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波兰7.8分爱情剧情《冷战》

2018波兰7.8分爱情剧情《冷战》

《冷战》介绍

名称:冷战

别名:冷战恋曲(港) / 没有烟硝的爱情(台) / Cold War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 / 托马斯·科特 / 波利斯·席克 / 阿伽塔·库莱沙 / 塞德里克·康 / 让娜·巴利巴尔 / 亚当·费仁希 / 亚当·沃诺维茨 / 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地区:波兰

年份:2018

语言:波兰语

时长:88分钟

分类:爱情片

《冷战》剧情介绍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抵达了白热化的状态。维克多(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 饰)是一名音乐家,他正在筹建一个青少年民族音乐演出团,靠演出传统波兰歌舞来输出国家的文化,制作人伊雷娜(阿伽塔·库雷斯扎 Agata Kulesza 饰)和监督官员卡奇马雷克(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 饰)也参与进了这一计划中。 一个名为祖拉(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 饰)的女孩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虽然卡奇马雷克并不认为这个身世复杂的女孩是参加演出团的合适人选,但维克多还是义无反顾的认定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坠入了情网之中。

《冷战》豆瓣热评

  • 牛腩羊耳朵

    那一边的风景更好,可哪一边的风景都不属于我们

  • 西楼尘

    浮在水面唱歌,心脏变成石头;跃上台桌跳舞,钟摆扼杀时间。走远又折返的亲吻,重逢不分开的誓言,当你爱上一个人,时间不再重要。跳进波兰的湖水很冰,我是取暖的篝火;东德边境的西风很冷,你是吸不断的烟。有过两个孩子,杂种唱盘和害羞小孩。孩子拍了部电影,纪念父母在冷战的世界里谈了一场热恋。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找一对俊男美女来,顶着冷战的铁幕玩“爱乐之城”游戏,两大阵营之间来回穿梭就跟串门儿一样,这故事真是辱我智商了。小资情调,内里空虚,纯粹表扬一下接近方形的复古黑白镜头~~~~

  • 王大根

    还说这两个作逼只适合像牛郎织女一样每年只见一天,真的在一起后绝对过不下去,没想到最后居然给我殉情了!二十世纪后的世界里我只能接受日本人殉情,其他国家的人不适合这么作逼

  • 丁一

    《廷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每当廷安革命釆风秧歌队唱到“黑不溜丢花,献给共產黨”的时候,群众们都爆发出热烈的笑声使劲鼓掌。开始以为是演出精彩,后来发现不对,群众们笑得蹊跷,于是请教民间秧歌老把式,才知道‘黑不溜丢花’那是一句恶话,专指男女下半身。于是把这句歌词改成了“哎哩美翠花,献给共產黨”~

  • 桃桃林林

    叙事上其实是个挺套路的,情节剧一样的东西。但是影像实在太突出了,在大银幕看这种黑白摄影,真是视觉享受。另外,女主表现也非常出彩。

  • 米粒

    两个极为相爱的人,最终只能用告别的方式拥有彼此,还是因为一个可以为了爱情可以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戴上面具永远地在异乡生活,而另一个无法容忍看似自由、小资但实质是消费自己的文艺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爱情带来了更多折磨。其实说到底,两个人决定在一起、共同生活,为了各种琐事争吵、摩擦,表面上看起来是许多个人选择的差异,但实际却是政治与价值的观念不同;在这里刚好放在五十年代的波兰、东欧、法国,个人的选择、命运与政治大环境形成了互文,让本来听上去有些老套的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多了时代与历史的色彩。有为了爱情选择未知的“自由”,更有认知“自由”的虚伪之后对爱情的重新认知。很美的电影,短而精悍,歌舞加分

