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美国8.4分剧情《首演之夜》

1977美国8.4分剧情《首演之夜》

《首演之夜》介绍

名称:首演之夜

别名:夜无边

主演:约翰·卡萨维蒂 / 西摩·卡塞尔 / 帕特里克·莱比奥托 / 米德·罗伯茨 / Robert·von·Dassanowsky / Katherine·Cassavetes / Jimmy·Joyce / Sherry·Bain / 大卫·罗兰兹 / 娜奥米·史蒂文斯 / 约翰·芬尼根 / 吉娜·罗兰兹 / 彼得·法尔克 /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 Ray·Powers / Lady·Rowlands / John·Tuell / Carol·Warren / William·Kramer / 本·戈扎那 / 佐拉·兰帕特 / 乔什·贝克 / Louise·Lewis / 琼·布朗德尔 / 保罗·斯图

导演:约翰·卡萨维蒂

地区:美国

年份:1977

语言:英语

时长:144分钟

分类:剧情片

《首演之夜》剧情介绍

面臨過氣危機的舞台名伶,因為極度的不安全感,在排戲過程中惹惱所有工作人員,難搞至極。然而當一名忠實戲迷意外喪生,讓她的生活陷入更誇張的混亂,首演當晚,她終於在揭幕前酩酊大醉、徹底崩潰…。卡薩維蒂與吉娜羅蘭在片中飾演對戲的演員,兩人台前幕後的親密關係,使得演出層次更加迷離曖昧,堪稱表演魅力滿載的經典之作。

《首演之夜》豆瓣热评

  • 桃桃林林

    太精彩的戏中戏了,或许是我看过的戏中戏里最模糊界限的一部,观众的引入,即兴式表演. 吉娜·罗兰兹的完美奉献。

  • 米粒

    卡萨维茨这种发自内心的“疯”真是太让人迷恋了!他那些看似混乱又失焦的巨大特写,只有在他的故事里才能直指角色本身,褪去最后一层保护膜。中年过气女演员,纠结于剧作角色的年龄,产生少女的幻觉——这片一看就是给罗兰兹写的——一查才发现她的本名就叫Virginia。(看《鸟人》前可以试试这个)

  • 赱馬觀♣

    “即兴创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作品中的角色自发性,它并没有被事先计划过。我写的剧本比较紧凑,而我也会允许演员用他们希望的方式去诠释。可一旦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我就会特别依律行事,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于自己的诠释。这就是脱口而出与即兴创作的不同、不知道做了什么与言之有物的区别。我信奉的即兴创作是基于已经写出的剧本,而不是没有条理的创造。有些重要桥段,你希望提前写好;另些时候呢,你却希望顺其自然。”——卡萨维茨

  • 陀螺凡达可

    ( ⊙ o ⊙ )( ⊙ o ⊙ )( ⊙ o ⊙ )( ⊙ o ⊙ )( ⊙ o ⊙ )

  • vivi

    演得很好。但John Cassavetes实在不是我的茶。如果碰上这样一场话剧,应该会很郁闷。台上装的是什么13啊!

  • Connie

    Dorothy說了一句特經典的話——"if i had known what a boring man you were when i married you, i wouldn't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ose emotional crises"..........張力,你知道什麽叫張力麽,完全屬於Cassavetes的那種大男大女之間血脈賁張的張力...........我們怎麽可能不為一個死去的美少女發

  • 荒也

    电影中的戏剧的嵌套结构,现实和虚构的边界线的暧昧,同一出戏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与差异等特点,《W的悲剧》《鸟人》《首演之夜》三部一脉相承。只是《鸟人》还加入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效果,《首演》除这些之外,还在探讨无意识。而当一部作品表现无意识时,我们就可以肯定它的现代性~

