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美国8.1分音乐剧情《纳什维尔》
《纳什维尔》介绍
名称:纳什维尔
别名:普世欢腾乐满城 / 纳斯维尔
主演:尼德·巴蒂 / 芭芭拉·哈里斯 / 罗尼·布莱克利 / 凯伦·布莱克 / 杰拉丁·卓别林 / 芭芭拉·巴斯里 / 基思·卡拉丹 / 斯科特·格伦 / 杰夫·高布伦 / 艾伦·加菲尔德 / 大卫·阿金 / 亨利·吉布森 / 罗伯特·多奎 / 莉莉·汤姆林 / 谢莉·杜瓦尔 / 蒂莫西·布朗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地区:美国
年份:1975
语言:英语
时长:159分钟
分类:剧情片
《纳什维尔》剧情介绍
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精心筹备竞选活动的总统候选人,穿插其中的社会名流,借机扬名的乡村歌手,疯狂追捧的歌迷,冷眼旁观的BBC记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盛大的晚会上,女明星被刺杀使整部电影达到了最高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但我并不为此而担忧”——在片尾冷漠的歌声中,镜头迅速地掠过场下喧嚣的人群,在那些呆滞或扭曲的面孔背后,是已被大众文化腐蚀而失去独立意识的空洞灵魂。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纳什维尔》豆瓣热评
永远的群戏大师阿尔特曼如果不玩多线叙事就不是他了。纳什维尔众生百态的群像,角色遍布各种阶层和类别,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美国社会。而且还隐隐带着些冷幽默,像最后上位的女歌手,永远赶不上热点的BBC记者以及那个遍及影片始终的政治宣传。
不给五星是我自认我对那些隐匿于细节处的诸多讽刺还不甚明白,那些平静的完全不易察觉的嘲讽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仿佛参加了一场美国乡村音乐盛宴。导演处理群戏和演员、场景调度能力强的令人惊叹,所有群戏真实的让人怀疑这就是现场实拍。还有利用音乐进行剪辑的手法让看似杂乱无章的故事变得井然有序;一场接一场的演出将众多身份毫无关联的人物串联起来,让混乱的故事线回归到影片主题上来:“政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无论我们知道或不知道,喜欢或不喜欢。”又是一部教你“不要太在意导演讲了个什么故事,多想想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这个道理的教科书般的电影。
好像全片都可以总结成一句歌词"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如果只有时间看一部鲍勃,那一定是纳什维尔,它就是整个70年代人们半醉半醒人生的写照,在那里,他们随意走进一间酒吧,走上舞台,everybody sings! 原声太棒了
[纳什维尔]究竟是在说什么?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根本没法讲出电影的主题,而这一次它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无法为它归类,这正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奥特曼看似散漫无结构其实大巧若拙的叙事是大师级的,人物线众多却清清楚楚有点有面,漫画式的人物却在下一秒就变得立体而人性化。这是一等一的浮世绘。
浮生扰扰,散而不乱;曲音靡靡,悦耳动心。
本科的时候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说:当你修饰的时候你已经离本义很远了。歌唱作为语言(说话)的一种终究修饰,那么是不是当你唱歌的时候你已经离真理很远了。
感觉挺一般,通篇喋喋不休的对白,混乱的众生相,难听的乡村乐。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