  • 哪吒男

    “到那边去吧,那边风景更好,”然后一阵风吹过。社会主义培养皿里有苟且,资本主义浮华森林也有虚伪,在东西方逡巡,歌咏百变,永无安宁,理想生活永远在彼岸。

  • 寒枝雀静

    D / 假如说这一套语法在《修女艾达》里还能给个体人物的内心宇宙开辟些许凝滞的空间,那么在这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作品中它几近完全失效。人物与时代的联结在辗转的文本意图面前溃散无遗。一切影像的灵光都只是短暂的碎片式流动,长久的是两个僵硬的人物按照琼瑶剧该有的所有逻辑让观众毫无共情地瞎蹦跶。所谓的留白更像是无以填补的剧作发展空洞。《江湖儿女》的运动感都比这丰富多了。

  • 谢飞导演

    波兰《修女艾达》的导演的新片,依旧是冷战时期题材、黑白影像,作者感十足。导演也六十多岁了,十几岁就离开波兰到西方定居,近年返归,连续拍摄铁幕时期的作品;他对历史与个人,时代与艺术把握得如此准确、成熟、独特,让我们这些有过相似历史经历的创作者们,佩服、感叹不已。

  • LORENZO 洛伦佐

    爱在冷战进行时,一部优美动人的爱情史诗,最后的“献给我的父母”直戳泪点。前半段像[芳华],后半段则让东西两极对垒不断来回撕扯这对恋人。然而“heart”民粹最终破碎在彼岸,真心却回到原点得到永恒,太美太心碎。

  • 胤祥

    #Cannes71# 波兰版「芳华」开头半小时歌舞团实在太棒了,社会主义如何建立自身文化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在里面了……后面的不作不死终于作到死就显得不够那么好,加上摄影上对「修女艾达」的自我重复,终究还是9分。但能把一个情节剧拍得如此格局和风格着实让人赞叹。

  • 唐小万

    艺术性高于剧作,影像很突出。男主弹《幻想即兴曲》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喜欢帕夫利克夫斯基这种专注拍80多分钟电影的导演。19.1.18资料馆重看 l'amour sous la lune

  • 喵尔摩丝

    一段关于爱的简单旋律,不管被变奏成民谣亦或爵士,演奏者应该知道,总有一天要曲终人散。无畏近乎勇的人类,不但不信命,还要和通天铁幕,搏一搏谁更坚不可摧。当然会有人说,玉石俱焚的爱情,多么圣洁高贵,但请原谅悲观的我,在这曲爱的悲歌里,听到的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吟唱老无所依。

  • 陀螺凡达可

    对比前作《修女艾达》算是飞跃般的进步。

  • Ds

    一种新兴的短视频叙事,无数次以为自己在滑动ins或抖音,黑幕中断就是加载等待。所以,这电影没了能统摄到一起的劲/气质。也正因如此,一会想讲分离聚合人心无常,一会又逸到别处,去描摹时代背景。十分疲惫,感觉自己的情感永远在被斩断—重接—再被斩断的过程。摄影救回点好感,有一处用固定镜对着镜子里外的男女主,来表达两人感情发酵的用法挺不错(后面也多次利用镜子),漂在河里那一幕也印象深刻,令人想起奥菲利亚,唯美醉人,但可惜没有延续下去。

  • 亵渎电影

    波兰版的【芳华】,如果硬是要拿来对比的话,你就知道人家这位导演有多么高级了。即使是1:1.33的画幅,导演在玩构图的同时,还照样用镜头来交代人物关系,传达情绪,在叙事,而不是只是把画面拍成美美的明信片,把一个狗血的爱情故事拍出非常作者化的美感,个人风格上非常有辨识度。

  • 南悠一

    1:1.33画幅有限空间里,将人像特写下沉,真正会说话的影像。故事单纯按照时间线讲述,亦轻亦重,故关键的扣子就是最后一笔是否震撼,留下余味。当下,新冷战苗头撕裂东欧和中国,旧故事,却是新思考。肯定是我的个人年度十佳。4.5