  • 冰红深蓝

    卡萨维茨最佳之一,吉娜·罗兰兹神乎其技的表演令其获封柏林影后,夫妻档的表演也在银幕内外构成互文。本片启发了伊纳里图[鸟人]与阿伦[黑天鹅],阿莫多瓦还特地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复刻了悲情意外车祸。本·戈扎那的角色仿若从前作[谋杀地下老板]穿越而来,罗兰兹诠释的神经质角色也令人想及[受影响/醉酒的女人],还真因醉酒而几乎砸锅。不断纠缠着茉特的年轻女子幻象,既是难以祛除的心魔(因狂热追星而死),又可看作茉特的分裂自我。及至她二度击杀青春而充满活力的自己,才得以部分克服对衰老僵化中年危机的忧惧。多次复现的镜像(甚至4重镜像同屏)亦昭显出身份的裂解与不断脱壳重生的角色。茉特始终反对被定型化、固化,要求每次生成全新、流变的表演,契合于卡萨维茨的即兴追求,虚与实、戏里与戏外、本色与搬演的界限彻底模糊。(9.0/10)

  • xkan

    完美。可能是卡萨维蒂最具野心的作品,也是同类型片中的翘楚。Gene Rowlands的表演出神入化,甚至到了比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更出色的地步,多了一丝理性,少了一些无理由的感性。故事的内核是衰老和孤独,舞台上台词说”不管你觉得我是不是老了,我还是爱你。”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夜》。出车祸身亡的17岁少女象征着女演员永不回来的年轻,整部电影的情绪也以“衰老”和“孤独”铺开,女演员臆想的情节的拍摄手法也很优雅工整。后来的《鸟人》《黑天鹅》也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剧迷要签名而出车祸身亡的桥段也出现在后来阿莫多瓦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最后的高潮戏留给在舞台上的Gena Rowlands和John Cassavetes 夫妻二人,大呼过瘾。完美。

  • 德卡的羊

    93/100,不止是戏中戏的主题,通过吉娜·罗兰兹对状态能量的充分激发,已经完全超越了戏剧,甚至在僭越剧作/文本之于电影摄制的层级与地位,而卡萨维蒂作为导演,也在为那份即兴将核心的“权力”拱手相让。电影内核的多义性也由此丰富,少女幻象生出死亡与年龄的恐惧,舞台首演模糊了真实与戏剧的界限。当最后一次,她站立于舞台之上,整个画内空间便恍若狂风暴雨,表演的突发性像惊雷,刺破红色幕帘与呆板的镜头,让我们注视着那份焦灼不安,跌跌撞撞来到我们的面前,带来了最终完全失控的歇斯底里。

  • 新·文森特九六

    当舞台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自己又无法逃脱来自任何一方的纠缠时,似乎也只有不疯魔不成活了。结尾罗兰兹和卡索维茨的对戏展现了什么叫做心神合一的绝配演出。

  • 丁一

    “她的脸显得异常年轻而天真。停顿。她凝视着前方,沉浸在忧郁的梦幻中”——奥尼尔《长日入夜行·第四墓·幕落》

  • 水仙操

    跟田忌赛马似的:该远景时用中景,该中景时用近景,该近景时用特写和仰拍。贾樟柯站台开场也是一样从观众席到舞台的中景。So phoney

  • 渡口无边

    戏中戏与即兴表演,大部分都很喜欢。最后一段舞台表演在我看来有点失控,与台下观众牵强附和的欢呼鼓掌的戏码有些不匹配了。

  • 墓岛GRAVELAND

    借助类似伯格曼《假面》的大特写及镜像审视进行舞台—主人公危机构建——基于斯氏“体验派”产生的生成—女人变体:生成—少女。《首》基于此且甚至以神秘主义色彩表现戏外“本我”的重新进驻,对戏内外第一、二自我的入侵,并在结尾合二为一:自开篇起即重复多遍的一幕戏解构为自我指涉的荒诞闹剧

  • 黄小米

    Gena Rowlands真耐看。这部就是太长了,不然实在比鸟人好看。演到后来越来越像凯特布兰切特。应该说是凯特受她影响才对。

  • cici的小兄弟

    我开始怀疑吉娜·罗兰兹跟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有血缘关系,相似的外型,同样刚柔并济的演技,最后收得干脆利落,有点意犹未尽。

