:既然是文明执法,既然一切都符合法定程序,那底层老百姓为何还难以生存?是不是你的那个法,那个政策,那个大前提,本身就出了问题。你的法到底是让人活的,还是逼人死的?你执法的目的,“武汉要发展”,请问是谁的武汉,谁的发展,是怎样的发展,什么才叫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8813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