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比利时高分犯罪剧情《人咬狗》
《人咬狗》介绍
名称:人咬狗
别名:Man Bites Dog
主演:伯努瓦·波尔沃德 / Jacqueline·Poelvoorde-Pappaert / Jenny·Drye
导演:Rémy·Belvaux / André·Bonzel / 伯努瓦·波尔沃德
地区:比利时
年份:1992
语言:法语
时长:95分钟
分类:剧情片
《人咬狗》剧情介绍
热爱吟诵诗歌且幽默健谈的杀手贝罗特(Benoît Poelvoorde 饰)自费请来一支摄制组为他拍摄纪录片。在镜头前,他毫无保留且毫无隐讳地展现每次行凶的全过程,并悉心讲解不同的杀人技巧。摄制组成员从最初的观众逐渐演变成贝罗特的帮凶,这一种疯狂之人仿佛失控的汽车,飞速向毁灭的终点驶去…… 本片成本仅为15000美元,却成为比利时当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荣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SACD奖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奖、1993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Sitges – 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enoît 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奖、199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Metro媒体奖。 本片导演Rémy 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岁。《人咬狗》豆瓣热评
放在十多年后的现在来看,也是颠覆性的牛逼电影啊。所有的暴力与残杀就好像一个人的平凡工作一样平静自然。追杀的途中还会吟两句诗,看一看鸟。甚至当小孩拼命挣扎逃跑的时候,我居然还会感觉把小孩弄死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杀人犯就像我们所有的常人一样为人和善,有脾气,但是不变态。正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这部片子也颠覆性的使用了实时拍摄的方式(那段摄像机和采音隔离的搭配让我觉得非常绝),并且是在一种介于客观与不客观的间中角度莫名其妙的徘徊。三个电影学院的学生能够用一万五的成本拍出这么一个经典牛逼的电影
受不了这种磨磨唧唧粗粗草草的纪录式,跟第六代还不一样第六代有诗意,最讨厌欧洲语言的这种随意电影,比如新浪潮那种,叫候麦什么的那个拍四季的那个法国老头,那电影真实受不了,这个也一样,超出我对电影的界定,无聊之极。
很早以前看过,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到一半连摄影师都被干掉了。黑白片更增添真实感,一种冰冷的暴力直接传达到你的骨髓深处。
副题:关于杀人这件小事。伪纪录片。即兴诗,钢琴,枪,摄影机。沉尸所用的重物,成人要体重的三倍,小孩四倍,侏儒两倍,年迈的体质疏松之故要五倍,这样才不会浮起来。爱情会留下硫磺的味道。
我没有办法装逼地去评论这部电影用了怎样的手法有多大的艺术价值cult气质有多彪悍,看过这部影片,瞬间会变得无法再相信任何美好。尽管没有太多暴力血腥的镜头,可是心里已经完全被黑暗所侵占。完全欣赏无力。千万慎重,好奇会害死猫,也会让你坠入地狱。
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渐变突兀自然又奇妙。
三星半,想象力爆棚的局部写实,在一个命题里详尽的表现人物,这一点很棒。整部电影非常流畅,并且不工于技巧,一方面是成本所限的拍摄方式,一方面的创作上打破了一种起承转合的思路,一个杀人,一段拍摄,看起来拍的是杀人,实际上拍的是隐藏的摄像机,如此一样,眼睛就很好的被固定在观看主角的身上了,不体验他,但要看着他。男主角的表演保持了很好的兴奋感,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他控制节奏,基本上摄影机就是跟着他胡来,他需要高度紧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怎么演,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作用,创作的理性大于内容上的感性。
伪纪录的手法反而让我一直入不了戏= =
荒唐的殺手,荒唐的生活,荒唐的媒體,荒唐的罪惡,荒唐的「編導」,荒唐的「紀實」,荒唐的死亡,成就此cult片神作。
8/10。道德混乱电影的开山力作,影响了《天生杀人狂》《当你熟睡》。摄影师时而让剧中人物正面接受采访、时而照亮黑暗和画面变焦来搜寻目标,观众心理主动站在杀手,游戏式的跳切、同期录音、胶片倒放形成风格化的断片效果,配着勒死的老者、癫痫的女性、枕头闷死的小孩、无来由的枪战,只管杀个痛快!
