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法国7.4分剧情《中国姑娘》

1967法国7.4分剧情《中国姑娘》

《中国姑娘》介绍

名称:中国姑娘

别名:中国女(港)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 朱丽叶·贝尔托 /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地区:法国

年份:1967

语言:法语

时长:96分钟

分类:剧情片

《中国姑娘》剧情介绍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

《中国姑娘》豆瓣热评

  • S/Z

    研究文革,学习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不行的,传统文化是女性的,是被观赏、被想象的,像日本文化西藏文化那样,被拿来当做“东方”保护和把玩的。文化是要创造性的,“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的破坏,是打破自己的东方想象。

  • 海带岛

    漂亮的文艺青年们学毛选搞暗杀拍战斗电影 最后成了被招降的中产阶级 其实 革命这种话语体系 都是有闲的青春才能支撑的

  • [已注销]

    侬毕竟没见识过当时饿得啃树皮的中国姑娘。

  • 米粒

    其实这一部里那些本来很经常让人出戏的戈达尔的标志性的跳接、乱配音乐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敛,只是在前半段的小组学习段落配合了一些,以展示年轻学生关在屋子里就想搞革命的荒诞--但戈达尔不是取笑,是真的在思考左翼思想的未来可行性,这一切发生在68前夕就说明了很多。火车上的对谈很精彩

  • 冰红深蓝

    戈达尔转入政治电影时期的标志性作品。1.对巴黎毛主义者狂热活动的描绘预言到了68年的五月风暴。但戈达尔的激进立场与电影本身又有距离,电影更像是对过着资产阶级生活却空谈革命的青年人的讽刺。这也是戈达尔的左翼电影难以逃脱的内在矛盾,而激进实践又会沦为恐怖主义。2.作为论文电影,手法基本与新浪潮时期相同,五花八门的间离手法,中断声画的黑底三原色字幕卡,对图片和字词的拼贴,声画分离与媒介自指。3.各式自指/自嘲/自批:语言——三原色吃遍天、(演员们)将政治与戏剧/现实与游戏混同、重新把语词看成材料与声音;擦掉一黑板的作家名,仅留布莱希特;直视镜头的摄影师;每次打板瞬间画面都被大叉否定/强调。4.对国际关系的游戏式扮演:国旗眼镜,玩具飞机大炮与超级英雄漫画,红宝书掩体与变形收音机枪,箭射名人照片墙。(8.0/10)

  • 谋杀游戏机

    戈达尔这不安分的左派分子永远这样狂热极端,而他的天才之处也令普通人和其他新浪潮导演难以望其项背。越战泥潭,萨特无望,苏修难堪,一群法国青年将目光投向东方。跳切,絮语,毛语录,三原色,革命就是恐怖,1967一语成谶。

  • Z4

    新浪潮已经够看不懂了,加上中共就更看不懂了。

  • 本位

    倒不是不能接受夹带政治私货的电影,关键是戈达尔这片只剩下政治私货了,政治性完全压倒了美学。亮点只剩下一定程度上的对左翼思想/学生运动革命的反思/讽刺,但给我一种感觉,在讽刺学生空谈革命的同时自己也是在空谈革命。

  • 哼哼.floweray

    本来还想着就此围绕欧陆和英伦,经验论和唯理论,伏尔泰,卢梭,萨特,福柯来拐弯抹角的滥竽充数一下大革命的圣地。后来想了想,算了,因为至今我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浪漫的法国人能做出那么浪的五月革命。你们依然能在塞纳河左岸喝着咖啡的时候,我们却只能历史和现实不断端着“杯具”。

  • 苏黎世的列车

    毛主席,这里有一个你的迷弟,请注意查收。

  • 帕拉

    看着看着越觉得像行为艺术。高达有时候拍电影真的就把演员抽离出电影说是在拍电影,感觉像影中影,很多部都这样。。。

  • 易老邪

    其实,大家完全可以通过观看戈达尔的影片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 TWY

    2018年第一部,暴露摄像机与场记板,直接展示其假象和矛盾以及模糊的政治观,颜色美学继续统治每个影像,瘫倒在大红椅子上的利奥德对立于大喊小红本的利奥德,混乱的“自杀”彩虹,从方方面面戈达尔都继续给人带来无限惊喜。