  • 影志

    “到那边去吧,那边风景更好” 既是历史的冷战,也是感情的冷战。

  • MR.Charles

    除了elegant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模糊剧情和叙事 用碎片式的手法拼凑出来 音乐和歌词阐述着没有说出口的台词与心境 从时代背景下东西方阵营对立的冷战 到一对恋人分合之间的冷战 长达几十年的爱情长跑最终归于平静 另一边的风景并非更好 无论是法国波兰 有爱人在身旁才最好

  • HarperDie

    政治在片中从未被真正展开讨论,但这些历史的疤痕却由始至终摧残着处于那个时代的每个人。也正因为这样的动荡,一旦相爱就更容易矢志不渝。爱情如提线,让男女主角撑过一切苦难。而待到团圆时,他们终于可以将生命毫无顾忌的扯断。乔安娜·库里格与托马斯·科特更融进绝美影像,永久停驻。

  • 欧盟电影展EUFF

    这是一个被演绎过多次的故事,见功力之处在于如何精准地还原事件的氛围,精准地记录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能够以如此美丽的方式做到上述的人恐怕当世也数不出几个。导演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的镜头总能抓住流动中最美的瞬间,它保有了《修女艾达》的一切,只是更美,再加上音乐与爱情。我给它慷慨的盛赞。

  • 欢乐分裂

    3.5;黑白光影绝美,精致熨帖的视听语言,以个体的半生颠沛情爱追逐反射宏观视野的世界冷战格局,感情的温度与政治气温同步跌宕,意欲构筑个人生命与爱情的史诗,但放置于近乎失焦而空白的时代背景,着实有点顾此失彼;终生的交错痴缠浓墨重彩、蚀骨浓烈,特别喜欢第一场演出成功后,人群中互望的视线匹配,那一刻与最终的结局呼应,定格成最美的风景。

  • Peter Cat

    投机取巧之流。这种本质里省略电影“运动“(叙事的,人物的),而只呈现结果,且要把这种结果极端精致化的内在影像逻辑,不就是真正的PPT电影吗?

  • 圆首的秘书

    4.5 最佳导演备选。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影像风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而且在冷战里其实更进一步,除了东欧社会主义的低沉和肃穆,又多了一种巴黎颓废和浪漫。能把黑白掌握得这么炉火纯青,恐怕他是第二就没第一了。只可惜修女艾达里故事和影像之间的张力消失了,再丰富的政治寓意也抵不过扁平下来的人物

  • 豆友3011868

    某些所谓影评人不要再抄布罗迪了好吗?

  • 内陆飞鱼

    好棒啊,这种克制,简洁,优雅,从容不迫,就像看老电影,大幅度地省去意识形态带来的苦难与折磨,就只为讲两个人的爱欲纠缠,那种小情绪,小别扭,小心思,欲擒故纵和欲罢不能,是真爱,才能一直持续纠结和燃烧,是真爱,才能保持初恋一样的激情和牵挂,彼此恋恋不舍,一直有新鲜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肯定是当代导演里最会拍黑白片的人,离金棕榈只有一步之遥了。

  • LOOK

    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导演处理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时候,总是找不到下脚的合适点,要么是简单的对应,要么是概念化的比附,再不济便是国家寓言。本片的毛病是流于浮泛的影像形式(很多场戏的取景接近于静态摄影,这并非优点),企图依靠影像和所谓时代的力量来提升情感的张力与重量,实质感受到的却是一个平凡无奇的聚散离合故事。2.5

  • 踢迩达

    #Cannes2018-10 三星半。黑白影像和学院画幅的elegant和graceful带给人极大的视觉愉悦,波兰民歌的几次变奏时而是山间的沧桑,时而是爵士的婉转。然而爱情主线过于简单,不拆解背后的原因,是有点也是缺点。结尾仓促令人意犹未尽。女主着实神似蕾娅·赛杜,不过多一份东欧人的忧郁。