一个痛苦的电影。#强烈不推荐#。黑白片,CULT,冷酷杀手,无人性的杀戮。
让变态更上一个层次的经典作品,具有反思的余地和观赏性。
暴力在冷笑话的[人咬狗]里毫无来由,这是因为它并不着眼于暴力本身,而是媒体上对暴力的展现。电影内部的摄影机逐渐失去了距离和客观性,成为了暴力的帮凶。但摄影机背后的真正观众与这部摄影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没有被回答。麻木的我一直在期待男主角拿枪射杀镜头后的摄影组,这才是一场好戏。
虽然手法很独特,题材也很重口味,但为什么就那么闷呢
论旁观者的被卷入。觉悟吧,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旁观即行动。
当杀人成为一种艺术,成为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暴力也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杀手。
如特典中访谈所言,如果说本片关乎暴力,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可以和《买凶拍人》对比来了,及摄影机与杀人问题。
五张三十欧。。。。。。。。。。。。。。。。
Bravo!Bravo!典型的伪纪录片,一个诗意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文艺杀手故事底下暗藏着黑色幽默与暴力。最为称道的是电影不知不觉就施加给观众的强烈的代入感。大爱杀手所作的诗“鸽子披着灰色的斗篷,翱翔在地狱般的城市上空,你的优雅让我敬畏”。
伪杀人狂纪录片,吓死心脏病老太,各种杀人片段,剧组人被暴力传染轮奸家庭主妇并灭门,狂躁话唠又多愁善感的杀人狂,不禁让人想到《此房是我造》与本片的关系。最后杀手在吟诗中被爆头,摄制组被全歼,这样一个疯狂作恶的电影团队在被消灭时竟然如此叫人不舍,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杀人犯的日常与狂欢。和睦的家庭,健谈的性格,这与大多影视剧描述的变态杀手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对于杀人他从没有丝毫犹豫和不忍,更谈不上良心和忏悔,所以我们找不到原因,这就是天生杀人狂吧。而导演和摄影作为帮凶又是什么原因?邪恶崇拜?人性中隐匿的恶借此得以释放?结尾三人的瞬间爆头为何让人感觉怅怅然?是复仇?是另外一个杀人取乐的恶魔?作为观众的我们是面对杀戮连呼过瘾还是为每位死者心生怜悯?
观感惊人,伪纪录形式带来的粗砺感外,狂欢式轮奸、摄制组相遇等几场戏都细思极恐并发人深省,全程法制缺席也带来了谜之架空感。
这种出人意料的创意已经很久没见过了。肆无忌惮的杀手配上无比话痨的性格,在荒诞之余更有强烈的黑色幽默混杂其中。吟诵诗歌,讲冷笑话,这样的角色活像是法国随处可见的左派年轻人。但在和摄影组大量的对话中,发条橙式的极端罪恶好像真实,又那么不可置信。彭浩翔的买凶拍人应该是取自这边的灵感。
暴力是一种传染病。粗颗粒,手持,很有代入感也很有创意,但我觉得拍成短片不错。
既没有大笑也没有反思。我认同“暴力存在于本能”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看到暴力的行为不会反感,更不用提“落入导演的陷阱,觉得自己变成同伙”了。我不明白怎么多人喜欢拿它和昆汀比,在我看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这片避开了道德问题,而在昆汀那里完全不用考虑道德,因为他白纸黑字告诉你“我就是假的,我就是血浆,我就是让你爽”。我还是更喜欢昆汀的态度。加一句,我实在是讨厌伪纪录片。
一部出色的偽紀錄電影,但是超出我能接受的範圍了。暴力與血無所謂,可是強姦片段真的是看到差點吐出來了...
原来不是真的啊。竟然羡慕起这样的人生和笑容了。邪恶得快赶上索多玛了。这个世界的虔诚教徒自然是不能理解法外之徒的。
又一个“啊!我想到一个好点子!——什么!已经有人拍过了!”的绝佳例子……
学院派革命和镜头影像的静态美的一种Cult的表达!记录中记录的罪恶是最深层的罪恶!爱吟诵诗歌的音乐学院毕业的杀手冷静变态无底线,艺术暴力无极限!!!
这电影看着真挺让人崩溃的!首先的一点就是,从开始看我就不确定这到底是电影还是纪录片?勒死的女乘客,吓死的老太太,捂死的小孩子以及奸杀后将女人的肚子撕开……这些难道都是真的??但看到后面,会隐约感到这仍然还是一部电影,但是太过于真实了!电影的创新绝对够绝!尽管我是昆汀小跟班,但还是很同意英国《卫报》说的“《人咬狗》让《落水狗》看起来像狗杂种!”
摄制组从单纯猎奇拍电影到深度参与谋杀和轮奸,以艺术之名纵容犯罪,淡化艺术家的冷漠,确实是有关于文艺界人士的自省,电影浅层表达了两个含义,在了解犯罪的过程中会催生新的犯罪,正所谓你和深渊互相凝视,其二,艺术创造的“假”的犯罪起到鼓励现实“真”的犯罪,不管是跟风也好宣扬也罢,艺术作品是否完全不需要为恶负责我觉得是要打问号的,在这两个讨论中可以得到更极端的结论,即目击或者记录恶行而不持谴责立场本身就是恶,我不支持强迫艺术家接受某种立场,也坚决反对把艺术和道德混合评价,只是艺术家同样是人,我会为人失去了慈悲感到失落
【7.9】黑色幽默,嘲讽,富有想象力。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描述暴力。作为一部学生作品,还富有独特的气质和想法,非常不错的作品。只是男主太几把烦了!看的我崩溃,就和这部电影一样!
