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产奇幻儿童剧情《少年与海》
《少年与海》介绍
名称:少年与海
别名:另一片海 / Over The Sea
主演:于坤杰 / 李蔓瑄 / 孙心福 / 兰海隆
导演:孙傲谦
地区:大陆
年份:2019
语言:东北方言
时长:106分钟
分类:剧情片
《少年与海》剧情介绍
11岁的男孩小杰(于坤杰 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小杰为了完成学校作业——制作一副“大海”主题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 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他穿行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游荡在现实与幻想边缘,少年与海的秘密翻涌浮现……《少年与海》豆瓣热评
摄影和调度很棒。几个场景,路边饭店和废弃大船都印象深刻。但少年自从开篇学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是混迹在老司机和社会人中,嘴炮不断,导致我再也不关心他的人生故事。如果说,好的青少年是会唤起共情,这个小孩似乎就是套着大人模样在耍赖撒泼。同样和接受度问题有关的,是你可以边看片,边蹦出导演看过的电影豆列,我反应过来的,至少不下十部,从库斯图里卡到塔可夫斯基,从四百下到遗忘诗行,从单车少年到……这样写观感,就完全搞不清是导演在批示阅片量还是变成这里在显摆(绝对不是啊)。苹果好吃好滋味,但不能东掰一个,西啃一口,好好消化一个苹果就很了不起了。
你可以记不得爸妈的样子,拿不出买书的巨款,看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你是少年,可以高喊过了山海关就找咱爷俩,可以质问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可以把十块换成五块插在树梢,可以在煮沸的水里成为支棱的虾。见过废船下热闹的生育和悲伤的婚礼,你该知道忘记不代表不存在,海怪不在海里,而在人的心里。
小杰放学骑车回家到见到姐姐那一整段拍的太好了,如此打破常规的和谐感。印象深的还有大人们坐在酒馆里谈论海怪那一段,大家都太有意思了!平遥影展笑声最多的一次观影,世界上的痛苦和灾难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拍成冗长的文艺片让别人和你一起痛苦呢,开开心心不好吗?西装乐队的出现和废船里的戏真的很《地下》。映后访谈:小杰真的很调皮诶!感觉导演属于人善言拙,对于小杰本人的发言太敏感了,还好制片出来及时救场。
小男孩将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一种东北式的社会与成熟。女演员也很美。色彩与运镜颇有想法,一个鲜艳的、略奇幻的少年故事。
【釜山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非常惊艳而风格多变的处女作。开场文艺沉静,中途喜剧魔幻,收尾严肃现实。小演员的选角是整部影片的亮点,其潇洒不羁收放自如的状态太棒了。再加上东北话自带强烈的搞笑+忽悠套嗑属性,金句频出。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运用营造出梦魇般氛围,匠心独运地串联起闪回叙事。三人乐队的几次乱入一度有那么点库斯图里卡式的荒诞悲情感。两处长镜头完成度蛮高,冷暖色调的变化与调色也用心。能感觉到某不可控因素对电影结构有不小的影响,片尾和谐字幕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过映后导演不卑不亢的坦然和美好希望,令人肃然起敬。//2021-01-04 全国艺联冬暖影展北京站二刷
两星给摄影形式大于内容 关于大海的所有线索都是断裂的 希望新生导演不要企图在电影里加入那么多“哲思” 好好打磨剧本讲好故事才是正经事
废船内的戏很喜欢。恍惚之间,以为在看《黑猫白猫》了,相信导演肯定有受老库的影响吧。
所有那些对成年人绘声绘色的模仿,都在苹果掉到地上,书页被撕掉的那一刻,变成了一种拙劣的装腔作势,因为那一刻,他已经真正来到了成人的世界,当少年脸上的纯真无邪消失的那一刻,生活中幸福和痛苦的一体两面也被彻底摊开在眼前。如果没有最后的字幕,这个结尾堪称神来之笔了,加一星也因为它。
