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香港7.3分剧情《后门》
《后门》介绍
名称:后门
别名:Rear Entrance / 後門
主演:胡蝶 / 王引 / 杜娟 / 王冲 / 王爱明 / 李香君 / 乐蒂 / 高翔 / 胡金铨
导演:李翰祥
地区:香港
年份:1960
语言:国语
时长:99分钟
分类:剧情片
《后门》剧情介绍
徐天鹤(王引 饰)和妻子(蝴蝶 饰)结婚多年,夫妻两人的感情一直非常的恩爱,他们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邻居家一个名叫阿琳(王爱明 饰)的小女孩,因为不受父亲和继母的喜爱,常常孤独的一个人在后门玩,她唯一的朋友是一只小猫。不忍心看到阿琳寂寞的样子,徐天鹤夫妻两人经过同邻居的协商,决定领养阿琳。在徐家,阿琳终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就在一家人其乐融融之际,阿琳的亲生母亲史小姐(李香君 饰)忽然现身,想要带走阿琳,这一举动自然遭到了徐天鹤夫妻的拒绝,可是史小姐实在舍不得女儿,于是以探望孩子为理由,成为了徐家的常客。《后门》豆瓣热评
我們失去了一個阿玲,可是還有千千萬萬個阿玲在等待著我們⋯⋯不得不說真是一對變態的中產階級夫婦啊。
阳光温情得不像李翰祥作品,只有回眸的乐蒂泄露出一点风情。王引演的知识分子拿捏很到位,对孩子一片童心烂漫,处理问题绵里藏针。后巷里的三角视觉关系、邻居窗口的正反打有点《后窗》味道。
李翰祥导演居然拍过这么明快的都市庶民剧,挺好看的,小女孩惹人爱,60年代初香港已经蛮摩登了,黑白画质修复之后质感一流,很养眼。乐蒂、胡金铨虽然只是客串,但能让人记住。邵氏电影处于创业期,还没形成后来徽章型的LOGO。
so dramatic!!对我来说小津成濑算什么
好八点档,又名《老夫妇收养邻居女儿没成帮养女亲妈找对象的故事》
影像和台词的疏离感太深,影响了整体的叙事。表演摄影亦多美日技法而少融会贯通,表达不出中国人那份绵厚顽硬的家庭哲学。
7,很经典的家庭伦理剧,两位影坛活化石胡蝶和王引的加盟使影片有理由称为经典,特别是胡蝶,五十岁的她风采不减当年,甚至还演出小女孩的娇嗔和小嫉妒,不愧是一代电影皇后
五十年代中产家庭的失独故事,似乎影射了当时老李的一种心态。胡蝶的几处表现相当精彩,放到现在可能演技派都能演出来,但当时这就是信手拈来令人信服。另外影片后期制作问题很大,画质与配音相当差劲,带绿幕的画质失去了黑白映像的质感,而国配显得非常英伦翻译腔,尤其是马笑侬这样的粤语片甘草演员口型对不上,简直令人出戏。好在徐圩的故事文本出色,老李算是把握住了基调,中产家庭的道德滑坡与失孤的困境。
质感跟日本战后的那批家庭剧特别像。这种略带散文气质的伦理剧,在李翰祥作品里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有两点挺奇怪:虽然是黑白片,但画面上蒙了层淡淡的绿色,二是国语版配音制作比较草率,听上去拿腔拿调,不知幕后制作上出了什么问题。小演员的表演比较做作,举手投足,被塞在成人想象的一种“范式”里,胡蝶倒还好,49岁的王引看上去太老了,完全不像设定为42岁的人,尤其当配上镜头生硬的推拉时,看着穿帮感更明显。全片有个最大的纰漏——如果说孩子已经过继给他们几个月了,那她抱的那只小猫怎么没长大?虽然电影技法规规矩矩,但文本相比之下要好不少,无后的中产夫妻领养了对门的女孩(亲生父亲失去教职沉迷跑马,显然她的家庭正由中产滑落),继而面对孩子生母的威胁,最终当红娘、归还孩子来完足自我的精神,兼顾了道德教化和戏剧性需求
