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波兰8.6分剧情《机遇之歌》
《机遇之歌》介绍
名称:机遇之歌
别名:盲打误撞(港) / Blind Chance / Przypadek
主演:博古斯瓦夫·林达 / 塔德乌什·罗姆尼斯基 / 比涅尤·扎塔西奇斯 / 伯格斯拉娃·帕韦莱茨 / 马尔泽娜·泰巴拉 / 亚切克·博尔科夫斯基 / 亚切克·萨斯-乌赫里诺夫斯基 / 亚当·费仁希 / 莫妮卡·戈兹克 / 齐格蒙特·哈布纳 / 伊雷娜·比尔斯卡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地区:波兰
年份:1987
语言:波兰语
时长:114分钟
分类:剧情片
《机遇之歌》剧情介绍
20世纪80年代的波兰,医学院青年实习生威特克(Boguslaw Linda 饰)急于搭乘火车前往另一个城市。当他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开动。威特克奋力追赶,命运由此分出三条支流。第一种命运,他赶上了火车,并在车上认识一名老党员。二人相识相知,老人竟鼓励和引荐威特克入党,成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第二种命运,他因站内警察阻挡错过了火车,因此被投入监狱,狱中他结识一个反党分子,日后更积极参与地下反抗运动;第三种命运,他错过了火车,却巧遇曾经的女同学,两人相恋、结婚,过着似乎美满幸福的生活……本片荣获1987年波兰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oguslaw Linda)和银狮奖。《机遇之歌》豆瓣热评
电影不仅是萝拉快跑等“命运从一个点分散出去”形式的源头,更是在说当时波兰的社会,不论你有没有赶上那列火车,加入了哪个政党,信不信上帝,甚至有意无意地置身事外,生命的走向都在他人的手里。基氏喜欢拍奇怪的小物件,却情感无比精准!修复版,男主角真帅啊,裹严实和脱光都看不厌。。
作为不行动的主体,威特克的人生全然围绕着偶然展开。显然在那个无从选择的年代下谈论机遇简直滑稽可笑,但相较于反抗的瘾君子和秘密的地下大学,是追求自保的庸碌和怯懦的本性将威特克带往悲剧,因此每篇皆是以主角个人的全面失败作为结局,正是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巴黎才成为这种青年永远的彼岸理想。以火车为结构大形式,三段故事中的主角总是以误打误撞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人生:由领路人所引导,无论是宣誓效忠还是进入地下组织,被上帝俘获还是成为中立医生,却始终徘徊在局外人的身份中,直至被信仰背叛。正是由于真实信仰的缺失,开篇失去医生使命感的无力实则贯穿为个人失去“存在意义”的伏笔,于是他的人生便被编码入以下三种符号:顺势而下的弹簧(在组织内陷入僵死)、消失的纸条(旁观他人完成梦想)以及相同轨迹的抛球(重复却无力改变)。
@filmoteca 修复未删节版。通篇关于形而上痛苦的哲学思考,与简洁静美乃至超脱的影像风格糅合,构成一种几近不可能的和谐完满。最无力之处在于,无论赶没赶上车,无论选择何种政治倾向,无论爱上谁与谁携手,随命运之河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却永远无法抵达向往的终点。
对于这部开启了《罗拉快跑》和《蝴蝶效应》的电影来说,我想谈的并不是它的技巧和形式。偶然还是必然,这是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那么,你相信偶然,还是必然?!