#4th IFFAM# 釜山新浪潮入围→平遥关门放映→澳门新华语映像竞赛。实在是被音乐惹到了,这么扒爱莲尼卡兰卓真的没事吗?全片音乐就是[永恒与一日]第三首“by the sea”的各种八小节不到的变奏,编配方式都是扒[永恒与一日]……当然片子还是有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文本上跟[西游记]的互文,以及几个很有设计感的长镜头和幻想场景,不过有些太炫耀了。整体下来,从安哲那里学到的东西(长镜调度,乐队,景深镜头,镜子和门框的用法)还是多于从库爷那儿来的。片子有灵气,剧作还欠打磨。
#2ndHIIFF# 平遥错过的片子海南看到了,大体上跟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内核其实是个比较悲的故事,用一种外表带刺但内心柔软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想到导演那么年轻,技巧上其实对各种大师风格“模仿”的挺好,不掉链子。但是故事层面还是觉得想说的东西有点多了,怎么说呢,有点像片中的小杰摘苹果,啃一口丢一个。吃了一路,却一个完整的都没吃完。小男孩表演是有灵气的,虽然过程中也一度觉得“有点吵”哈哈哈,但结合剧情还有真实经历来看,还是可以代入一些共情的。更何况,野蛮生长也不失为一种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哪怕会在成为大人的路上遍体鳞伤,但也掩盖不了内心深处逐浪的渴望。想起了System Crasher里的小女孩,桀骜的“野兽”不需要世人的理解,他们也许会反过来理解这个世界。
目的不纯。支离破碎。我不信那是早上五点的阳光,也不信孩子把书撕碎的面孔。导演自己都不相信的世界为什么要逼着观众去信?(把看过的电影都用上,真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真的扛不住这类各种大师元素混搭作品[捂脸]从片头暖黄色调,母亲白色长裙,红色皮鞋,满屋的苹果这些意象化符号出现时就知道这片垮了一半……少年的俏皮太过用力,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在电影中怎样呈现一种被放养被抛弃的状态,即便他的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其实蛮希望导演能够真正走入少年的内心,而不是用各类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少年的双眸有戏有故事有疑惑有失落,但故事却没有……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但他把灵气生生的演化成匠气,有时真的很想在处女作中看到一个深入内心故事,简简单单,不要被刻意的表现形式带偏,然而事实是看到的本届影展国产导演处女作总是那么偏爱形式[心碎]结尾那一句又傻又楞的话实在应付,像是教育部命题拍摄的儿童教育片,谁的人生不是在上一堂课?哪怕说两句矫情话,把少年和海的主题点一下也比现在强……
终于想通了姜文、库斯图里塔、费里尼式的电影里,女人该干哪三件事:洗头、洗床单、喂奶
前面韩国小女孩问的什么鬼问题啊哈哈哈哈。明明光影很诱人啊 大家注意点都在色彩上 其实前半部分是让人觉得导演野心很大,特别是长镜头有点过分,后面慢慢可以投入到节奏中 很魔幻很诡异。导演回答问题也很尴尬哈哈哈哈 准备好了一些回答哦
「如安哲般娴静的诗意影像(以及偶尔超现实处理)」与「东北碎嘴男孩的轻喜童年日常」,形成了较大的拉扯。如果侧重前者,则应弱叙事、少台词,强化作者风格;如果侧重后者,则应有更完整的故事与情感、更现实主义关怀社会议题的表达。目前成片效果有点混乱,两者互相搭配不起来,很难被市场识别与定位。但不得不说,视听设计非常出色,错过电影院观看的机会是蛮可惜的。
红色苹果和红色线,小杰的记忆串联点…五星给这个农村题材,小朋友演技很棒 女主洗头发的戏好美 惊艳到我了。
视听飞不飞的 要带入孩子的主观视角去看 从这个层面来说就不存在理解或欣赏上障碍。同理 情感的触觉也是要和主人公的境遇同频 才会感觉到文本的恰如其分。大家都是孩子过来的 非要说没法和小杰共情的话 《四百击》也别吹了
野心很大的电影,能看到很多欧洲名流的影子,整体故事框架像《四百击》,突然出现的手风琴乐队像安哲的那些失去家园的流浪者,和大舅表姐的相处又想起库斯图里卡,摄影和灯光有的地方还挺有韵味,长镜头的调度也可圈可点。但是也许是融合了太多,反而情感没出来,有些空镜头和超现实的片段让人一头雾水,比如破旧船舱里的那些宴席,打破第四面墙的愤怒感直击观众,少年没能带姐姐去兜风,大人世界里的恩怨也无须少年的谎言来成全。【GPTHD/1.68GiB】
