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豆瓣电影Top250《聚焦》
《聚焦》介绍
名称:聚焦
别名:焦点追击(港) / 惊爆焦点(台)
主演:兰·卡琉 / 尼尔·哈夫 / 迈克尔·康特里曼 / 杰米·谢尔丹 / 迈克尔·基顿 / 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 / 比利·克鲁德普 / 瑞秋·麦克亚当斯 / 布莱恩·达西·詹姆斯 / 马克·鲁弗洛 / 斯坦利·图齐 / 列维·施瑞博尔 / 保罗·吉尔福伊尔 / 约翰·斯拉特里
导演:汤姆·麦卡锡
地区:美国
年份:2015
语言:英语
时长:128分钟
分类:剧情片
《聚焦》剧情介绍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聚焦》豆瓣热评
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四星半 其实我觉得最能挖的是rapist may have been raped这一点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
本来想打四星。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题材让韩国人拍…”不由得虎躯一震,赶紧改成五星。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本身,陈述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寻找证据,解决难点。冷静又条理清晰,据说对真实的记者办公和生活环境还原得也很贴切(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当然为了保持这种基调,新闻本身的故事性就被削弱了,记者本身的性格也无法深刻塑造
没有猪队友,没有渣Boss,没有性生活。不得不说美国梦真的可以洗脑,每每洗毕都感觉自己也香喷喷的。
作为一个前记者,看完这种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啊……如果不能坚持新闻理想,倒也不必把选择悲情化。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只可惜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现实完全是拧巴的……电影本身非常棒!尤其是演员的集体表演!
住在波士顿看这片感觉真是……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BP强力选手水平
覺得有點被高估了⋯ 基於本身就很能帶動情緒的真實故事,電影本身沒有再錦上添花⋯⋯⋯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从第一篇的影评开始我就预测它拿奖,非常值得!)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国内记者看来更像是一曲纸媒悲歌,近年国内调查新闻环境每况愈下,传统名牌报纸、电视调查栏目纷纷衰落,不仅仅是舆论环境持续收紧,未被政治打败的,也被资本击垮了。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部屠龙之技的鸡血片。
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摒除所有抓马和猎奇,以极度冷静克制的表述抵消偏见和煽情,暗中积聚能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如一篇扎实负责的新闻报导,将判断和情绪的释放留给观众,坚持写实的态度令人敬佩。结尾字幕更鼓励关注调查记者并请受害者发声,报道结束而思考不止,这不正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吗?
韓國有《熔爐》和《素媛》,美國有《聚焦》。我們呢?我們有紅黃藍幼兒園…………
完成度很高,剧本好,节奏好,表演好,调度好,啥都好,独缺惊喜。
紧张精彩的行业片,节奏也不错,而且该煽情的时候也有煽情。
最难得是没有刻意造神,每一个角色都饱满又真实,让观众感同身受也忍不住自我审视。Jim质问Robby:"We all knew that something happened. Where were you? What took you so long?" Robby沉默片刻只说出一句:"I don't know." 就像Marty结尾说的一样,我们都曾长久地在黑暗里徘徊,等待一个爆发的契机
这个时代,宗教似乎变得越来越虚伪愚蠢,自由媒体的力量却无孔不入!作为一部披露天主教性丑闻传记片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严密工整,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如此优秀剧本下一众大牌的群戏互动更是精彩异常!【这完全就是冲着奥斯卡来的嘛~
越丑恶的毒瘤需要越冷静的刀锋。好的记者电影该像好的新闻报导,不洗白抹黑,不放大事件shock value以及猎奇细节,把愤怒和反思交给观众和读者。尤其与今年的新闻另一作Truth相比,真是高下立见。
还是那句话,只有美国人能拍出这种让人信的东西来,你国电影请接着拍民国
这个片子胜在题材,还没美剧《新闻编辑室》好看。让人有一种错觉在米国搞社会新闻调查,阻力小,很简单,查查资料,采访采访就完成了,记者居然不用流血牺牲,在天朝, 社会新闻记者随时给你嫖娼罪,随时被钓鱼执法,随时给你蹲大牢,随时被打被杀报复,别的不说,请看南方周末一些记者、领导的遭遇。
剔除戏剧性表演,拒绝狗血化情节,抹去无用枝桠信息,侧重群体关系结构内的互相制掣,戏份安排匀当,反而迸发出无限火花;主线分明,暗线得当(比如9·11的时间线),通篇沉稳又利落,慢火越炖越旺,渐而惊心动魄;剧本厚实严密,注重写实,亦不忘以情动人。
被击中。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02年波士顿时报用1年时间搜集资料,披露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被控告的牧师有249个,被性侵且还活着的小孩超过1000个。电影里,没有英雄的刻画,没有卖弄的煽情,不利用别人的伤疤来吸引观众。
剧本优秀。其余过于工整,紧缩的摄影并没有造成纪实感,反而让人觉得像连续剧。
如果把剧本交给索金,我都能想象到这个故事可以表现得多煽情和理想主义,但是除了孩子们唱Christmas carol的那幕,整个故事推进都非常冷静与克制,片尾字幕和大空头一样让人一身冷汗。
群像行业剧(绿巨巨演技真不错!),十分扎实的非虚构调查写作的教科书,就是太顺理成章,平铺直叙。但是这种题材没有做成狗血庸俗三幕剧,言而简之就是对手总是在看不见的地方用力(我还期待报社有内鬼呢……其实反派不仅是教会而且是无视和偏见),所以这样写本身不错,但是看起来就乏味了点。
这其实并不是一部仅聚焦于丑闻揭秘的电影,而是在还原新闻记者做深度调查的工作常态。现在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获取的便利化,传统新闻记者的职业光环已消散殆尽,我们只有在电影中去领略他们的执着、操守和荣誉感了。影片奉献了极精彩的群体表演,从而在略显平淡的剧情中凸显出性格魅力。
真实的事件已经足够震撼,所以不加修饰的白描才显得更加可贵,最讨厌那些廉价的无意义的煽情,十分喜欢这片子从头到尾的克制。
真羡慕这些能够为真相而战的媒体人,他们至少有过一段光荣的岁月,而我们只能在局促的空间里,戴着脚铐,假装快慰地跳着滑稽的舞蹈。想到如至暮年,若有子孙问起往事,真不知当如何作答,于是不禁汗颜。羞于用“理想主义”简单粗暴地定义新闻从业者,当生存大于理想,理想便只是说辞,而已。
以为能有去年看Birdman时的震撼感呢。。Honestly, Michael Keaton is too Michael Keaton....
