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法国6.9分爱情《眼泪之盐》
《眼泪之盐》介绍
名称:眼泪之盐
别名:Prspanière chasse / The Salt of Tears
主演:欧莱雅·阿玛拉 / 安德烈·维尔姆斯 / 路易丝·舍维约特 / Teddy·Chawa / Souheila·Yacoub / Martin·Mesnier / Aline·Belibi / 洛根·安托弗莫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
地区:法国
年份:2020
语言:法语
时长:100分钟
分类:爱情片
《眼泪之盐》剧情介绍
一个乡下男子来到巴黎参加入学考试,并与一个年轻女子开始了短暂的关系。可当他回到家后,又与旧女友复合准备同居。这时巴黎的那个年轻女子出现了,于是他找了个借口推脱了这段关系。没过多久,乡下女友怀孕了。但通过入学考试后的男子必须去巴黎开始他的学习。随后怀孕的乡下女友把一切都告诉了男子的父亲。父亲想要介入,但与此同时,这个该男子在巴黎又爱上了第三个年轻女子,已经同居了......《眼泪之盐》豆瓣热评
柏林第10场主竞赛。看到有人说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可以进主竞赛?大概就会像之前《夜以继日》在戛纳一样,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也足够讨厌。这部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用近乎于原始的影像方式:黑白、旁白等,来探寻男女之间最根本的情感逻辑。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跟随自己的心走,随心所欲,但电影看下来会发现活的最通透的人其实是父亲,这为传统的三人行和多角关系增添了一种新的思路,也是后新浪潮走到今天的一种变种。正因如此,它才会两极分化,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当中某个角色的身上看到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的感情状态。
女人当然是加瑞尔式男性永恒的导师,但父亲可能才是题眼,最后给予了儿子比女人更深刻成长教育,扮演父亲的Wilms也唤起早年加瑞尔电影中父亲形象。至此,《嫉妒》以来三部曲正式延展到了第四部,不知道套用剧中父亲台词,看到路易拍电影的菲利普是否比自己拍电影更高兴呢,而卡里埃则构成了两个加瑞尔之间有迹可循的接力棒。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菲利普加雷尔又双叒叕拍了一部黑白小言情片,又双叒叕是花心渣男(以及三人行故事……)但是角色和演员都真的是讨喜啊,对他竟然也讨厌不起来……这大概就是菲利普加雷尔的魅力吧。影片摄影依然保持了超高水准,把巴黎拍出一种古典味道;加上旁白的使用,让影片颇具文学气质(对心理的分析和对情节的预叙,也让男主角显得不那么渣)。加雷尔一直拍的是这种青春片,关于年轻人的困窘,冲动,梦想,对爱情的渴望和探索,相当美好。不记得他的影片中之前有这么重的北非裔角色,算是变化之一?
期盼明天就会来的男人,可能永远不会来。正和别人在床上的女友,可能是在赶我走。不断去赶下一趟爱人火车,怎知沦为感情椅子上的撑木,或是挂在忠贞门外的领带。有的爱是等待一生,有的爱是佯装孤勇,有的爱是受尽委屈,最后都无疾而终。知他在门外,知他不会来,知道缘分已结束,就是不知爱情是什么。
在常见的渣男狗血故事中加入了老父亲这样一个角色,瞬间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旁白用的也相当巧妙
这片很烦,一直打扰字幕操作员瞌睡,睡了醒、醒了睡…建议这部电影移步本次上影节杜比厅,还字幕员一个安稳好觉、不被吵醒。
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本身是否能与社会价值相吻合,是本片最具有争议的部分。当包含女性角色在内的一切都成为渣男成长史推演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故事表达本身就值得商榷。况且这个叙事过程也很是粗糙,菲利普·加瑞尔的金句仍在,但佳章难寻。