本片改編於徐訏同名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上海弄堂的故事。李翰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以香港片廠的地域特色還原了充滿人間煙火的上海,體現了他對上海通俗劇文化的吸納和改良,比之同時期的倫理劇更具一份人情味。整體雖然略帶鬆散,風格亦是恬淡緩慢,但頗有一種散文氣質,對於表現中產生活的階級與情感亦是李翰祥少見的一次取材。
气质不同的现代中产阶级家庭故事,浅浅的幸福,淡淡的落寞。小格局框架下人物的情感波折真实而细腻。第一次看胡蝶演的戏,已经年过五十。跨越无声到有声的时代。配音听着也不像那个年代的原声,可能是后来重新配音,有种九十年代电视剧说话的感觉。
即使过去近三十年,只要在银幕上,胡蝶一举一动和神情眉目之间,静中有动的表演都让她永葆银幕青春。看不到一丝岁月的痕迹,还像30年代一样仪态端庄,表面风平浪静内心风起云涌,实为超越了表演的表演。除配音和音乐似为后来添加略为出戏之外,整部结构完整,像看完一本书。情节起伏流畅随镜头调度时常穿越两家窗户之间,两者相得映彰,不出风头,让传统家庭伦理主题最后浮出,母女之爱、私人之爱与成人之美的君子风度。
看过小说再看电影感觉两大男女主选角太老了,原著里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胡蝶和王引显然不合适,当然演技是一流的。那个年代的人个个都是君子淑女。
它应该是李翰祥电影中不出名但是异常精彩的一部片子!空间、窗户、节奏,甚至有小津安二郎的味道,简直不相上下。
想不到擅长处理恢宏场面的李翰祥,居然也拍过这么温情的家庭片,影后胡蝶老来表演细腻依旧!
和谐的一塌糊涂,不适合拍成电影,还是YY小说吧。胡碟老了也好看
7.5 淡淡的文艺片,故事简单格局小,轻快动人,眼前一亮。在孩子的问题上,布尔乔亚夫妇最终共产化。
放在李翰祥序列里显得突兀。故事是中产阶级夫妇的情感挣扎,无后的缺憾→收养阿玲的圆满→阿玲生母出现后失去阿玲的危机→想当红娘而留下阿玲的私心,结局阿玲生母出车祸,你以为阿玲留下是顺理成章,没想到却成了「养母不及生母亲」的自我劝慰,还上了个「君子成人之美不夺人之好」的道德高度。电影收在空虚安静的家中,镜头一转是胡蝶在幼儿园中给孩子们弹琴,也是一种「大爱胜于小爱」的豁达。电影氛围像是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家庭电影,但人物对话旁白都显得腔调怪异,所有人讲话都是抑扬顿挫一个调子(是后期重制的时候另配的吗,连环境音都小了很多),配乐更显得突兀(像00年代的纪实性电视节目用的BGM)。胡蝶苦情戏演得好,但眉目之间还有点咄咄逼人。胡金铨客串一场灭蚁工人,乐蒂也只露了一面,真是可惜两位了。
其实这部电影胡蝶的角色很讨巧,但她演的并不出彩,用她的原因难道是她的人气?