BIFF 可能只有我觉得小男孩表演人工斧凿感太重了吧,和首尾两个空间长镜头一样刻意。总的来说还是挺喜欢的,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的情节缺失造就了迷人的魔幻现实气质,美术摄影配乐加分,观影第二天还能想到很多场印象深刻的戏,可以的。
非常惊艳的处女座 东北农村 难得不土 哈哈哈哈哈哈
釜山电影节看了首映,感觉就是一个小男孩自嗨,剧情和节奏很差,表达的内容也很不清楚
在釜山和平遥都没看这部片,终于在三亚看了。小男孩的表演太棒了给整部戏加了很多分。不少炫技或者不明所以的镜头,不过整体还蛮喜欢的。映后谈里见到了小男孩,挺腼腆的,导演倒是话特别多滔滔不绝。12.3@海南电影节第四部
#PYIFF# 应该是除了《我失去了身体》之外,今年在平遥看过的最好看的片子吧。色彩和镜头的调用都非常棒,即使是有所借鉴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本的内在逻辑还需要再打磨。现在看起来整部电影更像是散文诗,很平实很好看,但缺少一点力度。虽然映后交流大家都在讨论小男主,但我对女主以及她那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更感兴趣。无论如何,处女作拍这个题材能拍成这样,都值得鼓励。
海边《铁皮鼓》—长不大小孩的自嗨,东北《地下》—残酷和浪漫的现实与梦境。。
这届新浪潮单元第一片。新人导演的电影功底应该比较扎实,镜头的调度、色彩的运用、“界碑”(线索)的设置等都能看出诚意和野心。但或许由于过审问题,女主线被摘除后的片子割裂感有点严重,累赘情节不少,拖累了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以少年作为唯一主观视角,结果却呼应不了主题内在的丰富可能性。演员们的青涩让我经常跳戏,但小男主的也许有些过分的努力还是让我最后选择加上一星。
《少年与海》,魔幻现实作品。导演的巧妙心思其实挺好,交织现实与虚幻,过去与现在。有些不错的色彩,红与蓝;标志物,红线,小孩的蓝校服,作为某种分界线。小杰的故事相对完整。但是缺失的部分,小杰的过去与女主最后的命运,让影片感觉成为一种遗憾。船上那段对于处女作导演来说还拍的那么好,好美丽的梦,一家和睦,和谐安康,正是小杰向往的温暖。
#冷门国产文艺片拾遗#多处致敬大师,颇具实验性质,作为处女作很不错了。开篇挺惊艳(婴儿苹果的意象似乎在致敬老塔),但遗憾的是后面渐渐疲态尽显一度失去控制(导演似乎找不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了,在文艺与商业考量上摇摆不定),画面迷人但剧作不够出彩,主次不分,叙事情绪与画风割裂(应该克制),风格飘忽不定,印象深刻的是大胆的运镜(一镜到底,有炫技嫌疑),并且穿插了各种意识流梦境等元素……新人致敬模仿前人可以理解,但寻找风格并不是在技术体系中自我欣赏(歧途),而是用炙热的情感慢慢照亮人心。尽管效果不完美,但自我表达的勇气可嘉,真诚呈现了一段属于营口的童年往事(导演就是辽宁营口人),相信东北长大的人更有共鸣吧?ps,小孩好吵,姐姐好美,我们大家都爱宝哥与《大海》。
两星给摄影、美术、灯光、剪辑与调色。除此之外,简直灾难。一个人喜欢老塔、库斯图里卡、特吕弗、王家卫、罗伊安德森这些导演没有错,处女作去模仿也没有错,但你必须要意识到,你要的影像风格与演员的整体表演方式(台词与肢体语言)完全不搭,所有演员跟吃火药了一样,喧闹不息,一部儿童电影,梦境乱七八糟(魔幻现实等于牛逼?),内容杂糅到眼花缭乱,彻彻底底的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太薄弱了啊,很费解顿河是怎么喜欢这个剧本的…
用了非常多的画框内画框构图,那是种禁锢感,也和应许之地的海成为对照,有些一闪而过的背景让人细思极恐,有个问题在于小男主太用力,太“演戏”了,所以缺乏一种孤儿少年的天然感。
从大段唯美小清新的镜头揣测这是导演本来想拍的东西,但是,找来的孩子太野,不是说这样环境的孩子不能有这种小清新审美的幻想,但这个孩子的幻想我觉得真的不会是这种镜头。。据导演说,这孩子是村里的问题儿童,因为太淘气小学一年级就没能读下去,那些事例以及孩子的实际现场表现已经超出了淘气的范畴,可能多少有点反社会人格多动症之类的问题,不是坏,但真的不受人类社会规则约束。。他的表演很生动,但看起来与导演的设想相差太远于是违和感严重。。也许拍个关于他的纪录片会更有趣。。
跟(今天看的)上一部问题一样。不乏有趣的片段,但很可惜整体不太连戏,要把故事讲顺一点会是部很棒的作品。