事实证明越渣是越容易被爱的,还有,一定不要等某个人,一切都是缘分
Bravo! 屈指可数的特写,都给了眼泪。还有父亲离开儿子公寓前的一个表情。想重看《秘密的孩子》。
「SIFF-13」与《浪荡儿》套娃了一下,渣与被渣,讽刺满满的直男成长记,对于男主,女人是越便利的越香,新的城市新的女人,往返一次也要换个女人,而我能给出的最大理解便是“渣人也是情感受害者,因为他们需要爱却不懂爱情真谛”。但Philippe Garrel对我的吸引永远在故事之外,粗粝的黑白是其一,还有女人压抑着怀疑和爱意的颤抖与泪水,爱情会让一个深陷其中的女人趋于流浪气质,而一个男人的懦弱表现是,当他做了出于自私的愧疚之事会对女人说“你看你都害我做了什么”。男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故事已经让我疲惫了,它近似于一种被宠溺的一波三折,娇嗔又过时,不过把包包扔在地上拥抱并接吻是一件多浪漫的事啊,哪怕爱情几日便消失。
黑白片,特写和夜晚的镜头特别美。三个女人如此不同,却皆是怯懦的男主之镜子或学校。表面上,三段关系像侯麦式的道德故事,但沉重的结尾反过来凸显了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于是木工的职业、回家时父亲教做棺材的段落都显出了意义。
自《嫉妒》开启的“不忠”三部曲,菲利普·加瑞尔以黑白胶片探索男女之间最私密的关系。《眼泪之盐》看似以时间与地点的出现打破了其创造的关于爱情“元故事”的概念,却用叙述和影像本身赋予这个故事更加强烈的普世性,它是关于所有爱情的原初,所有最基本的欲望,所有可能的相遇与离开。它是一场爱情教育。
#23rd SIFF#游走于藕断丝连的异性之间,噬食着优柔寡断的情感漪涟,问自己,爱是什么?你不懂爱。子承父业,然父却撒手人寰,大哭一场,是否尝到了眼泪的咸味?那是盐。问自己,盐是什么?你说是爱。
加莱尔近年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情感教育》的颠覆重生。斡旋于不同女性之间的主人公,高度自私却又无知无觉地选择了天秤最轻的一端,失去的沉重总是在之后才留下痕迹,就像眼泪干透之后的盐分。羽毛般轻盈的剧本和构思,戏谑和唏嘘之间却因为父亲这个角色的存在而平添一份沉郁。
3.5 比起之前的作品,菲利普·加莱尔显然加入了新的东西,比如新的肤色,但他也失掉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简洁。
影片创造了一段段被定格的亲密关系,仅发生在某时某地,是一瞬燃烧后满地的灰烬,和并不吻合的背景音乐。翻滚的情欲与爱无关,不过是可预见的平庸桥段,身体的余温阻挡不了欲望的冷却;真正的爱情如男主对陌生女人的跟踪——在被揭穿后矢口否认羞愧难当。不要用道德评判男主,道德是爱情的反面,也不要错把留恋当作爱情,他留恋的不是别人,只是当时的自己。
BJIFF. 我是一个么得感情的渣男,还是一个不太听话的爸宝男,我想要纯粹的爱,也想要纯粹的性,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她只能给我前者,我很扫兴;我又遇到了老相好,她竟然想给我生孩子,我很害怕;后来我终于遇到了一个符合两者的女孩,可她也太开放了,我有点候不住。最后,我的父亲去世了,天啊,我的世界倒塌了,我哭了,原来泪是盐味的,我该怎么办呢? 后新浪潮时代的佼佼者,菲利普加瑞尔,旁白、黑白影像的设计给予了深厚的情感渗透力,狗血故事的高级拍法,领教了。收官今年北影节,八个月后再见。
#Berlinale20-09 非常菲利普·加瑞尔是没错了,然而这种从男性视角出发探讨两性对于爱情、性忠贞、责任感、亲密关系等问题的差异,最终实现了男性心理的变化成长,实在是过于老套的主题(当然作为导演的自传体无可厚非),即便对细节把握得再准确,看起来也有些索然无味,不如《一日情人》来得轻盈有趣。设定在当下这个小软件盛行的时代,却试图以这种古典的约炮方式讲道理实在是有点过时。