关注细节很重要,不然第一场的前半小时都会很沉闷。
我后悔用了中文字幕来看,感觉故事结构很精巧。
11th BJIFF No.24@北京剧院。关于政治选择与自由意志的讨论,但最迷人的仍然是基氏对偶然与命运的强调。片头声明是还原了被删减片段的版本。第二段故事里有一处说明:此为唯一无法还原的片段。出字幕时,全场鼓掌。看完回想,开头的画面大概是男主在飞机坠毁前的嘶喊。
细节太多,背景太复杂,一遍根本看不懂。
在大背景下,对于一个人人生中重要的五秒钟带来的三种命运,其实微不足道。
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偶然串接起来的,多数的选择由性格决定,有些偶然由命运决定。
《罗拉快跑》《滑动的门》等的先辈
三段命运的捉弄估计可算是罗拉快跑蝴蝶效应等片的鼻祖。然而欣赏的是不仅仅这种创新表达形式,还有贯穿其中的大背景与大深思。理想就像玩抛瓶游戏毫无意义,奋斗就像弹簧玩具其实是身不由己。到老时只会为曾经的希望感到痛苦悲凉,而若没有年轻的希望没有老时的痛苦,人生又何尝值得活一次。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不能睡的大师之大师的调度与三段式。
精彩的主客观转换镜头,对生活中细小物体植入命运隐喻用得无出其右,“我们身处一切土崩瓦解的时代,体制即将奔溃,只是时间问题”,无法修复:“此处无法还原被删减片段”,”我为母亲上坟,我也有坟可上了“…没什么Chance,只有Blind,当人生只剩下三种可能的时候,不就离了大谱吗?象征命运的列车想起了《薄荷糖》,根本谈不上赶得上赶不上,毕竟那车是来碾压你的
2020.12.5三刷,经常会想起它 | 2020.4.8二刷,一部放在心里时更美丽的电影 | 2019.8.6一刷
他终于飞向了巴黎,却永远也飞不到巴黎。命运中无数际遇交织,抓到哪条线,实在是切实的blind chance。只是无论骰子掷出哪一面,似乎结局也都差不多,不过无谓的挣扎。第一段剪辑太跳,观感几乎是“乱”。当年新意震撼的结构今天看没那么撞击。表面的政治着墨不是我的痛点,背后偶然中的必然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比任何教授或历史书都更好地格式化了生活在共产主义之下/共产主义中的伦理问题。Witek首先是共产主义者,然后是宗教反共主义者,最后他是非政治主义者。那些没有住在波兰或中欧和东欧的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多重道德障碍以及这一切的存在本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尽管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选择加入、抵制或退出。电影中里的三段故事,举凡各式各样的选择,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难以衡量的相对性,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在做所有决定时会通往一个决定性的、正确的结果,但这种相对性,我想就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叙事手法了吧。
拜三段式祖师。有场两人全裸躺在床上抽烟聊天的戏特别美。
@资料馆。工整的三段因果循环,导演把更精细的磨砺交还给细节,掐断时间的正向流水性,以三次「选择」带来的三方人生做路标指示,逐渐泯没星星之势的希望之光;男主起身时第一次音乐响起,随着镜头制造的空间感打开世界之眼,随后悄然关闭,瞬间乍现的机遇在来复之中缩小不见,人生何时由自己掌握?
1.开创了一种新颖的电影叙事结构:(同开端多结局三段式)重复叙事,后启[罗拉快跑][蝴蝶效应][无姓之人]。2.赶火车确乎是意志/信念与机运(硬币及奔跑路径)之关系的绝妙象喻,然而,尽管每一次旅程各有差异(不消说之后3种不同的信仰立场,就连最开始撞到饮酒者的方式都迥然不同),最终却宿命般地殊途同归,个体沦为历史的玩物,而巴黎也化作看似咫尺却永难抵达的乌托邦。3.手持摄影有纪录片触感,主观视点&客观镜头在摇移中无缝转换的运镜更是精妙(尤其是片头一段)。4.猝然而相衔的首尾,使全片亦似一场濒死的脑内电影体验(片中也多次论及记忆母题)。5.本片命运也颇坎坷,1981年拍完后6年才得以上映,那首被更改的歌也成了巨大反讽。6.不断复现的主题音乐强化了悲凉宿命气息。7.下楼梯的弹簧,纸条不翼而飞的时间瓶,杂耍抛接球。(9.0/10)
[罗拉快跑]、[滑动门]一类作品前身的[机遇之歌]在境界上远远高出后辈一个身段,因为它对机遇的思考被置于了强烈的现实框架里。因此这是一部基氏由现实主义转向命运关注过程中的重量级作品。他对意识形态表达出强烈的悲观态度,却执拗地展现人类西西弗斯般的对信仰的追求。他对“人”是有着大爱的。
标记想看了很久,但是每次都没耐心看完,终于在飞往大肯尼亚的飞机上看掉了,一个简单的立意拍的邋邋遢遢不知所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本片最少有三个纬度可以展开。一个是革命与爱情的高度相似,我应该不只在一部电影的标注中分析和述说。一个是宿命和选择的因果关系,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去俯瞰和结果。第三个就是电影中很应景的台词,令我愈发踟蹰和忧惑:无法忍受这无助无力之感,如同枪口正抵在眼前。无法忍受这暗无天日之局,一切似乎总无法逆转。恨透了毫无解释的道理,伤害永远得不到补偿。徒劳的希望早已被挫败击垮,唯有等待侩子手来温柔处决。恨透了电话铃声的侵扰,如同机械般质感的丧钟。处决之枪早已抵在脑后,枪炮齐鸣怎不令人厌恶?恨透了自己的勇气尽失,怯懦只会找理由开脱。即使恨透了那些主子们,却只能献上谄媚的笑容。
三条平行线,人生许多条路都是在于选择~~
估计是最早的分段叙事结构!三个偶然引起一连串的不同人生历程。机遇就这样,左右你的人生!