1992年第45届戛纳电影节,候选名单里有《人咬狗》《榅桲树阳光》和索南达斯的《旅行》,最后得金棕榈奖的是《善意的背叛》,评委会主席德帕迪约,你是用大鼻子审片的么
2010.1.1 新年第一部非主流电影。没有韩韩问候的晚上。放肆的血腥气味,摇晃的镜头。前男友隐喻的话。 我很想你。 忘不了先生。
92年就有这么牛b的想法 结尾我一直以为会是像Maniac里面一样的 主角杀掉摄影师呢
果然彭浩翔的《买凶拍人》还是有出处的,伪纪录片的感觉加上剧情的反转,cult电影鼻祖级。
20140505jtl很肆意的另类电影,跳切、肩扛、黑白、随意,法国新浪潮衣钵,纪录片的外貌,狂野的杀手电影,如同一台失控的机车,不知驶向何处。不必深度解读媒体帮凶、社会冷漠之类,另类的形式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寻找名牌时声音的不对位、杀手过程中巧遇录像带剧组同行。花费1.5万美元,导演06年去世
光影至上为先 这是一部超越了电影的电影 是一个导演借电影强加思想于受众的产物 大笑于沉郁 是一面镜 反射人性黑暗 观影过程无非就是一个坑 看着看着 观众也并入了组织 光影魅力因此大放
原来是比利时电影学院的学生拍的伪纪录片!!屌爆了!!!
杀手自传,暴力宣传,如此明目张胆,堂而皇之的存在,是虚假的,电影参与其中,演员也是制作者,除去杀人的表演成分,一切又趋于真实,摄制组是杀手的帮凶,以伪记录的方式,完全把电影这种手段与整体的故事产生关联,所有人物的阵亡也便是电影的结束。
观影过程极为压抑。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口味浓重、并对着当局浇大便的影片,出自三个学生的实验。摄影机代替观众的双眼,冷眼旁观着几可乱真的疯狂杀戮。多数人并没有想着将凶手绳之于法,而是嘻哈着与其同流合污。这才是丧心病狂的。
够暴力,表演炸裂!(酒杯中冰块浮起来的镜头很棒。)小成本电影还是适合拍成黑白片。“为什么人们把大街上的砖都涂成红色?红色是血色,是印第安人,是暴力的色彩。”在一个警察阙如的背景下,暴力被渲染到了极致。
关于杀手的纪录片,噱头已经足够吸引人.凶煞罪犯的多面性被饱满地"记录"下来,影视制作者逐渐成为被记录主角的帮凶,非常讽刺.伪纪录片形式的self-reflexion在与对手的纪录片团队相遇时达到高潮. 6498
可能是史上最酷的cult片。突如其来的拔枪射击,死亡。一个爱念即兴诗会弹钢琴的话痨杀手,一群跟拍还出镜的电影制作人,音画分离很奇妙。结尾质感极佳。他说:沉尸的时候,小孩和骨质疏松者需要体重四倍的重物,成人需要三倍,侏儒只需要两倍,因为很紧密。爱情会留下硫磺的味道。妈妈不懂音乐,所以插进她身体的不应该是长笛,而是扫帚。
因为把杀人拍得特别松散特别日常所以观感愉悦,录音师死那次那句“有变焦镜头吗?换个焦距找一下他”没把我笑死,总之里面有很多这种冷笑话。主角表演非常迷人,很容易就跟他统一战线。anyway需要更多的无差别杀人影片
3.6 老實說很多鏡頭很漂亮的,尤其是拋屍,聲音畫面也很細緻,黑白膠片就是體現的出質感。但...這無厘頭的結局,那笛子倒底怎么回事?不說清楚很不爽....
这几个学生太能搞了 买凶拍人的点子应该就来源于这片子吧
当录音师慢慢进入镜头,他们几个很欢快的强奸女人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这个片子好看了。。。
两部反类型至极的杀手题材电影,一部是彭浩翔的《买凶拍人》(结尾泄气),一部是《人咬狗》(越演越烈),你永远不知道年轻人会怎样捣毁这个墨守成规的世界
非常反类型的电影,伪纪录片的方式,杀手雇佣摄制组拍下自己杀人的日子,多么让人振奋啊!罪犯都喜欢回到现场欣赏自己杀人的艺术,那么这个杀手还雇人拍下来,算不算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
跟发条橙似地。确实得看完了全片才能做评论。结局很有落水狗的感觉,很CULT。
精彩的邪典片,怪蜀黍steve buscemi的大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47561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