  • mecca

    5- 其实明白它的结局完全可以更有杀伤力---前面铺垫得无懈可击啊!最大的获益是Gena Rowlands,简直神作。 对白美国好莱坞鼎盛时期经典式样 人物却细微化起来 有一阵子我觉得自己看到了柯南伯格或者林奇。 嬉笑怒骂下来,亦不拘泥女性本身,而放眼双性人冗长半生之跌宕起伏

  • 白昼白

    乍一看是女演员要面临的事业与年龄危机,但探讨的问题可能不止于此。运镜和对话很自然,但戏中戏的台词反而令我觉得有些做作。荒谬又自然而然大概是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印象,无论是演员制片导演编剧之间的关系,女主角的现实与幻觉,再或者是舞台与现实。John Cassavetes确实是才华横溢还帅气,他和Gena Rowlands这对郎才女貌女才郎貌颠来倒去说都非常合适。

  • 彩虹童子鲁滨逊

    the stage is so boring, youth is dead, I'm 17 years old, I like sex, 《未麻的部屋》跟此片其实差别很大好伐,

  • 沙老怪

    卡索维兹,正能量患者。娄烨原来是变奏版的卡索维兹,一正一负。独特的女人,定格的结尾画面,根本挥之不去。

  • 何阿嵐

    眼睛貪婪地看盡大銀幕內的一切,就算是一根銀髮,一條細紋也從不放過,只是嘴裡含著的一口絲煙,也令我為之動容,更何況那張千變萬化的面孔。電影也已經不止看過一次,但每次,也總忘卻所有投入期中。脆弱的身軀仆倒撞倒的聲音,身邊的工作人員像押賭注將她推向舞台上,一個面臨崩潰的人的故事

  • 焚紙樓

    難分臺前臺後的後台空間讓一切絕妙,每一扇開敞的房門都像是一次不經意窺見的異世界穿越。

  • touya

    我甚至分不清最后那段在台上的表演是不是卡萨维蒂和罗兰兹两个人在本片拍摄中的即兴演出……三星半

  • 石墙

    演员这个职业最可怕的地方恐怕就在于要不断地去推敲人生,而人生根本经不起推敲;要不断地去燃烧自我,而这实际上是自我透支。卡萨维茨对于好莱坞的意义不仅是突破了传统的古典戏剧结构,这次还用一种戏中戏的方式告诉大家原来戏剧也是可以超级现代的,这种戏剧完全是即兴的,演员僭越了编剧的职能。

  • 外出偷狗

    用电影来表达舞台剧戏中戏的效果要好过剧场,可以捕捉到很多零散的细节。面部特写果然是表现戏剧女明星情绪最好的方式。戏中戏的模糊界限和充满未知令人着迷,但总觉得现场观众的反应要么是在说观众是愚蠢和被动的,要么是说舞台剧is overrated。Van Hove说本片灵感同样来自All About Eve,但就算开场就Kill Eve也照样阴魂不散,Eve真是厉害【

  • 超cute侠

    完美的戏中戏演示,对女演员内心的探索堪比《日落大道》,逝去女孩的幻象一方面作为年轻的符号投射了女演员对年龄的芥蒂,另一方面也是女主沉溺酒精后的分裂状态所致,当然卡萨维茨还不满足于建立一个孤独而大龄的女演员形象,后半段即兴式发挥又是对表演本身的探讨,也能看出他是支持演员牵引角色的这种表演方式的,吉娜·罗兰兹的表演也对得起这部戏,她的每一次崩溃都能让人切身地体会到绝望感。

  • 幽灵不会哭

    重温!这才看出来为啥阿莫多瓦这么爱这片,戏里戏外的双重故事,第二个女人,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幻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罗兰茨最棒的表演,好多镜子出现,暗示着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那个真实的我,告别青春的最好方式就是收获爱情,如此疯癫任性的演出就是送给旧日自己最好的礼物

