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意大利经典高分剧情《一九零零》
《一九零零》介绍
名称:一九零零
别名:1900:新世纪 / 1900
主演:阿莉达·瓦利 / 斯特林·海登 / 斯蒂芬妮娅·卡西尼 / 弗朗切斯卡·贝蒂尼 / 劳拉·贝蒂 / 维纳·布朗 / 罗伯特·德尼罗 / 保罗·布兰卡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多米妮克·桑达 / 唐纳德·萨瑟兰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地区:意大利
年份:1976
语言:意大利语
时长:245分钟
分类:剧情片
《一九零零》剧情介绍
1901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剧大师威尔弟去世,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两户家庭产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饰),富有的农场主的孙子;奥尔茂(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饰),贫穷的农户的孙子。两人从小就结下了友谊,然而因为地位阶级与出身经历的不同,注定了两人天壤之别的迥然人生。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史诗巨作《一九零零》,以20世纪初期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为故事背景,时间跨越40年,讲述了阶级矛盾和家族纷争下仇恨和抗争的故事。本片被西方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电影读本,加上电影情节的大胆尺度,影片被长期禁映。本片演员阵容豪华,巨星云集,包括罗伯特·德尼罗、杰拉德·德帕迪约、唐纳德·萨瑟兰、多米尼克·桑达、伯特·兰开斯特、斯特林·海登、斯坦芬尼·桑德莱里、劳拉·贝蒂等众多大牌明星。《一九零零》豆瓣热评
实际这部电影是反意识形态反历史的,小孩卧轨的那个镜头是影片主旨最重要的隐喻:个人如何在历史车轮碾过之时保全性命。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统统都是为虎作伥,统统都是过眼云烟,永恒的是肉身的困斗。再次确认,Dominique Sanda与Stefania Sandrelli是意大利影史最令人迷醉的两位女星。
长达5小时15分钟的阶级斗争史诗电影。两个同一天出生的男人,农户与地主,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女人与兄弟,人生与革命,性爱与政治…以及各种三点全露(包括德尼罗的JB)。还是典型的贝托鲁奇电影!恍惚好似意大利革命版《美国往事》。剧情过度较生硬。五小时真的不长。电影上映那一年,文革在中国结束
实在太好看了。五个半小时仿佛打个响指的工夫,看完才发现老腰都要坐断了。一直觉得贝托鲁奇在政治上有立场却不够坚定,这部讲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史诗却是他最明确的一部,情同手足的富家少爷和贫农儿子,阶级的鸿沟是个人情感无法填平的。法西斯诞生于地主阶级的恶霸统治,这个角度鲜有得见
1.彻底臣服于镜头光影和场面调度,牛逼轰轰,这才是大片;2.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推进的;3.故事五个小时,沉稳细述,包罗万象,能够欣赏到如此电影,是一种幸事,导演不需要偏向哪个立场,观众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选择。