小男主表演不错,太自然了,换一个人来演可能就会很灾难……视角缝合得比较好,全都是从小男主的视角展开,也有留白,在处女作里已经很难得了(虽然这也导致了最后女主的决定缺少情感铺垫)。视听有设计,滤镜也不错。符号有些刻意和做作,且并不深刻啊,仔细想想其实最后也没讲啥,导演只是呈现了某些生活和现象,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思考放进去。能想到的只有一种青春回忆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迷惑性,包括那些魔幻的段落,被留白的故事,以及小男孩的口头禅“你确定?”当然这表达也挺没头没尾的…好在故事还是动人的。
三次奇异的演奏演出成长少年的心与成人世界的对抗,对于海怪的幻想很少年,两次凝视很有意思,影片越来越压抑直到扯书与苹果的掉落,还有最后的喜剧字幕哈哈哈。导演想表达的有些内容反而不太明显。
瑕不掩瑜 电影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唏嘘 PYIFF
看完激动到映后找导演合了影(导演还喊上了小演员于坤杰)。这么说可能夸张些,私人感受,有种当年看到《路边野餐》的兴奋感。长镜头非常自然,并且,导演有在现实世界里捕捉诗意的能力,一些简单的物件,比如苹果、床单、红裙,都处理成了意象,面对这种属于影像的美,实在难以抗拒。幻想和魔幻现实段落多了些,甚至让影片的整体风格有些失衡,但影像上的想法和野心,还是让人难以抗拒。电影片名可以叫《少年悟空》,故事明显借用了《西游记》。一个在花果山肆意玩耍的少年的心志,硬是让成人世界的人情五指山摁个粉碎。我们都曾面对大海呼喊,我们都这么长大。倒数第二场戏,场面调度很牛,运镜、纵深关系、人物走位、以及孩子的表演已经让人惊叹,最后镜头的落点竟是那个苹果,很见功力。
1/8 @曲阳百联 (1/9黑石号展上的摩羯纹长沙窑碗,1/10波妞,海怪三连??(。
PYIFF 不够成熟的处女座,处处都透露着人工斧凿的痕迹,魔幻现实的处理很努力,但不够独特。如果想要找到库斯图里卡的幽默感,首先要找到属于时代的悲情吧~
完成度相当高的处女作,没有大陆文艺片常见的暗擦擦的光线,整部片子的摄影和色彩构图都非常出彩,几个镜头甚至拍出了油画感。超现实主义内容嵌入得一点不出戏,无意故弄玄虚显得很深奥。表面是少年成长的故事,看到结尾发现其实是说底层互害。姐姐的红裙子实在太美好了,是胸口的朱砂痣啊。
支持导演炫技,但是希望导演靴微克制一下你的表达欲,都溢出来了。
东北特有的地域文化在影片中呈现出各种杂糅的风格,基于现实的魔幻和基于魔幻的恐怖,一种库斯图里卡、罗伊·安德森式的幽默和诡异。废弃大船上的长镜头太棒了,每一秒都是惊喜!小演员好得无话可说,感觉他就是为电影而生的。/ 4th IFFAM 12.07 @旧法院大楼
本单元唯一昏昏欲睡的,还被某影评人占了座位导致只能坐台阶(翻白眼),开头暖色调符号象征明显的画面一出来我就说不好,导演真是不会调教演员也不懂选演员,小演员明显是被一种很过的方式在教导背台词,不理解也没法用一种他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特别出戏,女一太违和了,感觉从哪个南方省市大城市里养到20岁直接过继过来的吧,即使作为符号也融入不进去,我理解导演想以儿童的眼光来看这个光怪陆离略带魔幻的世界,破船那段其实还挺好的,但是整体上他失败了
PYIFF#比电影更魔幻的是小主角现实的遭遇
少年最后的眼神穿透了我的心海,泪湿。处女作如此有力量,把环境如何共谋地将一个孩子从无辜者转变成加害者,说得这样不动声色且清楚透彻。有些地方幼稚但不乏深刻,生涩但无比真诚。哪是真哪又是幻呢?心灵的海市蜃楼随时都在放送奇迹。结尾处落下的苹果的处理太赞!对我的心也是重重一击。我也是像这个孩子一样,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知不觉已是同谋者。东北空间翻脸摔瓶的戏剧性也到位,除了女孩手中突然冒出的手机,几乎忘记了时代。小男孩演的太好了,以至于他的自然和野时时溢出画外,女主跟他搭戏显得太拘谨,女主造型也太影楼风,不过很美,真的很美。
博论的一个样本,今天终于看了,抛去一些私心,比如校友。那些复杂的调度,带孩子带很多群演很多台词的长镜头确实挺不容易的。别的不想赘言了,影评人反正看的总比创作者多。对于个人而言,这个文本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以海洋作为自然空间并作用于叙事的“东北电影”,与之类似的只有《日光之下》,没人会想到东北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吧?