  • 阿土婆

    罗兰兹身着红裙与卡萨维茨在台上的那最后一场戏是全片的高光时刻。昨天刚看完爱的激流,总觉得两部故事迥异的电影所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是一样的——求而不得的爱,不复返的往日荣光,终将迎来的永恒孤独,和挣扎之中偶尔迸发的光芒。比起爱的激流,首演之夜的结尾倒还是给了人一丁点希望。

  • Vt724

    #siff2019-4 卡萨维茨太疯了 我一路狂奔从地铁站跑上五楼到影厅门口的时候和女主醉酒爬进剧院的样子真是如出一辙

  • Mr Fahrenheit

    When you are depressed and drunk af but still have to work. 喜欢最后的戏中戏。

  • 本地打桩模子

    黑天鹅与之相比真的可以说小巫见大巫了(这样的表演居然都没拿奥斯卡提名真的瞎了

  • 钻小短

    虽然深明其意,我却不在他那条线上。抛开时代弊端,抛开卡萨维茨的时代新意,在我看来表达方式和表达载体有冲突,至少我持怀疑态度。

  • llispector

    德勒兹将卡萨维茨的作品归为“身体电影”。second woman这出戏本身不重要,这个人究竟是谁更重要,或许是导演的妻子,她在导演跟女主Myrtle打电话时失控的肢体、在看戏时的眼泪特写以及她和Myrtle拥抱的结尾定格镜头。女性的衰老、神经质与失控,有力地找到了出口。#SIFF2019@和平影都

  • brennteiskalt

    作为卡萨维蒂最直面自己创作危机的作品,《首演之夜》致力于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影片最终对于危机的克服却叫人难以买账。卡氏作品里任何的私生活场景都充满了戏剧性,而女主角最终在舞台上正是找到了这种能量,把她舞台下的矛盾戏剧性地呈现了出来,最终完成了艺术和现实的融合。但要想传递这种能量,要么就使用卡氏常用的大特写,要么就得让观众真正坐在台下。借由远镜头传递出来的这出半戏剧看上去总是有些奇怪。

  • Peter Cat

    对于我个人而言,属于最最“理想”的那类电影。 @LaFilmothèque

  • KID Y

    9.7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bravo”,看傻了。癫狂的最后却流露出了极致的自然,可以说是我最想拍的那类电影了。

  • Laura13

    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 Friends里Kate对Joey说 havent you been with an actress before? 原来导演那么帅! 那仔细一想岂不是观众看演员与导演扮演演员扮演演员被观众观看? 不得了不得了...#siff

  • 持人的摄影机

    9.0/10。①面临过气危机的舞台名伶女主即将首演一场关于一名女性对日渐衰老感到失措无助的新戏剧,这让她压力极大。忠实女粉在她眼前被车撞死的事更是雪上加霜。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与压力中,她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②卡萨维茨标志的用来营造「焦虑」感的精彩即兴表演、(大)特写+虚焦、塞满人的构图。③大量的舞台表演与排练片段调度的非常出彩,通过借助戏剧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女主的情感渲染了一种介于真(由于现实困境而对戏剧内容的感同身受)与假(戏剧表演)之间的魔幻而剧烈的有趣魔力,结尾的演出尤其喜欢。④过于精致的影像和鲜艳的色调与影像气质相悖,尤其是和《醉酒的女人》《夫君》等对比起来。

  • Leah

    2019SIFF第一场,和平的电影节气氛好冷清。话剧电影,戏中戏,看电影里的人看话剧。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这部的女主人公也丝毫不输张国荣。整体比较压抑,最后的首演之夜是高潮,释放了大量情绪。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现实与舞台之间的界限也能这么模糊,让观众不自觉猜测主人公在按照剧本还是即兴发挥,也是一种独特的互动。导演绝对不设B卡,绝对是真爱。配乐也用得合时合适。