  • Eco

    这部电影要演示的是:一旦被拉进日常生活之中后,马克思主义将会是怎样的。中国姑娘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戈达尔为抗衡形式化的感知,便必须加入那些我们平常所不习惯看到的影像。(黑、白景、错格、场景。)

  • LOOK

    真正有革命价值的部分还是关于影像与声音的组织策略。戈达尔的色彩审美太fashion。火车上关于关闭大学的对话以及那个结尾,透露戈达尔对毛主义的反讽游戏心态。“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翻成“revolution is not party”,意思始终差一点。

  • danyboy

    革命的确是就是演说演戏,坐而论道,请客吃饭,醉酒开枪。

  • sirius_flower

    题目是误译原本应指中国的或中国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中国姑娘。戈对电影的喜爱可能是作为一种可被动用的表达媒介而非电影本身因而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后迅速放弃电影性诉求 这种倾向在68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尤其是大段对话和面向镜头的直接演说 这种戏剧性的对直接呼喊与说教的追求在这里借助毛主义社团达到高点 不仅突破了60初的小可爱文青也超出了男性女性里在马克思和可口可乐之间徘徊不明的态度。毛的主义与毛的实践现实在法国知识青年那里始终是断裂的 在这里简单纯粹而又明快的色彩组合带来一种韦斯安德森式的毛 一种内在矛盾不断扩张以至于变成纯粹的思维体操 毛的语录毋宁说成为了一种陌生视角的新诗成为了第二世界青年突破第一世界冷战的出口-既是情感上也是实践策略上。必须被当做第三电影集会观看激起讨论 复兴批判美帝的动力

  • ʟᴇɴᴇ

    2016.09.19 疙瘩儿出品,专治失眠一百年,只要五分钟,包你睡得香,睡得稳,睡得久,睡醒神清气爽!看了疙瘩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失眠啦。(还有,字幕君你特么是在逗我么???)

  • 王写写

    一群法国学生拿着红宝书纸上谈兵,还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最终在自杀与分裂中解体。许多跳切去表现思维的混沌,配乐仍是戈达尔式的,间离效果也很突出。戏剧性的是,来年的五月风暴让本片的口碑翻身了。法国学生暑假都是这么过的吗?也忒猛了。

  • Nakadai

    这种高度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对于Godard是非常贴切的主题。不明白为什么而革命的年轻人被充满情绪的标题鼓动,这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的写照。火车对谈尤为精彩,刚开始一直作为摄影机主体的男人处在被动应答的状态。但由于理性占了上风,原本主动的女学生反而被动受制。戈达尔还真的读毛语录,且很仔细。

  • 蘇小北

    可貴的在於,不斷地提出觀點又在進行著駁正,整個基調卻是蒼涼的,時代的一次妊娠,帶有陣痛,希望和空虛以及失落,事過后,境遷,人散,茶涼。

  • yanagi是只

    Godard惯用的红白蓝让人无法不去联想他强烈特指性的政治意图,即便在这样一部红色主题的电影里

  • 苦味羊奶

    所以说马克思和毛泽东才是真朋克,漂亮的中国姑娘永远也到不了北京。

  • 傻冒叔

    看完,感觉自己像个白痴。当然,我也觉得电影里的人有点白痴,至于戈达尔,反正不是我的大师,看过的两三部没一部懂的。

  • 意马独自去

    你的电影不是左翼 贡当 就是毛爷爷 叫我如何看的懂 继续意识流

  • 一一

    想说什么,到底想说什么?我承认我是拖着看的,太无聊了,本身就不喜欢涉及太多政治的东西,这个倒好,通篇都是!

  • 索里提亞

    政治与表演。很魔性的 mao 之歌。三原色。大量穿插图片和字卡及旁白。纪录片拍摄手法。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不止摄影师,录音师我们都能看到!)....马列主义有点像羊圈里的羊,而这些想搞革命的年轻大学生就像是被古埃及人丢在一个封闭环境的小孩——他们没能自学出人类的语言,而是受隔壁羊叫的影响,最后学会了羊的语言...多么好的讽刺啊。也许大多时候年轻人只想为躁而躁——为了发泄过多的荷尔蒙和生命力,而并不是真得考虑后果...革命的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而不是儿戏,不是像这部片里的那些年轻人一样像是在剧院表演一样...不过政治和演戏很相似,都是要会演,会以假乱真...图片即信息——戈达尔这部片的信息量好大,看得出他这阶段的确是“政治地拍电影”!各种意识形态!话说当时的西方人还是比较尊敬中国的...红