当时以为Player是他的神作,不想他只是惯常为之而已。到Short Cuts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Prairie Home Companion也绝非偶然,我们早在七五年就已有了全明星多线条连唱剧可供享用了。
导演研究二刷,乡村音乐发源地纳什维尔众生相:歌星乐队经纪人,政客记者追星族,士兵刺客嬉皮士,梦想死亡乐声扬。普世欢腾下掩藏着无出路的脆弱迷茫伤感,奥特曼再显群戏大师派对男本色,熟脸多多原声赞爆(演员亲自作词作曲),与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形成呼应:人生如演出,终究要落幕。
《纳什维尔》有奥特曼最纯粹的自我意识,充满了独立又感性的微观联结浮世绘,如创造角色的方法论是在上一个语境中建立人物,然后放到下一个语境中来显现,于此同时,不同故事的纠缠方式,也为这幕嬉皮士年代芸芸众生相互相标注微妙而精确的评论,意指用乡村民谣千篇一律却深入人心的歌词,搭配细致不拘一格的风情画,呈现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窥探的去魅缩影,包容且前卫。
纳斯维尔或为奥特曼影史最佳。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元素似乎找到了一块最佳的落脚点。你看,乡村音乐节,登台献歌穿插期间顺理成章,使影片合理地维系在一种轻快散漫的基调中;歌手歌迷媒体各色人等扎堆的地方,想不要群演碎嘴台词叠加都很难;歌星间的奉承嫉妒,歌迷们的狂热痴迷,一系列台下幕后的八卦揭示,相较于政治战争或西部等其他题材类型,更适于奥式琐碎去魅与温情讽刺的嵌入融合;最后,惊悚元素无需杜撰,历史掌故随手可得,并且演唱会高潮与开枪射杀之间形成了最强烈的情绪反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对此我不心忧。”片尾曲的演唱者芭芭拉哈里斯,与凯伦布莱克在1975年前后曾同时出现在《纳斯维尔》和《大巧局》。
罗伯特·奥特曼的美国70s乡村音乐之都浮世绘。多线网状结构,对数十位人物一视同仁,多主题叙事,政治讽喻,叠加的对白,音乐与竞选演说。怀念肯尼迪家族,汽车坟场与大象墓地的女诗人,连环车祸,[逍遥骑士]摩托,五音不全&脱衣舞。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9.0/10)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十星神作!奥尔特曼好像没想讲任何故事,可是观众就已经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复杂情绪,这是一首献给70年代受伤者迷茫者的温柔诗歌,25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错,伴随着那些独立创作的歌曲,台上台下满是喧嚣后的落寞,复杂的画外音和声效处理是时代的最佳注脚,怅然若失的结尾令人感动不已。
75/100,奥特曼用顶尖的群像塑造力强行建立了结构,70s美国战后芸芸众生速写,从文化到政治皆有详尽的反映,像一篇虚构的社会研究材料。
【B】由点向外发散的60s美国音乐政治民生风情浮世绘。
本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让一个想混进娱乐圈的女孩跳脱衣舞,并以最后歌星遇刺说明了艺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
牛哔的群戏调度,出色的音乐品味。与其说是美国70年代的浮世绘,不如说是清明上河图式地还原越战后的社会群像。场面控制精准,对白耐人寻味,每一个角色刻画都极具象征性、代表性却又点到为止不喧宾夺主。然而每一处细节都精心描摹,导致故事缺乏叙述主题和重心,好看可看的太多而不知道要看哪个,乱。
也许我们不够自由,但我并不担心。四星是因为我很可能没有读透这部电影。音乐的穿插别致又传递了信息。
开篇是一个下摇镜头,运动到喋喋不休的政治宣传车,而结尾对应一个上摇镜头,从情绪激昂地唱着歌的大众到空无一物的天空。