  • 余小岛

    拍得跟个带着高级配乐的ppt一样,两年又两年,两年又两年,没有叙事发展,只有阶段性成果。。。唯二值得赞赏的只有音乐和黑白画面。

  • 朝暮雪

    与其说是波兰版《芳华》,不如说是波兰版《甜蜜蜜》。他在边境等待她和自己远走高飞,在异国他乡苦苦盼望,在监狱默默忍受煎熬。他经历了一切苦难,仍然无法放下牵挂,因为她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她为了生活和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为了前途从事不感兴趣的工作,她用身体和人格交换事业和物质,没想到却失去了更多。于是,她要放弃一切,追求她的一生所爱。他们经历了相爱和背叛,经历了孤独和流离。五次分离,五次重逢,终于能够执子之手,比翼双飞。等待,不怕岁月蹉跎,不怕路途遥远,只要最后是你就好。他们回到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几十年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好像过了很久,又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但是他们不在乎,因为当你陷入了爱情,时间就变得不重要了。

  • Lies and lies

    比较像精简版“第四代”,伤痕文学。在批判冷战的同时对冷战怀有暧昧的爱意。戏的处理几无新意。女主很有力,但导演似乎没什么耐心看这两人表演。机位多高于视线,摄影机视线从不与人物视线相交,显出一种淡然和冷漠。群戏中人物往往呈现如合唱团的阶梯状排列,视觉太拥挤了。而且有种“不道德”的审美快感。

  • 天马星

    这片高级了,没有叙事,碎片化,MV式片段,怎么看这都是烂片标配,但就是挡不住这片子的流畅。苦难片段的留白,纯粹聚焦爱情,完全没有煽情,却久久回味,我得缓缓情绪。

  • Jeannels

    影像依然美,比《修女艾达》更灵动,苏维埃阴影下的“爱情”在断裂时间里不断缝合。结尾很虐,让人狂掉鸡皮疙瘩。◎SIFF21

  • SingLesinger

    真的非常美。女主有一种chastain的果决和一种seydoux的神秘,希望她拿女主。没有过分强调的历史backdrop下爱情的变奏,一切都舒缓迷人。

  • 翻滚吧!蛋堡

    爱一个人忘记了时间,忘记耗费了太多力气用来兜兜转转。虽然不喜欢这种跳跃性的叙事,但对精致的黑白影像真的无法抗拒。

  • 冰红深蓝

    【欧盟电影展】精致的布光、精妙的摄影机运动与富有年代感的歌舞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部不无俗套与浅薄的情节剧。PS:结尾男女主一同坐在长椅上望向远方的镜头,令我兀自想及老塔的[镜子]。(8.0/10)

  • 文森特九六

    其实是在讲时间,而时间本身却是不存在的被动程式,时间中的爱情亦逃不过这一荒诞的定义,无关乎政治背景和年代地域,最终的抉择是让彼此的时间共同驻足守候,回到起点,看似无甚行进,实则是真的运动。

  • 海带岛

    标准的乱世爱情,奇怪的是每一次选择后的行动都被省略,直接呈现结果,或许导演有自己的某种考虑,在一段回望中的时间里,曾经似乎经受过的复杂与艰难都不复存在?不过对我来说有趣的点是,主角是音乐家,在辗转在欧洲各个城市的时候,音乐的风格也搭配他们的境况在流转。甚至在最早,斯大林治下波兰政府在试探男主时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听节奏缓慢的音乐吗。”最早他们在波兰灌录朴素的东欧山歌,后来在法国录制香颂唱片。激昂 & 舒缓,坚硬 & 矫饰,克里姆林宫内身体伸展的舞蹈与巴黎酒吧钢琴前苦痛的姿态,这不就是卢卡契在《小说理论》中所对峙的“史诗”与“现代主义小说”吗。片尾响起的是《哥德堡变奏》,永远的巴赫。

