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澳大利亚剧情喜剧《朋友和陌生人》

2021澳大利亚剧情喜剧《朋友和陌生人》

《朋友和陌生人》介绍

名称:朋友和陌生人

主演:Malcolm·Kennard / Fergus·Wilson / Victoria·Maxwell / Poppy·Jones / Amelia·Conway / Emma·Diaz

导演:詹姆斯·沃恩

地区:澳大利亚

年份:2021

语言:英语

时长:82分钟

分类:喜剧片

《朋友和陌生人》剧情介绍

《朋友和陌生人》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喜剧影片,通过两个中产阶级千禧年人的视角,探讨当代澳大利亚人的流离失所、失联孤独、心态厌倦的现状。透过大胆的剧情框架和细腻的层次,影片展示了爱丽丝和雷所经历的生活中的几个片段,这两个年近30岁还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似乎没有能力驾驭枯燥的工作、诡异的爱情和半吊子的创业计划。被迫放弃了青少年时期的艺术家的痴心妄想,两人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方法,将他们的优势转化为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建立在虚拟图像和文字、意识形态之上的充满抉择的社会中……哪里可以找到真实性和意义?这种求而不得的无奈、沉思中的摸索,以及随之而来的误入歧途。切中了《朋友与陌生人》的核心所在。

《朋友和陌生人》豆瓣热评

  • Orisonku

    是我不理解的年度wtf之作了。景观,符号,走马观花,当代世界。

  • 墓岛GRAVELAND

    作者论者很容易意识到影片和侯麦的相似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侯麦之外的不相似性展开了一种更为能产的考察。“朋友与陌生人”是社交软件的分类学,也是后福特社会大数据至上的控制成瘾症,影片被“青少年”的对话湮没,“青少年”不再是生理范畴,而是被抹杀了深度的表层社交。语言的过量实则为空无。正如两人的名字:Ray是radioactive的简写,Alice则总是与奇遇相遇,两位延迟生长的“青少年”似乎是本雅明式的,城市的闲散者与收集者,这种收集或是数据库的,或是开场诸画作暗示的早期博物学,在他们身上,后现代的“拼贴”解构让位于“下载”———所有的影像似乎均是从Ins,Tinder或Tik Tok之中下载而来,因此闪烁着情色的灵光;空镜头模拟于游客的视角,发掘某种伪能产性的凝视。

  • 红头发的洛根丁

    #11thBJIFF# 最奇妙的一点是 本来约朋友同去 临场不到半个小时朋友说加班来不了 于是在转票组里极限邀一位能赶来的豆友来看 约了朋友来看「朋友和陌生人」最终和一位陌生人同看了「朋友和陌生人」

  • TWY

    极佳的空间电影,它游走着,注视着城市里平凡的墙壁与草木,但注视的时间越长,所有的景象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奇怪,这里的“Stranger”显然有着丰富的多义性,但“朋友”却是会分离的,甚至要躲避的,隔着海景房、汽车与街角店铺的玻璃。

  • [Deleted]

    “乏味”是让现代年轻人拙劣模仿成熟中产阶级的伪装,却又是刻入日常生活中无尽低欲望的常态

  • AlanX

    #2021北影节# 虽然电影镜头里加入了许多风景元素,但整场看下来还是让人很紧绷,因为电影里所反映的人际关系和交流太现实、太纠结。男主的生活状态是许多人生活中存在的缩影,处处碰壁,无可奈何,连与人交流也变得困难。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界限有时并非那么清晰,也正是这种疏离与迷失让生活变得更复杂。

  • 陀螺凡达可

    鹿特丹又一部有趣的处女作(想要每年都光顾了),以侯麦式夏日度假邂逅开篇,却变得愈发诡异和荒诞,男主的自我和无聊渗透进了他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中(错位和辞不达意)甚至与周遭环境(湖畔、城市、市郊)的关系(脱节和无法融入)。三次环境转变的呈现也挺有意思,湖畔的开阔和静逸(却摆脱不了陌生人的注视),城市的喧闹和窒息(构图以及汽车垃圾桶的红绿配色),市郊有钱人的空虚荒诞(噪音音乐和艺术画廊)。结尾也恰到好处~

  • 西楼尘

    帐篷里主动索吻的女孩让他惶恐,担心关系进展得太快。发廊里再次重逢的男孩令她无措,谎称那是朋友的经历。精神上没有断奶的一代人,像被卫生纸包裹的仙人掌,像礁石上拾得的硬币,像被噪音笼罩的房间,与周遭熟悉又疏离。争论女王喜欢粉色还是蓝色,随手扔瓶子或是棒球,无所事事的白墙上需要刨个洞。