真是一部伤感的电影,这样的深度调查新闻在我朝,本土媒体做不出,外国媒体不让做。报刊纸媒死差不多啦,新媒体只要有段子手就可以撑起来了。
在最耀眼的光芒后面隐匿着最深邃的黑暗。在仁慈的善意后面是罪恶的私欲。
笃信正确的职业操守,有幸和志同道合的人共事,又有击碎壁垒的勇气,说真的,我很羡慕他们。
冷静超然,骨子里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热血沸腾,感染的情绪源自纪录片一样的镜头。五星推荐的好电影
3.5,可能是期待过高了,感觉体系之间的冲突没拍出来,和同类型电影相比并没有出彩之处。
描写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影片很多,这个算是中上之作吧,有很多喜欢的演员参演。片中新主编出演的美剧《清道夫》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美剧里的角色更加野性,这部片子中更加斯文睿智,演绎得都很出彩。总体而言,比较平淡。可能因为自己工作就是这一行吧,觉得soso。但也强过一起提名奥斯卡的间谍之桥。
“对我而言,这种报道正是我们干这一行的原因。”
又是一部能在豆瓣刷出高分的片吧?拍摄手法真心一般,托马斯·麦卡锡压倒海恩斯拿到DGA提名我不服。
高三那年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新闻理想填报了志愿,现在我在党委宣传部写新闻稿。
为什么男主角威胁律师的时候突然看起来那么高大令人信服?????Because I'm Batman
15年前的报纸。现在看就像是纸媒的挽联。
想寻找黑暗,先去最明亮的地方试试。从生理到心理,一个从来围绕性和生殖神建立的体系,其规则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颠覆规则的规则的登场。一场没有尽头战争里所有推理小说字里行间的细节、所有等待解开的隐形关卡…游戏的规则是:善与恶将一如既往被轻意逆转,癌细胞从不会被完全治愈,自然定下的规则。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气质似<总统班底>,说显示出纪录片质地,倒也不尽是。但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将惊天内幕逐层剥开的叙事腔调,又很贴合新闻笔法。包括画风上到位的时代还原,都让人如临其境。全台班的表演更是配比精确、恰如其分,完全成为角色本身。看来迈克尔.基顿很有望成为”最佳影片吉祥物“。
穷恶多端的人往往要么与政治、要么与神有关。他们在公开场合被塑造成廉洁与美德的化身,表象与实际差距巨大,堕落、卑鄙、自私、贪婪,揭发丑恶,维护正义,在互联网时代,回溯传统媒体如何改变世界,社会意义大于影片质量。
好一点的社会制度可以让人在交往中只对事情负责,人的地位情绪和感受等等都是次要的,你不用给别人面子,别人也不用给你。就像球报一份没给赞助费电影照样拍……只是别可劲儿追着几个记者拍好吗?
讲好一个故事,很不容易,但不一定是电影。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很好的非电影。
BP. 以现实为基的好故事就算轻描淡写也震撼人心。人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让我们认识到少数人撼动体系并非幻想,也让现在正饱受种种强权折磨的受害者们看到一丝希望。构图美,娓娓道来的节奏非但没让影片显得闷,反而带来了抽丝剥茧、脚踏实地、完美赢得战役的快感。#别人家的记者就是圆#
早十年看到的话,我可能会一头栽进调查报道中。(算了,forget about it)。很好的片子,所谓好,因为我认为导演选择了一种最恰当的风格来表达对应的题材。我觉得有必要区分“平庸”和“工整”的区别。
到底好看在哪里……又是一部看了跟没看一样的奥斯卡片。。。美国人语言好贫乏。无趣的美系伟光正。
只有媒体,才能将沉睡于档案之中的罪恶放在阳光之下。一个社会对于媒体的需求程度,与这个社会的善恶状况密切相关。一个觉得新闻没有用的社会一定是出了问题,或者新闻本身成为罪恶的同谋者。一件新闻采访事件,能拍得如此有张力,有吸引力,难得。
整个故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绵长交错的根系,最后将整个丑闻的全貌连根拔起。叙事手法本身如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克制而客观。“一个媒体想要成功运作,必须保持独立自主。”然而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在这里我从来不看报纸,因为分不清哪些是掩耳盗铃,哪些是调虎离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684612975.html