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芬兰7.8分犯罪剧情《薄暮之光》
《薄暮之光》介绍
名称:薄暮之光
别名:Vartija / Lights in the Dusk / Les lumières du faubourg / Lichter der Vorstadt / Ljus i skymningen / Yövartija / 郊外的灯火 / 黄昏中的灯光 / 傍晚时的光 / 暮色灯火
主演:伊尔卡·克伊瓦拉 / Janne·Hyytiäinen / Maria·Heiskanen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地区:芬兰
年份:2007
语言:芬兰语
时长:78分钟
分类:剧情片
《薄暮之光》剧情介绍
社会底层人士考斯迪南(詹·海帝安Janne Hyytiäinen饰)是个不起眼的保安。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斥着失败感,如果说他曾经有过一些挣扎的话,也陷于徒劳,因为无穷无尽的孤独和自卑感已经把他牢牢笼罩。他似乎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太久。美女米尔雅(玛利亚·海斯卡涅 Maria Järvenhelmi 饰)就这样意外的出现了,被她如此垂青,考斯迪南的人生终于重现亮光。 没料到,米尔雅接近考斯迪南,不过是珠宝店抢劫计划的一部分。可怜的考斯迪南不但默默忍受了一场情感的欺骗,还因此事而入狱。即使保释出狱后,一切都有了重建的希望,噩运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小人物,又一次给他无情的打击。走投无路的考斯迪南,只有期盼着人生能有一丝曙光。《薄暮之光》豆瓣热评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犯罪故事戏剧性太强反而感觉有点不搭调。小黑和狗后来去了勒阿弗尔。阿基的影迷是不是都想有一台点唱机。
【C】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到创作者自身带有矫情意味的投机取巧,通过“贩卖”角色命运与尊严的方式来强行提升影像观感,有点过于无理取闹了。
7.7 暖色冰冷,音乐寂寞,这要不是憨,那就是真绝望。
2021.11.14 大银幕重看。好多日子过去了,还是忘不了他们的眼神。Kati Outinen还是那个超市收银员,还是叫Ilona, 她的眼神却是不一样了。
命运不眷顾你,脑子总不能也秀逗了吧 。·。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生活给你什么,就接纳什么。真压抑。
选这么帅气纯真我见犹怜的人演不讨喜被孤立的底层loser真不科学!只会让人觉得白皮丁真活得如此凄惨都是别人的错!颜值和运气成反比吗?前作失忆男行到水穷处还能事业爱情双收,这个英俊失意男则一衰到底,心有不甘挣扎几下反而更一败涂地。光的背后是暗,希望的另一面是更深的绝望,阿基这次躺平了。但到底还是心软给他留了一道熹微的光。
# 2021 考里斯马基回顾展无限下坠与永恒孤独
“春天的夜晚真冷”,生活也一样。阿基的片子看点还是音乐、演员、精细地分毫不差的镜头设计。本身就残忍作践的命运,在旁观者不动声色的镜头里更加孤独无依,薄暮之光,怕只是永无法到来的奢望。三星半。
薄暮之光尽管微弱,尽管不是最艳丽抓人的光景,终究在尽暗天日中留下了一个呼吸的口子,在短暂的工作短暂的住所短暂的恋情之外留下了细狭但极有韧性的希望。一片晦暗阴冷中无处不在的红,是渴望摆脱孤独泥沼的求生信号。可能是阿基电影里最帅也最孤独的主角,「他忠诚得像一条狗。」
就像北欧的建筑跟气候一般,基本可以肯定阿基·考里斯马基是个典型外冷内热的人,在这部影片里他把这种风格展露无遗。对于影片本身,没什么好说的,简短一点的话,大概辛老爷子的名句用在这里比较合适:“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声地在暗夜挣扎,等待着薄暮之光
有长得这么帅的夜班保安 犀利哥无地自容阿
一出无产阶级势必败北的阶级寓言,连“爱是无产最后的骄傲”都失去领地。
第2k部.男主那個萌啊.....細節不懂.結局有女人還有狗.
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有种森严的等级观念 它们交织在不同阶级的群体之间碰撞对抗 时则温情蜜意又时而血肉模糊。这个电影很冷 不知道是因为情节还是因为芬兰的气候 但要说他的电影无关政治 那我就呸了 这是赤裸裸的共产主义情怀好吗!!!
不如他的其他片儿 [mubi 远程 with Sam]
原来芬兰电影是这样的……闷死我了OTZ...男主貌似不会哭笑,所有人都是一张扑克脸——表现剧情的需要?p.s.近日对北欧人民的兴趣暴涨,专门去找了芬兰的资料来看,历史上也是可怜的民族,在俄国和瑞典两强之间求生存
保安小哥很帅也很傻,好在摔得再狠,爬起来还是能在昏暗中找到亮光。阿基一向的简单情节里加入珠宝抢劫、美人计、入狱等犯罪元素总感觉怪怪的。结尾相握的双手,让我有些泪目
两条卑微的狗的故事。我忍不住给阿基打五星。无数冷静的空镜,像一切的障碍在等你。@资料馆
没有你送的翅膀,我只能留在冰冻的土地上。飞不出这片死港,看一眼薄暮之光。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浆果树上的红浆果,像血一样鲜艳……
故事俗套,表演和摄影又太追求文艺范儿,憋闷无比,要能闷骚点都好啊。
左派文艺创作中,通常可见无产阶级最后都是在走投无路中发现或者期盼仅有的一丝温存,可惜这部没啥料。
#腾讯视频# 3.7分。感觉叙事和动作的精简更严重了,而且和其他发生在赫尔辛基的阿基故事几乎都只有同样的极端重复的场景(促狭的双人沙发-瓦斯炉-平底锅、工薪餐厅-四人卡座-一盘菜式类似的菜-端盘的女服务员、海边-贩售汉堡/烧烤的房车、平层超市-收银台),这种高度仪式感的生活是某种意义上的真实、还是精心设置的做作(类似小津电影里的设计)。而伴随着愈发明显的这个问题,我也在愈发怀疑/困惑阿基的这种风格追求,和他的“左翼/底层叙事”的协调性多高,或者可能空间到底有多大?而且这种简练带来的个体性的苦闷,似乎在这部里空前压制某种社会性氛围呈现的可能。
男主所有的亏全都吃在傻上,搞得我都没法产生同情心了。警界在每一部中都几乎是官僚与暴力的代名词,于是坏人作恶,好人受罚。城市的光鲜亮丽全面垮塌,人情味只在贫民窟和天高皇帝远的乡镇地带。「神仙只给天上的人以眷顾,地上的人只能互相帮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20931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