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瑞典7.5分剧情喜剧《面孔》
《面孔》介绍
名称:面孔
别名:魔术师 / The Magician
主演:Frithiof·Bjärne / 纳伊玛·维夫斯特兰德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贝吉塔·彼得松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 阿克塞尔·迪贝里 / 英格丽·图林 / 本特·埃切罗特 / Ulla·Sjöblom / 厄兰·约瑟夫森 / Oscar·Ljung / 拉斯·埃克伯格 / 托尔·博龙 / Toivo·Pawlo / 奥克·弗里德尔 / 耶特鲁德·弗里德 / Harry·Schein / 西夫·鲁德 / 毕比·安德松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58
语言:瑞典语
时长:101分钟
分类:喜剧片
《面孔》剧情介绍
一个由催眠师沃格勒率领的剧团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途中的一个小镇上,被当地的警察局长和相关人等扣留盘查,他们被勒令要当众表演魔术,以验证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结果他们的耍宝把戏露馅,但在逗留过程中他们却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奇遇和变化,最终剧团受到国王的召见而重新上路。《面孔》豆瓣热评
①沉默的骗子是受难的耶稣,伪装的妻子是纯洁的圣徒,年老的巫师是冷静的圣者。②医生的形象为当时恶评伯格曼电影的影评人,以此来点明艺术与媒体的隔阂,从而质询不同阶级个体沟通的可能性。③一个没有看过伯格曼电影的人,最适合从本部看起,因为本片能够看到他艺术生涯的绝大多数作者符号。
一纸宣文改变了一个命运,这是讽刺也是一个最大的魔术,权利其实就是魔术师;
倒数第二场在阁楼的戏拍得可真好哇。很熟练地运用了光影、镜子的反射还有声音等等,感觉给现在许多恐怖片的吓人套路提供了思路。虽然还是被结尾的一大盆鸡汤浇了个狗血淋头,哈哈。Max von Sydow真的在伯格曼的电影里各种帅气!
如《小丑之夜》中的马戏团在上帝缺失的语境中延续,《面孔》中,弗洛伊德的"本我"如同面具般逐渐从所有人脸上摘下,但并不代表伯格曼对于"神秘主义"否定态度且站在科学主义一边,相反,前者实际赢了。喜剧性的"解决"或为世俗政治映射也或奇迹,第一次在伯格曼作品中出现费里尼式的漫画人物
在现代科学面前,没有神秘可言——缺少艺术细胞的科学主义者们在《沉默》而神秘、悲伤又痛苦的《魔术师》面前竟是如此大言不惭。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无法将之克服的心理,已经让人类自负到如此愚昧无知的地步了。伯格曼在这部作品里揭露和讽刺的是人类的虚伪:理性主义者能够轻易指出「光影魔术」这一艺术真相的虚假,但当人生真相借由艺术真相道出之后,人类又需要用艺术来掩藏这种真实体验。是啊,人生原本就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一个谜。面对人的死亡,科学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以「人生来就是要死的」这样的结论来安慰你。论无情,死去的上帝最无情。作为一个人,伯格曼已经在《生命的门槛》里体现出了他对人类不幸的最大慈爱。作为一位艺术王国里的君主,伯格曼借助电影这门大众艺术来掩饰他才情卓越之特权的《面孔》也展露出了他对人类不幸的无可奈何。
相当情节剧,如今看起来非常不“伯格曼”的电影,个人主义精神有被英雄化的倾向,值得一提的是Max Von Sydow扮演的催眠师手中的魔灯放映机,那是影响伯格曼一生的童年玩具,赋予他诗话想象力的根源,一切梦的开端。
1958,《桂河大桥》和《宾虚》都拍出来了,博格曼还在讲这么隐喻的宗教故事,充满话剧感的场景设计和台词,不知算不算某种落后。但摄影和调度是真牛逼。
看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进入状态 去睡了一觉 我看过的伯格曼中最不喜欢的一部 不过是一行人的丑恶嘴脸 表演太戏剧化 胖子很猥琐 团长一脸便秘相
魔术师夫妇、医生、演员不止是艺术家与媒体的写照,若只拍他们绝对五星,拍成群像反而碍事。冯西多黑发胡须不说话的演出妆是完美的tall dark stranger,第一次觉得他好性感!同凄苦的金发真相对比超棒,我很爱这个角色。
阁楼戏很好,其他部分就一直困惑是喜剧的刻意还是表演的年代感…
对很有表演感的演法欣赏不能,但伯格曼的完美主义镜头十分吸睛
阁楼那场戏中医生是不知情的,但观众自始至终都知到这是一个把戏,知情情况下的观看也并未削弱这场戏的惊悚效果。后面魔术师哀求医生时说了句“我给了你那么珍贵的体验”,我想这句话也是伯格曼想对观众说的。魔术是假的,电影也是假的,但你的体验总不是假的吧?