灵性哲思三段论,世间再无奇士劳。
無論如何,我們只能生存於現在這樣子的時間線上。很悲哀,卻是事實。
《罗拉快跑》和《滑动门》的祖师爷了,对当时波兰的政治隐喻非常好。
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寓言,人活在荒诞历史中的独白和追忆
配乐好,创意好,第三种命运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8/10。开头随着嘴巴张大的悲悯呐喊闪现一组缺乏因果联系的梦景:产房满是拖动尸体的血痕、童年瞥见某个会议、解剖或父亲黄婚恋和站台独自哭泣,时代掐住了命运的咽喉,人生一切机遇化为浓烟中失事的飞机;景框下伸出双手撑扶城墙高处的女友、厕所门前劝罪犯跳火车的长镜头移动、景别交替拍得活灵活现。
仍然是三段式,三次向火车奔跑,入党、信仰上帝、不进入任何阵营。喜欢弹唱那首歌的歌词,以及你要我每晚唱国际歌吗的调侃。基耶的配乐太抓人了,胶片的色调真美,第一次看到被删除底片导致无法修复的片段。北影节最后一部是两生花,还能在杭州在看这部真幸福。
這是怎樣!是橫豎都是死的意思嗎!悶到死!
原来您老人家这样的阴骘,才是开放式结局《罗拉快跑》的鼻祖啊。
2008-7-16 23:26:59 8/8.0(1020) 在耶稣大佬面前,个人所能做的是多么的无力
三种可能的命运,遇贵而升,遭暴则反,见爱而归。法国成为永远无法抵达的应许之地。开篇的成长经历用第一人称视角快速带过,迷人的影像和音乐,短短五六分钟就准备好未来三种不同机遇的伏笔。火车站、飞机场,本身就是连接不同目的地的交通枢纽,用作命运的分叉点和交汇点最合适不过。
为了一个死亡,人生提供给你无数次选择
宿命啊。PS:资料馆真乃艺术圣地,裸露镜头一刀未剪。
《羅拉快跑》、《蝴蝶效應》們的祖師爺
题目叫机遇之歌,但其实没有任何机遇可言。三段不同的际遇(激进-参与-中立)都归于同样的结局:无法逃脱的共产主义苏联的魔爪。全片充斥着宿命感与绝望感。本来以为结尾坐飞机会成功逃离的,结果竟然凭空爆炸了蛤蛤蛤好忧伤。被审查的一段非常狠
虽然没法完全理解那种境况,但够复杂够力度
看完之后,有点悲观啊。无法掌握的命运,无论哪一种,都是洪流之下的一滴水,不管做出什么选择,这依然是长久失控的人生。最初的几次直视镜头,让我彻底相信了这也是我的人生,无法掌控。
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不一样的过程,就像生命
重头来过又能怎样。波兰知识分子的三种命运,或者说是全世界知识分子的三种命运,无论是归顺、叛逆还是中庸独善其身,终究是要被搅碎
我喜欢《一个字头的诞生》,也喜欢《快跑罗拉》,但是不喜欢这部,大师离我太远了
“几分钟之前我还是孤独的,然后你出现了,我便不是孤身一人,你来的很合时宜。”
北影节6。居然有一段胶片丢失了。无姓之人、罗拉快跑等电影前身;这部相较而言剪辑更简单,哲学性更强。每次命运转换的音乐声一起,就浑身冰冷发麻。“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生活失去目标,只要尚未作出选择,则一切皆有可能;但不论你选择什么,命运仅能指向不幸,这就是无序的社会,人如浮萍。3305
机遇之歌,生命无法reload,生命无法假设,永恒的时间刻刀,它把99%的可能都给砍掉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316310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