1.片长315分钟,我的观影新纪录。2.副标题:教父转世农场主。3.两个男人搭上一生的纠缠,与这期间成就的历史却无关。不信你看看他们推搡的样子,一攻和一受,儿戏亦史诗。4.横卧着,竖躺着,老爷死了,阿弗莱德活着。影史最爱结局了。
看的这个揪心啊。。。贝托鲁奇就是懂得怎么不露声色的惨烈
两个男人一生的羁绊和缠斗,小村庄里的意大利史诗。贝托鲁奇暧昧的政治态度和性爱化的处理使得本片的立场也很奇怪。按贝托鲁奇的说法,共产主义跟法西斯主义本是一体两面,他却把无产阶级拍得面目可憎,而且整个叙述限于碎片化。视听上本片受到杨索和帕索里尼的重大影响,下启安哲。莫里康内+斯特拉罗
五个多钟重温以阶级斗争为纲精神,觉得够糟心的。好在Burt Lancster说了句实在话,最大的诅咒莫过于不能做爱,想明白这个道理,鸭就上吊死了,实在很帅。
五个小时,两个男人,三点全露,一段扯上阶级斗争政治主题共同成长久别重逢羁绊纠缠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德尼罗和德帕迪约,一辈子的基友。
历史翻过,宗教分子来过,地主来过,共产主义者来过,法西斯来过。墙头的旗帜在变,历史在推进,千千万万的大众既是书写者,也是随波逐流者。只有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改变。
豹+美往+尤凝视+灿烂人生。青蛙,上吊,谎嘱,包皮,半薪,割耳,工贼,马刀,野鸭,木棍,十军,癫痫,油画,学校,盲舞,着火,处女,病毒,白粉,爸死,书房,白马,杀童,宰猪,洗礼,逮捕,酒馆,妓女,破门,马粪,抄家,雨屠,猪圈,审判,收枪,卧轨。
卡司居然几乎都是外籍演员,他们不会说意大利语找配音也就算了,连说意大利语拿过小金人的老罗,都成了英语唇语+意大利语配音,看到最后死的心都有了,完全都能用英语的唇形校正字幕了...除了这个大问题之外,对意识形态过浓的历史片还是提不起兴趣
革命是会发生的,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一切都改变了,然而一切都还没有改变。吐个槽啊太他妈长了
原以为是一个西西里岛黑社会的故事。。还有这片真TM长
意大利小乡村折射出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阶级斗争,两个男人一辈子的友谊与羁绊,虽曾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却在饱经风霜后回归生死相依。贝托鲁奇唯美考究的摄影和诗意化的摇镜头、沉稳而大气的叙事、莫里康内的配乐、德尼罗与德帕迪约的表演,都使这部长达315分钟的沧桑史诗足够引人入胜。(9.0/10)
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史诗,目前看过最长的片。德尼罗和德帕迪约露三点
五个多小时的最初剪辑版,真实的政治、性和暴力依旧很“贝托鲁奇”、很“意大利”,难得的不同于导演的其他电影,长镜头和诗意的史诗片。可以从《豹》《1900》到《灿烂人生》按顺序一起看,差不多就贯穿了整体意大利从独立到现代的历史。
315分钟,贝托鲁奇以两个身处不同阶级男人一世的交情,来阐述上世纪意大利历史进程中某个重要的核心变革;无产者的狂热/上流社会的浮华/法西斯的冷酷,都如最后那一面宽大鲜艳的红色旗帜深深的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几处:青蛙项链/卧轨试胆/割耳抗争/三人造爱/猥亵幼童。
标准史诗,阶级性太强,莫里康内的配乐辨识度太高了
前半段的两位主角的成长过程拍的很有味,情节选择和场面设计颇有两个平行的阶级家族史诗的味道,贵族家庭的没落被有序的娓娓道来。给人预感到他们必将面对历史车轮的碾压感。后半段的情节安排则显得比较散了些,时间跳跃性也变得不太清晰,妻子线和阿提拉线的过多篇幅感觉对主角的戏份有所割裂,尤其奥尔茂的戏份还不如阿提拉,让他的人物线显得破碎模糊了起来,每次出现都成了阶级矛盾的表达工具了。尾声解放日的清算场面拍的颇有历史的洪流感,对人性复杂面,对暴力的恐惧,对摆脱苦难压迫的狂热,都汇聚到那人民集体缝制出的炽热的红旗笼罩之下!感觉贝托鲁奇立场是站在社会主义这一边的,但内心深处的虚无主义灵魂让他没法坚定的相信那些狂热的理想。斯托拉罗对滤镜的高超应用让影片具有了如印象派油画般的时间质感。