  • qw0aszx

    大时代背景下跨度大的段落式叙事是我喜欢的,虽然前面感觉剧情编排的太情节剧但其他方面都做的很足,不过结尾真的是太加分了 7.8分★★★★

  • 科林

    两颗心、两个人,一曲冷战版的La La Land。在波兰、在柏林、在巴黎、在南斯拉夫,你们相遇、你们相爱、你们做爱、你们分开。多年后,有些人早已分道扬镳,而你们,回到了那面有着斑驳面孔的教堂,举行婚礼。耳畔边似乎又响起了那首“Heart”~~~钟摆扼杀了时间,啊,真是个愚蠢的比喻!#21st SIFF#

  • 57

    不喜欢。因为导演这种异常封闭的语法,更因为这种语法在经过非常精心的选择和剪裁之后,竟然指向了一个那么空洞、碎裂、逻辑的方向。原本那是一段多么具体多么剧烈的历史,怎么就全然献祭给了爱与艺术,即便我们认同后者都是更永恒的东西,那么它也必然是从一个充分展开而不是过度压缩的过程中淬炼出来。整部电影如同它海报上呈现的气氛,沉浸在一种偏执的痛苦和爱当中。

  • 木由

    惊艳的取景和音乐,宏大的叙事背景,无可奈何的爱情。第一次错过,她觉得自己不够好。第二次错过,各有所属。第三次错过,理想触礁现实。第四次,他们终于找到了永恒的栖所。柏林墙倒塌,老大哥不在了,波兰加入了欧盟。世界那么大,总有一对恋人的容身之所吧。

  • 鸡头井。

    画面美则美矣,但缺乏细节支撑的时间跳跃,反向印证创作手法的匮乏。

  • 焚紙樓

    初看時很難判斷,這部電影到底視「藝術家」是高貴、附庸、還是低俗?最後想想,也許都是也說不定。直至近代為止,藝術和技術都是尚未切割的;如果說女主角從來沒把自己的歌喉這門技術放在藝術這個形象,那麼她的種種憤慨,也許就能得到比愛情更圓融的解釋──前提是這段關係真的是愛情。記得男主角在巴黎對她說的嗎?「妳別管別人只管作自己就好……阿,妝別化這麼濃!」

  • 华盛顿樱桃树

    片段式的故事展现,体现了人物的丰满程度。跳跃式的时间线,展现了导演强悍的叙事能力。黑白影像则让跳跃的时间和故事都更具统一性。再加上太抢眼的影像输出,这个导演奖太值得。#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岩井俊七

    有种铁幕时期的魅影缝匠之感,若在太平年代,难保不怨念一句你俩实在作天作地,就是在束缚、压抑、甚至性命攸关、朝不保夕的岁月,才爱你又恨你怨你情势如此你又为何不能多爱我一点;88分钟片长起初感觉着实意犹未尽,以为大可延至100分钟左右,多些悠长韵调,然而一如他们回到已是断壁残垣的初相遇,回顾自己曾爱过的波兰电影,哪一部不曾干脆利落?再想想那些活泼爽利毫不拖泥带水的波兰舞曲、民族舞蹈,仿佛“决绝”二字就是波兰性格的显性遗传特征之一,若是刻意拉长镜头节奏怕是很可能走味;摄影比起修女艾达时期的匠气考究,此时风格已纯熟自然,忧郁的灰色调即人物心境直观反映,整体格调真真雅致迷人 欧盟展@百美汇

  • vivi

    结尾!格什温“The man I love”。古尔德哥德堡变奏。(今年没存几部电影,对上一部已是一个月前)

  • btr

    #BIFF# 4:3的黑白摄影非常美。用极简主义的、片段式的手法处理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冷战时期的爱情故事,贯穿的主线是音乐。片中有一段为电影画面配乐的小段落可以视为全片方法论的隐喻:所有的情感和故事都融入到音乐里(本地性在民歌里、自由在Free Jazz里,propaganda的渗入、民歌翻译成法语后的笨拙,都通过音乐表现)。