十九世纪中叶巫术、骗术、科学大战的题材,小格局、舞台化场景,除了最后出场的警察之外,几乎是人人有用。配角们的性格,如公爵夫人、保镖、厨娘等,也藉由诸如迷信诉求和献祭、谋杀背景、性欲持家护新夫等等小动作表现彻底。至于艺术家、上帝、观众之类,得了吧——倒不如说是浪漫主义略赢科学妥当。
戏子 美丽而神秘的面孔 让每个人都有倾慕的爱和破坏的恶
神秘主义大杂烩,不论真的假的,所有离上帝最近的人带着面孔都一一呈现。只是剧情太过散乱,看似聚集在此的一帮人,实则谁也不挨谁,跳来跳去,又喜剧又惊悚。其实不外乎都是在传达伯格曼所关注的永恒主题,上帝和沟通,虚伪与冷漠。5
7.9 魔术师、骗子、艺术家,圣三位一体。每场戏都看得懂,凑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又挺好看。冯叙多、古纳尔、约瑟夫森,伯格曼三大男主齐聚一堂,恐怕就这么一次吧。
伯格曼早期的非名作,却能看出第七封印和persona的影子,片名叫做面孔要比魔术师好太多!Gods don’t talk, only humans do. Von Sydow妆前妆后的眼神与语言对比画出了人与神的边界 @film forum
太精彩了!这部完成了双重迷惑 故事中对角色的迷惑观影层面对观众的迷惑 伯格曼不正是带着电影迷幻术走进影院的Volger嘛!当观众像科学家一样以为自己早已看穿电影的伎俩当我们以为已经被叙述视角透露了真相实则被伯格曼一次次欺骗 就凭这伯格曼高出诺兰至少两层境界 后者还停留在故事内叙述悬疑和反转前者早已将观众纳入到整个作为浸入式戏剧舞台的虚构电影系统中 作为心理游戏的魔术依然具有魔法的效力就像假戏真做明知春药为假的女仆最终完全被折服哪一个观众又不是呢?
科学与伪科学的对峙,生死的探讨还是很伯格曼的,阁楼一场戏拍得张力十足,魔术师的两张面孔,最终敌不过皇室的召见,颇讽刺的结局。
喜剧和心理惊悚剧的杂糅,还蛮有意思的。喜剧的部分有点《夏夜的微笑》的味道,i.e莫里哀式的法式喜剧。心理惊悚剧则是《野草莓》的潜意识延伸。
看了20部伯格曼了,觉得比塔可夫斯基还是要差一些的
[2020年6月伯格曼√] 伯格曼拍了个鬼片哈哈哈哈什么鬼……嘲讽的调子控制得实在太好了。精湛的室内剧,实际上也算是“闯入者”模式,以及楼上楼下模式。·冯·叙多夫这个扮相太牛了。
[面孔]是伯格曼作品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杰作,也是他聚焦艺术家的挣扎的作品里极为出色的一部。自知虚伪的艺术家如[假面]里的女演员一样躲进沉默的幌子背后,而代表观众和评论家的科学人士对艺术造出的这一假象发起了猛烈攻击,一上来就能说出真相的反倒是垂死的艺术家之镜像。是啊,一切皆是虚伪,但我们依然还要孜孜不倦地把这虚伪当做真实,因为只有在谎言里才能寻得见事实。影片充满讽刺的皆大欢喜结尾于是可以看做是伯格曼无奈的宣言:既然你们情愿受骗,我也就继续装腔作势吧!
伯格曼可能真的被马尔默市民的冷屁股给伤到了,竟陷入了艺术家自省的旋涡,拍了这部既严肃又有几分戏谑味的电影,同时也对一直以来那些咬文啮字的“大尾巴狼”进行反击,试图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探讨艺人与观众、艺术家与评论家、作品与社会之间深刻又复杂的原生关系,然而观感实在不讨喜,完全不想多回味一秒
借着魔术或说催眠的噱头,不过是被迫摘掉众多虚伪的面孔,直视真实的丑陋的本我。
很难想象刚刚拍完《第七封印》那样旷世杰作的伯格曼竟然拍出了如此令人失望的《面孔》。这部电影最令人失望的就是松散、缓慢的节奏。这样的慢节奏让观众在屏幕前无聊地发慌。伯格曼的叙事节奏并不快,如果电影没有巨大的戏剧性,是无法支撑着慢节奏故事的。
其实Ingmar Bergman大神的片子 我只看过两部 第七封印和野草莓 第七封印是关于宗教和死亡 野草莓是关于心理分析梦的解析和自我救赎 这部片子讨论了需求和排斥 仍然是大量隐喻和呓语贯穿其中... 我必须承认 我自以为知道大神大概想说些什么 但却没明白大神具体说了些什么..