地主死了,阿弗雷德还活着...不同阶级注定不同的路,两个人的命运交织在时代变迁大革命的背景下。贝托鲁奇又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电影,五个小时的观影里掺杂着悲伤、矛盾、无奈、纠结、讽刺的情感,戏剧化的人物历程令人回味反思。帕里西欧死的那段好残忍。
贫农的斗争方式就是亲自用双手接住马粪,再亲自糊农场主一脸,脏了你也脏了我。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贝托鲁奇对作战路线作战方式都毫不在意,他着迷的是人与人之间脆弱而复杂的关系,是不论身处何种阶级都无法摆脱的罪孽,是飞蛾扑火走火入魔的爱恨情仇,是动荡时代飘零人生的因果循环。
对宏大叙事已不感冒。德尼罗的老二更让我兴奋。
喜欢贝托鲁奇的政治观点,我真应该讨厌意大利人,萨瑟兰爷爷在意大利拍的每部片都那么丑恶,这片应该有个"在看"选项。四星半
一部史诗级的电影,共产主义推翻了法西斯,旧的法西斯去了,新的法西斯上台。这部电影里的农民并不能引起我的同情,更多的是让我反感厌恶他们。他们肮脏,粗辱,不懂得尊敬。当然最恶心的永远不是主人,而是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的看门狗,那样的人比主子坏一百倍,做尽坏事,每一个国家,朝代都是如此
1.虽然如今的我爱看电影远胜过剧集,但碰到这种时长四五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观影的欲望却时常如决定看剧一般会拖延时间,以至于2015年末→2019年初才终于把这部《一九零零》给看了。2.有些人与某些电影一旦沾上记忆,就导致我想起某部电影或者在看片过程中会想起他/她,即使是如今已经不再联系的人。3.ACT ONE 观感略胜 ACT TWO。童年成长的部分各种联想到《征服者佩尔》,串青蛙、撞猫咪、屠宰猪…等情节看着挺疼,旋转头撞墙杀死男孩的段落更是拍得像恐怖片桥段(虽然后面的镜头明显可看出是使用道具,但还是看得好不舒服)。此前用做爱体位连接地球还只是当作少年懵懂无知的成人趣味,没想到后面还有好些三点全露的性爱场面(意外看到罗伯特·德尼罗的屌),作为1976年的电影尺度也是够可以的,也难怪会长期被禁。—— 315分钟(未删减版)观影完毕。
五個多小時仍然感覺「不完整」。許多線頭抛出去了沒有拾回來,但也許這種慵懶散漫也正正是它最美的地方,像Olmo的凌亂餐桌,隨手就有可以拿起把玩的細屑。第二部尤其急促,在法西斯的權力來到最腐敗的一刻,在下一幕就安排了現眼報。時間的跳躍自有它的優雅,也節約得幾近殘酷。結局天真得不像是真的。
资产阶级干活还得听着音乐还浓妆艳抹埃弗列多其实从小就没变过 和欧莫比 自卑 造成追求控制欲的实现才能满足 他俩其实从没成为真正的朋友 他们一直在斗 欧莫是洒脱的 是斗来找他 随时都行 埃弗列多是妒忌的 他无时都想着赢欧莫 见识了意大利人的情感情绪表达 东西方的差别咱就那样悬殊 有的是戏剧式的表现 有的太真实了 民主的法律才是至根的 穷人还是想成为贵族 那是人性和恶性循环 不要让革命变了味道
极其喜欢第一幕。太喜欢了。全是夺魄勾魂的窒息抽象画造型,人物间的不着痕迹。第二幕有些说不上来的拙,水平直接跌落到贝托鲁奇的早期初级水平。看贝托鲁奇看情欲,看调度,体验海王的嗑药迷幻感就好了。年轻的德帕迪约真帅,依旧对德尼罗无感。
谁摸你的铅笔,谁撸你的包皮,都是故事
315分钟的史诗电影终于欣赏完了,过程说不上愉悦,欣喜总是有的。但总不会这么久的时间都是高潮。从两个小人物的一生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中间的亦喜亦悲实在不足为外人所道
总觉得德尼罗和德帕迪约这两个角色颠倒了,应该德帕迪约演纨绔子弟,德尼罗演愤怒青年。结果一直看到结尾都在想他们换了角色之后会怎么样。