一场各怀心思的表演,却是整个社会众生的折射,最后一幕也真是拍案称奇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警察总是恰如其分地晚来一步,政客和演员哭丧着脸号召大家还是要用爱发电啊,下一首歌我们还是要唱下去啊。
麻木直到冷漠听起来格外温暖亦并不自知。声音控制巅峰造极,即便炫技成分很大也无法指责。完美群戏,以致根本不像表演。对集会表演采用不少纪实拍法,同时调度之强叹为观止。角色之间严格区隔,又以一种表面刻意的巧合和内在的虚情假意相连接,行尸走肉,多重标准,很好很美国。实在太不喜欢杜瓦尔。
风趣对白/政治讽喻/舞台演出与竞选演讲形同一体/汽车坟场与墓地诗人/戏谑巧妙的连环车祸/仿「逍遥骑士」摩托/完美原声;以五音不全女为代表的一批痴心寻梦者,被一声枪响震慑、粉碎,并最终坦然面对坎坷未来。奥尔特曼强大的多线叙事和群戏调度将美国70年代越战后的社会群像尽收眼底。
群戏,众生相。在随波逐流的言行里,不知不觉一生就走完了。
奥特曼巅峰之作,变换生动的镜头,无数经典乡村名曲,对政治的揶揄,对角色的冷视。200年的竞选和庆典,充满了丑闻与黑色。一如爱德华·霍珀的画作,于历史及人物全景式的展现
觉得奥特曼的片子有种很矛盾的融合,片段的拼贴、表演风格、镜头运动景别什么的都让你觉得这些角色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现实感很强。但声画关系啊细节的处理又明显的刻意为之,也许导演想用这种融合完成自我的表达和记录一个时代的目的,但这片依然太美国了,很多点get不到。
7/10。奥特曼描绘的这群可笑的悲剧人物,相互之间找不到一点叙事链条、指向不明,但不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家具导致汽车相撞与政宣喇叭的噪音,贤惠大方的主妇禁不住骚扰电话的诱惑,赛车场淹没歌声,梦想被利用当脱衣舞娘的走调服务员,明星之死并不能阻止演出进行,娱乐骚动下是信仰缺失的美国。
我看懂了吧。我看懂了么?阿尔特曼和伍迪艾伦都属于新好莱坞吧,都是异于好莱坞主流电影风格的,导演功力都是有的。只是不忒合胃口啊。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256292必须借住影评才看明白。本来这部电影是8个小时的,后来剪辑成两个多小时,剧情看起来云里雾里的。另外这是一部借音乐来映射政治,以及美国的名利场。
看着不知道在说什么,可能了解当时的背景能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但是真正的好电影是不分时代的。
一百多分钟的歌咏比赛表演略显单调 到后面striptease还可以,那位跳脱衣舞的妹子叫Gwen Welles 豆瓣连个头像都没有
美利坚70年代全景式风情画,结尾混乱过后急剧聚集的人群、无数小孩的脸孔、缓慢退却的镜头,其主题不言自明
8.0 因为美国是场流动的盛宴,盛宴必是杯盘狼藉,嘈杂无比,但唱歌时的庞杂噪音随电影进行而逐渐减少,更像是录一场场演唱会了,直到一场脱衣舞才使杂声再入,这时候我们发现歌声的纯净是多么的虚伪,更不用说这部沉闷冗长的电影近似完美的结局中众人的大合唱,美妙动听,才最为讽刺,歌声反而飘远了。
如果不是家里没网,如果也不是为了怀念,我应该不会看这部电影,毕竟我对乡村音乐没那么热爱,也毕竟我当时所在的纳城也失掉了太多乡村音乐的影子,但至少当熟悉的场景和亲切的口音再现时,又觉得真是三生有幸曾生活其中。帕特农神庙那里埋藏大段回忆,我甚至想得起手摸在那些支柱上冰凉的触感。
集体意识很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的困境中而不自知。而经常容易和集体无意识捆绑在一起的还有集体无意义。这就是一群人盛大的梦游。
了解战后美国精神,看这一部就够了。全片的群像都被嬉皮士音乐创造的氛围所包裹,看着有点乱,是典型的情绪叙事。以为结尾歌星遇刺的枪声会令这种极度放纵多元的“场”化作泡影,谁知一切照旧。也许这就是美国精神吧。
Altman形式主义悲剧群戏。挑一域荒诞百态杂陈。鸵鸟埋头,掩耳盗铃,娱乐至死的演艺浮世绘。女记者,情圣歌手,病恹女星,嘲讽起来剂量猛劲。最后一曲"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正中靶心。死亡不碍事,请继续歌舞升平,是骇人的。