  • 九只苍蝇撞墙

    怎么看也好像是讽刺革命的。火车上的谈话挺精彩。

  • 江寒园

    中国姑娘的配乐,想到洪尚秀的转场音乐,感觉是一样的;对话不用常规正反打,就只拍一个人;出现拍片镜头现场,自反性,也是间离效果之一种。还有专属的“跳切”,挺有意思尽管片中与布尔乔亚阶级出身的年轻人谈论政治的样子,看似遥远且有些可笑……不过其中还是有些东西”

  • 赱馬觀♣

    戈达尔说:“政治电影不是拍政治的电影,而是政治地去拍出电影,是由拍电影去发动政治。”可什么是政治?就是“要把支持我们的人(观众)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所以好莱坞才是“政治地去拍电影”的最坚定和成功的实践者。戈达尔,非但不是“政治地”,甚至是在“反政治地”——难以想象你能用声画错位式的电影发动起几个人去搞政治?可如果把西方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去看,那么戈达尔又的确“很政治”。因为他成功地利用(或者被利用)了自己晦涩难懂的艺术形式而“把那些反对我们(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搞的少少的”——不是不让你们去看,而是你们自己看了之后感觉无比沉闷昏昏欲睡才又自愿回流好莱坞大片!

  • Unicorn.潜.

    布景、色彩、表演都很棒。Anne Wiazemsky很漂亮。“我以为我成功了一步,可我错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Joey的第34任女友

    你有多不喜欢越南啊 啊啊啊啊 啊啊???!

  • 应用层协议

    尽管戈达尔在中后段给出了一定的自反,但我还是想说,他懂个屁的温格啊?他饿过肚子挨过整没?他见识过真正的极权、迫害和动荡是啥样子没?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革命在戈达尔那就是请客吃饭,就是喝着咖啡抽着烟顺便跟漂亮姑娘们吹出的牛逼。

  • blb

    一帮法国小资奶娃拿着红宝书玩了一个多小时的过家家,很吵、很烦、很无聊

  • kylegun

    法国左派资产阶级青年的茶话会。将时政与红宝书做艺术解读,使得文革的残酷变成了隔岸观火的荒诞与幽默。戈达尔早期总喜欢用极强的形式主义来进行抽象讨论和拼贴,比如复制了一回《群魔》中革命青年的自杀等等。当时有的西方社论将红卫兵与垮掉一代相提并论,或许也是这些文艺青年误读的激情来源吧

  • 与碟私奔

    从头到尾的中国元素,真的值得中国导演的顶礼膜拜,一个法国导演如此崇拜1967的中国,真的更值得我们的反思。这样的电影也就是戈达尔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拍,至于我们理解多少,见仁见智吧。好在,历史在那里,对于导演的醉心,我们不应该只是心领神会,我感觉中国电影资料馆,可以长期有戈达尔研究的地位和电影的播放。

  • 了花

    已经数不过来戈达尔到底有多少部关于政治的电影了,并且60年代的法国在政治上就是如此。

  • 蘭女

    女一是布列松的驴子里的那个~女二就是celine吧!

  • 蔚七于

    戈达尔真是大胆有趣,如果同时代的中国人看见这个片子,不知道会怎么想。

  • 咖啡淡了

    "错误的思想就是大跃进,这是长征中的第一步" 这是此片结束前的最近两句话. 七十年代大师的这个片儿我还真的看不明白, 中国姑娘没看到~~看法国人煞有介事的讨论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真是冏啊

  • 三千岁

    戈达尔暴跳的神经末梢上面系着浓郁的政治判断力,犹如酒过三巡的智者,醉心于一场对抗外界的冲动。主义、原则、思想、路线等教条式的术语如穿肠而过的食欲,一如既往的讽刺笔调、坏坏的叙述着一个阶层的压抑与主张。不断地探索与找寻红色政权的核心价值观,自成一种格调。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由它去。

  • 粉粿症候群

    72/100,字幕卡,跳切,打破第四堵墙,音画分离等手法,但大段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实在看的累人,少了许多趣味。

  • 么什叫定决能不

    20200530再看发现几个人的阶级矛盾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尤其是维罗尼卡和Yvonne。| 20171013哈哈哈哈哈哈哈。学院里的年轻人对于政治光谱另一端模糊的冲动和遐想(正着反着都是这样)和行为上的差异现在有时候也还适用呢。(但其实每个人都懂个毛啊看一会儿David Graeber吧 https://theanarchistlibrary.org/library/david-graeber-revolution-i