  • 巅峰Futurama迷

    卡索维茨的本子整体还是挺情节剧结构的(不然俩小时多的时长也难熬下来),最精彩的当然是他的燥郁风格的表现。分镜一大段一大段的玩儿替换,相当熟练而且不含糊,其灵敏性都可以和罗伊格这种玩剪辑的相提并论了,真不错。而且背景音乐所作的分割效用也是绝佳,真正表达郁闷情绪就靠这个了,与画面产生的反差效果也是独一份,更别说前继承明奈利,怀尔德,后启发老马,斯通的纪录片片段插入的节奏调整和话题探讨(开头舞台模式真的绝)。真,不愧是你重看加一星。燥郁与孤独真的绝了。对后生诸类片的影响也大(话外音少这点真的很对,以及长焦单人镜配上灵活的剪辑,wow)

  • 汪金卫

    【上海电影节展映】戏中戏、演员与导演编剧的微妙关系、演员对衰老的恐惧焦虑、戏剧演出的临场发挥。一度陷入超现实的心理惊悚氛围。鬼魂也好,精神分裂也罢,都是女主衰老焦虑的投射。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台上台下飚戏收放自如。但收尾较为刻意。想到《日落大道》《鸟人》

  • 赛博大象

    很喜欢!一个中年女演员面对一个她无法接受的剧本——因为一旦照着本子出演,就要接受自己正在老去,孤独而又神经质,“不再幽默了”的事实。所以她酗酒,崩溃,甚至创造了一个年轻女孩的幻象(车祸的一段绝对影响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不断切换的镜头机位,几位演员的表演魅力都让人看着始终感到窒息。

  • 给艾德林的诗

    时刻穿透媒介坚实界限还依旧能电影化的修养无疑非常的好,撕毁幕布和捣碎舞台也永远都不会是把所想搁置在影像上的简单起始!

  • 荔枝超人

    中女的心魔。without Gena, this is nothing.

  • JeanChristophe

    四星半,"另一个女人". 戏剧世界是一个自反空间(reflexive space):借用这个泛函分析的术语,我们意指它与自身的二次对偶之间的同构关系. 当多重的扮演和出离彼此混叠,造出一种诡异的喜剧效果(联系林奇的《兔子》),介于"演不下去"和"将错就错"之间的挣扎便成功建立起同构,捕捉到了自我的真实;明白了观众何以发笑又何以鼓掌,也就领会了作为二次对偶的表演的秘密. P.S.不知怎的,本片中的吉娜罗兰兹让我想起我妈,大约是年龄的缘故.

  • 醉舟

    忠实于角色和情境,而非一味追求场面调度。这或许是Cassavetes胜过Altman的地方。Rowlands完美诠释舞台名伶的焦虑,恐惧和癫狂,扮演角色同时也在扮演自己。剧作上层次丰富,围绕舞台剧各色人物都无比真实动人。镜头上看似混乱失焦的巨大特写,却往往更让人体会主角的心理状态。两场戏,接近癫狂的Rowlands喊着自己和导演的爱恨,却堵住在身后一直嫉妒她的导演妻子的空间,让她好不尴尬;最后一场高潮戏真的是让观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先是让众人等待吊足胃口,然后让醉得连连扑倒的Rowlands出场,让人心惊胆跳,但是却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戏谑自嘲互动狂欢,最后的结局更是完美动人。

  • Tacitus

    从一开始Virginia说"I lost the reality of......the reality",到最后在首演夜不按剧本走并在角色重构里完成现实中的自我救赎,卡索维兹对"戏剧是什么”--是对本真的模仿(伪装术),抑或是构成本真的一部分--的回答似乎是后者,但过程却由具超人属性的Virginia完成;帧帧如画,看过最好的戏中戏