延续长途飞机看音乐片的传统。这个片子有点神啊。感觉絮絮叨叨近三个小时,角色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场,看似毫无重点,但几乎是无比精准地还原了美国战后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人人都梦想成为艺术家,自我陶醉与自我怀疑微妙地交缠在一起。名望,暴戾,无序,暧昧又冷漠的人际关系,就像打开了一张有着绝佳配乐的人群绘卷,政治文化社会面面俱到,繁杂的对话中关于历史标志性事件的梗多到爆炸(说到这里我忽然好奇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美国人会怎么看这种揉梗的行为,参考我看贾樟柯一直对他乱砸标签性事件的做法很不以为意)。
直到最后十分钟前我还以为这是个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故事。尽管可能身处同一座城,分享同一首歌,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不停地擦肩而过或彼此纠缠,心灵的距离却从未拉近。无数话语匆匆出口,说的人自己都难辨心意真假。歌手唱着自己并不相信的谎话,也许被听的人当成箴言。只有手语永远诚实。而最后十分钟戏谑而狠辣地到底揭露了一件所有人不得不共同理解的事物:同一段美国历史。乱七八糟的碎片汇集成巨大而芜杂的美国风情画,到此处才向我们显示出它的意义。辉煌过去的旧梦、旧道德、旧价值连带着一代人的信仰被粉碎,新时代像玩笑一样仓促登台。“You may say I ain't free it don't worry me”,又乐观又绝望,真是最刻毒的黑色幽默。(所以说同届奥斯卡提名至少三部政治色彩浓重……时代特色。
大师的群像戏,无敌的多线叙事和场景调度。无处不在的政治介入,让美妙的乡村音乐变得复杂化,最后的一声枪击更是震慑。24个出彩的角色,完美的众生浮世绘,150多分钟一点都没觉得长。大师的作品就在于此,有的超脱出生活,有的拍出了生活本身。
美国社会众生相,奥特曼这群戏真是无以伦比,最后的音乐会绝佳收尾,it dont worry me.
“礼坏乐崩”的荒诞喜剧群像。最后的逆袭救赎了不少。
对于导演表达的内容并不感冒。不过其表达手段之老道,场面控制之从容,叹为观止。可谓——沉闷而近自然。
1. "You may say I are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2. 关于1970s;3. 原声赞;4. 半年以后我就要去那个Exit/In看Mogwai啦~
Establishing Shot和Ending Shot拍得极好,每场戏的中间却没有什么道理,宽荧幕时常有空间冗余。连缀群像的方式主要是似广播般永不休止的声轨,有时反讽,有时偷懒。比《风的另一边》还是差了不少。直到Barbara Jane登台唱歌,才有了第一个情感流动的瞬间。Altman对演员体征的运用有点太粗暴了。
同Bob Dylan《Murder Most Foul》一致的主题,热闹的群像背后是掩饰不住的悲凉,片头的歌曲便带出了全片的主题,几代人在200年时间里似乎做对了很多东西,成功缔造了国家与社区得以实现的梦幻。但是一声枪响的幻灭后,发现支持所有人生存的其实是人们的健忘与麻木,总有人无因地死去,然后音乐重新响起,再次欢乐起来的人群很快遮盖了这一切。
律师只受过两种训练1、明辨是非;2、颠倒黑白。这取决于委托人的利益。某探病侄女和某女记者真让人恶心。为什么要射杀芭芭拉?i never get enough歌不错,唱太烂 ,it don't worry me
“Economy's depressed, not me. You may say I ain't free, it don't worry me.”
24个明星杂而不乱乱,多重叙事娓娓道来,这就是奥特曼的能力;这部片三分之一不可避免的在唱歌,但是却有融于剧情之中的,也不至于看着无聊,感觉奥特曼还是想要表达的是音乐人声下的世态炎凉,人生荒唐,岁月荒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0206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