23rdSIFF#从你眼里泛起的光看到了整个黑夜.-纯粹的视觉受取:存在着黑与白的博弈,颗粒只是一种对空间形态的表达,-看不见空白的形状,只有人物行走于巴黎街头的漫长轨迹,肢体接触达到一种"偶然的松弛",关于残留的目光-流动的情愫。这该死的暧昧,愈加稀释这失衡的爱恋.-阴暗角落里撩动的情欲遏止了爱情的末流,他不想看清那瘫软的肌肤是黑还是白。
我讨厌法国人的一百种理由,无时无刻在调戏观众的道德观
SIFF23 at 橙光嘉禾 / 在这个逐渐保守的时代,谈论艺术作品的人物如果用“渣”和“婊”来简单粗暴地替代你不喜欢人物的性格无疑是极其愚蠢有害,我们需要更多的“不道德”故事来反思当下。
觉得是加瑞尔近些年作品中最喜欢最有趣最好看最回味的一部。导演就像片中两位手臂颤抖的老人注视警言担忧着这些年轻男女面临各式各样的生活困境,手法依然古典的同时很现代的增添种族裔面孔。虽然讲述蓝翔男主面对三位不同进阶女性的小心思给配的直白解说词是那么好笑,但并不想加上渣啊婊啊的标签和形容词,跟勤工俭学继承父愿没有前途的古老职业一样,戛然而止懊悔无望的结尾正是所有人的当下结局,也恰是那些眼泪时刻获得的之盐苦果。反而更凸显了每段情感最初特别美的那一面会更加动容重要如同夜空闪现的星座被铭记。北影节保利天安门。
#SIFF# 上影第一天最爱。起舞之前甚至不觉得欲望是被抑制的,根本就是无从体现。起舞之后情感才开始流溢。于我而言这是一部青春片,能想起自己和别人的眼泪。
#SIFF2020#丢开三观看加瑞尔,总能从漫天狗血析出很多别致的晶体(此处应@金宇澄老师)。最爱舞池蹦迪一幕,在路上浪游的男孩如何用阵痛换取成长。对人物情感状态的渲染和摄影优点俱在,但总觉少了什么,想来或许是各个转折点咬合过于顺当,因此携有挥之不去的命题作文感。包括结尾貌似轻巧的处理,多少有点被经验框架缚住了手脚。
女人总记得走进心底的日子,男人总以睡过多少女人自豪(女人说的意思)北影节尾声在巨幕厅看的最新法国文艺电影,想起来上次也是在这里看一个导演的《一日情人》真的是影缘啊!一样的导演一样的黑白片一样的来自生活的情色交融爱与痛挥之不去。【2020-11-22 网盘下载再看】
3.5。忍不住会想到侯麦的《面包店的女孩》,尤其是时而剖析内心时而推进剧情的独白(但有些信息重复)。加瑞尔拍片还是好年轻化,或许钻研男女关系的电影提供的思考总是不会过时。这个“红茶男人”在寻找的到底是什么?看上去是爱,是性,但好像只是流动中的温存,某种情境中的舒适而非责任。三段情感关系之间存在着宁静的张力(也有黑白色调的功劳),并不流于狗血的撕扯,但眼泪也并未真正结成盐粒。父亲是某种标尺,并不施加评判与阻拦,但他的骤然缺席,又真的会给儿子带来什么改变吗?要警惕那些顺流而下的,选择那些需要坚持的。
眼泪之盐是结晶,凝结爱,欺骗与伤害,凝结一个男性不道德的恋爱图像。男性没有为她们流泪,为父亲流泪,结束在此,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一个2019年的爱情故事,忽略了发达的手机和网络通讯世界,加瑞尔滞留在过去,封闭在一个极具文学小说感和妥帖细腻影像的叙述体里,自由投射、流动。
缘分一场场。结尾停的真是回味无穷。我应该是爱上了菲利普·加瑞尔。
最多3.5吧。直男,渣渣(这句包括导演)
孩童在游戏中犯下错误而流下的眼泪总是会被宽恕的,因此孩童的眼泪并无盐分。对父亲的告别,可视为童年的结束。
【北京电影节展映】黑白胶片摄影下的狗血与现实。男主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只是派遣孤独空虚,哪有什么真爱,又何曾懂得珍惜。只有不期而至的死亡,才能给他狠狠地上一课。有意思的是,以简单粗暴直白的旁白代替了字幕与画面叙事交代,甚至提前一步“剧透”即将发生的剧情
#BJIFF2020# 我哭了,我哭了,我居然哭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女友当着我面儿出轨她同事,也不是因为我前女友把我们的孩儿打了,更不是因为我前前女友已经结婚了怀孕了,而是因为我爹没了。我不是渣男,我也是个有感情的人。我的眼泪里,也有盐呢。