每一个人物角色也象征着各自的阶级立场,可以更为抽象与符号化地去理解。尤其是法西斯间接诞生于地主阶级的统治。Bertolucci总是如此,让血腥与情色直面镜头,毫不遮掩。农场主和农户的孙子,可以同一天出生,可以彼此作为玩伴,可以一路陪伴,却站在各自的阶级,二者间永远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又很有趣,最后只有这二者留在故土,直到老去,这要是丢给腐国人写,大概还能生出一点异样情愫。意大利人没有这么讲故事,但他们大概真的觉得“家”的概念很不一样吧。所以,Alfredo和Olmo也许不会同时死去,但他们一定最终会死在故土,和他们的爷爷一样。
激进的左翼革命者到了晚年竟感叹人生的虚无,其中不乏心酸,个中滋味革命者不会不懂,说不懂那是不好意思否定之前的自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贝托鲁奇教会我要警惕一切极端
4.5。莫里康内开场的配乐便悠扬且沧桑。每幅画面都美轮美奂。贝托鲁奇宣扬社会主义的史诗巨片。多米尼克·桑达和桑德雷莉可以那么美。而基情滚滚的两位主人公,罗伯特·德尼罗和杰拉尔·德帕迪约三点全露,唉。唯一的缺点,片长五个多小时,其实看片的时候根本没感觉到有这么长。
贝托鲁奇的野心之作,难以想象的长,5个小时。
加长版真的是长啊,尽管是早期的作品,依旧是很贝托鲁奇风格,原来德尼罗也演过这种类型啊
一部树立价值观的电影,依然是贝托鲁奇内心的悲悯情怀,但个人不喜欢这部影片。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啊,欲说清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太尼玛长了,坑爹啊。影片上部与下部之间令人失望的脱节,溢于碎片化的描述,还是对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有好感。
5 60年的史诗融汇成5个小时的电影 宏大的架构 完美的摄影 一个国家历史的横断面 但是对于电影传递的政治理念 不能苟同 人物的转变也非常突兀 德尼罗 萨瑟兰能在冷战时期接这种片子 勇气可嘉啊
看了5个多小时,依然津津乐道,实在是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入迷,这么忘怀的看一部电影了
骑士打到恶龙之后,自己也会变成恶龙,没有人会对权力不无贪念,如果地主和农户的孙子互换身份,农户的孙子一定也会像地主的孙子一样地不作为,年轻时的地主孙子渴望革命自称共产党,不过是觉得好玩“是年轻人该做的事”,而农户孙子——被压迫的人,自然是希望打倒地主追求自由,可,到头来革命者打倒当权者,自己又成为了恶龙,得益的永远是那些“精英”,如地主、农户、普通人,永远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历史车轮下的灰尘而已。看过的第1900部,自然要看一九零零
抬头一看是贝爷作品,果断2颗星。5个多小时的阶级斗争屎诗电影尼玛要疯了。
一场无产阶级的战斗之歌!吵死了。难以理解饭吃不饱的意大利无产阶级竟然时时能保持着高亢的能量和爆破的噪门——男人强暴而凶狠,女人神经而高亢,戏剧般的电影,5个小时之长,叙事零散,结构涣散,人物性格不明,比起美国往事差远了。太任性的导演!完全是按照自己口味!自由得散漫了!意大利乡村景色好美,农事镜头很美,杀猪镜头,裸露镜头,跳舞镜头,孩子的友谊,好喜欢。鉴于花了我5个小时的时间和期待,鉴于它太吵,只给两星。