  • 后自愈

    比《修女艾达》进步太多,黑白影像优美无比。身为歌者的女主把自己的爱情唱成的哀伤的鸣奏曲,她的任性叛逆在冷战的洪流中,为爱人谱写了悲欢苦甜的一生。碎片式反而成为了影片的章法,如此两人间的分分合合才有着迷人的疏离感。但愿未来有人依然能听到那张黑胶唱片,但愿我还能抚摸你不能弹琴的手指。

  • TWY

    影像控制力的另一边:摄影,非电影;一部以音乐为主的影片却全然没有剪辑上的乐感,生硬的黑屏和时间转换都是情感的破坏者。

  • 沐澜子

    前半篇的歌舞令人战栗,男主的《幻想即兴曲》是听过中最有代入感的。加上大荧幕中的黑白影像,视听享受绝佳。虽然情节跳跃,但胜在精准达意。被意识形态撕扯下的爱情,足够作死,足够令人喜欢。

  • 私享史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好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自然微妙地呈现了一个在冷战这样一个政治大背景下的爱情小故事,导演没有刻意地控诉意识形态,观众却都理解这场纠结的浪漫爱情正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注意,它首先是个爱情片,然后才是冷战时期的爱情。音乐的选取和演变就是对意识形态最好的隐喻。作为故事主轴的同一首歌,从一开始下乡采风的淳朴民歌,改编成歌功颂德的宣传歌曲,再改编成法式香颂的抒情爵士。在场景音乐方面,一开始是苏联二战时的流行曲目《喀秋莎》还有庄重的《国际歌》;后来在巴黎日食酒吧,一首美国摇滚乐Rock Around the Clock响起;回到波兰后,女主角唱着一首带着拉丁风情的流行乐Baio Bongo,都暗示了政治氛围随时代的变迁。另外,片尾在“献给我的父母”之后呈上一段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了,回味无穷。

  • brennteiskalt

    波兰与法国之间横亘的不仅只有意识形态这一条界限,今年最美的爱情电影在小爱情与大时代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共振点。影片中的男女你追我赶地一次次跨越各种边界,却始终找不到自我实现和爱情之间的和谐。最终他们在人生的另一面找到了唯一的出路,终于选择一起跨向那里去。帕夫利科夫斯基十分宁静的镜头里却是富有张力的运动潜能,让整部电影毫无感伤情绪,但充满了怜悯。

  • 全声波频道D

    1.塞纳河畔的树叶沙沙声,东欧乡下头顶打漩的芦苇,政治像冬天鬼影憧憧的雾霾,自由是赌气摔碎在喷泉里的黑胶唱片。2.摄像机的自我情绪从没这么有存在感过,很多时候漂浮在半空中将人像扣到了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有时候又无法继续疏离和凝视转而随着角色热舞。3.这片给“拍得跟PPT一样”赋予褒义。

  • 津五渡

    这黑白质感,不说是今年的片子谁能看出来啊,真有老电影的光辉。名为冷战,实讲爱情。大时代下为了爱而长相守是需要一些勇气与代价的。祖国专制压抑不自由,他乡物欲横流乱心性,夹缝中不委曲求全,就只能一了百了,看看“那边的风景”,刹那也是永恒。简直就是波兰大时代版“两小无猜”,相比法版的儿戏,这一部加上冷战时代的厚重,才成立。如果配上一首歌,我觉得是「将爱」,“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我们的爱情就像一场战争”,是战争,冷战,没有硝烟,但足够轰烈。

  • 毕赣

    不能简单地将其概括为PPT或减少戏剧冲突,帕夫利科夫斯基捡起那些会被普遍省略的镜头,辅以精良的黑白摄影构建出自己的作者风格。冷战之后,再无黑白(手动斜眼笑)。

  • alain.proust

    #SIFF2018#太喜欢前半部分的“芳华”和最后一个场景,作为时代背景的冷战与两人爱情的冷战相互作用,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都委婉地退居时代无力感身后,分不清是音乐舞蹈表演带来的浸入感(更奇妙的是,电影中的剧场延伸到了我现实中所在的美琪戏场)还是通过摄影和调度完成的电影表现打动了我。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09996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