  • 乍暖

    6.5/10。很奇怪,像生活片段的合集。电影视点是散的,没有聚焦,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聊天状态——疏离、朋友和陌生人。摄影很美,仿佛置身于油画。澳大利亚的城市电影,公园雕塑、当代艺术、蓝色的英女王、王冠硬币......烦躁的音乐插入如劈开冰山的斧头,用纸包住仙人掌意外温柔。属于越回味越有意思的那类电影。

  • 吃查3000

    当那个声音响起而且不再间断的时候,它彻底成为电影的主导,变成一种伍尔夫式脑内的纷繁杂念。女孩与蜘蛛,与引见。

  • 日灼

    导演是不是学美术出身啊,构图、色彩特别自然清新。除了开头并没有觉得很侯麦,没有那种文学性和道德讨论,可能唯一的相同点是对“交流”的聚焦,但都是无意义的、荒诞的,有意思的是,导演将这一点腾挪延展到不同的空间上做文章,主题似乎也拓展到地缘性的表现上,非常非常有趣!

  • 罗宾汉

    结合了洪常秀的散漫片段式叙事,美国独立电影“呢喃核”的对话设计,以及安东尼奥尼风格的空间构图,诞生出一部独树一帜的白日梦喜剧。

  • 基瑞尔

    很不澳影的澳影,叙事进展与观点评论被调到一个很微薄的范围;取而代之的是随心所欲的引用和错落于几场没有太多联结的戏所创造的风趣。“无所事事”四个字仿佛贯穿全片;并在其中塞入一些碎片式的段落,来创造对澳大利亚当代面貌以及热点的触及- -原住民、殖民史、艺术…处女作有如此花样,值得观望。想顺藤摸瓜找到Ray的更多资料,结果没有什么收获。

  • NanSLi

    比悲伤更糟的心情。肮脏的世界将几具躯体封闭在僵硬、笨拙的街道;出现在生活里的高大楼房以及那些彩色玻璃的橱窗/ 路途上需注意些绝望的面相。与朋友的交谈发现:房屋的四个方向被长满了树木的山坡遮挡。为了见到海岸线:必须把脸贴到窗玻璃上。跑进公园,好像被捆绑着长椅上睡着了;翌日清晨也说不出头天夜晚到过哪里。

  • 山岚

    飘着的日子,焦点总是走神,是因为要避免聚焦严肃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在蜂巢城市里乱飞,老感到日常中充满诡异。失去event,也就失去感觉,失去叙事,聊以表示对自由主义的腻味。

  • DeckardYang

    【4】和侯麦没半点关系,反倒有那么点Mumblecore的感觉,但也仅限感觉,实际则更为精致。充斥着对城市空间的巡礼,环境音也收得细密,因而看似“无意义”的表象下时刻都在发生,漫长而绵延,情境却不断被刺破,逐渐吊诡起来,也会比较间离乃至背反。

  • Lies and lies

    #MUBI 杜皮约《真实》式的清醒梦,好看。

  • 小是小非

    北影节没看成,终于补上了。和海报、和想象中的非常不一样。影调和情节偏清淡,headless构图有点意趣,后半对话和环境音让人逐渐焦躁,也逐渐get导演想讲什么。只是澳洲口音实在切伐消。。这个视角的海岸线没有见过,怀疑是我没去过的动物园那一面。悉尼动物园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补上。

  • 苏黎世的列车

    非常有趣的一部电影,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从陌生人到朋友,然后从朋友到陌生人,这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是妙不可言。礁石上捡到的硬币,伊丽莎白的头像、画廊里被卫生纸包裹的仙人掌、海岸上写生的人、理发店偶遇的人、下水道堆积的瓶瓶罐罐、城市的建筑和雕像......我总是对电影内容里剧情以外的空镜头情有独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病。【TEPES】

  • 胤祥

    #IFFR50# 7分。意外地有一个相当古典的形式,同时又讨论的是非常现代的疏离议题。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想起侯麦八十代年的作品。幽默风趣,清新可人。作品实在太讨喜了。

  • Kiyoko

    此时此刻,保留城市风物和静态中的动态。重在呈现人物和人与人关系状态,隔阂疏离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帐篷一场完整传达介于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芥蒂和尴尬。抓心挠肺的怪异音乐就像男主一样,无法成长的人,停留在自己生活的原地,只关心眼前,不向前不解决,成为别人眼中的怪胎。

  • 卡佛啪啪卡夫卡

    不错。抛出网球及之前的部分可以直接五星拉满,敏锐地捕捉到蛮荒之上生长出的城市景观,暗流涌动的疏离的焦虑,也许是关于澳大利亚的最佳城市电影。多想镜头在城市中巡游的时间久一点再久一点,然而当我们进入那个充斥着现代艺术复制品(竟然还有管勇的作品)的房间,原本轻松的影像表达逐渐凝滞,沦为电影节行货,转而在台词上下了不少遣词造句的工夫,parlance is the key,虽然可以结构另一种形式的张力,但缺乏些许自如。