越来越喜欢我们国家的老电影了ヽ(爱´∀‘爱)ノ
五十二岁的胡蝶保养得非常好,把一个想要女儿的母亲演得非常动人。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温婉、和顺,她想要给男人一个完整的家,可是没想到领养的女孩的母亲出现了,她和丈夫不得不放手。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本来以为要成为一个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以为阿琳的亲母会车祸死掉,成全徐先生夫妇,然而没有。电影在这样的怅惘中结束较好。如今的结局,胡蝶弹钢琴,有众多小孩跳舞的镜头是可以删掉的。李翰祥的故事讲得非常舒缓沉稳,镜头有日本电影的感觉。
豪绅宠娇妻,关起门过小日子,几乎丢了人味儿。电影皇后演技可见一斑,但神色苦煞、过分强势。过继人家孩子这样轻松,三观陈腐,有种一见孩子灵巧就当个玩具占据的感觉,情有可原却不至于咄咄逼人。李香君仪态惊艳,与王引的和缓一起冲淡胡蝶的盛气,有奇效。日系置景,配乐捣乱,非常掉价。
或许体现了国民党或者整个战后的保守派华人世界的价值观,主张母教,主张博爱(失去了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等着我们~),主张富人扶助贫弱,相互提携,主张和谐干净简朴的家庭,等等等等,由此片被选上亚洲影展最佳也无可厚非,毕竟亚太是邵氏“主催”的嘛(好像是?),胡蝶风韵犹存,很适合演太太嘛,很富态又不失端庄
开头的独白让我为之一振 原本以为这该是一个隽永温婉的电影 但是这最终被拍成了一个稍微有点纠结的故事 注意是“故事” 演员(尤其是小女孩)表演不到位 放不开 内心戏没表现出来 只能用做梦这样低劣的情节来展现总有些说不过去 李翰祥的电影总让我觉得“景”到了位 但是“情”的表达流于表面 不动人
这是个非常工整的戏剧感很强的电影,慢慢看还看得进去。
3.5星。1.以前不知道李翰祥还拍过这类现代家庭片。2.我一直不懂得欣赏胡蝶年轻时候的美,总觉得她的容貌跟名气匹配不上,再加上她时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尴尬神色。没想到她年纪大点反倒更有风韵了,加上角色合拍,那种尴尬神色也转化成有修养的妇人的克制与矜严。当艳光四射的李香君跟年华老去的胡蝶站在一起时,胡蝶依旧有着她的风采与光华。
看到胡碟吓一跳,不是阮玲玉那个年代的吗?配乐好听,另外总觉得徐天鹤那句话值得所有人学习“没有孩子照样可以过幸福的生活”。金铨只露了两面,哎。
胡蝶和王引到香港后的作品,但是我怎么感觉像是中国三十年代拍摄的,为了迎合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呢?这剧本既俗套又假,向来喜欢调侃古代才子佳人,世情俗务的李翰祥,为什么要拍这片子?而且还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当年真的没好电影了吗?
李翰祥果然是大导,本片腔调纯正,用光用镜皆上乘,有点小津为代表的日式电影的味道。而胡蝶呢,虽青春不再,但感情戏演得还是很苦人。徐訏另一部更有名的作品是人约黄昏
本来在看《淮上人家》(1954),链接给岔到了这部片子,奇怪的缘分
2.5.比起敷衍的剧本,片子处理主题时儿戏般的态度更让人不舒服,我宁可它像电视剧一样多撒点狗血。配乐听着非常不协调,像是国配自己乱加上的,台配常干这种事……
一部讲述要生孩子且孩子要跟着亲生父母的说教片。本来是看胡蝶,却被李香君(孩子生母的扮演者)的美惊呆了。影片的运镜宛如学生作品,摇摇晃晃犹豫不决~
王引 好面善;小猫没长大是bug嘛;味道好怪的家庭剧
那时的美人多漂亮啊,尤其是李香君,亮瞎了我的眼睛。
或许在当时是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然而现在再看满是三观冲突。不过看了10部李翰祥的风月片再看这部实在是太过于小清新了…