  • Coco

    导演的戏总是像微缩戏剧,把握住一个小小的矛盾就能展开成一个电影,人的千般感情都在里面。如果真是要看演员怎么样撑住整个场子,就看他的戏。

  • 七七|烂柯人bot

    演员的焦虑这个议题诞生的很早。50年代的《彗星美人》提到人性的贪婪,但在事实上造成一种导向,即性别前提下的年龄优势;70年代《首演之夜》则明确把自我的斗争和胶着外化,影片后半部分叙事时间不断膨胀,就是要把心理的张力无限加大。而今这类议题早突破了单一的性别范围,如《小丑》这样还扩大到了社会层面。我倒不认为有高下之分,因为个体的焦虑是不同的,but the show must go on

  • 小莱莱别跑

    3.5。混合搭调的影像暧昧气质属于(表演的)共同创造,多重叠加的文本的解构逻辑来自(编导的)思维梳理。所以不止是电影里的即兴创作(表演),还是电影外的创作(探索)自由。这种“自由”变量的两把标尺可视为卡萨维兹的双重身份经验。

  • Piglette

    卡萨维茨真是控制节奏的大师,前100分钟的每一场戏都恰好在冲突之前戛然而止,一次次吊足观众的胃口。直到醉酒的演出之夜,之前积累的所有暗线都连成一条引线,最后噼里啪啦地引爆,顺理成章酣畅淋漓,却又丝毫没有局限即兴表演的自由度以及带来的悬念感。看爽了。

  • 艾栗子

    #2019SIFF#整个上影节我的第一部片,一上来就是很强的震撼和冲击。我好像从没看到过这样的电影。严肃,深入,不耍小聪明,充满爆发力,疯狂而又真诚到刺痛,可能会用力过猛,但所有的情绪堆积都是最真实的状态。女主演对抗衰老,对抗剧本对她的控制,也对抗男性角色(导演)对她的控制,她的恐惧和焦虑不是她的弱点,而是她的力量。最后她掌握了主动权,用熊熊的生命力宣告了女性还可以以另一种态度来对待人生,能感受到所有台下女性都受到了鼓舞。罗兰兹实在是一个传奇的女演员。她那么美,但是好像又毫不在意自己的美,或者说她并不认为自己的美是那种脆弱的需要精心去维持的美,她不顾形象地做各种狰狞的表情、癫狂的表达,把自己彻底投身在角色的情绪里,这反而赋予了她另外一种强大的无法被动摇的美。最后那个拥抱的定格镜头看得我泪流满面。

  • HurryShit

    即興的魅力(但Cassavetes還是有寫劇本的)。Joan Blondell飾演老年劇作家! T__T

  • ≌菩提风花

    亲眼见到“那个年轻的自己”死去令人在一刹那深刻意识到过往不可追和衰老与死亡的威胁。 片中已点题:我讲的是人在衰老过程中力量的流失。可惜也只有女主这样名利双收的人才能如此任性和令人厌恶地将恐惧外化,以至于摧毁自我和身边的一切。这依然是一部关于好莱坞的电影,拜托,千万不要以为真正的戏剧世界全是这样!卡萨维蒂带着好莱坞演员的自负,选边站地同时蔑视着观众和创作者,把演员当成了唯一有灵气的生物。哦,等等,或许该说,是他狡黠地指出,在表演的瞬间,确实只有演员才是那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而其他所有的人,不过是一面面墙后任演员宰割心灵的观者

  • 451½°F™

    真正意义上的「演砸了」,不过模糊了戏内外,甚至影像内外却显示出一种统一且极富生命力的激情,所谓「戏如人生」,卡萨维蒂导演亦是如此。

  • Trillian

    Gena Rowlands > John Cassavetes 剧本从头到尾写的一团糟到最后却有流泪的冲动,卡萨维茨如此相信舞台是一种演员的媒介,相信混乱真挚的个体与虚伪刻板的人群之间的对峙,反理性的激情令人震动。

  • 最后一代等秋叶

    救命,巨幕厅第一排看Gena Rowlands留下永久创伤后,一看见她就开始神经衰弱了。钢琴配乐出得太绝,不过因为即兴的是失序状态,仿佛掌控之中的即兴就真的好没劲哦。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1869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