  • NVHZ

    不光共产主义者在演戏,只要是有目光在才存在意义的(包括自己的)。于是爱情也属于此。词语带来一切。爱情来自对词语的误解。“一个词语只意味着它之外的东西”,这是个没办法的事情。戈达尔的青少年也不只是青少年。总是把法语运用地太厉害,难懂。西服废墟玻璃门妓女,硬是要敲门所以造了门。可说大却又不那么大。实际上和罪与罚接近,但不如陀氏。是新了些,手法也好,却也不如。没浑厚起来,停留在喜剧和哲学浅辩论。陀氏年轻人,几句话,人物塑造成那个样子,他的智慧性格理想历历在目。虽然这不是唯一目的,却是一种高度。(这样的瞬间戈达尔倒处处都是,真好的,但是整体。虽然不必是崇高)(也许是因为没点出梦与梦的相同本质,可戈达尔又不可能不明白这点。以为没必要点吗?还是认为世界整个是废墟?像他的电影?是吗?

  • RebelHeart龙宝

    法国文化中心,看了戈达尔的[中国姑娘]。不得不说,放映室里的冷气要比电影刺骨多了。(笑)戈达尔的电影得补,这没得说了。剪辑运用的简直不能再天才,片中大段大段的对白完全可以写入教科书,就连那首魔性的“毛毛毛”都可以无限循环。(笑)

  • 冬寂網路

    录音机—手枪,摄影机—手枪,与其说戈达尔在进行着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像述行,不如说他在进行着某种想象意味的搬演——对于中国,北京的想象性政治空间,《中国姑娘》试图在一种微观语境之下描绘宏大的,世界性意志,但这实际上与一种东方主义的西方观望无异,或至少是布尔乔亚与左翼Doctrine互相连接所产生的病变体。所以左翼,或者说1968年的红色左翼真的要求自由吗?并不,整部影片本身都暴露在一个遥远的,被虚构的父权大他者形象之下,当苏联的象征秩序陷落之后,他们还可以寻得一个匮乏的,以便逃避创伤的空无能指。

  • 黑夜黑

    继塔可夫斯基之后,戈达尔荣升第二个令我最头痛的导演。他的跳切风格是很有趣的,但是他的人物对话以及十分抽象的句子真的令我太难受了。有点过分着迷于玩文字游戏了,无怪乎他最终发出“再见语言”的论调。蛮喜欢看Jean-Pierre Léaud演戏的,尤其他年轻时候有一种机灵的帅气(没有内涵他个子小的意思 哈哈哈)。3.5/5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新浪潮,我还是呵呵后吧。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毒瘤,应该坚决剜除

  • 听见流星的声音

    戈達爾在本片用各種視聽語言,把標語口號混為一談,形成了半嘲諷的政治喜劇。反映了60年代末西方群體把文革轉化成迷幻的通俗藝術的趨勢,戈達爾也似乎預見到五月風暴的爆發,但他僅有態度和理性,似乎也未能真正理解這群青年對於新鮮事物的執迷,所以此片雖然有在反傳統的語境建立共鳴的野心,但僅僅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次。

  • 玛奇玛

    La chinoise 1967 720p BluRay FLAC x264-EbP社会主义好...呕

  • 影中漫步

    俏皮的拼贴风格使波普艺术的理念渗透至此片的每个段落.布列松镜头下的驴子女在该片中的表现略显逊色.

  • 楚翰彻

    个人觉得戈达尔本质上关注的并不是政治,某种程度上他只是在为与生俱来的激情寻找不同视角中的切合点,因此他基本上还是希望在在反传统的语境中构建共鸣的。只不过这一部最终只停留在了纸上谈兵上,毕竟要将个人对新鲜事物的执迷转化为作品,光有态度和理性显然是不够的。

  • 圆首的秘书

    字幕捉急。荒诞喜剧,其实是对当时学生信仰模糊的纪录,并没有刻意宣扬意识形态,火车上的一段是精髓。时不常插入蓝白红字幕,文法上跟同年的《周末》有很多相似之处。

  • 素人冯

    1967年的法国人大谈社会主义,就像我整天想着在二环买处四合院一样。不打分了。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282610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