魔术师还是不好惹的,他会装神弄鬼吓唬你。家庭氛围。媚药。神异作弄。三星半。演员不错
幻觉是假的,但精神体验却是真的。所以氙气药水能够让人意乱情迷,一块白纱可以使人口吐真言;沉默的催眠师是假的,但话唠的老女巫却是真的。催眠师一旦开口,一切神秘诡异的人设崩塌,露出市井骗子的本色。老女巫看似满口胡言乱语,却真能预见马夫的死亡,时常比划的倒十字架就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证据。看来还是不要盲目地轻信面孔,也不要傲慢地鄙视灵魂。
面孔是人存活于世间的假面壳。像《第七封印》那种的估计要完全渗透到《圣经》里才能理解。
這部嘗試的喜劇路線,讓我只想問我看了什麼?馬車一行人就這樣撞進另一行人,不同角色間硬生生湊在一起,並不能讓我關心他們的命運⋯⋯毫無幽默感地半夢半醒間只希望趕緊播完結束。
再沒人把藝術家與觀衆之間互相愛慕又互相憎恨的情愫糾纏表達得更得體了...認識他者不正是出于自我解放的需要
太舞台剧化了,片中所有角色都是带着面具生活的人,其实现实生活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吧,片尾大部分配角都卸下了面具跟着自己的心走了,而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有点理想化呢。男主角本也被拉下了面具但是国王的一纸命令又让他立刻换上了另一副面孔,说出最后那句台词时脸部微妙的表情变化被冯.西多演的很传神
同样是马戏团开场 影调这次完全是欣赏级别(Radu 的喝彩里面 马车穿过林间简直一样) 光影变换推焦 特写机位升降都棒 Simon 和 Sara 从正反打一个钻桌动作两个维度同时切换观测视角和人物关系 张力控制游刃
当魔术师扮上时确实动人得多,那个下巴让我想到MIZU的恶役。
好不容易看完了,算是看的第一部伯格曼电影。片中对死亡和死者的塑造很打动我,而片尾谋害一段音效和灯光配合极佳。特别留意到场设里到栅栏和倾斜的镜面。
情节富有戏剧性,表演台词也很戏剧化~~感觉不错~~~还有,这电影原来也叫面孔阿。
7/10。伯格曼将电影艺术喻为带有欺骗性又引起强烈共鸣的魔术,就像老妇兜售的春药为满足观众能买到爱欲而存在,高贵的医学家/警长试图宣判虚幻的艺术死刑,无疑自取其辱,先是警长夫人在催眠术的共鸣下说出婚姻不满,接着解剖尸体:家具乱动、墨水瓶上的活眼睛和卡住医学家喉咙的双手,魔术不可揭露!
获得银狮奖,魔术行骗以及阁楼吓唬医生的戏令人印象深刻。“该片是对舞台艺术、灯光魔术以及神秘幻觉的献礼。”
面孔的指代难以言喻,死亡的变化和幻灯机画面的骷髅突变是怎么一回事?还有年代的局限性体验。在阁楼上医生和魔术师那段镜子之前的拍摄急迫有力,很有韵味!
整部片子如灵魂出窍般美丽,除了非伯格曼风格的结尾有点小失望。
sydney film festival. 这次字幕全了但是黑白片导致字幕有一半看不到。旁边的大哥一直在打哈欠,我真的很想说兄弟你没有必要为了陪女票这么拼的。好多人一个人来看。
科学家急迫地拆穿魔术师的骗人伎俩,而实际上也达到了目的,可是魔术师一行人贩卖地本身也并不是科学,无法互相理解,走在完全不同的道路。
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总体上是喜剧,有时甚至有旅行、异乡、偶遇、奇异所带来的闹剧色彩,但理性代言人与幻象制造者各自的执着和相互拷问又是严肃的。Gunar Björnstrand象征理性的眼镜被踩碎的一刻简直想投稿给 @战损bot ……
一星为Von Sydow的基督扮相,还有图林女士男装;伯格曼的室外镜头,美得像流动的画,公平说,作为大师开山作品,四星
鲜被提及的伯格曼电影,舞台剧氛围和打光效果绝赞,魔术师复仇那场戏显示极高的场面掌控能力.媚药一段走向喜剧效果.魔术师在自己信仰体系下选择以哑巴这种方式掩盖恐惧和不安的自我确认,而英格丽·图灵扮演的曼达作为强大的指引者.人们胡言乱语时,上帝是沉默的
3.5/5,人物脸谱各自有趣,故事连贯性不太强,给警察署长老婆点赞… 觉得年轻时的Erland Josephson很像Ming Wong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魔术师都是对诗意的最好诠释之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49281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