#iffam4 感觉导演自己根本还不懂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现实魔幻主义,虽是对许多大导演作品的参照,可也如本片导演所说的,我热爱电影,也看了很多电影,这些电影对我的启发和影响都有,所以我也不在乎别人会不会议论我搬用别人的东西。现实与魔幻俩条线索,既是孩童成长的道路,也是他回忆自己童年的道路。
空洞且矛盾,精致却油腻。不过感觉导演之后应该有拍恐怖片的潜力。
超现实的段落很好,如置身于下水道中却闻到花香,但现实的部分则让人怀念起达内的好。在达内的影像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情境的流畅与饱满能让观众与人物共呼吸。然而本片却在摄影机与演员共同的强大意志之间不断拉扯,我们拿捏不准荒诞的尺度,自然无法还原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方言提供了一种亲近感,却也制造了某种并不必要的猎奇。
形势与内容兼具,小演员的表演控制很好,可见导演基本功扎实,摄影与剪辑也都值得称道!
支持新人导演。片子和近期上映的《鱼花塘》有相似之处,就是将导演个人喜欢的元素全加进去了,导致情绪稍微断层。电影本身是少年与海,那海该从头磕到尾,可中间突然杀出“苹果”,“油灯”等其他元素,会有混乱的感觉。小孩子词儿多且硬,有些卡顿;叔叔角色如果秦昊演会好很多。人物中间一大段处于静止状态,安排些戏剧情景更有意思。库斯图里卡致敬的很到位,乐队一出场感觉就来了哈哈。
尽是锐气,尽是恣意,在两种语调之间左右横跳,视听未免飞得太“过分”了一点:长完又长的长镜头,像是反复自我生成的,疯狂堆砌意象,放肆调度群戏……对镜头的雕琢,远胜过对故事本身的执着。假如真以极低成本完成如此成色,这种学院派的炫技未免没有可取之处。但也需清楚地认识到,对技术层面的过分迷恋,往往是以折损情感厚度为代价的。
比起已经高度撞型的少女系电影,抑或是《旺扎的雨靴》《第一次的离别》少数民族儿童电影的话题深刻和对应的汉族儿童的形象缺失,《少年与海》注入了一丝难得的新鲜感。它包含着成长中充满阵痛又残忍真实的领悟,也如“炫技”一样调入奇幻元素的想象,让故事不止停留在片尾那串黑字所带来的琐碎意义。稍微美中不足的是小男孩过于成人化的表演设计感太重,但李蔓瑄的出现填补了这点不足。
本届平遥最大惊喜!国产大银幕上很少看到如此野性率真又老于世故的少年。想起特吕弗《四百击》里的安托万。没有一片大海,能带走此间少年的哀愁。而在现实的这片大海里,没有一只能一直支楞的虾。影片超现实的部分展现了导演成熟的类型掌控能力,惊悚氛围营造出色。
华彩相当耀眼,船舱内部的时间回溯,往日欢娱如潮声缠绕破败桅门,海怪在少年身体里发出沉沉吼声,才知道船便是母体,是果园,是长镜头波纹游弋的一场旧梦。到这里停下便好了。冬暖新作@UME安贞
虽然不是这么完美,但是还是很喜欢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女主有点儿像周韵的感觉,映后导演说片中大部份的演员,包括小朋友都是村民本色出演,而且剧组真的很缺钱,还能拍成这样真的非常棒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9661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