#70thBerlinale 08# 某种程度上我很喜欢这种创作状态的一致性,至于进不进电影节,这是对于艺术多样性的珍惜,看完加瑞尔后有点明白法国人为什么那么爱洪尚秀了,他们电影里都有着很相似的东西,一种猛烈的迅速消失的情感,一种渴望的不确定性。出门后有两个英国人议论“Do all French people have some kind of problem?” 如果说心里总有块地方留给法国电影,那一定是因为某个莫名的雨后的共振,某个在空中停留又消失的味道。讲爱情永远都是在讲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这片用黑白色调的唯一原因就是导演心里也清楚如果用彩色大家都会看出来是多么无聊而俗不可耐的一部破片...一方面仿佛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模仿秀,另一方面影片中已经明确指出了2019年这个年份,于是影片里的法国是一个到现在也没有社交网络还靠写信,通车极其不便,煤气瓶还得自己偷自己扛的第三世界国家。故事也是如此的讨人厌,无非就是渣男出轨后被绿,显得你们法国年轻人就是这么的药丸,连分析文本的价值都没有,好评的人恐怕根本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部自己意淫的脑海中的片然后自我感动吧。
berlinale 70th 主竞赛 关系没觉得复杂 父亲的死亡也没觉得悲情。这就是渣渣电影的魅力。朋友归纳为 海王的报应。
在何处我们还可以看见这样在兼具诗意,放荡,古朴,轻盈的同时还具有道德感的电影?和表象相反,故事和人物的破题点实际上落在了父亲身上,男主和女性懦弱的纠缠是他向成熟过渡之中,和父亲关系的替代物;而父亲的死也似乎是男主为他的执迷不悟的幼稚付出的代价。父亲将自己献作祭品,换回的是孩子抛开父亲的独立,电影却仿佛一瞬间从无信仰的迷人风景,跳入青春期死亡后肃穆的哀悼。
第一分钟luc拎着包从车站走出来,整个人都放着光。拥有精致脸孔和撩妹体质,本该是爱情游戏里的王者,但段位尚浅、囊中羞涩,还附带几分懦弱,使得他极度亲切,魅力反而增加了。总之,又是热爱渣男的一天。@疫情期的北影节
第一部Garrel 一個渣男和三個女人又感覺自己被命運捉弄的故事 結局很神傷 每一次父親的反省都很神傷
除了那场像是别人拍的群舞戏其他一切都让我无语加恶心。巴黎和黑白片不是用来包装美化直男癌恶臭的朋友…
每次拥抱接吻,都是一次与纯粹爱情的互动,干净通透,没有杂质。
放荡又诗意,轻盈且沉重,关于明亮的夜晚、昏暗的街角和逼仄的公寓。总是很容易对菲利普.加瑞尔电影中敏感怯懦、沉默疏离的男人产生共情。在元叙事的爱情故事里,一切的原点都是隔街对望的一瞥,又或许一切的终结就是过早言说的那句我爱你。我会永远记得深夜走出电影吹着晚风走在光怪陆离的人行街道的此刻。
看完想蹦迪。将亲密关系讲得挺透的,利索。要练就这样一身本领:持续地相信爱情里的高光时刻,持续地觉知痛苦,但不再深陷其中。父亲这条线很妙。几个燃情段落的配乐很对
黑白胶片颗粒的跳动,有的时候安静得可怕,就这样大屏幕盯着,也已经觉得异常久远。我们大概都能看出女孩的心思,她们直接、热烈、真诚,可是就算有旁白我们偏偏看不透男孩(父亲)的心思,他们遮掩、懦弱、隐忍,带着谎言离去,空余一世的悲哀。跳舞一段最佳。
NYFF在线看,卡得硬生生把片子拉长成《马尔姆克罗格庄园》,所以待重看,只能说对于加瑞尔,在上一部将情境、旁白与结构真正做到最大道至简后,确实能难想象如何还能再进一步变奏强化,于是就有了本片(男主)畏缩的姿态,好在本片并未停留在“冷静”,视角也足够丰富。
SIFF2020: 这部给我感觉谈论道德多于谈论男女关系,有点偏向侯麦。有时候爱情像是在包装道德和人性控制不住的欲望。但这个结局我是服的。
卡里埃近乎呈几何对称的文本结构异常精妙,从男性到女性的权利转移,从主动伤害到被动承受的境遇轮回,从流产到新生的姻缘置换,从祖母告知的祖父之死到女友告知的父亲之死的宿命循环。但这其中又并非是绝对的对等,加瑞尔有意的倾斜,将主动权与知情权更多的交给了女性,男主如同稚嫩成长的孩子,该由谁教导与呵护。更像是菲利普对路易的训诫和交接,珍惜生命中每一个路过的女性,当如盐的泪水无法淌向天国,还有身边爱人的拥抱与肩头能让你哭泣和寄托。
前面像《爱在黎明破晓前》,后面如果没有那么悲伤,其实可以走《巴黎小情歌》路线。#人生是不断的找寻与错过,成长太难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9009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