囧,说教味太浓了,作死。李翰祥咱们还是谈风月吧~~
乐蒂开头客串一下,胡蝶的最后电影,不过这个声音怎么回事竟然是后来TVB后来配音的感觉,肯定不是原配的
129①1958年,李翰祥已编导了古装大片《貂蝉》,率先在港台两地掀起“黄梅调”长达20年的风潮,1959年,他编导了当时香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华语大片”《江山美人》,创下港台两地史上最高卖座纪录。但是,1960年这部《后门》属于“非典型李翰祥”。②本片属于电视剧式的家庭伦理剧。讲了一对不能生育的中年夫妻,领养了不受后妈待见的邻居家小孩。但是小孩的母亲又找到了他们,血浓于水,这对夫妻反复在情感与道义间拉扯,最终放手,将小孩还给了她的母亲。③主演是两位中年演员,王引和蝴蝶,蝴蝶的演技放在当时确实一等一(当然,今天一般的演技派也可以做到)。倒是王引塑造的这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非常恰到好处,举手投足,包括他引导妻子接受孩子的生母,引导孩子生母接受孩子放在自己家,一来一往很有味道。
在1960年代拍一部男女主角都是年近半百的黑白片,名字还这么淡淡的,真的需要很大魄力!原著作者徐訏,曾被林语堂评价为在短篇小说界可与鲁迅沈从文并提,现在也无人知晓了。
乐蒂惊鸿一瞥,只有开头的一笑,短短十几秒。中年胡蝶保养得好,到底是当过大明星,不一般。剧情很平,收养的终究不比亲生,血缘的亲情他人阻隔不了。收尾词天雷滚滚“我们失去了一个阿玲,还有千千万万个阿玲在等着我们”。
李翰祥的家庭片,真挚细腻,胡蝶王引演得挺好。大人孩子心理刻画到位。不爱孩子的有孩子,爱孩子的却不能生,真是造化弄人。
每天在幼儿园带孩子的人,真的回到家还想带自己的孩子吗?不过想想也是,反正回到家也不用做家务,所谓带孩子,也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儿,带孩子增添的那些活儿,都是张妈在干的。
邵氏电影中不多见的都市题材文艺片,故事活脱脱是早期上海电影的样子,技法上又多有借鉴日本电影之处。故事很圆满、人物好的不真实,没有表现出生活中沉重的一面,对人性的挖掘不够。电影技法和镜头虽比之邵氏武侠片要强,但多处剪辑不连贯,声画转换不自然,水平较之同时代日本的家庭伦理电影相差太远。配音和配乐应该是后人重配,和画面搭配的极不和谐
三颗星给乐蒂的美,演员的眼神和手势总是等着机位。造作之嫌,从女娃娃到男作家。
一个连女佣都在催生催养娃的世界VS“养猫养狗都比养孩子好”,最后孩子出国了,小花猫呢?不育的中年主妇胡蝶和与亲女分离的年轻舞女李香君面对面,这段很好;王引演的养父是典型的“理性”男人,夫妇关系再融洽,他对妻子感情上的苦也并不能感同身受,人间真实
转场简直是灾难,上次看到还是在活着里.......胡蝶的表情仍停留在民国时,倒是王引流畅自然,混在六七十年代邵氏浓浓的戏曲化表演方式中让人眼前一亮。乐蒂的活泼劲儿真像乌鸦与麻雀时期的黄宗英。不过整体来说好虚幻啊,就像小津的剧本一样让人提不起神来。
最好的一场戏是亲妈上门要孩子那一段;钢琴这个道具用得好;胡金铨演得好(我是看评论和截图才知道原来他也在里边儿)
看到了解了一点那个年代人、服、建筑和民风,挺轻快的节奏,很有新鲜感。
配樂、旁白太多。檢查白蟻的工人-英國表弟-生母,這段戲出奇地不錯。末段那場車禍是在惡整觀眾嗎… 「失去了一個阿玲,還有千千萬萬個阿玲在等待我們!」 XD
胡乐李各有风韵,尤其是李,身姿容貌意外地美;故事、配乐和旁白都大大过时了,婚姻与后代的观点倒很有意思;男主角太像单位同事了,严重出戏……
巨星云集的老电影,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全是戏。电影的剧本细节也很真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24731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