  • 老怪CXJ

    前面是舒服的情感 “呢喃核”,中间是对社会和艺术的可爱诡异探讨,后面是陌生人、朋友和亲密之间的游离关系。影像质感、对话、和生活小细节的结合非常招人喜欢。

  • Sabrina

    很好的给观众传达了某些澳洲的“气息”,传达了情绪。

  • 迷宫中的站起来

    评论同DeckardYang。mumblecore系电影的自然主义与空间化倾向。

  • bloom

    砸开海边别墅的涂鸦,才能看到原始壁画。长久地躺在海边做梦,电影才能保有魅力。

  • マツハラ

    无聊电影。但也只有在无所事事的行动和情节中,我们才能重新观察城市、异响、encounter和电影本身。

  • Tom

    一部神经质的电影,不仅是角色,地景也如此。

  • 低级趣味

    踏过围困过后的露营草地,忘记欲望索求的所思所想,躲避着来自城市各处的目光,脑海嘈杂的噪音检索着周遭环境中的正确词条,试图跃迁出季节片段的情景特征。误将酒精作用的晕眩比做梦境奇遇,误把化学反应当做神奇的异能,生活自有其形状结构使然,只需要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回音便可知晓,存在的困境不过是幸福的烦恼,它就在旅途的另一面,且它的神秘仅被发掘了百分之一。前半段是静默富有空间/人物想象的城市电影,后半段则表露出运动热烈的喜剧底色,这些局部的对比构造共同汇聚成庞大无限的天际,美妙地犹如海洋中翻腾出的一片浪花,像是具化的身体系统:大脑的电波指令传递到肢体各处的神经末梢,伸展的动作刺激提示着混沌的图景。这是属于当下世代年轻人的情节剧,它不仅褪去了年迈之人的悲怆,还如此地鲜明汹涌且透彻地冲破了苏醒后的疏离幻觉。

  • Stubborn

    整部电影都有种疏离感,游离在所有关系之外的男主,永远都困在尴尬和不知所措的环境中,交流的错位令人印象深刻

  • 我刚才正在死去

    救命音乐出来实在是太神了。好幽默,笑死我了

  • tsunami

    很怪+2 但第一个女孩给了我寻找很久的新发型灵感

  • 翟翟

    3.5 现代澳白年轻人日常 片头突然让我想起萨利.鲁尼小说相似情景般的对话 看来一切看似解决的地方仍然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 岚卷苍穹

    #11thBJIFF# 开场画面想及修拉的名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无配乐及低能量言语的时候凝视和聆听带有了一种冥想感,仿佛在和男主一起观察着海流表层的卡门涡街。邻居拧响音箱之后则又滑向了诡异版的侯麦。看似不和谐共存的两者恰巧正是当下许多“精神富足”的年轻人生活中的两种常态。

  • Cardinal

    B / 本以为会如同「Ciao」那类睡前电影一般,用亲昵和呢喃的声音形成极其舒适的视听,而后影像开始随空间变化而变化,从而滋生出焦躁、间离等不同的情绪观感。很精准的设计,但不会显得刻意。

  • 我情绪零碎KAI

    朋友、陌生人,笼统划归两者可以看作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对阈值,电影所做的就是罗列出一组组这样的关系,是一种看似无意义漫步下的找寻。有趣的声音处理。

  • Meraki

    空间主导人物的游走。内心流离失所的年轻人,履行鸡同鸭讲的社交,逃开目光灼灼的聚焦,寻找不明所以的目标,想安放真实却常常心不在焉。一拳砸坏墙上的涂鸦画时没喝醉,刚睁眼时没苏醒。

  • 黑色的伯劳

    以拆解的方式由时间获得空间,在注视中躲避视线,穿行于陌生的熟悉,一场梦

  • 醋爆虾

    #BJIFF2021#澳大利亚的城市情书,讨论人和人的关系,城市与文化的发展。然而我不喜欢这种啰嗦又不知所云的内容。导演自由度还真高

  • 粉粿症候群

    感觉想学安东尼奥尼和洪只学了一半,有种幽默的尴尬感,像段子合集。

  • Fillianore

    -。城市与郊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却通过空间秩序的破坏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感。一个滚动的球牵引着观众的视线从轻mumblecore的日常离开,掠过城市中人的符号,最后定格在那异质的梦境上,而结尾哪有真正醒来,当母亲与雇主突然间形成又一个突兀的联系时(正如在片中常见的那些联系一样),梦境已然反噬了现实。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1060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