阿弗雷德享受着阶级带来的财富与地位,自认为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最后依旧被送上公审大会,被当成法西斯祸乱的根源;奥尔茂一心从事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可直到解放之日,奥尔茂也没有让身边的这些无产者明白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艾达思想前卫,特立独行,却十几年如一日困于牢笼,虽生犹死,终于在奥尔茂逃亡之后奔向自由,如同她突然到来一样,突然离去。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每一个人,或随波逐流,或踏浪而行,或逆流而上,或只做一个独立时代之外的看客。浪潮散去,才发现没有谁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某时某刻进行选择。当鲜活的生命逐渐老去,当历史逐渐变得模糊,只留下一些细碎的声音穿过历史的烟云,不停地呐喊、质问、呼唤,比如那句“你们说的耕者有其田是真的吗?”。
严肃正经地说这电影值得这么长的篇幅来描绘波澜壮阔和纤细触感,其中最喜欢兰卡斯特老爷时期,最厌恶的是稻草堆上anita亢奋地扭成文工团红卫兵状高呼延安新体诗之后的段落(当然期间的基友对手戏我还是很爱的)。重点是,这样动荡漫长的历史中,少爷和家仆的绝美爱情居然有荤有素有始有终,简直令人震惊居然搞到真的并嗑到昏迷。当时两位正值颜巅,德老板不愧是浑号bobby milk的男人这样纤白闷骚的形貌放在哪个斜线文学里都很好吃。(小少爷说着自己并不害怕然后躺在载远基友的火车之下——哇,蛊到我了。批斗人群中说出“老爷活着才能证明他死了”的农民朋友也很tm绝真的不是olmo重金请的托吗)(最近魔鬼作息,圣诞夜大解放,终于借着酒劲看掉这个长长的电影(家属:这戏真严肃啊,然而你们两个从小一起草地球的家伙,在搞什么啊
贝托鲁奇脑子坏掉了。好吧,脑子坏不妨碍电影拍得不错。5个小时看下来我容易么?
社会微缩模型,阶级暧昧立场,性的润滑和隐喻,法西斯萌芽的震撼暴行,农奴涂粪的欢快反抗,事无巨细的叙事诗,大师级别的画面调度。反过来想下:资产阶级的恶和无产阶级的盲动的表现是否流于空洞,性的喻体是否肤浅。一体两面难以兼顾,两个阶级贯穿一生的爱恨扭打,电影不可能诠释社会,关键是手法
郭兄给我的《1900》躺在抽屉睡觉达两年之久,今日凌晨两点看完,边笑边醉。那时的大鼻子、罗罗可真年轻啊!
一个政治主题拍这么长又这么暧昧模糊,害我精神饱满来看3小时后还走神了半小时。 Olmo有句话说错了,Ada从来就不是地主。
沉稳的叙事赋予了超长故事神奇的生命力,不带声色地完成了宏大的命题。
这个長度,实无必要。好看的戏太多,到后面便会丧失整体性。摄影实在是有看头,贝托鲁奇的电影经常好看的让人出戏。
5小时版,终于看了。贝托鲁奇如果不是那么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话,这片可能100分钟就完事儿了。多米尼克·桑达奉献了最好的一次状态。
史诗非轻易能够造就,相比今年上映的白鹿原,剧情的相似度与时代的架构并没有给后者多少帮助,贝托鲁奇是在塑造经典而王全安则不是,5个小时的电影下来,节奏与画面传递出的快感超乎想象,历史因为经受而陷入其中的人而变得厚重,影片立意与政治层面的思考表现出难得的大气与成熟,语言难以描述全貌
大家看吧看吧 绝对好电影一部 尤其是上半部太棒了 又对贝托鲁奇印象好了几分 (而且里边还有年轻的德尼罗跟德帕迪约的JJ 可以看)
第二部比第一部差好多,剧情像重力加速度一般跌到文革样板戏水准,摄影和调度也变得敷衍了事(第一部黄昏与夜间戏份的构图和布光简直摄魂夺魄)。这大概是上世纪的德尼罗最差的表演之一吧,他根本不适合这个角色。
用了五个小时来表现阶级斗争,但贝托鲁奇对社会主义的崇拜是我最不感兴趣的,在乎的是阿弗烈多失去艾达,是欧莫和阿弗烈多头发苍白和少年时仿若转瞬
史诗气质,光线绝美,镜头的横摇、平移、环绕、升降;双生子隐喻革命的两面性,终究语义不明,具有极大野心、未竟遗憾的、穿越整个世纪的作品。
作为徘徊在古典荣光与革命激情之间的矛盾者,贝托鲁奇完全具备客观叙述的品质和能力。透过种种主义、道德、阶级划分的面纱,利益分配这个元要素清晰浮出水面。【9↑】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35221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